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把孩子當人來帶

(2013-10-18 13:08:27) 下一個


人經常會陷入這樣的狀態:明明覺得哪裏有點不對勁,但又不知道問題在哪裏,更不知道該如何改變。我在母校Q姑隱其名 讀書的時候一直對那裏教的那些課不怎麽感興趣,但說不出來為什麽,也從來沒有想要改變些什麽的意思,因為我不知道我有什麽別的選擇。1960年代全國近十分之一的人餓死卻居然沒有像前朝那樣的揭竿而起大概也是一樣:他們不知道有什麽別的選擇。人在情境中時是看不透那個情境的。他要到很久之後回頭看去才能知道那原來是怎麽一回事。

我也是直到很久之後才知道那時我為什麽不感興趣那些課。那時母校教育者的責任就是把他們認為這個專業將來需要的所有技能都給學生一股腦灌進去。學生是一張白紙,老師的工作就是在這張白紙之上繪出他們認為美麗的畫。母校給我這張白紙上畫上的就是一件謀生的手藝,或者說,一個飯碗。飯碗對我當然重要,這就是我該感激母校的地方。

但那時我不懂一個道理:人隻有飯碗還不夠。隻為飯碗活著的人是機器。母校那一套培養的就是超級機器。我長在機器式的教育之下,四麵八方都被機器式的教育包圍,但下意識裏又有“人的掙紮” 我不想變成一架超級機器。這就是那種不舒服又不知道出路在哪裏的感覺。機器用不著興趣、熱愛、激情,但人需要。我在做學生的那麽多年裏沒有被當人來對待,這就是問題的症結。1960年代餓死的那些人也是同樣的問題:他們沒有被當人來對待。

學習就是白紙上繪新圖的觀念在一百年前就被美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詹姆士(William James)否定了。按照詹姆士的理論,人學一點新知識跟白紙上被描了一筆沒有什麽相似之處。更好的比方是公司裏新來一個職員。白紙上那一筆被描在哪裏,白紙自己沒有決定權。但新來的職員能不能被大家接受,決定權在大家那裏。如果老師教的東西跟學生的以往經曆搭不上任何關係,這東西就會被學生拒絕,老師的教學就是失敗的。所以好老師在教新概念時經常會聯係上一個學生熟知的例子。這就像新職員在新環境裏突然遇到個老熟人,這一下就把他拉進圈子裏了。最好的老師不僅會教給孩子知識,還能激發孩子對知識的熱愛。

觀察各行各業的優秀人士,不管是影星、球星還是商人、科學家,他們不見得都有第一流的先天條件,但一定都有一個特點:熱愛他們做的事。這種熱愛讓他們高度選擇性地接受他們感興趣的知識,於是他們就能在這領域長驅直入。

用詹姆士的認知理論來看,別看一個十歲的孩子在父母眼裏可能是什麽都不懂的毛孩子,但孩子在十年間腦子裏的積累已經可以說是浩如煙海。所以父母沒多少力量控製孩子選擇接納或是拒絕什麽知識。孩子越大,父母的影響就越小。孩子十幾歲以後,父母再來以勢服人那一套就不靈了。但以理服人對孩子還是有效的,因為孩子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經曆來檢驗這些道理。話在理,孩子檢驗通過,道理就被孩子的已有框架接納。檢驗不通過,父母的話就進垃圾桶了。不管是接納還是拒絕,主動權都在孩子那裏。如果孩子不聽自己的話,父母大概除了試著改變自己之外沒什麽別的好做的。

當然公司裏來的新職員也不是處在完全被動的地位。他們也會慢慢施加自己的影響來改變已有的框架。但前提是他要首先在公司裏站穩腳跟,被大家接納,否則什麽都談不上。他對已有的框架發生影響也需要時間。如果父母企圖改變孩子,他們要知道他們的那套東西在孩子那裏是公司裏來的新職員,不是新老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