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做個與眾不同的饅頭(1,2)

(2013-05-06 09:10:58) 下一個


1

2006年的一個春日,我得到一個頓悟:我不用再為我的未來擔心什麽了,也不用再為自己囤積什麽了。

我當然不是已經賺夠了一輩子的錢,我還沒那麽幸運。但我已經夠幸運了 – 我知道我夠勤快,每天八個小時不管幹什麽都足夠養活自己了。剩下的十六個小時都是我自己的。我又對生活要求甚低,豪宅、跑車、海濱度假都對我沒有什麽誘惑力,所以任何多餘的錢對我來講隻是一個數字,沒有實際價值。所以,財政自由 – 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東西 – 就這樣提前在我這裏實現了。我明白了我從前想要得到的東西 – 不管它們以何種高尚的偽裝出現 – 實質上都是名利二字,而名利其實並非我的必需品。我不喜歡俯視別人,也不感興趣讓別人來仰視我。

人常說人生苦短,其實人每天要在腦海中閃過幾萬個念頭,要做幾十上百件事,周末照常營業(也許更忙)。七八十年下來,每個人想過的做過的事簡直就是個天文數字。從這個角度來看,人生並不短。問題是人辛辛苦苦做的這些成千上萬件事是不是真的對自己那麽重要。我決定不花自己有限的生命來做對自己不重要的事,換來對自己沒有價值的東西。我的朋友和同學們忙著賺錢,也許因為錢對他們的確最為重要、的確能給他們帶來平安與滿足。這是他們的事。我隻管得了自己。每個人自以為看重的東西是不同的,真正對每個人重要的東西也是不同的。

在下班的路上,我汗流浹背地騎著單車,暖風從全身穿過。長跑者氣喘籲籲,紅綠燈前十來輛車在排隊爬行,路邊是擺放了青椒黃瓜西紅柿和錢盒的無人賣菜棚,樹叢後是金色閃爍的斜陽,頭頂上是深藍碧透的天空。過自己的生活很愜意啊。

有一次去教堂,看到大家在一個接一個傳遞捐款的籃子,我心中冒出一個念頭:與其把多餘用不著的錢捐出去,何不把多餘用不著的自己捐出去呢?既然我已經得到夠多了,那就把多餘的生命用來為那些沒我這麽幸運的人做點事吧。我自認為有資格做點事,因為我明白了幸運隻是一種感覺: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幸運的,你就是幸運的。但是幸運的感覺是擠不出來的,正如發自內心的笑是擠不出來的。笑和幸運的感覺都來自一個並不是那麽容易找到的地方。英國前首相狄斯雷利曾說:“The greatest good you can do for another is not just to share your riches but to reveal to him his own.”(你能做的最好的善事不是把你的財富分給別人,而是幫他找到他自己的財富。)我覺得我可以告訴大家那個地方在哪裏呢。

我的頓悟讓我欣喜了很久。有一次坐電梯,裏邊有個陌生人跟我說:“You look really happy (你看起來很快樂啊)!”

 

2

可是顯然快樂的種子沒有在我這裏紮根夠深。時間慢慢過去,煩惱又開始多起來了。我的同學們在接著飛黃騰達。從前的同事們在公司的梯子上爬得很歡。隻有我一個人在這裏無所事事地晃來晃去。前後不過幾個月的時間,我從覺得自己很幸運到覺得自己沒那麽幸運,再到覺得自己很不幸。自己的幸運都沒找到,說能幫助別人找到幸運就更是開大玩笑了。人怎麽可能給出他自己沒有的東西呢。

我還是我。我的職業沒有變,家庭沒有變,經濟狀況沒有變。在外人看來,我大概沒有任何不同。變的是我對我自己的評價。在那個春日以及隨後的許多日子裏,我覺得自己的生活是有價值的。然後蜜月期就過去了,我開始重新覺得名利更有價值,而我是沒有這兩樣東西的可憐蟲。這依然不是我用理智做出的判斷 – 仔細想來,名利二物對我仍然並不重要 – 但是理智並不是總能占上風的。

學佛的人經常說起悟道與行道的關係。悟道已經很難,但悟道才隻是事情的開始,行道比悟道還要難得多,因為悟道隻是理智上接受了新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而從小養成的早已在那裏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是不可能馬上自甘引退的。最近很多人都在討論虎媽教育法,其中有一位美籍華裔第二代移民寫了一篇讀後感給我印象尤其深刻。他的父母大概覺得兒子確確實實是個不可救藥的笨蛋吧 – 從他記事起,他的父母就會利用一切機會罵他是笨蛋。他就在這個不散的陰影下度過了他生命的第一個漫長的四分之一。由於自卑,他在讀研究生之前從來沒有在課堂上舉手發言過,也曾屢屢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如今他早已成年,事業大大有成,卻每天都會不自覺地生出自己是不是個笨蛋的疑問。他表示他情願舍棄他所有的事業成功來換回一顆不破碎的心。

我相信他在理智上已經不再認為自己是笨蛋了 – 他的事業經曆應該已經明明白白告訴他了。但人在小時候被烙上的烙印如何能輕易被磨平呢。人常說:孩子是一張白紙,學什麽都容易。這用在學說話、學知識上再好不過,但是很不幸,如果孩子被塑造成的性格、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印象、對自己的評價是扭曲的,這些給他們的烙印也會異常深刻。長大成人之後想要磨平這些烙印可能要花上終生的努力,並且常常並不成功。人大了就像出了窯的磚,想做任何改變都不容易。我小時候習慣了用別人的價值觀來生活,在長大之後當然會不習慣於過自己的生活,即使這在理智上已經完全不是問題。

在我小時候,世間的全部真理都已經由父母、老師和黨昭示了,我隻需要充分運用我的記憶力就夠了,不必(也不該)有自己的判斷。我的生活的全部目的是讓父母稱許、不給老師添麻煩、爭取將來給親戚六人添點榮耀。從來沒有人要我去找找我自己的位置在哪裏。從小學到大學的成千上萬的學校也並不在意孩子們有什麽自己的願望。他們的工作就是把學生修理成大機器上的一顆顆合格螺絲釘。我在上中學時也偶爾使用過幾次自己的判斷,可每次都以跟老師的激烈衝突收場,所以當時盡管我學習成績不錯,與很多老師的關係卻很一般。

大學時的班主任是個有點思想的人,有一次跟我們說:“我們學校就像一個大籠屜,蒸出來的都是一模一樣的饅頭。”當時我自以為聽懂了這話,決心一定要做一個與眾不同的饅頭。但後來的生活軌跡明明白白告訴我:我的視野已經被多年的籠屜式教育卡死了,所以我以為大大與眾不同的饅頭實際上還是跟大家幾乎一模一樣的饅頭。毛澤東再想與眾不同也達不到孫中山的思想境界,因為他看不見他看不見的東西。我也看不見我看不見的東西。

那時我想做一個與眾不同的饅頭,卻有一個問題沒搞清楚:為什麽非要做個與眾不同的饅頭不可?為標新立異而標新立異,那是一種作秀。年輕人的標新立異多半都是在做秀。這個問題我到很久之後才想明白:對我重要的東西與對我的同學們重要的東西是不一樣的。他們看重的東西我不看重,我看重的東西他們理都不理。所以,如果讓我去做跟大家一模一樣的饅頭,那別人也許都會是快樂的饅頭,但我肯定是一隻不快樂的饅頭。

每個人都與眾不同,所以與眾不同不是刻意為之的顯擺,而是人最自然的狀態。但最自然的狀態也是最難達到的狀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胡渙 回複 悄悄話 回複pgz的評論:
曾經有過。。。
胡渙 回複 悄悄話 回複irislee0212的評論:
你的回複讓我學到“市恩”這個詞。謝謝:))
pgz 回複 悄悄話 很喜歡你的文章, 很多時候覺得你說出了我想說的話。想把你的文章轉給國內的朋友, 你有國內的博客嗎?
irislee0212 回複 悄悄話 你能做的最好的善事不是把你的財富分給別人,而是幫他找到他自己的財富——這話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無私地傳播技藝和經驗,引導那些比自己弱的人,比施舍錢財市恩更有價值。
胡渙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切切的評論:
其實William James 在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中說的兩種宗教徒The healthy mindedness 和 The sick soul 正好可以對應立足於信和立足於疑的兩種世界觀。William James自己是基督徒,又是個有偉大成就的哲學家。他自己就是一個研究哲學與宗教的關係的好“樣品”。
切切 回複 悄悄話 此言精辟。
信與疑確實為我們剖開自己的內心世界。但立足於信還是立足於疑,決定了我們生活的狀態。
胡渙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切切的評論:

這兩個都是大得嚇人的話題。。。 從一個角度來看,宗教的精髓是信,哲學的精髓是疑。沒有疑的信會流於淺薄,沒有信的疑就不能進步。。。
切切 回複 悄悄話 你看上去像是個得了宗教洪福的饅頭 :)
你咋看哲學之於宗教?對不起,總是問你些大問題,對你的博客很感興趣,因此把自己常覺困惑的一些問題也拿出來麻煩你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