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stroller

喜歡閑逛閑攝而已,無其它不良嗜好
個人資料
正文

Venezia 柔情威尼斯

(2010-02-13 10:47:59) 下一個
在細雨紛飛的周日我們驅車來到了Gondola 的故鄉---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之一,女人們最心儀的浪漫地之一,昵稱"Queen of Adriatic", "City of Water", "City of Bridges", " City of Light"。 位於意大利北部的亞得利亞海(Adriatic Sea)沿岸,Po河和Piave河入海口之間,威尼斯古城由威尼斯內湖中的122個小島, 177條運河, 400座大小不等的橋梁連接組成。3公裏長的大運河(Grand Canal) 蜿蜒從西北到東南將城市分隔成大小幾乎等同的兩部分。威尼斯的行政區(Sestieri)6個,最主要中心區為San Marco廣場所在的San Marco 區。 (威尼斯古城衛星地圖,來源於internet。圖中右下角靠海的灰白色方塊便是San Marco廣場.)

威尼斯地區最早的居民為公元前6世紀時的古代Veneti人,古羅馬帝國於公元前3世紀征服該地區,並在89BC授予所有威尼斯人羅馬公民身份。史書從421AD開始記載威尼斯,是在452AD由於意大利北部遭受日耳曼部落和匈奴人的入侵,許多難民逃到威尼斯島避難,城市開始建立。到8世紀中,威尼斯附屬於當時雄霸一世的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但有一定自治權,隨後在拜占庭帝國沒落之時取得獨立,成立威尼斯共和國(9世紀--18世紀),由威尼斯公爵(Doge)統治。但拜占庭帝國時期的強盛對威尼斯共和國的實力發展影響深遠,使得威尼斯共和國能脫離當時羅馬教廷控製,並擁有強大的海上軍事勢力,成為Crusade(十字軍東征)時代的重要軍事基地之一。除此之外,威尼斯也是文藝複興時代重要的商業(尤其是香料貿易)與藝術中心.

1797年5月12日,威尼斯被拿破侖侵占,稍後,拿破侖在1797年10月12日簽署Treaty of Campo Formio條約把威尼斯交於奧地利。1805年,拿破侖又與奧地利簽署Treaty of Pressburg條約,從奧地利人手中取回威尼斯,並把其納入自己的王國內。1814年,隨著拿破侖的戰敗,威尼斯又再次歸奧地利統治。在此期間,威尼斯衰敗嚴重,許多古老的廣場和建築物被遺棄或年久失修。直到1866年,威尼斯正式歸屬意大利王國.

威尼斯燦爛的繪畫和藝術文化,最主要表現在拜占庭式(在Istanbul 遊記中將詳細記介紹)--哥特式--文藝複興式(在Florence 遊記中將詳細介紹)的城市建築和裝飾風格。威尼斯所有的廣場,教堂,公共建築上,都盡現其高貴優雅和華美豔麗的特點。但到18世紀後,威尼斯的文化和建築史便再沒有曆史新篇章了,她似乎成了真正與世隔絕的湖中城。後來的工業革命和政權變異的潮流和影響,都隻從她頭頂飄過,消散在亞得裏亞海。威尼斯仍一如既往沉靜在自我天地中,冷眼看世界.

威尼斯是一座建在水上的城市。由於地質原因,建築物的地基並不是承載於土壤上,而是無數深埋在海底泥土和砂石中的堅實木樁。威尼斯城下不計其數的木樁來自於西部地區(現在的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地亞),大量的砍伐導致了該地區幾大山區荒蕪至今。由於木樁在與氧氣隔絕的深海水中不會腐爛,使得幾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仍能細細品味威尼斯城的神話傳說和輝煌藝術。

威尼斯古城內所有的道路和橋梁都隻供行人專用,完全禁止任何機動車輛通過,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為水上船隻和步行。Gondola是古時的水上交通運輸工具,現如今已完全獻身於旅遊事業,載著遊客穿梭於大小運河間,讓人融化在威尼斯的柔情蜜意中,再加上船老大一路深情的意大利情歌伴隨,其詩情畫意的浪漫情調,是多少女孩子從情竇初開時就夢想著畫麵......盡管“船票”賊貴,仍為眾多遊客(特別是情侶們)到威尼斯的必選課。

天陰下雨,這天幾乎所有的Gondola都空蕩蕩地停靠在碼頭休息,偶爾有一葉孤帆搖來,也是船老大趕著回碼頭靠岸的。於是我少女時代的幻想就眼睜睜從跟前飄逝......Mr.安慰道“Next time”。唉,就再幻想一次吧。(自我安慰: 也好,今天節約了不小一筆歐元, hoho~~)。

從Grand Canel西北頭的起點站登上Vaporetii(水上bus), 沿著Grand Canel順流而下,在蒙蒙細雨中領略這座迷人城市的雨中風采--羞澀典雅,幽深迷離,高貴矜持(友人說,晴天時的威尼斯是無比的華貴絢爛和光豔照人)。 水是威尼斯的靈魂,它不僅是交通紐帶,同時也是威尼斯建築表現手法上非常重要的元素:水對光線的反射使得建築更加流光溢彩,同時建築物的水中倒影更添威尼斯的似水柔情和萬種風情。

沿途拍攝到的一些主要建築(Vaperitti直行不停,兩旁的景色讓你應接不暇。常常拍了左邊,回到右邊時,已錯過角度,所以遺漏了幾處大運河岸的名勝)。

Palazzo Vendramin-Calergi (Casino' di Venezia)

正在維護中。外立麵為典型的文藝複興風格(Renaissance),由 Mauro Codussi 設計, 1509 竣工。1883年,著名德國作曲家 Richard Wagner 在此過世。現為威尼斯的賭場。

Fontego dei Turchi

圖片左邊的拜占庭式建築。由來自Pesaro(意大利中部一城市)的政治精英Giacomo Palmieri 建於13世紀前葉, 1381 被威尼斯共和國買下送給Ferrara侯爵, 並命名為“Casa del Duca di Ferrara”。

由於她的奢華,這座宮殿常作為公主和君王的住地,如君士坦丁堡帝王 Giovanni Paleologo (1438) 和 Alfonso D'Este (1562)都曾在此居住過。後經幾次貴族家族間易手,1621 又重新成為共和國財產,之後成為土耳其商會的總部和商人住處直到1838年。1922年起為 Correr Civic Museum , 現為Natural History Museum。

Palazzo Labia with Campanile of San Geremia

Palazzo Labia(圖片中間教堂Campanile of San Geremia後麵建築)建於17世紀末,是威尼斯最後期建築之一,巴洛克風格,並以室內豪華精美的壁畫和裝飾著名.

下麵幾座精美的建築我還沒有尋找到其芳名和曆史.....繼續中......

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 (Basilica of St Mary of Health or Salvation)

1630年10月,在肆虐威尼斯並使近1/3的威尼斯人喪生(共47,000人,每天死亡595人)的瘟疫災情得到控製後,參議院下令修建一座新教堂以敬奉神母瑪利亞的拯救之恩,並選定當時年僅26歲的Baldassare Longhena為教堂的設計者。教堂於1681年竣工,Longhena則在次年過世(不知是否由於心血嘔盡?)。我們路過時,看到外部正在維修,沒有開放。故沒有下船前往參觀。(What to See: pls click http://www.sacred-destinations.com/italy/venice-santa-maria-della-salute.htm)

Punta della Dogana

與Santa Maria della Salute大殿相連,是威尼斯風景照中著名的經典取景點之一。

San Giorgio Maggiore

從San Marco 廣場岸邊眺望對麵的 San Giorgio Maggiore 島及Palladio's church。

Piazza San Marco

威尼斯的曆史中心廣場,如下圖所示。

廣場南外立麵。從左至由依次為Giardinetti Reali,Libreria Sansoviniana,Palazzo Ducale和Prigioni Nuove。

Bacillia San Marco 以及前麵的 Campenile 鍾塔(99米高)。

從San Marco 教堂屋麵平台上看廣場, 正對麵為Ala Napoleonica (現為博物館),右側 Procurantie Vecchie 和左側 Procuratie Nuove 的底層現已成為出售各式精美紀念品的小商店和咖啡屋。

Palazzo Ducale

位於 San Marco 廣場,昔日為行政樞院與法庭所在地,亦是威尼斯公爵(Doge)的府第。該建築始建於9世紀20年代威尼斯共和國,最初作為防禦工事建成城堡式,建築風格以拜占庭和哥特式(表現更多)相結合。當初室內外都沒有做任何修飾,寓意精簡。14世紀重新裝修,拓寬外廊和窗戶,用粉紅和白色大理石鑲拚裝飾全部外牆,以彰顯共和國的財富和地位。兩層外廊立柱的鏤空手法和廊柱上細膩的大理石雕刻,猶如鑲嵌一道蕾絲裙邊,使建築顯得十分輕盈優美,柔美動人。

內庭的裝飾布局亦非常華麗,由與當天排隊參觀的人太多,我們沒能有機會加入。

Basilica San Marco

威尼斯最標誌性建築,也是威尼斯的中心聖地,拜占庭式建築的傑出代表作品之一。最初的教堂始建於832年以敬奉福音傳播者聖馬克遺骨(2位威尼斯人從古埃及Alexandria修道院偷回威尼斯)。聖馬克的標誌“飛翼雄獅”也被采納能為威尼斯的標誌,有著"守護神“作用。教堂曾於976年被毀,然後重建,到1071年骨架基本完工,裝飾工程則一直持續到15世紀完成。

拜占庭風格在建築結構上,開創了一套嶄新的模式,就是結合了羅馬建築以降的穹窿大圓頂和彎拱,並成功地發明了弧三角(squinch或稱帆拱)做為過渡,以完成圓形穹頂覆蓋方形空間的方法。此種疊砌式構造,除了讓空間更顯高大,同時也形成一種方整而圓滿的建築型式。

San Marco 教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內部簡潔有形又完整的大圓頂和大彎拱上貼滿的以金色為底的巨幅馬賽克畫像(共計4000平方米,大部份完成於12-13世紀),色彩和諧完美的大理石拚圖鋪地,底層牆麵的東方大理石貼麵,以及許多珍寶,最震撼人的是它的氣氛。每當室內燭火點明,金光互相閃爍、相互輝映光芒,儼然就成了一座“黃金宮”,迷幻、炫爛又神秘。在昏幽的大教堂中,金光閃耀的天頂,我們隻感覺到一種絕對的尊貴和恒久的神聖感。

(由於教堂內嚴禁拍照,此圖片來自internet.)The Torre dell'Orologio (San Marco's Clock)
建於1496-1506.
再來看看威尼斯的橋。

The Ponte dei Sospiri (Bridge of Sigh) 歎息橋16世紀建造,橫跨狹窄的Rio di Palazzo 運河上,與兩座建築相連: 左邊是權力中心公爵府Palazzo Ducale,右邊則是“新監獄”Prigioni Nuove (當時是為解決設在公爵府內的“老監獄”Prigioni Vecchie人滿為患問題而建),是威尼斯唯一一座全封閉式橋(以防止犯人跳河逃跑)。後來描述說,當犯人在公爵府中被審判定罪後,就會經過該橋走入牢房。他們透過小小的窗戶看到外麵世界的那一刹那,一聲聲歎息便久久地徘徊在橋上,充滿了對往事的追悔和對自由的眷戀,故取名“歎息橋”。

Ponte dei Rialtohe (The Rialto bridge )

大運河上最古老的橋。該橋址12世紀以前隻是一座船橋(用船連接),13世紀時建造了一座永久性木橋,但不幸在1310年被暴亂分子劈成兩半,重修後又於1444年因為過多人瘋狂擁擠在橋上觀看Ferrara侯爵的盛大婚禮而坍塌,然後再重建,直到16世紀末Antonio da Ponte用大理石取代原木結構最後一次重建該橋,並於 1588 試運行,1592年正式使用。直到1854年Accademia 橋建成前,Rialto橋曾一度是大運河上唯一的橋。Ponte dei Accademia

大運河上三橋之二,靠大運河南端,因橋身後的Accademia藝術館而命名。 最初橋身為鋼結構,由 Alfred Neville 設計並建於1488 -1854。20世紀30年代, 橋被拆除並以木結構建成(盡管當時有很多人建議造成石橋)。之後橋身出現嚴重安全問題,曾一度封鎖停用直到1985年按原版本重新修建。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Accademia 橋不能算古跡。

Ponte dei Scalzi

大運河上三橋之三,Ponte dei Scalzi意大利語為"bridge of the barefoot", 光腳丫橋。 (internet picture)該橋相對比較年輕,由 Eugenio Miozzi 設計, 完成於1934年, 替換了早前的奧地利鐵橋。赤足橋靠大運河西北端,北麵是 Chiesa degli Scalzi (赤足教堂) 和Santa Lucia (Ferrovia) 火車站. 南麵靠近Piazzale Roma汽車站。其他的橋

天公實在不作美,在我們到達San Marco 廣場終點站登岸後,風愈緊,雨愈密。咬牙讓相機在瑟瑟風雨中堅持了一段時間後,看到上下掛滿水珠的鏡頭機身,實在於心不再忍。接下來在古城中心內的穿街走巷,隻好用眼用心將威尼斯的風情記錄在腦海裏。

威尼斯古城現已100%完全轉化成商業城,城內所有門麵現都是商店/餐館/咖啡館。在細雨蒙蒙中穿梭曲徑通幽小巷,感覺尤如回到蘇州。小樓小宅的構造尺度都很類似,前臨街巷,後臨河浜,隻是建築裝飾風格迥異。中世紀風格的威尼斯如風韻嫵媚的大家閨秀,作為姊妹城市的粉牆黛瓦老蘇州,則為素裝淡雅的小家碧玉。

在朋友推薦的城內一家有名的餐館用了午膳,遇到了一群Gondoliar(Gondola 船老大)也聚在這兒午餐聊天,打發雨天清談生意的閑時。所謂的威尼斯菜肴,仍屬意大利北方菜係,隻是菜譜上多了魚蝦蟹類,但味道一般般。當坐在餐館樓上臨水的窗邊,一絲懷舊的傷感悄然而生.......

Carnevale di Venezia (carnival of Venice)

威尼斯狂歡節,世人皆知。這個世界上最古老,規模最大的狂歡節從其12世紀誕生以來,就成為威尼斯文化藝術特有的綜合表現形式之一。最初隻是為了慶祝勝戰,後來每年一次的狂歡聚會根據宗教日立被確定下來(每年2月-3月間的四旬齋前一天開始,為期2周),成為當時歐洲上流社會達官貴族的詩歌,音樂,話劇,服裝,麵具“藝術節”。

2007年威尼斯狂歡節在2月底結束了,我們沒能有幸一睹盛況。但當我見到我心儀已久的華麗而又詭秘的各式威尼斯Masquera,就想象到狂歡節的氣氛該是如何了。Masquera 是我在臨行前唯一定下非買不可的紀念品。一踏進商店就頓時眼花繚亂,左挑右選好一陣,搞定三個帶回家。

文化藝術氛圍濃厚的威尼斯常年都有眾多各類藝術節舉行,其中有我們熟悉的威尼斯電影節,此外她也是藝術家們的創作靈感和源泉。文學作品,古代如莎翁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奧賽羅", 現代如德國作家Thomas Mann的"Death in Venice"; 繪畫藝術就更不計其數了; 此外,現代許多電影大片也在此拍攝,如好幾部007片(包括最新的Casino Royal), 古墓麗影,......; ......

San Marco 廣場的window shopping

除了Maquare,威尼斯還以她的玻璃藝術品出名。由於我們的旅程才剛開始,後麵還要輾轉多次,加之玻璃這玩藝實在太Fragile,我隻好做Window Shopping,拍幾張照片以示紀念。

Gondola也是威尼斯的象征之一。他漆黑靚麗並有精美雕刻的纖細苗條船身(寬度僅容下兩人並排坐,一船最多載3-4人),前後微微翹起的船頭以及船頭特有的銀色錚亮鐵質裝飾,紅色絨毯鋪墊的船艙,金色的銅飾座椅, 都和威尼斯城的華貴富麗融為一體。(你沒法將蘇州河浜裏的烏篷船放到這裏.)Gondola 船頭特有的鐵質飾品中向前6個齒,傳統上代表威尼斯的6個區(sestieri),向後的1個齒則象征 La Giudecca 島,整體則代表威尼斯城。如今的威尼斯古城,除了長期麵臨海潮對古老建築物的威脅,城市地基持續下沉,還有人口的驟減,環境的汙染。朋友說,別看威尼斯城白天人潮湧動,華貴繁榮,一到晚上,則幾乎為寂寞空城,原因諸多。政府正想盡一切辦法拯救這座世界瑰寶城市,製定了諸多策略,最大希望是能將威尼斯再保存100年。但是,100年隻是最大樂觀希望值。聽到這裏,我心中一陣傷痛........
威尼斯,這座用筆墨描述不盡的美麗城市,每時每刻都讓我為之情動。
Ciao, Venezia!

Copyright © amastroller. All rights reserved.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