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帝國在伊斯坦布爾留下的另一輝煌建築,就是號稱地下水晶宮的The Yerebatan Cistern ( Basilica Cistern)。 不知是有意還是湊巧,它也是Justinianus I 皇帝下令建造The Hagia Sophia的同一年開始複建,並位於The Hagia Sophia的西南麵地下。
Cistern 的入口是一不起眼的小“mao”房,若不仔細留意牆上的小銅匾,相信大多數人會以為是一公廁(按中國慣例,哈哈:))。窄窄的門口便是售票處 -- 買票入場,不來一絲“情趣”。
(借朋友照片一用。當時偶實在沒留意這座小mao房:))
然而當沿著窄窄冰冷的石階而下,一座巨大的地下宮殿在一片暗紅色燈光中立刻讓人眼前一亮,wow~ 人人都仍不住輕聲讚歎道,大有柳暗花明之意。
這座地下麵積9,800平方米(140m 長x 70m 寬),最大水容量100,000噸的巨型地下蓄水工程,始建於532AD。Justinianus I 皇帝當時征奴7,000人,並將帝國境內古廟殿堂遺留下的石柱搜集至此(讚賞皇帝超前的“建築材料循環使用”之“綠色”精神:-D), 在原來Constaitine 大帝修建的Cistern遺址上,336顆9m高的風格各異的石柱成12行28列排開,支撐起了一座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蓄水池之一。
在眾多的石柱中,有一顆孔雀眼石柱(Peacock Eye Column)格外引人注目。當時有古詩歌記載,它眼淚狀的裝飾是緬懷為修建Cistern而累死的無數奴隸而特意雕刻。
Cistern 的建築技術也非常完美。4.8m寬的磚牆和穹頂由含有特殊防水成分的抹灰,砂漿砌築,使這座十萬噸蓄水池千年來滴水不漏。引水渠將城外數公裏外的河水引進地下管道,並注入Cistern中,Cistern便成為當時伊斯坦布爾城市用水的主要中轉站。
後來的Ottoman人更喜愛流動的水源(活水),Cistern漸漸被棄用。直到1544-1550 年一荷蘭旅行家P.Gyllius 到土耳其采風,根據人們的"傳說”, 舉著一火把,從Sophia教堂周圍的一“水井口”下到地下,重新發現了這座地下宮殿-The Basilica Cistern。
Cistern 的另外一亮點,便是在西北角落有兩顆柱的柱基分別是倒立和側立的美杜莎的頭像。
美杜莎(Medusa)的傳說就不在此複述了,所以這兩顆來自
Didim 的頭像也是辟邪消災之用啦。
如今的Cistern, 幾經修葺和疏通淤泥後,清澈淺淺的水麵上搭起棧橋,並設燈光增景,讓遊客漫步遊曆其中,仔細看個究竟。不過想想,從前的看客手持火把,搖著一葉扁舟穿梭於336顆柱林中,也別有一番情調哈。
在Cistern靠近石階的一片角落,土耳其人開辟了“茶室”,除供應土耳其茶,甜點外,據說有時還會有歌舞節目,不過偶們沒有碰到。時辰不對?
p.s.
Cistern是古羅馬開始為城市飲用水而建的中轉站,(就是現在的水庫了,除了沒有發電功能)--Aqueduct將水從城外的河水引入城市,注入Cistern中(形式有露天的,也有地下的)。 Istanbul的Cistern因為後來土耳其人不喜歡“死水”喜歡活水而棄用。現在的Cistern, 就是一旅遊景點而已。
俺前麵轉貼的“新7大世界奇跡”,是靠全球大眾的網上點擊率和電話投票而選出的,至於Basilica Cistern為何沒能進入“世界奇跡”,mmm...那就是它的知名度不太高了:).
p.s.s
關於why美杜莎頭像一倒一側,傳說是在波斯人將美杜沙的神話刻在他們的劍柄上時,有正,倒,側三種形式,表示美杜沙眼睛的三種反射方位將全方位內“消災滅禍”,讓敵人無處藏身。所以Basilica Cistern內來自Didim的兩顆美杜沙頭像,一倒一側,而留在Didim的那顆是正的。但科學家則認為頭像的一倒一側則是為了336顆柱柱頂高度一致的需要。
(下一建築:The Topkapi 皇宮)
Copyright © amastroll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