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男人,誰能了解你?——中國的男性研究與運動

(2010-05-14 11:33:29) 下一個

男人,誰能了解你?——中國的男性研究與運

ZT - 方剛

1.  起步﹕艱難而穩健

    1994年,社會學者吳宗健在北京人民廣播電台「人生熱線」開通「男性解放特別節目」,雖然隻有六天,卻是中國大陸已知最早的討論男性反思父權壓迫的廣播節目。吳亦發表了多篇相關文章,從而使得「男性解放」一詞首度出現在內地。

 19971月,內地《文匯報》發表了龍應台〈啊,上海男人〉,對上海男人「愛家」、「居家」的反支配性男子氣質的諸多表現大加讚賞,卻受到男性讀者的強烈反擊。

 1998年,美國女性主義名著《我們的身體,我們自己》中文版在北京舉辦首發與研討會。會議期間,「北京男性健康促進小組」醞釀。但小組隻進行了一次活動,便夭折了。

 同年,筆者先後在《女性月刊》、《跨世紀》開設每月一期的「男人解放」專欄,集中討論男性解放。99年,出版《男人解放》一書,並在我主編的《健康人》月刊上推出男性解放專欄,接受中央電視台專訪,「男性解放」一詞再度進入傳媒視野。

 2002 年,原在台灣地區推廣「男性關懷」理念的社會活動家藍懷恩女士移居上海,成功地利用新聞媒體,積極推廣「男性關懷」理念。同一年,北京「反對針對婦女的暴力,促進社會性別平等」男性誌願小組正式宣告成立,向社會發布倡議書,可惜這一「白絲帶」小組成立後至今再無活動。

 「北京男性健康促進小組」與「白絲帶」小組均在宣布成立之後便夭折,依筆者看來,均是因為這兩個小組的成立並非源於男性參與者自身的訴求,而是在女性主義者推動下的產物。

 中國大陸亦引進出版了一些反思傳統男性氣質的圖書,如康奈爾的《男性氣質》、美國男性研究與運動名著《男性的世界》,台灣暢銷書《台灣查甫人》、《解放男人》等等。

 有了以上鋪墊,20053月,「男性解放學術沙龍」的出現便具有必然性。沙龍的成立,旨在聚集各方麵力量,推動男性研究與運動。成立後的一年間,先後就「家庭中的性別政治」、「異性衝突中的性別問題」、「我喜歡/反感的異性」等主題組織工作坊,參與者自我反思,撰寫成長報告,在討論與交流中反思社會性別問題﹔沙龍多次組織社會性別學者、社會活動家的報告會,傳達女性主義與男性解放思想﹔沙龍被報紙、電視等媒體報道三十餘次,相關新聞在互聯網上的傳播不計其數﹔沙龍開設網上論壇,通過互聯網傳達男性研究與運動的主張﹔……沙龍從一開始便將對女性權利的關注納入視野,而參與沙龍活動的人員中,一半以上為女性。

 20063月,沙龍成立一周年之際,出版《男人要解放》一書,主要內容為成員的「自我成長報告」,以及社會對男性解放的各種評價與思考。中國此前與「男性研究」有關的成果極少,隻能檢索到十幾篇論文,主要集中在文學領域,而且缺少與西方男性研究和社會性別理論的呼應。

 2005 12月,《河南社會科學》推出男性解放學術沙龍成員的「男性研究」專輯,發表了胡曉紅論後現代性與男性精神的論文,楊明磊考察都市女性眼中的男性身體的論文,以及筆者以男性研究視角反思生態女性主義的論文。這是中國內地學術期刊首次集中發表「男性研究」的學術論文。

 為推動男性研究,內地社會性別研究界頗有影響的出版物《中國女性主義》也開設了男性研究專欄,2005年秋冬號刊發了筆者的〈男性運動與女性主義﹕反父權文化的同盟者〉一文,主張男性研究與運動來自於女性主義,同時又必須發展出屬於男性自己的社會性別政治。同期還發表了鄭軍的〈「都市美形男」對傳統男性氣質的衝擊與影響〉一文,通過對當前內地大都市「服飾中性化、生活方式女性化、性格陰柔化」的「新男性」的分析,提出「重建男性氣質」。

 男性解放學術沙龍還注重與男性研究與運動起步略早的香港和台灣地區的學者及社會活動家進行合作。2005年歲末,沙龍參與了香港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組織的北京、上海、香港、台北兩岸三地四城市男大學生社會性別自我認知調查。同期,筆者與台灣學者楊明磊開始合作進行「兩岸大學生社會性別意識對比研究」。

 此外,中山大學博士生黃海濤的博士論文將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男性形象作為研究對象,筆者也將男性性工作者的男性氣質建構作為博士論文研究方向。

2.不可回避﹕與女性主義的關係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男性解放」最早在中國大陸被提及之際,便受到許多反彈。其中,來自女性主義學界的批評格外引人注目,如《中國青年報》便發表過一篇犀利的批評文章,題為〈「男性解放」是偽命題〉。

 但因為當時宣傳男性研究與運動的聲音本身就非常薄弱,所以,並未展開充分的討論。20053月,「男性解放學術沙龍」成立之後,因為其影響力和活躍程度,各種質疑的聲音更加強大,沙龍成員亦做出積極響應。

 反對的女性主義者有不少觀點,其中有女性主義者質問﹕男人到底是父權文化的受害者,還是既得利益者﹖

 其實,所有這些問題的核心,正如女性主義學者榮維毅所言,是「男性個體的解放如何與不平等的社會性別機製的改造聯係起來」,是「女性主義者的顧慮與擔心的根本所在」。「在傾訴男權文化對自身壓抑的同時仍然享受?製度性的男性特權,那麽,這種『男解』受質疑不可避免」。

 筆者在〈男性運動與女性主義〉一文中,總結了針對男性研究與運動的「八大質疑」,逐一響應,並明確將我自己定義為「擁護女性主義的男性解放主義者」,認為男性研究與運動的思想來源於女性主義,和女性主義反父權的努力是一致的。父權文化表麵賜予男人特權,實際上在剝奪?男人作為完整的個人自由發展的權利﹔……文章提出,女性主義爭取男女平等的目標直到今天仍然遠未實現,沒有喚醒男性參與,是關鍵症結。所以,不存在應該孰先孰後的問題,男性解放的目標之一就是促進男女平等。這篇文章還提出了「男性覺悟」與「男性覺悟的二重性」這兩個概念。

 所謂男性覺悟,是男性自覺地認識到父權文化的存在傷害?女性和男性。「男性覺悟的二重性」則強調成熟的男性覺悟應該包括兩個屬性﹕就是男性覺悟到父權文化和體製對女性的傷害,進而幫助女性獲得平等自由的生存空間﹔同時進而行動起來反抗這些傷害,促進男性自身的全麵發展。在男性覺悟的過程中,缺少二者中的任何一者,都是不完整的,從而難以同女性攜手反對父權,更難以建立兩性和諧。

 隨?討論的深入,男性研究與運動人士及女性主義者均愈來愈認識到,雙方都應該認真對待和處理二者的關係。其實彼此的追求,不僅不是衝突的,而且是相互促進的。

3.焦點之爭﹕該不該設男人節

 在2005年內地女性主義與男性研究與運動的討論中,應否設立男人節,是一個焦點話題。表麵上看是該不該設男人節,實際還是基於對男性研究與運動,以及追求性別平等道路的不同理解。

 男人節設想由來已久。1996年,一家花店老板便倡設「男人節」,後又向聯合國提出申請,但其定義中沒有含入社會性別反思﹔筆者在1999年出版的《男人解放》中也提議定39日為男人節,意為與女人攜手共進反父權﹔2000年,藍懷恩呼籲定83日為「男士節」,強調通過「男士節」進一步提倡「男性關懷」。但藍懷恩的「男性關懷」理念,較不注重對父權文化與體製的反思。

 2003 年,中國著名的傳媒品牌《時尚》期刊集團中,《時尚健康》男人版Men's Health的主編瘦馬也提出設立男人節,並依托《時尚》的傳媒優勢,迅速推廣這一概念。通過新浪網的網友投票,將男人節選定在83日。當年年底,該集團舉辦大規模的「申辦」晚會。轉年,繼續進行。2005年,有50多家企業回應該集團的號召,決定在83日給男性員工放假一天,瘦馬稱之為「第一個男人節」。瘦馬最初對男人節的解讀,主要是要在這個屬於男人的日子裏,號召男人放鬆下來,做一天真實的自己,正視自己的身心健康。

 一些女性主義者認為,在這個男人節的構想中,隻強調了給男人減壓,可能進一步造成新的社會性別不平等。呂頻就指出﹕「在『男人節』獲得的迅速應和當中,張揚的到底是『男性解放運動』,還是頑固的男性特權思想。」

 山東電視台收視率非常高的一檔辯論節目《齊魯開講》,就應否設男人節進行了辯論直播。反對者提出,給利益既得者設立節日,無疑有鼓吹父權之嫌﹔更鼓勵男人放棄責任,進一步助長大男人主義思想。此外,「男人節」給男人放假一天,是和女性搶奪公共資源。

 值得欣慰的是,關於男人節辯論的結果,是各家觀點都趨向於對女性主義思想的接受。筆者提出「男人節」可以改稱「男性覺悟日」,以強調「男性覺悟二重性」的理念。而此前關於男人節的表述中一直較少社會性別意識的瘦馬,在論辯之後的一篇文章中也轉而強調﹕「在這一天,所有男性應以一種更為健康的心態去重新審視自身的權力與義務﹔在珍愛自身的同時,給予異性更多的關心、愛護﹔做一個有責任感的男性。」

4.未來﹕困境與展望

 雖然現在內地出現了男性研究與運動的新局麵,但筆者認為,不可能期望在短期內看到繁榮,各方阻力仍然非常大。

 首先,女性主義在主流學術界與主流社會中的普及仍然遠遠不夠。西方男性研究與運動的繁榮,是建立在女性主義繁榮的基礎之上的。今天中國,女性主義雖然很活躍,但感覺仍然主要是女性主義學界內部的事情,對主流學科的影響仍然薄弱。

 其次,主流男性群體反思父權文化對自身壓迫的意識與能力嚴重不足,行動更是缺失。雖然同性戀者在同性戀亞文化的建設中極大地挑戰了父權文化,但是影響力度仍然遠不及西方國家。男性研究與運動獲得物質的支持,更顯艱難。

 第三,男性研究與運動及女性主義者中均存在?觀點差異。男性研究與運動的「天然盟友」女性主義者中,相當多的人仍然對男性研究與運動持懷疑、警惕、觀望的態度,甚至有些人對男性參與社會性別平等建設都心存疑慮。而男性研究與運動內部亦有不同的觀點之爭。如何整合男性研究與運動的資源,共同前進,是擺在男性研究學者與社會活動家麵前的共同問題。

 麵對以上諸多障礙,筆者認為可強調下麵一些具體的工作﹕

 首先,積極推動男性氣質的學術研究,用以指導男性運動。社會性別的學術研究與社會工作密不可分,不應該走進象牙塔。同時,應該謀求在高等院校開設男性研究課程。

 其次,積極組建男性關懷組織,具體進行社會工作,特別?力幫助男性中的弱勢群體。在這方麵,香港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等組織的成功經驗,應該為內地所借鑒和推廣。男性關懷,還應該包括對實施家庭暴力的男性的輔導,包括對同性戀、易裝戀、易性戀等等這些違反主流男性氣質的性少數人群的支持。

 第三,積極通過媒體向公眾普及社會性別意識,逐步提高信息傳播的質量。這種普及,不僅包括男性研究與運動的理念普及,還包括對女性主義思想的普及,以及對女性爭取平等社會地位努力的全力支持。

 我們知道,前麵的路既艱辛曲折又很漫長,但是,有對人類更和諧兩性關係的向往做支撐,有理想主義作後盾,我們將義無反顧﹗(本文經刪節)

(編按:本文概述了中國內地男性研究與運動自1994年被首次提出後至今的發展曆程,並介紹了「男人節」成為爭論焦點的前因後果,對男性研究與運動在中國內地的阻力與發展前景作了分析。作者認為,推動男性研究與男性運動,對於在中國建立兩性和諧的社會,已是必要而且緊迫。)

原文:http://www.xbwhyj.cn/html/xueshushiye/fanggang/200810/28-779.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