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從人口結構看中印龜兔賽跑和“日”薄西山(圖)

(2008-03-10 14:37:14) 下一個
應王小強等社會賢達和廣大網友的建議,水寒將近5年關於人口問題的文章係統化整理成《大國空巢》。茅於軾老先生、仲大軍先生為《大國空巢》作序。該書不是簡單將過去的文章集中成文集,而是修正、增加大量內容。全文41萬字,即將(2007年5月或者6月)由香港大風出版社出版(http://www.strongwind.com.hk/default.aspx),敬請關注。大風出版社是南懷瑾老先生支持、王小強先生(原國家體改所常務副所長)主持的出版社,其宗旨是正麵利用香港的言論自由,參與嚴肅認真的思想交流,追求真理是一個摸索碰撞的過程。

可通過銀行郵購: http://www.strongwind.com.hk/catalog/0fb0a755-5a44-4c53-97eb-952638ac0eec.aspx


從人口結構看中印龜兔賽跑和“日”薄西山
  
作者:水寒/中山水寒 familyyi@yahoo.com
  
1、戰後美國嬰兒潮、日本“團塊世代”對經濟的影響
2、從人口結構看中印龜兔賽跑
3、中國、印度、日本、美國人口結構比較
  
1、戰後美國嬰兒潮、日本“團塊世代”對經濟的影響

俗話也說:“不笑少年窮”。沒有合理的人口結構就不可能持續發展,人口出生高峰與此後的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日本的崛起與衰退都與人口結構有關。日本在1920-1940年代,平均每年出生200多萬人口。戰後仍然保持高的生育率(與美國不同,日本生育率在1930年代就維持在高水平),由於社會穩定,迎來了戰後一個出生高峰,1947年到1949年這三年平均每年出生270萬,這個人群被稱為“團塊世代”,“團塊世代”的形成主要是由於高生育率和人口再生產效率提高(戰後嬰幼兒死亡率降低)。“團塊世代”和1950年代出生的人口是日本後麵經濟騰飛的主力。這些年輕勞動力不但數量多,並且素質高(工作的熱情高、有責任心,且有熟練的技術)。

1950年代日本生育率急劇下降,在1950年代中後期下降到世代更替水平。1970年代日本出現了第二個出生高峰,這個高峰是繼發於第一個出生高峰(第一個出生高峰出生的人口到了生育年齡),但是這個高峰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不如第一個高峰。由於生育率的不斷下降,勞動力短缺,並且新增勞動人口缺乏“團塊世代”那樣的吃苦耐勞精神,導致日本經濟在1990年代開始一蹶不振。“團塊世代”人口即將退休,他們手頭握有雄厚的存款,還可領到優厚的退休金和年金,可望為日本帶來15.3萬億日圓的經濟效應,各行各業已將他們視為肥羊,消費市場則期待他們再度為日本創造經濟奇跡。不過,日本在期待團塊世代帶來好前景的同時,也已警覺到接下來人口減少,醫療、社會福利負擔增加的負麵效應。

日本曆年出生人口數和總和生育率



圖片:http://www.dajun.com.cn/shengy15.gif

現在日本的年齡中位數為43歲了(美國36歲),到2025年將超過50歲(美國不到39歲)。1985年日本65及以上老人占10.3%(美國為11.9%),到2025年增加到25.8%(美國為18.5%),增加到2.25倍(美國隻增加到1.55倍)。現在日本企業員工中有一半以上是老年人了;從現在起不到四分之一世紀以後,近30%的日本人將在65歲以上,每9個日本人中就有差不多一個人將超過80歲。“團塊世代”現在開始進入退休年齡,1950年代出生的高峰人口也都將相繼退出勞動市場,進入退休年齡,開始呈現出“日”薄西山的趨勢。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的研究顯示,老年人口比率上升1%,總生產力就會減少0.11%,到2050年日本占全世界經濟總量的比率將由目前的8%下滑至4%。

同樣,亞洲四小龍韓國、中國台灣省、新加坡、香港在1970年之前都還是高生育率,不斷增加的有活力的勞動力創造了經濟奇跡,使得經濟在1970、1980年代迅速起步,在1980年代先後達到高等人類發展水平,當時的中位年齡隻有21-24歲(比如韓國1980年隻有21.8歲)。1980年代之後生育率相繼低於世代更替水平,現在韓國、台灣生育率隻有1.2,新加坡隻有1.3,而香港更是隻有0.9,香港、新加坡、韓國的中位年齡2005年分別為39.4、36.8、34.5歲。由於1970年代之前高生育率時期出生的人口仍然沒有退出勞動市場,這些地區的經濟仍然會慣性地增長一段時間,但20年之後這些地區的經濟停滯不可避免。尤其是香港,目前生育率隻有0.9,而年齡中位數已經接近40歲,要是沒有大陸移民的話,經濟衰退為期不遠,今後香港特首將越來越不好當。

中國大陸現在處於經濟騰飛時期,但因為計劃生育,沒有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當年那麽好的人口結構。日本在1960年代後期進入高等人類發展國家時中位年齡隻有20出頭。中國2005年HDI為0.77,但中位年齡已達33歲了(新加坡在1990年HDI為0.822的時候,中位年齡還隻有29歲;日本在1975年HDI為0.857的時候,中位年齡還隻有30歲),而目前與中國發展水平相近的菲律賓、巴拉圭、厄瓜多爾的中位年齡分別隻有22、21、23歲。到2025年,中國的中位年齡將達39歲(將高於美國),相當於現在香港的水平,但是那時候中國的HDI是難以達到香港1990年的水平的。中國2001年65歲及以上老人占7.1%(HDI為0.73左右),相當於日本1970年的水平(HDI為0.83)。中國2005年中間年齡、老年化程度與韓國2000年差不多,但是2000年韓國工業化已經基本完成,而中國卻還剛剛進入快車道。這些意味著中國後勁不足(雖然過去高生育率時期出生的勞動力仍然可以確保中國在近15年內保持比較快的增長)。

美國在戰後生育率攀升,出現了嬰兒潮,這些增加的人口成為勞動力,在冷戰中打敗蘇聯,並且是1990年代克林頓世代經濟高速發展的主力。美國現在是發達國家中唯一保持世代更替水平生育率的國家,意味著美國今後將長期主導世界經濟。
 
美國曆年出生人口數和總和生育率 




圖片:http://www.dajun.com.cn/shengy14.gif


2、從人口結構看中印龜兔賽跑

1901年印度人口為2.38億;其時中國人口4.26億。2006年印度人口10.95億;而2006年中國人口12.5億左右(計生委宣稱是13.1億,但是國家統計局局長承認到2004年就有至少4000多萬的水分,並且水分逐年增加)。換句話說,從1901年到2006年,印度人口增加到4.6倍,而中國人口隻增加到2.9倍。

文明的創造靠精英(數十年、數百年、上千年出一個的精英),文明的毀滅也是精英(一年出無數個的“精英”),文明的保留靠普通百姓。中國有重視“精英”的傳統,但往往是精英誤國。無論是老一代知識精英陶行知、馬寅初、劭力子、夏衍,1980年代的政治精英,自由主義學者何清漣、餘傑,還是新左派學者何新,都認為人口問題是中國很多問題的根源,控製人口是中國的當然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說,計劃生育是幾代精英的恥辱。在1980年那種政治現實下,以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下,決策者想不實行計劃生育都難。中華文化圈的韓國、新加坡由於尊重精英的觀點,對人口控製也是非常熱情(由於政治製度的原因,精英們的設想不能完全付諸實踐),現在後悔莫及。台灣由於重視精英,還曾想要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當行政院長(在台灣生育率隻有1.1的現在,李遠哲還認為台灣需要繼續減少人口)。人口問題是慢性問題,在人口方麵的看法,不但反映出決策者的眼光,同樣也反映出學者的眼光。學術有專攻,不要一碰到問題就往“人”身上推。
  
有媒體宣稱,有三件與中國相關的事情,讓印度的知識精英刻骨銘心。其中之一就是印度不能像中國這樣實行計劃生育,導致印度經濟發展落後於中國。1976年,當時的總理英迪拉·甘地在精英的建議下,曾發起一場控製人口增長的運動,結果遭到廣大選民的強烈反對,在第二年的大選中,英迪拉·甘地遭到慘敗,黯然下台。之後,以壓倒多數獲勝的人民黨執掌了在新德裏的權杖。他們對甘地夫人的節育計劃予以否定,並很快宣布了一項新的人口政策——家庭幸福工程。此工程的意圖是明確的,即它是以自願為原則的。在曆年的競選中,沒有任何政治家在競選時敢提關於“人口控製”的字眼。由於印度缺乏連貫的政策來控製人口激增,盡管控製人口的措施和辦法多次出台,但始終難以得到認真的貫徹落實,最後總是不了了之。而現在國際社會看好印度的原因恰恰就是印度因為沒有強製執行過激的計劃生育政策而有年輕、合理的人口結構。普通人的感性常識比精英的理性思維(用放大鏡放大人口的某一負麵作用)更合理。

目前中國人口比印度多。但是從人口結構圖可以看出,中國人口多在中老年人口;中國30歲以下年齡組人口卻遠比印度少。

2005年中國與印度人口結構比較(單位:萬人)
------------------------------------------------------------
年齡組--中國---印度--年齡組---中國--印度--年齡組--中國--印度
0-4-----6846--12291---35-39--12464--7518--70-74--3434--1540
5-9-----8005--11938---40-44--11136--6389--75-79--2190--928
10-14--10213--11233---45-49---8661--5375--80-84--1178--444
15-19--10894--10527---50-54---9335--4450--85-89--427---148
20-24---7824---9925---55-59---6849--3639--90-94--119----30
25-29---8380---9263---60-64---5044--2918--95+----25------3
30-34--10913---8581---65-69---4257--2216
------------------------------------------------------------
  
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uploadfile/200741713425946016.jpg

在兩國社會發展水平差距不太大的情況下,勞動力意味著綜合國力。現在中國綜合國力比印度強,一方麵是中國在1979年之前已經與印度拉開了差距(從人類發展指數HDI來看,1950年中國HDI為0.159,印度為0.160;1980年時候中國HDI提升到0.588,相當於印度1997年的水平。就是說到1980年中國已經拉開了印度十多年);另一方麵是中國現在的勞動力比印度多。以20-64歲為勞動人口的話,那麽中國2005年有勞動年齡人口8.06億(其中男性4.0億,女性4.06億),印度隻有5.81億(其中男性2.98億,女性2.82億),中國勞動力是印度的1.39倍。由於中國婦女勞動參與率占男性的86%,而印度隻占50%(大量的孩子需要婦女養,從民族長遠角度看,印度婦女正在做出巨大的貢獻),因此現實上中國勞動力是印度的1.70倍。

到2025年,中國人口將隻有13億左右,而印度將達到14.5億左右。中國婦女勞動參與率肯定會降低(中國必須鼓勵生育以提高生育率,否則國家將徹底喪失可持續發展能力),而印度隨著經濟發展生育率將會降低,婦女勞動參與率可能會升高。2025年中國20-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現在0-44歲的人口,忽略死亡情況)為8.67億(其中20-44歲的黃金時期勞動力為4.38億,45-64歲的中老年勞動力為4.29億),印度20-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為8.77億(其中20-44歲的黃金時期勞動力為5.59億,45-64歲的中老年勞動力為3.17億)。雖然中國勞動力總量隻稍少於印度,但是中國的勞動力結構沒有印度合理,中國的生產效率可能將比印度低。然後以此為轉折,中印差距將會越來越大。

國際社會把中印目前的崛起形象地比喻為龜兔賽跑,中國就象一隻兔子,跑在前麵,印度則象是一隻烏龜,跟在後麵。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印度龜將戰勝中國兔。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印度沒有“計劃生育”政策,因此人口增長能夠跟上經濟發展對勞動力需求的增長,而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卻使中國經濟麵臨著勞動力供應不足的難題。近年中國每年出生人口已經下降到1200萬左右,其中女孩不到600萬;印度每年出生人口2400多萬,其中女孩1200萬。這就意味著今後印度的物質再生產能力是中國的兩倍(勞動力是中國的兩倍),人口再生產能力也是中國兩倍(育齡婦女是中國的兩倍)。考慮到中華生育文化破壞嚴重,而印度生育文化卻相對保存的比較好,那麽今後中國每年出生人口不到印度的1/3。


3、中國、印度、日本、美國人口結構比較

以下是美國人口普查局(2006-08-24)資料;單位:百萬;每幅圖的左側為男性,右側為女性。

中國2005年人口結構圖(注明:該圖采納中國計生委的人口數據,實際上中國人口結構遠沒有這麽好)。



圖片:http://www.dajun.com.cn/shengy23.gif


印度2005年人口結構圖



圖片:http://www.dajun.com.cn/shengy22.gif


日本2005年人口結構圖



圖片:http://www.dajun.com.cn/shengy21.gif


美國2005年人口結構圖



圖片:http://www.dajun.com.cn/shengy20.gif


中國2025年人口結構圖(注明:該圖采納中國計生委的人口數據,實際上中國人口結構遠沒有這麽好)。



圖片:http://www.dajun.com.cn/shengy19.gif


印度2025年人口結構圖



圖片:http://www.dajun.com.cn/shengy18.gif


日本2025年人口結構圖



圖片:http://www.dajun.com.cn/shengy17.gif


美國2025年人口結構圖



圖片:http://www.dajun.com.cn/shengy16.gif

說明:上圖中國2005年0-4歲人口為8218萬人,但是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隻有6846萬人。上圖2025年中國人口結構是依據2025年達到14.53億人口總量來預測的,但是實際上中國人口不可能達到13億(即使現在停止計劃生育並鼓勵生育,2025年都難以達到14.53億人口)。就是說中國人口結構遠沒有上麵圖片顯示的那麽好。

從人口結構可以看出,今後對美國構成競爭的將是印度而不是中國。需要說明的是,筆者並不是說印度對美國構成威脅,國際間的競爭不是零和遊戲,一個繁榮穩定的中國和印度對國際社會都有好處。中國勞動力優勢隻有十多年,然後就麵臨嚴峻的老年化問題,中國今後有三四億老年人,哪裏有能力(“人”力)對美國構成威脅?美國一些右翼人士將中國視為假想敵實在沒有道理(高估了中國的實力),而中國自己一些人還真以為自己有能力威脅美國。日本的綜合國力將走下坡路。如果中國不調整人口政策、改革分配製度,並重建生育文化,前途堪憂。蘭德公司認為2020年中國仍將很窮的預測是有道理的。

目前中國有230萬現役正規軍人(此外還有約80萬的預備役部隊),武警部隊約有150萬人。除了軍官和誌願兵外,假設330萬為義務役,平均服役2-3年,假設為2.5年,那麽每年應該有132萬左右的新兵入伍。現在的現役軍人主要是1985到1987年左右出生的,當時每年出生2300萬左右,其中男孩1208萬,服兵役的10.9%(女兵很少可以忽略)。而根據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樣調查,近年每年出生男孩700萬左右,那麽要想繼續保持現有軍隊規模,到時候意味著19%的人需要服役。而印度保持同樣軍隊規模,隻需要10%的男丁服兵役。  

有人認為今後國防不靠人,靠科技,人多人少意義不大,但科技進步依賴於綜合國力。中科院《中國現代化報告2005》顯示,中國與美國等7個國家的經濟現代化差距100年。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將導致國家連基本的社會保障體製都無法建立,今後國防投入更加會受到限製,與其他國家的國防差距將會越來越大。而獨生子女的性格和身體缺陷以及缺乏對國防的奉獻精神,部隊的素質堪憂。另外由於沒有合理的社會保障體製,軍隊家屬無法得到應有的保障,將會導致軍心不穩。當今後中國軍隊的主體是獨生子女的時候(古今中外,都豁免獨生子女的兵役的),戰鬥力到底有多強?

現在問題是:中國根本沒有能力威脅美國,但是美國有些人卻以為中國有能力威脅美國,而中國自己一些人還真以為自己有能力威脅美國。這是中美關係的一個誤區。需要澄清這個誤區,才能促進中美關係,才能維護世界和平。人需要活在現實裏麵,不能活在假想中。
  
考慮問題首先要考慮“人”力。不要被暫時的繁榮所蒙蔽,以為中國世紀真的來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