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人口政策禦駕親征,不能隻拎回幾隻野兔

(2010-12-17 07:51:53) 下一個














人口政策禦駕親征,不能隻拎回幾隻野兔 - 易富賢 - 易富賢的博客


http://guancha.gmw.cn/2010-12/15/content_1471070.htm


本頁位置: 光明觀察> 編輯推薦

 



人口政策禦駕親征,不能隻拎回幾隻野兔

 


易富賢 刊發時間:2010-12-15 15:51:11 光明網-光明觀察  [字體: ] 

 

人口政策調整已經到了最後的讀秒階段。2010年11月中國進行了第六次人口普查,查清人口數據,為2011年開始的十二五規劃提供依據。政治局常委、常務副總理李克強親任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組長(以前隻是級別較低官員任組長),級別之高可見一斑。如此高規格的人口普查,在世界曆史上也是絕無僅有。中國是政治局常委集體領導製,這次人口普查由政治局常委擔任組長,相當於古代的禦駕親征



禦駕親征是天大的事情,要具備幾個條件:


1、後勤保障有力,有必勝的把握。比如康熙親征葛爾丹,就是有必勝把握。而漢朝初年,在國力不允許的情況下,漢高祖劉邦親禦駕親征攻打匈奴,結果被圍於白登,差點喪失性命,史稱“白登之圍”。劉邦采用陳平之計賄賂匈奴皇後,才得以脫險。


2、國家有難,朝中卻無良將。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為了讓皇孫朱允炆的皇位不受威脅,找借口殺功臣名將。到明成祖朱棣時期,朱元璋製冤獄所造成的惡果凸顯出來,沒有良將去平息北方蒙古的侵擾,明成祖隻得禦駕親征。


3、領袖有駕馭全局的能力。比如朱棣是軍事天才。馬上皇帝唐太宗更是禦駕親征的能手,每戰必勝。


禦駕親征,將帥一心,三軍用命,可以力挽危局。比如明成祖朱棣五次禦駕親征,橫掃漠北,鞏固起了北部邊防。禦駕親征還可以提高領袖的威信,比如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在稱帝前的北伐戰爭都是禦駕親征,就是為了提高威信、振作士氣。


禦駕親征屬於孤注一擲,隻能勝不能敗。萬不得已才考慮禦駕親征的。如果不具備上述這些條件,禦駕親征很可能兵敗國亡。北齊後主高緯就是一個例子。高緯寵信小人,誅殺名將斛律光。北周武帝趁機發兵討伐北齊。其時高緯帶著美女馮小憐正在打獵,得到快報後,決定調動軍隊增援。誰知馮小憐這時玩興正濃,嬌滴滴地對高緯說:“再殺一圍吧。”於是,高緯就再殺一圍,延誤了戰機。當時北齊是內乏謀臣,外無良將,並無軍事經驗的高緯隻能禦駕親征。但在這關鍵時刻,高緯還請馮小憐觀戰。結果馮小憐臨陣撒嬌終致亡國。唐代詩人李商隱曾寫兩首《北齊》以哀之:


其一:


一笑相傾國便亡,何勞荊棘始堪傷?


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


 


 


其二:


巧笑知堪敵萬機,傾城最在著戎衣;


晉陽已陷休回顧,更請君王獵一圍。


 


明英宗是禦駕親征失敗的另一個史例。北方蒙古部族瓦刺與明朝發生了貿易磨擦,得罪了司禮掌印太監王振,王振趁機製造事端,激化矛盾。瓦刺首領也先以此為口實,發兵攻打山西大同。明王朝本已派大同總督宋瑛、駙馬都尉井源、總兵朱冕和左參將石亨各領兵萬人出陽和口抵禦。但是王振欲圖邊功,又想趁這個機會,到家鄉(大同附近)人麵前抖威風,便竭力勸明英宗朱祁鎮禦駕親征。王振說瓦刺人不堪一擊,23歲的明英宗信以為真,下令三天後立即出征。朝中官員極力勸阻,說三個月能不能準備好還成問題,要英宗收回成命。可是,不懂軍事的明英宗一意孤行,於1449年7月16日率臨時拚湊起來的50萬大軍禦駕親征。簡直把親征當作兒戲。結果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婉稱“北狩”),讓整個王朝為他丟臉;明50萬大軍“死傷過半”。這次戰役,史稱“土木之敗”。明英宗身邊的護衛將軍樊忠義憤填膺,說道:“吾為天下誅此賊!”舉錘擊殺了倉皇逃命的王振。明朝另立明英宗弟弟朱祁鈺即皇帝位(明景帝),兵部侍郎於謙從各地緊急調22萬大軍入北京。1449年10月6日也先挾持英宗入犯北京,兵臨城下。於謙指揮北京保衛戰,擊潰瓦刺部隊,才避免了亡國之災。“土木之敗”影響深遠,是明朝由盛到衰的標誌。


我對這次人口普查和人口政策調整“禦駕親征”是比較樂觀的:


1、後勤保障有力,有必勝的把握。從人口數據來說,上次人口普查已經查明生育率隻有1.22,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證實生育率隻有1.33,年度千分之一人口抽樣調查也證實生育率隻有1.2、1.3,這些連續的數據是互相吻合的,說明人口普查的質量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好的。但是國家統計局的這些客觀調查數據每次都被計生委和主流人口學家貶得一無是處,並主觀地將生育率篡改為1.8。而國家統計局為這次普查進行了三年準備,三年磨一劍,鋒利無比;耗費80億元經費,“糧草充足”;出動了600萬人員,兵多將廣。由於計生委和人口學家不敢像過去那樣篡改數據,這次人口普查對國家統計局來說,可以一雪過去十多年的恥辱。這次普查結果會再次證實中國的生育率不會是如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組所說的1.8,人口總數也不會如戰略組所說的13.7億,可以一舉摧毀計生委和主流人口學家阻止停止計劃生育的理論壁壘從政策調整來說,所有先行國家和地區在中國目前的社會發展水平的時候,生育率都已經遠遠低於世代更替水平,中國人口政策方向上是人口發展,停止計劃生育是非常安全的、經得住曆史檢驗的政策調整。


2、國家有難,朝中卻無良將。中國人口問題之所以到了如此嚴峻的局麵,就是因為外有聯合國人口基金精心製造的“人口爆炸”的“緊急避險”輿論大軍壓陣;內有田雪原、翟振武等學術宦官當道,一次次篡改客觀調查的人口數據,一再用虛假數據誤導中央。並且是內外聯手。現在國際上又製造新的控製人口的輿論(全球變暖、低碳、減排),國內學術宦官是以退為進,用各種二胎過渡的方案來阻止停止計劃生育。麵對這種危急局麵,由政治局常委禦駕親征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3、領袖有駕馭全局的能力。黨中央、國務院對人口問題非常重視胡錦濤總書記強調,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十七大的以人為本全麵回答了科學發展觀的一係列基本問題:為誰發展、靠誰發展、發展成果如何分配。從而理順了GDP分子與人口分母的關係:發展為了人民,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為了發展而實行計劃生育減少人口;發展依靠人民,人口是“母”,GDP是“子”,沒有“母”就不會有“子”。2010年10月份結束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不像過去那樣提“穩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而是:“全麵做好人口工作”。2010年1月19日,李克強在考察人口計生科研、管理服務工作時,提出要把“人口壓力轉換為人力資源優勢”,且主題思想由“人口控製”變為了“人口發展” 2010年11月15日李克強在《人民日報》發表重要講話:“我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內需潛力是促進我國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最大優勢”。“應善於站在“巨人”的肩上,....。把人口多的壓力轉化為豐富的人力資源、人才資源,是我們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也是我國未來發展的巨大潛力所在,可以形成新的比較優勢。”可見黨中央、國務院對人口問題和人口政策的方向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已經從“人口負擔”、“人口爆炸”、“人口控製”的理論圍剿中突圍出來,向“人口發展”方向疾駛。


我對這次人口普查和人口政策調整也還有一絲擔憂,因為我發現“禦駕親征”的隊伍裏仍然混雜著一些學術宦官,比如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就是此次人口普查九位谘詢專家之一。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可謂是罪孽深重,在中國人口政策製定和調整上自始至終都扮演了一個極不光彩的角色。劉錚在獨生子女政策上起了重要作用。鄔滄萍的“分母效應和分子效應”理論更是誤導了幾代決策層。而翟振武本人就是篡改人口數據的高手,將客觀調查的1.3左右的生育率篡改成1.7-1.8。翟振武現在還堅持“人口數量過多仍然是中國第一位的人口問題,人口結構是第二位的問題,現行的人口控製和計劃生育政策不能動搖”。我在《大國空巢》和《就人口政策的調整方向與中國人口學會翟振武副會長商榷》(http://www.cssm.gov.cn/newsite/view.php?id=23215)已經駁斥了翟振武的一些觀點。


 


如果這次人口普查和人口政策調整過分依賴於翟振武等主流人口學家的意見(他們會將捕獵到的“肥豬”、“肥羊”私下裏放掉,隻留下幾隻“野兔”、“野雞”),我擔心成為第二次“土木之變”,而翟振武等人則成了第二個“司禮掌印太監王振”


人口普查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為人口政策調整服務,而十二五規劃在等著人口普查獵殺的“獵物”下鍋。這次人口普查由政治局常委率領600萬大軍,禦駕親征十多天,耗費80億銀兩(物質成本還是小事,關鍵是政治成本非常高,每延誤一年停止計劃生育,將損失數百萬人命),如果隻拎回幾隻野兔、野雞(比如二胎過渡方案),是無法向曆史交代的


我個人還是相信黨中央、國務院會排除計生委和主流人口學家的幹擾的。因為李克強副總理明確要求“確保普查數據真實、準確、完整”。國家統計局馬建堂局長也非常重視人口普查,張為民副局長是長期負責人口普查和抽樣調查的專家,這次普查的係統設置充分考慮了各種可能的問題。李克強副總理充滿信心地說:“我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一定會取得圓滿成功!”


人口普查已經結束,現在當務之急是排除計生委和翟振武等人口學家的幹擾,趕緊準確地清點、烹調“獵物”(三個月時間烹調,不至於到十二五規劃時候還半生不熟),為十二五規劃烹製一份人口政策調整的“大餐”—果斷停止計劃生育!


================


被人民網收錄為精華: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2&treeView=1&view=2&id=10589155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