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數據分析:中國人口過多是個流傳已廣的謠言

(2008-03-10 14:37:14) 下一個
數據分析:中國人口過多是個流傳已廣的謠言
  --中國的人均資源真的不足?
  
  作者: 水寒/中山水寒 familyyi@yahoo.com
  
發表於光明日報網絡周刊《光明觀察》  
  
摘要
  
中國計劃生育的一個重要宣傳是中國人均資源不足,才需要計劃生育,中國以占世界7%的耕地、6%的水資源、4%的森林,養活著占世界20%的人口。其實,由於資源分布很不均勻,“世界平均”意義不大,低於“世界平均”並不意味資源不夠。中國所有資源總量在全球都位居前列:農用地麵積全球第一,國土麵積、礦產資源全球第三,森林麵積列全球第五位,森林蓄積列全球第六位,淡水資源全球第六。前蘇聯、大洋洲、美國、加拿大、蒙古國這五個地區人口不到全球10%,但是陸地麵積超過全球39%。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大洋洲、南美洲人口占全球13.7%,但卻擁有全球36%的耕地。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南美洲、大洋洲、剛果這六個地區占全球人口14.5%,但卻擁有全球65.7%的森林麵積以及74.8%的森林儲積量和生物量。南美洲、俄羅斯、加拿大、印度尼西亞、美國、大洋洲、緬甸、剛果這8個地區人口占全球18.8%,但卻擁有全球64%的水資源。大洋洲、南美洲、美國、前蘇聯、蒙古人口不到全球14%,但卻占有全球草原麵積的48%。前蘇聯、南非、澳大利亞、沙特阿拉伯、加拿大、德國、英國8個國家人口占全球13%,但卻擁有全球62.3%的礦產資源。除了資源豐富的少數幾個國家外,中國人均資源並不處劣勢,比如,除中國以外,全球40.9%的人口人均農用地麵積比中國多,59.1%的人口人均農用地麵積比中國少;全球16%的人口人均礦產資源是中國的8倍,但中國人均礦產資源卻是另外84%的人口的1.56倍。世界上45種主要礦產資源中,中國人均也居世界第10位。中國人均草原麵積比8.8億人少,但是與其他42.5億差不多。中國人口密度是印度的37%,人均農用地麵積是印度的2.55倍,人均耕地麵積是印度的73.5%,人均長期作物用地是印度的1.13倍,人均草原麵積是印度的30.14倍(中國草原總麵積是印度國土麵積的1.35倍),人均森林麵積是印度的2.08倍,人均森林蓄積量是印度的2.53倍,人均森林生物量是印度的1.74倍,人均淡水資源是印度的1.24倍,人均礦產資源是印度的3.55倍。中國絕對算是“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人均資源也不錯”,中國“資源短缺”的原因是粗放式的發展模式而不是“人口過多”,中國資源使用效率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也低於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水平,要是繼續這種發展模式,全球資源都歸中國使用,中國人口減少幾倍也還不夠。比較資源豐富和資源貧乏的國家,發現經濟水平並不完全由人均自然資源決定的,因為人口資源才是第一資源,是中國最大的優勢資源,人是“本”,自然資源是“末”,想通過減少人口來提高“人均資源”是舍本逐末,計劃生育將阻礙中國城市化進程。本文還簡單回答了布朗的《誰來養活中國?》。
  
  目錄
  1、前言
  2、人口密度和農用地麵積。
  3、森林資源。
  4、淡水資源。
  5、礦產資源。
  6、中國和印度自然資源的比較。
  7、人口資源才是第一資源。
  8、影響糧食安全是農業政策和人口結構而不是耕地
  9、計劃生育阻礙中國城市化進程
  10、中國“資源短缺”的原因是粗放式的發展模式而不是“人口過多”。
  
  1、前言
  
  1979年之前中國的宣傳一直是“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讓人信心百倍,有一種自豪感。但是1980年之後認為中國落後的原因就是“人口眾多”,在“資源豐富”後麵加上了“人均資源不足”,並且宣傳的重點是後者:中國人均土地不到13.3畝,隻有世界人均39畝的1/3;中國人均耕地不到1.5畝,不到世界人均耕地5.5畝的1/3;中國人均草原4.5畝,不到世界平均9.5畝的1/2;中國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中國人均礦產資源儲量潛在總值隻有世界平均水準的58%。根據2005年公布的“第六次森林資源清查” 結果,中國森林覆蓋率18%,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人均森林麵積0.132公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積9.421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
  
  看到這些“人均不足”,讓人非常沮喪,有生存危機感,有多位政協委員和學者甚至要求將“地大物博”從教科書上刪除。看來宋健、田雪原等專家的“7億最適人口”的觀點是科學的,甚至還有些保守;李小平、李偉雄教授的“三、五億”人口目標才更為合理。因為中國人均資源達不到世界平均水平,要提高人均資源,就必須減少人口,實行計劃生育是中國的當然選擇,可以說是“功高千秋”、“功德無量”,並且還任重道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人均資源”如此低的情況下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計劃生育是功不可滅。
  
  那我們看看“世界平均水平”是個什麽概念:
  
  2、人口密度和農用地麵積。
  
  中國計劃生育的一個重要宣傳是中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資源、4%的森林,養活著占世界20%的人口[1]。但全球土地資源分布非常不均勻,全球陸地總麵積13077.6萬平方公裏:其中原蘇聯約為2240萬平方公裏,人口不到2.85億;大洋洲約897萬平方公裏,人口0.29億;美國為916萬平方公裏,人口2.98億,加拿大為909萬平方公裏,人口0.33億;蒙古國麵積大約160萬平方公裏,人口0.0244億。上麵這五個地區陸地總麵積為5123萬平方公裏,但是人口隻有6.47億。就是說這五個地區人口不到全球10%,但是陸地麵積超過全球39%。
  
  地球上的耕地分布也很不均勻,大量耕地集中在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大洋洲、南美洲等人口相對少的地區。這些地區人口共有8.6億人口,占全球13.7%,但卻擁有全球36%的耕地。
  中國在宣傳計劃生育的時候隻強調人均耕地,說印度人均耕地比中國多,閉口不說草原麵積。但是中國還有60億畝草原,其中43億畝可利用草原,僅草原麵積就超過了印度國土麵積。但一說到草原麵積時候,又說以人均計算,中國人均占有草原隻有0.304公頃,隻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那麽我們看看世界草原分布情況: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資料,全世界有永久性草原麵積約34.8億公頃,人均占有草原0.54公頃。大洋洲草原麵積4.13億公頃,人口2700萬;中國草原麵積4億公頃,約占國土總麵積的42%,人口13億;美國永久草原2.34億公頃,人口2.98億;蒙古國草原麵積1.293億公頃,人口244萬;南美洲草原麵積5.16億公頃,人口2.64 億;前蘇聯草原麵積3.73億公頃,人口不到2.85億(1989年前蘇聯最後一次普查總人口是2.85億,但現在比以前有所減少)。就是說這些地區草原麵積20.7億公頃,接近全球草原麵積的60%。上麵6個地區除去中國後人口共有8.8億人口,但卻占有全球草原麵積的48%,人均草原麵積1.9公頃。中國草原麵積4億公頃,人均0.304公頃。其他國家人口42.5億,草原麵積14.1億公頃,占全球草原麵積的40%,人均0.33公頃。就是說中國人均草原麵積比8.8億人少,但是與其他42.5億差不多。
  
  全世界人口上2千萬的國家共有52個,人口57.3億,占全球人口88%。一個國家的農業用地是人口承載力的關鍵要素。筆者比較這些國家的人口、國土麵積、人口密度、社會發展水平、各項農業用地。國土資源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05年公布的2002年的資料[2],人口資料采納美國CIA《世界手冊》2006年的資料[3],社會發展水平采納聯合國2005年公布的2003年人類發展指數(反映社會發展水平、生活質量的綜合指標)[4]。



圖片:全球人口上2千萬的52個國家農用地資源(以人均農用地麵積排序)(1)  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06/387829331.1003.083415.jpg
  [IMG]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06/387829331.1003.083415.jpg[/IMG]
  



圖片:全球人口上2千萬的52個國家農用地資源(以人均農用地麵積排序)(2)
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06/387829331.1004.083656.jpg
  [IMG]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06/387829331.1004.083656.jpg[/IMG]
  
  從上表可見,以人均農用地計算,中國排名32位,排在中國前麵的31個國家人口18.08億,排在中國後麵的20個國家人口26.09億。就是說,除中國以外,40.9%的人口人均農用地麵積比中國多,59.1%的人口人均農用地麵積比中國少。
  
  排在中國前麵的32個國家和排在中國之後的20個國家的HDI平均都為0.714。
  
  從人均耕地來說,在全球人口上2千萬的52個國家中,中國排名35位,人均耕地比中國多的34個國家的HDI平均為0.712,人均耕地比中國少的17個國家的HDI平均為0.719。英國、日本、韓國等國的人均耕地都比中國少,農業強國荷蘭人均耕地隻有0.057公頃,台灣的人均耕地麵積隻有大陸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國已有666個縣突破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人均耕地麵積0.053公頃的警戒線,但這666個縣大多分布在廣東、浙江等東部發達地區。印度人均耕地是中國的1.36倍,但中國糧食在近年產量最低的2003年也還有4.31億噸(1998年為5.12億噸,2005年為4.84億噸),而印度2003年的糧食產量隻有2.49億噸(而中國1980年糧食產量就已達3.21億噸),中國2003年的肉類、禽蛋、水產品、水果產量均大大超過印度。說明人均農用地和人均耕地並不決定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
  
  從人口密度來說,英國、意大利、德國、日本、韓國、朝鮮、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越南等國都比中國要高。除了上表中的這些大國外,下麵這些人口比較少的國家人口密度(人/平方公裏)分別為: 比利時342,以色列309,荷蘭483,盧森堡亞 181,瑞士 188。蒙古國(1.73)與內蒙古(20)、海南(216)與台灣(620)、朝鮮(192)與韓國(496)就是幾個很好的比較,人口密度高的後者反而比人口密度低的前者更加發達。
  
  曆史上中國、印度、歐洲人口多,中國東南比西北人口,是因為地養人。這是人口分布的綜合要素決定的,沒有必要對此大驚小怪。除了走精細化發展道路外,沒有必要憂心忡忡。
  
  有人說中國還有大片沙漠,中國東部江蘇等省人口密度比日本還高。但哪個國家都是良田美地?人均農用地比中國多的前31個國家平均隻有36.2%的國土麵積可用於農業,後麵20個國家平均隻有33%可以用於農業。中國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冰川和永久積雪等難以利用的土地合計隻占20.5%。盡管如此,中國土地資源進一步充分合理利用的潛力仍很大,除現有草地、耕地和林地外,估計全國還有約3300萬公頃的宜農荒地、6000多萬公頃的草山草坡和9000多萬公頃的宜林荒山、荒地和疏林地有待開發利用。換句話說,中國可利用的農業的土地資源遠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更是高於日本、韓國、越南、朝鮮等亞洲鄰國。比如日本是個多山的國家,山地約占全國總麵積的76%,耕地麵積不到國土麵積的12%, 而中國耕地麵積接近國土麵積的15%。日本又是個火山眾多的國家,全境有大小火山兩百多座,其中活火山約占1/3。日本的陸地麵積雖然僅占世界陸地麵積的1/400,卻集中了世界上活火山的1/10,故有"火山國"之稱。由於地震頻繁,全國平均每天約有四次地震,被人們稱為“地震國”,不宜修建高層建築。除了東京等大都會高樓大廈林立,其他許多中小城市,街道很窄,大多是兩、三層的房子,居民住房也大多是一家一戶的小型獨立屋。
  
  3、森林資源。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2005年世界森林狀況》[5],2003年全球人口為63億,2000年全球森林麵積38.7億公頃,森林儲積量3863億立方米,森林生物量4223億噸。“森林蓄積量”是指:胸高處直徑10厘米以上活樹去皮後的總體積;“森林生物量”是指樹(活樹或死樹)、灌木和矮樹叢木質部分的地上生物量。
  


 
圖片:世界主要森林資源分布情況
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06/387829331.1001.082814.jpg
  [IMG]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06/387829331.1001.082814.jpg[/IMG]
  
  從上表可見,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南美洲、大洋洲、剛果這六個地區占全球人口14.5%,但卻擁有全球65.7%的森林麵積以及74.8%的森林儲積量和生物量。可見全球森林分布很不均勻。



圖片:森林資源國際比較
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06/387829331.1002.083142.jpg
  [IMG]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06/387829331.1002.083142.jpg[/IMG]
  
  上表資料是2000年的數據,2005年中國森林覆蓋率已經增加到18.2%,也還隻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29.6%的61.52%。看起來中國森林覆蓋率還是不夠。但要知道世界農用地(耕地、草原、長期作物用地)隻占所有陸地麵積的38.5%,而中國卻占59.4%。日本和韓國森林覆蓋率分別高達64%和63.3%,是因為日本和韓國農用地麵積比例分別隻有14.2%和19.6%。難道中國需要將耕地和草原變成森林?合算嗎?印度森林覆蓋率比中國高幾個百分點,是因為中國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冰川和永久積雪等難以利用的土地合計占20.5%,即便如此,中國人均森林資源是印度的2倍以上。森林對氣候的影響是全球性的,俄羅斯、南北美洲的森林資源對於全球氣候意義很大。
  
  可見單純增加森林覆蓋率沒有太大意義。中國需要做的是利用9000多萬公頃的宜林荒山、荒地和疏林地,改良森林和草原品種。並且采納新技術(如灌溉技術)將沙漠變成草原和森林。中國近年取得很大成就,國家林業局於2003年11月至2005年4月進行了第三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麵積實現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雙雙縮小。根據第六次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結果,我國森林麵積、蓄積也持續雙增長,森林覆蓋率由1999年的16.55%提高到18.21%。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穩中有升,其中揚子鱷、朱鹮等國內外普遍關注的珍稀瀕危野生物種成倍增加,大熊貓數量增長了40%以上。我國濕地總麵積居亞洲首位、世界第四,其中40%的自然濕地得到了有效保護。水土流失麵積不斷減少[6]。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大量農牧民進城,中國總體生態環境將進一步得到改善。
  
  4、淡水資源。
  
  水與糧食一樣是生活必需品,近年來,“水資源危機”是使用頻率較高的詞語之一,翻開報章雜誌,水資源危機時常出現。2005年9月《半月談》說[7]:“我國是一個幹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占全球水資源的6%。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隻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根據國際權威水研究機構美國太平洋研究所(Pacific Institute)的資料[8],世界淡水資源的75%集中在11個地區(單位:萬億立方米):南美洲17.14 (人口3.62億),俄羅斯4.5(人口1.43億),加拿大2.9(人口0.33億),印度尼西亞2.83(人口2.2億),中國2.83(人口13億),美國2.48(人口2.98億),印度1.91(人口10.95億),大洋洲1.67(人口0.32億),孟加拉國1.21(人口1.47億),緬甸1.05(人口0.49億),剛果1.02(人口0.53億)。可見全球水資源分布極不均勻。南美是水資源最為豐富地區,該地區人口不到全球6%,但水資源卻占全球的1/3,其中巴西一個國家水資源8.2萬億立方米,超過全球1/6,而人口隻有1.82億,占全球1/35。上述11個水資源豐富地區除去中國、印度、孟加拉國這3個國家外,人口隻有11.85億,占全球18.8%,但卻擁有全球64%的水資源。
  
  剩下的國家的水資源分布也很不均勻。人口共占世界總人口的40%的80個國家(其中9個國家在近東和中東)卻嚴重缺水,另26個國家(共有2.3億人口)的水資源也很少。我們稱這些國家為缺水國家。國際上對缺水國家的標準是依據瑞典水文學家馬林、法爾肯馬克所下的定義:如果一個國家所擁有的可更新的淡水供應量在每人每年1700立方米以下,那麽這個國家就會定期或經常處於少水的狀況,被定義為水資源緊迫;如果每人每年水供應量在1000立方米以下,那就會感到水緊缺,被定義為水資源缺乏。馬耳他年人均隻有82立方米,其缺水情況位居缺水國家之首。除馬耳他外,最缺水的國家還有卡塔爾(年人均占有91立方米)、科威特(95立方米)、利比亞(111立方米)、巴林(162立方米)、新加坡(180立方米)、巴巴多斯(192立方米)、沙特阿拉伯(249立方米)、約旦(318立方米)、也門(346立方米)、阿爾及利亞( 527立方米)、布隆迪(594立方米)、佛得角(777立方米)、阿曼(874立方米)、阿聯酋(902立方米)、埃及(936立方米)[9]。南亞和東亞的一些人口大國如韓國(1461立方米/每人)、印度(1791立方米/每人)也是水資源短缺的國家;給人山清水秀印象的一些歐洲國家也是缺水國家,如英國為2000立方米/每人,德國2200立方米/每人,波蘭1456立方米/每人,比利時-盧森堡1696立方米/每人;南非(1190立方米/每人)和西非(如尼日利亞1929立方米/每人)等一些國家也是缺水國家;美國總體而言不缺水,但中西部局部地區嚴重缺水。日本也麵臨季節性和局部缺水的問題。人均水資源低於平均水平,並不意味不夠。要是連太平洋的海水也算上的話,中國人均水資源肯定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但除了幾個島國外大多數國家都要算“貧水國”了。
  
  5、礦產資源。
  
  中國是世界上礦產資源豐富、礦產資源總量較大的資源大國之一,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礦種比較齊全配套的國家之一。目前已發現礦產171種,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產158種。根據《各國礦產儲量潛在總值》的估算,中國礦產資源儲量潛在價值總量為16.56萬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其中有些還占有絕對的優勢。看到這則新聞,讓人信心百倍。且慢,再看看新聞的下半部分:但由於人口眾多,從人均資源占有量看又是一個資源貧國。目前中國人均礦產資源儲量潛在總值僅為1.51萬美元,隻有世界平均水準的58%,排名世界第53位[10]。有些新聞幹脆就不報道上半部分,隻報道下半部分,讓人感到中國人均資源實在太少[11]。
  
  中國人均1.51萬美元隻有世界平均水準的58%,那麽世界平均水準應該是2.6萬美元,而該數據的全球礦產資源儲量值為137.72萬億美元,說明當時全球人口為53億左右(137.72/2.6=53)。可見《各國礦產儲量潛在總值》是1990年代初期的資料[12]。
  
  我們再看看排名前十位的國家的礦產資源儲量值和現在的人口數。由於礦產資源沒有大的變化,而人口卻有變化,下麵的資料采納當初的礦產資源資料(價格的絕對值有變化,但相對值沒有變化),人口數據采納2005年底的資料。
  


圖片:世界10大礦業國礦產儲量潛在價值總值占有情況
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06/387829331.1005.083823.jpg
  [IMG]http://src1.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8/06/387829331.1005.083823.jpg[/IMG]
  
  從上表可見,10大礦業國總人口32.484億,剛好占全球65億人口的一半,但卻占全球礦產資源的77%。相對於“富礦八國”(十大礦業國除去中國和印度)來說,中國人均礦產資源不豐富,但卻是世界另外一半人口的1.31倍,是印度的3.55倍。巴西礦產儲量16160億美元,人口1.82億,人均0.89萬美元,隻相對於中國的70%。
  
  換種算法,將全球65億人口分為3個群體:中國人口13億,人均礦產資源1.27萬美元;“富礦八國” 人口8.46億,礦產資源857598億美元,人均礦產資源10.14萬美元(近似美國的水平;中國是其12.5%);剩下的43.5億人口,礦產資源354014億美元,人均礦產資源0.81萬美元(近似巴西的水平;中國是其1.56倍)。可見中國人均礦產資源比8.46億人口要少,但卻比43.5億人口要多。中國人口增加到1.56倍,也就是從目前的13億增加到20億,中國人均礦產資源還與世界上43.5億人口相當。而中國人口需要減少到1.6億,人均資源才能達到“富礦八國”的水平。
  
  考慮到這些情況,那麽中國人均礦產資源排名世界第53位意味著什麽?排名中國前麵的包括上麵的“富礦八國”和一些小國。由於有一些人均資源豐富的小國,加拿大、美國、前蘇聯人均礦產資源也隻分別排在14、19、25位。中國排名53位還不知足?
  
  每平方公裏礦產資源潛在價值(萬美元)全球平均為92.1,中國為172.5,前蘇聯為97.5,美國為318.3,澳大利亞為86.2,加拿大為52.7,印度為118.8(並且中國的國土麵積是印度的3.2倍)。並且由於中國的探礦和開采水平與發達國家有相當差距,中國真實的礦藏儲量還遠不止這麽多。比如,印度、南非的金礦開采深度已達5000米,中國僅達600~700米水平。
  
  並且在世界上45種主要礦產資源儲量價值比較中,按礦產總值比計,中國居世界第3位,人均也居世界第10位[13]。要是中國不能說是“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人均資源也不錯”,那還有幾個國家稱得上?
  
  要是火星上也碰巧也有幾千個人,然後將地球資源與火星資源在一起算的話,那麽地球上的人均礦產資源遠遠低於平均資源,地球是否也要將人口減少到幾千人?可見用“低於世界人均資源”來計算沒有任何意義,要是日本也用“世界人均資源”來算的話,人口還要數倍減少才是。俄羅斯人口在減少,人均資源豐富了,但社會發展水平卻並沒有進步。
  
  所有有科學技術和工業用途的金屬礦產品中國也都有。儲量進入世界前5名的礦產有26種,根據45種主要礦產探明儲量同世界比較,具有優勢的礦產有鈦、釩、鎢、錫、銻、汞、稀土、鉭、煤、磷、螢石、石墨、菱鎂礦、膨潤土、芒硝、重晶石等近20種;具有潛在優勢的礦產有鋅、鋁土礦、高嶺土、耐火粘土、珍珠岩等5種;我國稀土礦產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90%,素有“稀土王國”之稱;鎢和鈦鐵礦探明儲量均占世界總儲量的70%以上;錫、銻、鉬、磷、石墨、螢石、重晶石、菱鎂礦等的探明儲量均居世界第一、第二位。其中很多都是在高新技術,尖端武器中具有巨大戰略意義的原材料。我們必須保護運用好我國的這些優勢戰略資源,必要時就可以做為我們的戰略武器,以換取我們需要的能源和礦產資源[14]。
  
  能源礦藏方麵,我國能源礦種齊全,根據對世界各國能源礦產資源總量的估算,我國能源礦產探明可比儲量約占世界總值的11%,位居第三。我國煤炭探明儲量居世界第二位,石油資源第十一位,天然氣資源第十四位。若以單位國土麵積的擁有量計算,我國每平方公裏的能源礦產資源為世界陸地平均水平的約1.6倍,是世界上國土能源礦產資源豐度較高的國家之一。此外中國水力資源第一位,太陽能第二位,核燃料資源、生物能、海洋能、風能、地熱能等也較豐富。
  
2000年,全球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1421億噸,其中中東地區的沙特、伊拉克、科威特和伊朗四個國家擁有世界63%的儲量,是世界所有其它地區石油儲量總和的近兩倍,而曾經是世界石油消費第二大國的日本,人均石油擁有量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330,幾乎為零。美、英、日、德4國人均鋁擁有儲量幾乎是零。日本、英國和德國擁有人均鐵和銅的儲量均很少。

  6、中國和印度自然資源的比較。
  
  中國國土麵積是印度的3.23倍,農用地麵積是印度3.06倍,耕地麵積是印度的88.2%,農用地麵積是印度的1.35倍,草原麵積是印度的36.16倍,森林麵積是印度的2.55倍,森林蓄積量是印度的3.09倍,森林生物量是印度的2.13倍,淡水資源是印度的1.48倍,礦產資源是印度的4.24倍。
  
  中國人口是印度1.19倍,人口密度是印度的37%,人均農用地麵積是印度的2.55倍,人均耕地麵積是印度的73.5%,人均長期作物用地是印度的1.13倍,人均草原麵積是印度的30.14倍,人均森林麵積是印度的2.08倍,人均森林蓄積量是印度的2.53倍,人均森林生物量是印度的1.74倍,人均淡水資源是印度的1.24倍,人均礦產資源是印度的3.55倍。
  
  印度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隻有中國的1/2,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隻有中國的1/3,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資源利用效率比中國高。
  
  中國媒體宣稱,有三件與中國相關的事情,讓印度的知識精英刻骨銘心。其中之一就是印度不能像中國這樣實行計劃生育,導致印度經濟發展落後於中國。1976年,當時的總理英迪拉.甘地在精英的建議下,曾發起一場控製人口增長的運動,結果遭到廣大選民的強烈反對,在第二年的大選中,英迪拉.甘地遭到慘敗,黯然下台。之後,以壓倒多數獲勝的人民黨執掌了在新德裏的權杖。他們對甘地夫人的生育節育計劃予以否定,並很快宣布了一項新的人口政策——家庭幸福工程。此工程的意圖是明確的,即它是以自願為原則的。在曆年的競選中,沒有任何政治家在競選時敢提關於“人口控製”的字眼。由於印度缺乏連貫的政策來控製人口激增,盡管控製人口的措施和辦法多次出台,但始終難以得到認真的貫徹落實,最後總是不了了之。而現在國際社會看好印度的原因恰恰就是印度因為沒有執行計劃生育而有年輕、合理的人口結構。普通人的感性常識比精英的理性思維更合理。
  
  7、人口資源才是第一資源。
  
  從上麵分析可見,經濟水平並不完全由人均自然資源決定的,人口數量多少並不決定一個國家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中東阿拉伯國家擁有全球石油的60%,但是社會發展水平並不高,比如沙特擁有全球1/4的石油資源,而以色列卻一滴油也沒有,其他資源就更缺乏,但是沙特的人類發展指數(HDI)隻有0.772(與中國相當),而以色列高達0.915,沙特的人均GDP隻有以色列的1/2左右,失業率也遠比以色列要高。日本自然資源缺乏,俄羅斯自然資源豐富,但日本2003年的HDI高達0.943,俄羅斯隻有0.795,日本2005年人均GDP為$36564,而俄羅斯隻有$5174,並且俄羅斯失業率差不多是日本的兩倍。
  
  中國人口占全球比例從十九世紀初占全球人口的40%下降到20世紀初的25%,再下降到現在的20%,不久將下降到15%。就是說中國人口占全球比例在近兩百年時間內下降一半。意味著中國人均資料相對世界平均水平是升高了一倍。就是說兩百年前中國人均資源相對世界平均是最少的,但那個時期中國確是乾隆盛世,不論從綜合國力還是人均生活水平來看都算世界強國。現在中國人均相對資源提高了,但相對國力和相對生活水平反而降低了。我們現在說“中國用7%耕地養活世界上20%以上人口”,那麽乾隆時期 “中國是以7%耕地養活了世界上40%的人口”,那個時候中國的生活水平相對其他國家來說並不低。
  
  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國家的自然資源是可以自給自足的。美國對石油的依賴度高達50%,日本對國際資源的依賴度就更不用說了。資源消費大國實施資源全球化戰略是其必然選擇。但是重要的是如何使我們手中的優勢資源能夠換到更多的需要進口的資源。
  
  鄧小平曾以“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這句話來看待我們自己擁有的寶貴礦產資源。但是,我國有色優勢礦產大都以低價在國際市場上銷售,不僅造成大量有色礦產資源低效使用,而且使我國在對外出口上屢遭反傾銷。一方麵我們用“黃金價錢”高價買回國內短缺的石油、銅、鋁、鉛、鋅等礦產資源,另一方麵卻在用“土價錢”低價出售別國短缺的鎢、鎂、稀土等優勢礦產[15]。以這種“貴買賤賣”的方式對待資源,中國能不缺資源?
  
  其實,中國最為寶貴的資源是人口資源,誠如仲大軍先生所指出:“改革開放這麽多年來,中國與世界打交道主要依靠得是什麽?(不是資金,不是技術,不是資源),實際上是人口,充沛的勞動力資源。就是仗著如此大量的勞動大軍,中國成了世界工廠,成了世界經濟的生產基地。一旦中國人口這一寶貴資源減少,影響的將不僅是中國社會和中國經濟,而是整個全球經濟”。
  
  中國在以“土價錢”賤賣我們的稀土資源,以更低的價格在賤賣我們的勞動力資源(國際社會並不領情,一再要求中國增加工人工資、將人民幣升值)。一方麵是廉價地揮霍現有的勞動力資源,另一方麵卻又限製勞動力資源的更新,中國今後憑什麽發展?
  
  正如胡錦濤主席所說: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是“本”,自然資源是“末”,計劃生育是舍本求末。隻要做到“以人為本”,人類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都將逐一得到解決,才能“可持續發展”。人口增加對現有資源的消耗增加隻是“加法”地增加,但更重要的卻是使“非資源”變為新資源,這種新資源的增加卻是“乘法”地增加的。人類的發展曆史就是不斷將“非自願”變為“資源”的過程。比如人類利用能源的曆史大致經曆了柴草,煤炭,石油三個能源時期。在柴草時代,主要是借用獸力、風力(風車)、水力(水車);1765年英國人瓦特的蒸汽機的發明,使得昔日的幾乎是“非資源” 的煤炭一躍而成為人類主要能源,成為工農業生產和科技開發的原動力和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石油化工業的產生,“非資源”石油成為工業的血液。總體來說,人類花費在能源方麵的時間和精力是不斷減少的。在柴草時代,90%的家庭幾乎每天都需要花費時間在能源上麵;而在煤炭、石油時代,人們隻需要花費很少一部分收入就可以購買所需能源。今後能源占收入的比例將更加下降。能源的每一次突破,都導致人類生活水平的質的提高。
  
  目前看起來,好像能源問題很大,但隻是暫時的問題,並且中國因為有豐富的煤炭(還足以使用上百年)和水電資源,能夠熬過去,並且不可能通過減少人口來提高人均資源,中國1970年以後出生的7億,即使現在一個孩子都不生,也要到2046年才能降低到7億,但那個時候婦女基本都喪失生育能力了,中華民族也將滅絕了,而那個時候能源已經不是問題了。幾十年後,隨著核聚變[16]、太陽能 [17]、氫能、生物質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洋溫差能和鹽度差能、冰能、反物質能等新型能源的開發利用[18],人類將進入一個廉價而無限能源時代。能源問題一旦解決,其他問題如水資源問題(水的回收、淨化、循環,水的轉移等)、糧食問題(能源低廉後,人工光源可以使得今後耕地完全在高層大廈室內,大大減少耕地需要的土地麵積和水的使用量;能源低廉後,肥料也不是問題,生物質肥料可以提供有機肥)、環境問題(目前因為煤炭和石油釋放的汙染占很大比例)等也就能得以解決或緩解。
  
  8、影響糧食安全是農業政策和人口結構而不是耕地
  
  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於1994年在《世界觀察》雜誌(1994年第9 ~10期)上發表了題為《誰來養活中國?》的文章,引起很大轟動。布朗比較日本、韓國和台灣的工業化過程,認為中國工業化過程會因為耕地減少而導致糧食短缺。很多人將布朗的預測看成是對中國人口問題敲響了警鍾,認為為了保證糧食安全,就必須限製人口,繼續計劃生育。布朗的預測時間跨度40年:1900~2030 。過去的15年的事實已經證明布朗的預測是錯誤的。李振聲院士已經用事實反駁了布朗觀點[19]。
  
  布朗先生對中國人口的預測是非常站不住腳的,他說,看看中國前40年的人口增長的數量,就可讓其後40年的人口增長數量之巨大變得非常清楚了。1950~1990年,中國人口增加了5.71億;考慮到一定時期後人口增長會減緩的因素,預計1990~2030年將增加4.9億或更多。中國人口1990年11.43億,依照布朗先生的預測,中國人口2000年13.07億,10年增加1.63億,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隻有12.43億,10年隻增加1億,比布朗的預測少40%。布朗說到2017年中國人口將達到15億,2045達到16.6億。其實既是中國1980年就不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並徹底停止計劃生育,中國人口數量才能勉強達到布朗的預測數字(而要達到這個數字,中國糧食就更沒有問題了)。
  
  布朗以日本、韓國和我國台灣在工業化過程中年均耕地減少1.2%的事實為依據,預測中國的人均耕地將從1990年的0.08公頃(1.2畝)下降到2030年的0.03公頃(0.45畝),前景讓人十分擔憂。中國耕地會減少一半。布朗采用的是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傳統耕地麵積,這些數據比後來用衛星遙感測量的耕地麵積嚴重偏小。根據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資料,中國耕地麵積1.43億公頃,以1990年人口計算是人均0.125公頃,而不是布朗所認為的0.08公頃。
  
  近幾年中國耕地麵積減少,主要是因為政府要求生態退耕,例如,2002、2003和2004年生態退耕麵積分別占淨減少麵積的84.5%、88.2%和91.6%。減少耕地麵積中隻有一少部分屬於工業和交通等用地。日本、韓國、台灣等地工業化過程中出現工業和交通用地占用耕地,影響糧食安全,是因為這些地區農業用地占國土麵積比例太低。比如日本和韓國農業用地分別隻占國土麵積的14.2%和19.6%,而中國農用地麵積占國土麵積的59.4%。中國工業化後占用農業用地比例將遠遠低於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並且日本等地區耕地減少也並不全是因為工業化占用耕地,而是因為國際糧食價格,沒有足夠的人力從事農業,這些地區森林覆蓋率不斷增加就是明證,以前很好的良田都轉為森林。
  
  就是說,布朗所說的工業和交通占用耕地將造成中國耕地減少而導致中國糧食不夠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1979年改革開放後,由於家庭聯產承包製和國家糧食統購價格提高,大大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1980年到1984年中國糧食產量快速增長。在糧食連年增產的形勢下,1985年開始采取了抑製糧食生產的政策,取消糧食統購,改為合同定購,定購糧食實行“倒三七”比例價,加上不少地區取消鼓勵糧食生產的政策,農業投資降低(農用工業投資比重由1952—1980年占4.2%下降到“六五”期間的1.3%;很多行之有效的增產糧食技術由於農業科技推廣體係的問題,未能及時推廣),挫傷了糧食主產區和糧農的生產積極性,致使糧食播種麵積減少, 1989年的糧食總產量僅是1984年的水平。1990年以後政府高度重視發展糧食生產,從投入、資金及政策方麵采取多種辦法鼓勵糧食生產的發展,中國糧食生產擺脫停滯下滑趨勢,1998年達到5.12億噸(主要是單產增加所致,因為1980年以來糧食播種麵積還略有下降)。糧食供過於求,買不出去,國家倉庫爆滿。國家領導人為糧食已經不是問題,朱鎔基總理宣稱“中國已經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吃飯問題”。但是,從1999年開始,中國的糧食生產又出現了連續的滑坡,而且是糧食播種麵積、單產和總產量的全麵下降。到2003年,糧食總產量隻有4.31億噸。中國近年來糧食生產下降的本質原因的糧食生產經濟效益的急劇減少。農民出售糧食的平均價格從1995年以來連續多年的下滑,而且下降的幅度很大。全國糧食的平均出售價格,1995年為1.50元公斤,但到2000年已下降到不足1元/公斤,下降了36%。而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卻又持續上漲。1995年糧食生產的淨產值達到5700元/公頃,但隨後幾年一直快速減少,到2000年隻為2900元/公頃[20]。2004年政府重新將中央“一號文件”恢複到農業問題,增加農產品價格,取消農業稅,糧食產量又恢複性增加,2005年糧食產量增加到4.84億噸,糧食種植麵積也所有增加。可見影響糧食產量的是農業政策而不是人均耕地。
  
  並且隨著經濟社會和農業技術的發展,今後,綠色、白色、藍色三色農業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21]。
  
  綠色生態農業是以綠色植物借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生產食品的農業。目前中國耕地利用並不充分,我國尚有2/3左右的耕地為中低產田,噸糧田的創始人之一的北農大王樹安教授認為,農業土地單位麵積產量尚有很大提高潛力。抓好優質高產品種、地膜覆蓋、配方施肥、旱作農業、節水灌溉、模式化栽培、中低產田改造、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農副產品貯藏保鮮、農產品深加工、蔬菜等反季節栽培等推廣項目,我國綠色生態農業還大有潛力。中國60億畝草原對目前糧食貢獻度還很低,潛力巨大。
  
  白色工程農業是以蛋白質工程、細胞工程和酶工程為基礎,由於它是在高度潔淨的工廠內進行生產,人人都將穿戴白色工作服從事勞動,所以形象化地稱之為“白色工程農業”。微生物生產的蛋白質比一般植物蛋白質質量高,有些營養價值甚至超過動物蛋白。我國可用於微生物單細胞蛋白生產的資源十分豐富。比如我國農作物秸稈每年約有5億噸,如用1億噸通過微生物發酵變成飼料,則可得相當於400億公斤的飼料糧,是我國每年飼料用糧的50%。一座年產10萬噸單細胞蛋白質的微生物工廠,能生產出相當於180萬畝耕地生產的大豆蛋白,或3億畝草原養牛所生產的動物的蛋白質。近年來,我國還已生產出生物肥料、生物農藥、獸藥抗生素、疫苗、生長調節劑等。
  
  藍色農業向大海要糧。中國有300萬平方公裏的海洋麵積,海洋農牧化的潛力也很大。我國18000公裏的海岸線,僅大陸海岸線200米內的近海可開發利用的至少就有22億畝。據目前研究測算,兩畝近海麵積可與陸地一畝良田相當,這11億畝藍色良田正等待我們去開發利用。
  
  適當保護耕地是正確的,因為我們祖輩花費九牛二虎之力開墾耕地,在農業新技術還沒有大規模應用之前貿然浪費是不應該的,因此退耕還林要慎重,並且除了耕地外,今後很多生態農業都需要土地的(比如生態能源)。但是也沒有必要反應過度,適當的工業用地是必要的,不要影響工業化進程。
  
  可見從資源角度講,糧食根本不是問題。但是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農業人口的不足可能影響中國的糧食安全。因為工業化,城市像海綿吸水一樣吸取農村勞動人口,但是中國由於計劃生育,將造成今後農村種地的人口過度減少,並且農村種地的人口結構畸形(青壯年比例太少),造成農業生產效率的降低。今後威脅中國糧食安全的不是農用地的減少,而是種地的青壯年農民過度減少,無人種地。
  
  2005年日本、韓國、台灣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分別隻占總人口的2.4%、3.2%、2.8%。由於日本等地區的糧食自給率隻有40%,意味著日本100個人口的糧食中,40個人的糧食是由2.4個日本農民提供的(每個農民養活16.7個人;美國農民效率就更高;由於人均農用地資源的因素,中國今後效率將介入日本和美國之間),還有60個人的糧食是進口的。日本進口糧食並不是耕地不夠,而是受國際糧食價格的影響。
  
  日本國家小,不足以影響國際糧食市場,中國就必須保證足夠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一方麵保證糧食自給,另一方麵充分利用廣袤的農業用地,否則將是巨大的損失。並且今後國際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可能會調整,生態農業的比例將會增加(比如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塑料等都需要勞動力)。城市化在吸取勞動力的時候,也要注意農村的勞動力結構和知識結構,要是都是老弱病殘的人在種地,今後就會麵臨糧食問題。
  
  要是1980年中國就徹底停止計劃生育的話,到2035年的時候勞動人口將比實際增加2億多,這2億多人口隻要有1/5從事農業生產,足以養活全國所有人口一大半。
  
  9、計劃生育阻礙中國城市化進程
  
  2005年的中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例分別為49%(總人口的29.7%)、22%、29%,相當於日本1950年、韓國1970年的情況。日本1980年第一產業人口降低到10.4%, 韓國1995年第一產業人口降低到12.5% [22]。22005年日本、韓國、台灣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分別占總勞動力的4.6%、6.4%、6%,分別占總人口的2.4%、3.2%、2.8%。這三個地區目前工業就業人口占就業人口的30%(全國總人口的15%左右),服務業就業人口占就業人口64%(占全國總人口的32%左右)。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將沒有日本、韓國、台灣那樣順利,因為中國的老年化將拖後腿,中國沒有當年這些地區那麽好的人口結構。以韓國為例,據韓國國家統計局2002年公布的數字,該國65歲及以上老人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2000年為7.3%(中國同樣的水平),2019年將達到14%,到2026年時將超過20%。我們以韓國人口結構為“理想狀態”。
  
  要是期望30年後中國到達韓國現在的城市化水平。中國今後人口情況如何?
  
  根據國家計生委2003年預測,2035年中國65歲老年人口將達到2.92億。現在停止計劃生育並鼓勵生育的話,中國2035年總人口可達到14.49億,老年化比例為20.1%,而依照“理想狀態”,老年人隻應該在1.058億,就是說到時候中國老年人比“理想狀態”多1.862億。而要使繼續計劃生育的話,中國2035年人口隻有12.54億,老年化比例高達23.3%,而依照“理想狀態”,老年人隻應該在0.916億,就是說到時候中國老年人比“理想狀態”多2億。
  
  換句話說,中國要背負著2.92億老年人口進入城市化。一方麵是要養活這麽多老人,客觀上需要增加農業和第二產業的勞動力(這是剛性需求),另一方麵是農村老年人需要照顧,阻礙了他們的子女進城。此外,中國不可能像日本、韓國一樣大量進口糧食,需要留有足夠數量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結果導致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乏力,第三產業人口比例太低,城市化進程延遲。一方麵是民工荒,一方麵是糧食荒,國家領導將麵臨艱難的決策。
  
  10、中國“資源短缺”的原因是粗放式的發展模式而不是“人口過多”。
  
  1980年以來的計劃生育其實代表著舍本求末的發展思路,在這種思路下,必然忽視人的因素,而導致粗放式的發展。根據國家發改委的資料:2003年我國GDP隻占世界GDP總量的4%,卻消耗了相當於全球總產量30% 的主要能源和原材料,其中石油占世界總量的7.4%,鋼鐵占27%,煤炭占31%,氧化鋁為25%,水泥占40%。目前我國單位資源的產出水平相當於美國的1/10,日本的1/20,德國的1/6。全社會從業人員的勞動生產率,隻相當於美國的1/46、日本的1/41、法國的1/34、德國的1/32。即便以購買力計算,中國單位GDP所消耗資源也遠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據《2006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對世界59個主要國家的資源績效水平的調查排序,中國資源績效居世界倒數第6位。我國的能源利用效率為33%,比發達國家低約10個百分點。鋼、水泥、紙和紙板的單位產品綜合能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40%、45%和120%。另外,我國礦產資源的總回收率大概是30%,比國外先進水平低了20個百分點;我國建築節能、建築高能耗問題十分突出,建築物能耗比國外先進水平要高50%以上[23]。我國單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國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24]。由於資源利用水平低,我國廢棄物排放水平大大高於發達國家,每增加單位GDP的廢水排放量比發達國家高4倍,單位工業產值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比發達國家高10多倍。
  
  中國的最優勢的草原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利用,中國人均年消費乳製品的量隻有6公斤,歐洲180公斤,美國240公斤,日本120公斤,印度還80公斤。中國對草原的使用還非常粗放,飼養方式也不規範。由於市場的不合理,導致牧產品結構性的過剩,一方麵是中國人均奶製品非常少,另一方麵牧民卻不得不倒掉大量鮮奶或者拿來喂豬喂牲口。中國草原利用效率低的另一個原因是產業鏈的不合理,比如在整個奶業產業鏈即牛奶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的利潤比為1∶3.5∶5.5,可見廣大奶農的利益最低。由於牧民在整個產業鏈收益太低,為了提高收入,就隻好超載過牧。正常的養殖業賺不到錢,一些地方就養殖黑山羊出口創匯,山羊喜扒食草根,對草場極大破壞作用,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水土流失加劇,陷入繼續貧困的惡性循環;而發達國家幾乎不養山羊。中國牧民很多還是傳統的放養,對環境破壞大,而改成圈養後受益增加幾倍,對環境也沒有破壞。比如,養220多頭絨山羊,如果用原始的放養方式,需要有5500畝草場來保證。但改用圈養後,100多畝草場就夠了,並且每隻羊的年產絨量還增加4倍多[25]。可見隻要合理利用和管理,中國的草原資源還有巨大的潛力。近年內蒙古在這方麵做得不錯,畜牧產品和牧民收入不斷增加,草場也得到了恢複性增長。植被覆蓋麵積從1999年的13億畝增加到了2004年的17.5億畝。
  
  中國淡水人均占有量分別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但卻相當於以色列的9倍。中國目前有6個省、區(寧夏、河北、山東、河南、山西、江蘇)人均水資源量低於500 立方米,但是也比以色列要高。國際經驗表明,隻要有正確的用水觀念、科學的用水製度和合理的用水方式,在“缺水”狀況下也完全能做到供需平衡。以色列的自然條件比我國西部的許多地方更為惡劣,以色列2/3的國土是沙漠和荒山,人均水資源隻有260立方米,由於沙漠等的原因,可利用水資源更少。但他們為了克服缺水瓶頸,上世紀60年代發明了世界上最省水的滴灌技術,並修建145公裏的輸水管道從北方引水進沙漠。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達到80%以上,每立方米水的生產能力達到2公斤以上,而我國隻有0.87公斤。以色列居家過日子也極重節水——馬桶上都有兩個按鈕,小便用小水、大便用大水[26]。
  
  發達國家都十分注重節水和對雨水的利用,很多國家並通過法律和稅賦手段來提高國民的節水意識,鼓勵實施水資源的循環使用和雨水利用等[27]。目前德國在新建小區之前,無論是工業、商業還是居民小區,均要設計雨水利用設施,若無雨水利用措施,政府將征收雨水排放設施費和雨水排放費。美國的雨水利用常以提高天然入滲能力為目的。有些州立法,實行強製的“就地滯洪蓄水”。丹麥每年能從居民屋頂收集645萬立方米的雨水,占居民衝洗廁所和洗衣服實際用水量的68%,占居民用水總量的22%。
  
  日本屬於海洋性氣候國家,雨水多,水資源比中國豐富。然而,資源匱乏的日本深知水資源的寶貴,生活中節水可謂用心良苦。深入到生活的每個方麵。針對有人在公共場所忘關水龍頭的現象,日本采取了安裝感應裝置的辦法。很多蹲式抽水馬桶衝水時有大小便之分,兩者出水量差別有好多倍。各大公司在開發家電產品時都注意節水。有些商店甚至規定像馬桶這樣的設備必須是節水的才能賣。例如,日本家家戶戶使用的節水馬桶就比傳統馬桶節約用水30%以上。日立公司開發的第三代洗衣機用水量隻是第二代洗衣機的40%[29]。日本還建立了中水係統,就是將洗澡水、洗衣機排水以及其他生活排水集中到一塊,通過處理、淨化之後,再用來衝洗廁所、洗車、路麵灑水、澆灌花草樹木等[]。
  
  然而中國普遍沒有節水意識。對水的浪費非常嚴重,是世界上最貧窮的揮霍者[30]。中國城市和華北人均水資源確實不算豐富,然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僅2002年,全國淡水取用量達到5497億立方米,大約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國1995年淡水供應量4700億立方米的約1.2倍。每立方米水的產出效率,世界平均是37美元,我國隻有2美元,英國是93美元,日本是55美元,德國是51美元。2002年我國萬元GDP用水量為537立方米,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不足60%,遠低於發達國家75%—85%的水平,煉鋼等生產過程的單位耗水量比國外先進水平高幾倍甚至幾十倍;農業灌溉水利用係數僅為0.4—0.45,大大低於國外先進水平的0.7—0.8。
  
  寧夏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地區,是全國水資源最少的省區之一,但在寧夏的一些地方,每畝水稻一年大約需要澆2000多立方米水,一畝小麥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國農村普遍的水資源利用率隻有40%左右。在寧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過兩噸。大水漫灌不但對莊稼沒有好處,反而是引起土地鹽堿化的最根本原因。
  
  河北省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蓋著極度缺水這一重要事實。
  
  在河南,街頭洗車、維護草坪等用的都是自來水,一些高檔洗浴、美容店,不但耗水多,而且缺乏廢水回收處理設備,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論證中幾乎沒有節水內容,一些高耗水行業以粗放的方式無情地消耗著日益匱乏的水資源。
  
  我國目前城市自來水水價偏低,政府實行虧損補貼。300噸黃河水的價格頂不上一瓶礦泉水。發達國家1噸水的價格相當於10~20度電的價格,而中國大部分地區1噸水的價格僅相當於2~3度電的價格。目前中國城區家庭電費幾倍於水費,水消費僅占個人收入約為1.2%。低水價實際上鼓勵了水資源的高消費,使節水技術和設備的使用無利可圖。我國城市普遍沒有對雨水進行收集利用。
  
  國家科技部節水灌溉首席專家邱為鐸高級工程師指出:因灌溉技術落後浪費的水資源高達國民總用水量的50%以上,是造成水資源匱乏、加重土地荒漠化的罪魁禍首。我國遼闊的荒漠化、沙化地區日照充足、熱量豐富,太陽輻射、晝夜溫差大,這些都是發展特色農業和高效農業不可缺少的寶貴的光熱資源。這一地區雖然幹旱少雨,但有雪山星羅棋布,還有黃河蜿蜒流過。雪山和黃河不停地向荒漠化沙化地區補充地下水和地表水。這些水資源若用於地麵灌溉實屬杯水車薪,但若用於最省水的滴灌則綽綽有餘。能以很小的經濟投入和很小的水資源投入,激活荒漠化沙化地區豐富的土地資源、光熱資源和植物資源,可將廣大的荒漠化沙化地區逐步建成特色農牧區、高效農牧區和永不衰敗的生物能源基地。
  
  以這種粗放式的發展模式,人口減少幾倍也不夠。處心積慮地說中國人均資源不足,但又如此粗放式地利用資源,減少數億人口,實在不值得。
  
參考文獻
1.陳冬. 科學發展觀:執政理念的升華.人民日報 2004年03月25日 第九版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1035/2409233.html
2.聯合國糧農組織2005年更新的資料http://unstats.un.org/unsd/environment/agriculturalland.htm
3.人口資料:《世界手冊》https://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fields/2119.html
4.聯合國2005人類發展報告http://hdr.undp.org/reports/global/2005/
5.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2005年世界森林狀況》ftp://ftp.fao.org/docrep/fao/008/A0400E/A0400E14.pdf
6.國家林業局發言人曹清堯向社會各界致以新春祝福. 人民網2005年02月03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44132/44175/3166201.html
7.中國水資源現況.半月談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09/19/content_3512629.htm
8.Total Renewable Freshwater Supply by Country 2002 Update, Pacific Institute. http://www.worldwater.org/data20022003/Table1.mht
9.郭鍾義. 地球上還有多少水.光明日報1999年03月22日 http://www.gmw.cn/01gmrb/1999-03/22/GB/18003%5EGM5-2214.htm
10.孫林 中國經濟成長遭遇礦產資源約束http://www.changshang.com/news/2006-7/2006771049160.shtml?id=4076
11.薑雪城.張彥. 我國人均礦產儲量潛在總值隻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 新華網2004-08-14 http://www.nx.xinhuanet.com/2004-08/14/content_2683828.htm
12.礦產資源統計http://edu.stats.gov.cn/CoursewareRoot/System/News/upload/15TextBook/04/5.ppt
13.中國自然資源“地大物博” 但人均比例嚴重不足http://www.chinaexplore.com.cn/news/20050817-2.htm
14.蔡金水.我國優勢礦產資源按元素種類算占多一半--必須保護運用好我國的優勢礦產資源,做為我國強有力的戰略武器. 2005年9月14日 香港傳真46期
15.戴誌雄.中國稀土怎能隻賣“土價錢”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9/22/content_3527290.htm
16.開發新能源,國際熱核計劃開始啟動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6-05/25/content_4598165.htm
17.何祚庥院士:可再生能源時代,中國準備好了嗎?《科學新聞》 2006年7月14日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607/1_20060714_141222.html
18.能源工程http://book.tasx.cn/index/2/gjfd/ts002021.pdf
19.李振聲.近15年來中國農業發展證明:中國人能養活自己http://www.casad.ac.cn/2005-5/200552785808.htm
20.朱希剛.自給與進口:中國糧食供需平衡分析. 經濟參考報2005-03-30 http://www.sannong.gov.cn/njlt/gnwz/200503300587.htm
21.三色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 中國農業網2006年6月25日 http://www.chinacrops.org/kjyw/kjxw458.htm
22.洪英芳.戰後東北亞國家人口產業結構轉換比較研究http://www.cpirc.org.cn/yjwx/yjwx_detail.asp?id=2136
23.我國能源結構與資源利用效率分析.中國信息報網絡版2006-4-19 http://www.zgxxb.com.cn/news.asp?id=1686
24.中國能耗甚至遠超印度 溫總理和印媒一起擔憂. 中國發展門戶網2006年07月21日 http://www.chinagate.com.cn/chinese/yw/51826.htm
25.中國經驗內蒙古篇:草原經濟找到了更新的含義.經濟半小時.http://finance.news.tom.com/1001/1002/200517-139085.html
26.張文婷. 灌溉技術創新解決水土資源危機. 科學網http://www.sciencetimes.com.cn/col33/col51/article.htm1?id=75185
27.發達國家如何利用城市雨水.人民日報2005年09月15日http://scitech.people.com.cn/GB/41163/3698229.html
28.日本節水省到家了.新華每日電訊2005-03-22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5-03/22/content_2729929.htm
29.大力推廣節水設備-日本家家用節水馬桶. 環球時報 2004年03月24日http://www.people.com.cn/GB/huanbao/1075/2416144.html
30.中國的水貧窮到什麽地步呢?http://theglobe.ep.net.cn/library/huanbao022.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