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聯合國權威數據顯示中國計劃生育是錯誤的

(2008-03-10 14:37:14) 下一個
聯合國權威數據顯示中國計劃生育是錯誤的
---計劃生育對於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嗎?

作者:水寒/中山水寒 familyyi@yahoo.com

長期以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是反映人類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有些政治家將人均GDP的提高作為政績的唯一指標。盲目追求人均GDP必然導致粗放式的發展模式:粗放式地利用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粗放式地汙染環境,忽略人的本身發展(比如舍不得在教育和科研等方麵投資)。這種粗放式的發展觀已經嚴重透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已經威脅著社會的和諧穩定。

由於注意到GDP發展觀的缺陷,聯合國從1990年開始采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以人為本”的觀點,用一個綜合指標-人類發展指數(HDI),反映人類生活質量。該指數由反映人類生活質量的三大要素指標(出生時預期壽命、受教育程度、實際人均GDP)合成一個複合指數,通常作為衡量人類發展的綜合尺度。HDI的三個方麵的指標:一是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以反映衛生發展狀況;二是指人均收入,通常是指人均GDP國際美元值,反映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可資利用的物質財富的多少;三是總入學率和識字率,以反映教育發展水平。這三個範疇對人類而言是最必要的和最基礎的,如果這些基本範疇無法獲得良好的發展,其它的發展層次必然無法達到或沒有意義。HDI 的三個成分近乎等權重的線性組合解釋了88%的一般化變異數,很好地反映了人類生活質量。

而人均GDP卻不能很好地反映生活質量,比如,現在人均GDP美國是37610美元,中國隻有8800人民幣(折合1100美元),中國一個縣城家庭月收入2000元人民幣生活質量並不差,但美國月收入250美元無法生存。就算以購買力計算,中國人均GDP 8800人民幣也隻折合5000美元,美國月薪500美元的家庭生活質量也遠遠沒有中國月薪880元人民幣的農民家庭生活質量高。

並且人均GDP中間這個“人均”沒有HDI的 “人均”顯得那麽公平。比如甲乙兩個100個人的單位都創造了100萬元的產值,人均是1萬元。甲單位分配均勻,多的分到3萬,少的也有7千,都有消費能力,這100萬元的產值紮紮實實提高了人民生活質量,消費進一步刺激了生產,構成了生產-消費-生產的良性循環,有可持續生產的能力。而乙單位這100萬卻有70萬被10個人占有(人均達到7萬元),剩下的30萬為90個占有(人均隻有3300元),這90個窮人有消費意願但是沒有消費能力,10個富人的消費卻早就飽和,大量“剩餘產品”隻有廉價出口。雖然人均產值一樣,但從平均生活質量來說,乙單位肯定沒有甲單位高。可見貧富差別太大,就必然導致有消費能力的消費飽和,而廣大百姓卻沒有消費能力,這樣雖然照樣在忙碌、照樣在消耗本國資源、照樣在汙染環境,但產品卻隻能廉價地外銷,本國百姓享受不到經濟發展的好處。比如1990年代中期以來,雖然中國的GDP增長比較快,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卻遠遠跟不上GDP的增長。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最終需要靠增加內需而推動,增加內需就必須分配公平。美國是高價輸出勞動產品,老百姓享受到超值的生活質量;中國是過於廉價輸出產品,老百姓辛辛苦苦,但沒有享受勞動成果。在經濟起步的時候,是需要靠勞動力起家,但現在中國已經改革開放27年了,不但沒有用勞動力換來的積累建立起自己的高科技產業,反而將過去已經有的基礎喪失(唯一沒有喪失的就是沒有改製的太空領域,這個領域中國成功了)。注明:該段受仲大軍先生《效率至上和惡性競爭的後果是資源廉價外流》一文(http://www.dajun.com.cn/czltfayan.htm)啟發。

而HDI的三項指標中“平均預期壽命”、“總入學率和識字率”這兩項指標,就更能體現公平,因為富裕階層雖然醫療條件好,但壽命不見得延長太多;富裕階層教育條件再好,但由於人數少,不影響整個人群的“總入學率和識字率”。可見HDI更能反映社會平均生活質量。

現在計生委和人口學界都說計劃生育“使得中國少生了3億人,對於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真得如此嗎?

就像孩子讀書,縱向來看,每年都有進步,再差的學生六年級時候肯定比一年級的時候學的東西多,都可以說是“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橫向看,就不一樣了,三年級的時候是全班第一,到了六年級變成全班倒數第一,就隻能說是學習成績退步了;三年級時是中等成績,到六年級的時候也是中等成績,就隻能說是不進步也不退步,至少不能說是“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中國和印度都是發展中國家,1950年的時候兩國社會水平一致。下麵我們比較一下中國和印度的人類發展指數,看看中國的計劃生育是否“對於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印度生育率的比較(1950~2000)
------------------------------------------------------------
國家-1950-1965-1970-1972-1975-1980-1985-1990-1992-1995-2000
中國-5.81-6.08-5.81-4.98-3.57-2.24-2.20-2.37-1.68-1.48-1.23
印度-5.97-6.23-5.77-5.59-5.35-4.95-4.44-3.80-3.54-3.40-3.06
------------------------------------------------------------

1971年,以國務院批轉衛生部、商業部、燃料化學工業部《關於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的報告》為標誌,中國開始計劃生育,1973年全國城鄉計劃生育工作全麵開始,允許生育兩三個孩子,中國生育率(每個婦女平均生育孩子數)從1970年的5.8快速下降到1979年的2.75、1980年的2.24。1980年以《關於控製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為標誌,中國開始獨生子女政策(政策生育率1.38)。但由於恢複農村的自然經濟,獨生子女政策受到了農民的強烈抵製,中國生育率在整個1980年代還維持在世代更替水平附近。受經濟結構和分配製度的影響,1990年代以後生育率急劇下滑。

人類發展指數的國際比較(1870~2003)
------------------------------------------------------------
國家--1870----195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3
中國---------0.159-0.525-0.558-0.594-0.627-0.683-0.728-0.755
印度---------0.160-0.412-0.438-0.476-0.513-0.546-0.577-0.602
日本--0.160--0.607-0.857-0.882-0.895-0.911-0.925-0.936-0.943
美國--0.467--0.866-0.867-0.887-0.901-0.916-0.929-0.938-0.944
------------------------------------------------------------

從上麵兩個表可以看出,中國和印度HDI在1950年時候沒有差別,兩國主要差別出現在1975年前,而這段時間兩國生育率沒有差別;中國經濟改革始於1979年,而印度的經濟改革始於1991年,中國經濟改革比印度早12年;印度的社會矛盾比中國複雜。中國的2003年HDI比1975年增加1.438倍,同期印度增加1.461倍;中國2003年HDI比1980年增加1.353倍,同期印度增加1.374倍。沒有實行計劃生育的印度HDI比實行計劃生育的中國增加更快!

從絕對數和相同起點來說,印度1990年的HDI接近中國1975年的HDI,中國從1975年到1990年這15年增加0.102,印度從1990年到2005年這15年增加0.103-0.106(印度從1995年到2003年每年HDI增加0.07,據此粗估2005年為0.616;要是考慮到印度近年的快速發展,從2000年到2003年這三年平均每年增加0.083的話,2005年應該為0.619)。

可見相對於印度來說,中國沒有進步也沒有大的退步。就是說麵包隻有一個,這個麵包分給計劃生育的話,改革開放就沒有了;分給改革開放的話,計劃生育就沒有了。這是一個曆史悖論。要是說計劃生育為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的話,豈不是說明中國的改革開放阻礙了社會發展?要是說改革開放取得輝煌的成就的話,豈不說明計劃生育嚴重阻礙了社會發展?

可見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差別並不是因為中國的計劃生育。中國的計劃生育並沒有為提高HDI做出貢獻,因為中國是以三倍的成本培養一個勞動力;浪費的精力和獨生子女性格的缺陷更是無法用物質來衡量;將本來應該用在孩子上麵的精力花在娛樂場所敗壞了社會風氣、提高離婚率(中國社會科學院資料顯示,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離婚率持續上升,2003年離婚率比1979年增加5倍,離婚水平已超過日本和韓國,與新加坡同屬亞洲離婚率較高的國家);並且過去二十多年時間是高就業壓力的時候,減少養育新生人口的時間並不能增加社會財富,而隻能增加就業壓力。現在經濟發展更大程度取決於消費需求,而不是生產能力,1971年開始的計劃生育減少了2.3億消費市場,要是不減少的話,其中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不到1億,但養育孩子減少婦女工作時間,總體來說不會增加就業壓力。尤其是1980年代開始的獨生子女政策減少1.3億人口,這1.3億人口(0-25歲)中隻有1980年代初出生的大約三千多萬進入勞動市場的(對現在就業影響不大),但是養育這1.3億人口減少婦女工作時間,而這1.3億人口的消費又增加就業機會,因此,沒有1980年代的計劃生育,總體來說還能緩解現在就業壓力,印度的年輕人口結構賦予印度巨大潛力(中間年齡中國目前為32歲,而印度隻有24歲),而中國卻已經開始邁入老年化社會,2025年之後印度將超過中國,然後將中國拖在後麵越來越遠。

中國白白損失兩億多子孫!計劃生育一點正麵作用都沒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