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誰能(誰敢)斷言中國人口上限?

(2008-03-10 14:37:14) 下一個
水寒人口論(12) :誰能(誰敢)斷言中國人口上限?

作者:水寒/中山水寒 11/08/04 familyyi@yahoo.com

1、中國能養活多少人?
近兩百年來,世界人口數量的增長呈愈近愈速的態勢。世界人口在1830年突破10億大關,世界人口從第一個10億增加到第二個10億,用了100年的時間(1830年~1930年)。之後,隻用了30年時間(1930年~1960年),世界人口就躍到30億。接著經過15年時間(1960年~1975年),世界人口達到40億。又經過12年時間(1975年~1987年),世界人口突破50億。1999年,世界人口達到60億。

中國人口也在近兩百年快速增長(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人口數據):1714年0.24億;1753年1億;1776年2.08億;1781年3.9億;1901年4.2億;1911年3.4億;1949年5.5億;1960年6.5億;1970年8.3億;1980年近10億;1989年11億;1995年12億;2003年底12.9億;2004年突破13億。

人越來越多,但地球隻有一個,很多人憂慮重重地研究地球對人口承載的能力。

美國人口學家科恩(Joel E.Cohen)於1996年出版了專著《地球能養活多少人》,書中對人類在近400年來對地球承載力的研究進行了總結。迄今,估計數已問世65個之多。這些估計數的差別大得驚人,從最低的不足10億到最高的超過1萬億。

相比之下,我們學者對中國的人口容量的估算相對比較保守,早在解放前,中國有的學者提出中國人口總數4億為最佳;1948年甚至有人提出2億最宜。第一次明確提出並論證"中國究竟應該有多少人"這個人口數量發展目標的是孫本文先生。他在1957年發表的《8億人口是我國最適宜的人口數量》,成為中國適度人口研究的開山之作。其後很多學者都研究過這個熱門問題,田雪原、陳玉光、宋健、宋子成、孫以萍、王浣塵、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胡鞍鋼、曹明奎、毛誌鋒等都提出了各自的推測數據。除了胡鞍鋼真正嚴肅考慮過人口結構本身問題外,其他學者基本都是從地球資源(如糧食和淡水)角度進行推測的。最為荒謬的應該要算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李小平的觀點了,他認為中國人口應該以200年時間回落到3億左右,我在新華社《國際先驅導報》118期(2004年10月15日發行)已經駁斥了這種謬論。對中國的人口發展影響最大的要算宋健了,因為他的人口控製論是中國八十年代開始實行的嚴厲計劃生育的理論依據。1981年宋健等得出中國適度人口應不超過7億的結論,並把7億作為中國人口發展的最終目標和最佳方案。

現在所謂的16億人口上限是計生委綜合多位學者的觀點得出的結論:中國的最大人口容量約為15億人或16億人左右,而超過18億人到20億人,可能使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遭到災難性的打擊(陳衛/孟向京《中國人口容量與適度人口問題研究》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1853)。最近新華社《瞭望》周刊重申了中國政府的這一觀點,很多媒體轉載這一報道時用了“中國隻能養活18億人”這一駭人聽聞的標題。

最早擔憂人口過多的其實既不是馬爾薩斯,也不是馬寅初,更不是李小平,而是兩千多年前的韓非子(當時中國人口兩千萬左右)。他曾指出:人有五子,子又有五子;則大父(即爺輩)未死,而有二十五孫。結果是“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要是當時也實行計劃生育的話,中華民族早就滅絕了(當時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滅絕了)。

其實大多數人口學家隻看局部曆史,根據幾十年或者上百年的的人口數據總結出一個規律,然後再無限地預測未來。1968年當全球人口達到35億時,美國人口生態學家Paul.R.Ehrlich出版了其轟動一時的《人口爆炸》,認為世界人口當時已經超過了地球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正威脅著整個人類的生存。然而幾十年過去了,世界人口卻已經跨過60億大關,人類生活水平反而提高了。

事實上隻要仔細回顧曆史,就可以發現人口呈長S形變化,數千年的低水平平穩期,兩百多年的急劇上升期,然後是適當下降後的高水平平穩期。上世紀九十年代是人口發生根本轉變的時期,世界人口從1975年的40億增加1987年的50億化了12年,但從50億增加到1999年的60億也還化了12年,現在五年又過去了,但人口還隻有64億,增加的人口中約95%來自發展中國家,看來從60億增加到70億要化15年左右了。中國人口1960年6.5億;1970年8.3億;1980年近10億;1989年11億;1995年12億;2003年底12.9億;2004年突破13億,近十幾年來人口增長明顯減緩。考慮到二戰後人均壽命才顯著延長,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人都還沒有去世,現在人口增長減速意味著現在的增長隻是低慣性增長,等二戰後的高出生率時期出生的那批人到老年後,人口增長將更加緩慢甚至停止,因此還不知是何年馬月人類才能達到90億人口(可能永遠都達不到了)。現在不少發達國家已經到達人口頂峰(有些國家開始下降),非洲和阿拉伯國家還處於增長階段,中國本來應該與印度一樣還在緊近頂峰的增長期,但中國的計劃生育使中國人口過早地到達了由增長向減少的過渡階段。人口一直是問題,以前和將來是人口不夠的問題,隻有這中間兩百多年是人口過多的問題(我專題討論了這個問題)。

2、中國的人口過多不過是一個流傳很廣的謊言
我國人口今年達到13億,平均人口密度已達135人/平方公裏,為世界人口密度的3.7倍。但事實上除了澳大利亞、加拿大、俄羅斯、美國人等國家外,人口密度比中國高的國家比比皆是,如日本:336,德國:232,英國:245,荷蘭:477,比利時:336,意大利:196,印度:319,韓國:491,越南:264人/平方公裏,並且這些國家經濟比中國好的還占多數。蒙古國(1.73)與內蒙古(20)、海南(216)與台灣(592)、朝鮮(182)與韓國(491)就是幾個很好的比較,人口密度高的後者反而比人口密度低的前者更加發達。德國、英國、日本都與中國一樣人口分布不均勻。

我們總是說中國以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我國人均耕地麵積隻有0.101公頃,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麵積的一半,隻是印度一半。但事實是:地球上的耕地分布很不均勻,大量耕地集中在南北美和澳洲等人口相對少的地區。日本(0.03公頃)、越南(0.068公頃)和韓國(0.04公頃)都比中國要少,歐洲很多國家也不過與中國相當。孟加拉的人均耕地麵積是台灣的兩倍,台灣沒有發生過饑荒,而孟加拉是世界上饑荒最頻繁的地區。

中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隻有2-3%,遠低於聯合國所要求的6%。導致勞動者素質低下,中國每個農業勞動者與每公頃農業用地所創造的農業附加值分別為193美元與184美元,韓國則為5302美元與6961美元,日本分別為16712美元與12445美元,連泰國都分別達到了554美元與488美元;中國每消耗1千克能源所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為0.7美元,韓國為1.8美元,日本為6.1美元,泰國為2.1美元。中國投入40美元掙7美元,而印度投入24美元掙6美元。可見中國主要的問題不是耕地和資源的短缺,而是教育不夠。

可見經濟水平並不完全由人均資源決定的,人口數量多少並不決定一個國家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因此有人說中國的人口過多不過是一個流傳很廣的謊言。改革開放的經驗也說明中國在現有的資源下還有巨大的經濟潛力。

3、中國真的隻能承載16億人口嗎?中國真的隻能養活18億人嗎?
兩百年前,要是沒有印第安人的玉米、土豆、紅薯,全球人口不可能增加到現在的60億,中國人口仍然還象以前四千多年一樣隻有幾千萬。新中國成立之際,美國艾奇遜艾奇遜暗示,中國政府解決不了自己的糧食問題,中國將永遠是天下大亂,隻有靠美國的麵粉才有出路。1949年之後中國的經曆沒有實現悲觀主義者的預言。是什麽使中國人民避免陷入所謂的“馬爾薩斯陷阱”呢?人口爆炸導致知識爆炸和傳播的加速。過去兩個世紀在世界範圍發生的“知識爆炸”,科學技術以史無前例的速度發展,新科學、新技術傳播到世界每一個角落,為1949年以後的中國農業進步提供了很好的知識基礎。

關於計劃生育,馬寅初和錢學森在人們心目中是兩個相反人物。人們往往不加思考地走極端,認為人口越減少越好。我們看看這兩個學者到底對在哪裏錯在哪裏?

中國五十年代婦女平均生育率在6.0(遠高於2.1的世代更替水平),馬寅初當時提出生育兩、三個孩子的理論當然合理;但現在婦女生育率隻有1.3(危害性比6.0還大),馬寅初的生育兩、三個孩子的理論仍然合理。

錢學森的“畝產萬斤”的理論被世人嘲笑至今。但至少從理論上並沒有錯,隻是提早了一點,而現在卻剛好開始實現。食物來自植物的光合作用,氮、磷、鉀等元素是循環使用(地球有過量的這些元素),並沒有溢出地球,太陽提供取之不盡的能源。要是土地上光長草,當然不能養活這麽多人口。但人類從遊牧社會到原始農業,再到現代農業(肥料、種子的更新),不就是使太陽的光合作用更加有效嗎?並且成就顯著。遊牧社會時期,需要數百裏才能承載上萬人口;農業社會隻要數十裏就行;工業社會需要土地更少。科技的發展使有限的地方能有更多人生活,中國目前隻是城市化還不夠罷了。建國初期,廣州市番禺區成功地實行了單造改雙造,掙稿(雙季間作)改翻耕(雙季連作)的耕作製度改革,使單產從原來的240多斤(明清時期產量更低)提高到400斤左右水平,實現了第一次飛躍(http://www.pyagri.gov.cn/Agriculture/dynysdy.htm)。現在袁隆平超級雜交稻畝產1600斤,近年將到達2000斤。春玉米畝產2000斤,黃瓜嫁南瓜畝產兩萬斤(可以作飼料轉化為肉類)。看看當時需要多少勞力和土地才能養活同樣的人,現在及今後將有許多人能從土地上解脫出來從事工業生產。要沒有三十年前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塑料地膜和塑料大棚的推廣,現在大量農民還得束縛在土地上而不能進城工作。

可見兩位學者觀點都沒有錯,錯的是人們的理解。

《瞭望東方周刊》“到底誰能斷言中國耕地的警戒極限?”一文已經指出:僅僅因為塑料地膜和大棚的推廣,就已經給中國農業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塑料地膜、塑料大棚迅速普及,目前中國塑料大棚及地膜覆蓋麵積超過2億畝。嚴冬季節,冰封雪飄,但在南北大地的塑料大棚內,綠油油的農作物顯出一派生機。
  在中國西部,大量的高寒陰濕地區,每年能生長農作物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在漫長的冬季裏,西北及西藏、內蒙古等許多地方的土地上,連草都不能生存。但大棚推廣開來之後,一切都變了。塑料大棚使海拔5000米左右的青海、西藏等地,有史以來沒有生長過農作物的許多地方,不但長出了農作物,還高產穩產。如黃瓜畝產4000公斤,辣椒畝產1800公斤。所有的土地上,隻要建上大棚,一年四季可以不停地產出農產品。青海、寧夏、甘肅等省(自治區),依靠塑料大棚,如今不但不用調入蔬菜,反而成為蔬菜調出地,成為蔬菜出口的重要基地。

美國《遠東經濟評論》稱中國農民撼動世界市場。在中國的大片沿海地區,傳統的糧食種植地正在逐漸讓位給果園和蔬菜大棚。飛機降落上海機場之前從舷窗眺望,乘客往往誤認為腳下就是遼闊的大海,實際上那是綿延數裏的塑料蔬菜大棚。新鮮水靈的中國椰菜正在取代美國加州的產品,出現在東京人的午餐飯盒裏。上世紀80年代,全球最大的蘋果生產國是美國,而目前中國的蘋果產量已經是美國當年的4倍。中國隻占全球7%的耕地,但在保證糧食自給的情況下,中國的瓜菜產量現在已經占到全球的一半,是印度的6倍,美國的12倍,說明決定性資源是人力資源而不是耕地。

所謂戰爭就是資料之爭,以前人口少,搶人口為奴隸;後麵搶土地。今後所謂資源之爭,主要是能源和水資源之爭。隻要這兩種資源不缺乏,就意味著科技還有巨大的潛力。從理論上看,太陽每天提供地球大量能源,地球怎麽可能缺能源?地球上水麵積比陸地麵積還多,怎麽會缺水?要是能源解決了,其他問題也好辦,比如說將高山變為平地,西藏水入新疆將變為可能(以前考慮大西線調水還有地質上的顧忌,要是能源便宜的話,可供選擇的方案可多了),西藏水調去塔裏木沙漠後就不會很快流到大海中,隻會在塔裏木就地蒸發,形成水氣。這些水氣會在塔裏林盆地邊緣的天山山脈和昆侖山脈形成降雨,降雨再次流入盆地,再次蒸發,如此周而複始,由於持續有西藏水的引入,總水量就會一直增加,直到當地總水量極大非富,水價變會得非常低。西北將成為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中華文明傳統寶地陝西、河南、山西等將重現昔日輝煌。

有人抱怨青藏高原太高,但要知道正是青藏高原使中華民族能夠避免來自西部的威脅,直到兩百年前中國的生活水平還高於其他民族。中國是個陸地國家(日本做夢都想成為陸地國家呢),新疆絕對是中國最大的腹地,說新疆都是沙漠,西藏太高,要是都是有用的資源,我還巴不得再高些呢。近代因為海運的重要,將海洋看得過重,好象台灣都比新疆重要了,真的有那麽重要嗎?要能利用海洋資源,太平洋資源取之不盡呢,擔心什麽。

太陽能幾乎是取之不盡,可惜是不可儲存,氫剛好是載體,將不可儲存的能源轉化為安全的可儲存的能源。現在各主要大國科學家(包括幾乎所有的汽車和飛機製造廠)都在研究將氫用於能源,能源將非常便宜,直接從水中獲取。氫的科技突破被認為將是可以消除戰爭的科技突破。今年在北京召開了國際氫能源學術會議,人民日報還專門介紹了一些科普知識(氫能是確保我國長期發展的最可依賴能源http://www1.people.com.cn/GB/guandian/1035/2294772.html,再論氫能的可依賴性http://www1.people.com.cn/GB/guandian/1036/2519064.html)。現在美國有能力降低氫電池的成本,但汽車製造廠都是以石油為燃料的生產線,要是石油價格不漲得太多,沒有必要改造生產線為利用氫電池。這也是石油輸出國組織不敢過度提高石油價格的原因。這種氫能源的重大突破可望在近三十年內(並且隨時都有可能)實現,到時能源將變為相當便宜。美國科學家預計用西部多餘的水電就可以廉價地從水中提出幾乎用之不盡的氫能源。就象我們現在笑古代不會用煤碳、石油一樣,後人也笑我們現在是端著金飯碗討米。

我們看看化學肥料的發明就可以預知今後氫能源的前景:
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但是,在20世紀之前,農作物所需要的氮肥,來源卻是十分有限的。當時農業上所使用的氮肥主要來自有機物的副產品,比如:人和畜的糞便等。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地球人口的不斷增加,天然氮化合物的數量已越來越無法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要。1898年,英國物理學家克魯克斯指出解決的辦法是必須找到新的氮肥。而在地球周圍的空氣中,氮氣占了相當大的一部分,約為79%,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德國所瓜分的殖民地很少,糧食必須自給自足,德國的化學家提出向空氣要氮肥的設想,但很多化學家包括李比希都認為不可能將空氣中的遊離氮轉化為可利用氮肥的。然而畢竟方向是對的,1911年,巴登苯胺純堿公司正式開始在路易港郊外奧帕烏建造世界上第一座合成氨工廠。1913年9月9日,巴登米胺純堿公司建成的第一個合成氨工作開始投入生產,實現了合成氨工業化的生產。氨的合成開創了人類科學史的重要篇章。當前,世界上90%以上的氮肥是由合成氨加工成的。大大促進了糧食增產(http://www.kw.mssti.net.cn/kjyb/hg012.htm)。

現在沿海發展比較快的原因之一就是海運相對便宜,但要是能源非常便宜,高速公路的重要性將會增加,並且空運就會成為主要運輸工具,內地與沿海的差距就會縮小。
  看來已經窮盡的資源,實際還具有無限的潛能。若大的一個地球,我們也還隻是在皮毛上循環地用了一點陸地資源,更加廣闊的海洋幾乎還是處女地。就可預計的技術條件,地球養活數百億人口沒有問題,但關鍵是人類可能永遠達不到100億人口了。
  氦3是氦的同位素,可以和氘發生核聚變反應,聚變過程放射性小,而且反應過程易於控製,既環保又安全。但是地球上氦3的儲量總共不超過幾百公斤。月球卻有大約5億噸氦3,如果供人類作為替代能源使用,足以使用上千年。每年人類隻需發射2到3艘載重10噸的宇宙飛船,即可從月球上運回大量氦3,供全人類作為替代能源使用1年,而它的運輸費用隻相當於目前核能發電的幾十分之一。如果人類目前就開始著手實施從月球開采氦3的計劃,大約30年到40年後,人類將實現月球氦3的實地開采並將其運回地麵。不過照目前氫能源的發展勢頭看,人類今後沒有必要從月球開采氦3。

人類與野獸鬥爭了數百萬年,我們擺脫了猛獸的威脅不過幾十年。猛獸一樣不能光合作用,我們為什麽一定要騰出空間給它們呢?我並不反對適當保護野生動物,但首先還得以人為中心。野生動物的滅絕,喪失了人類可利用的基因庫,但隻生一個孩子僅讓父親與母親各自一半23條染色體找到了表達機會,而另一半卻喪失了表達機會,對人類自身豐富多彩的基因資源來說不亞於珍稀物種的滅絕。

有人說中國石油儲量有限,但即使中國不生小孩,光留下美國一個國家,石油也會用完的,隻不過是延遲了幾十年而已,那麽今後怎麽辦?美國到時候也民族自殺?尤其是幾乎不產石油的日本,更加是沒有理由生存下去了。今後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主要依賴新的資源的開發,而不是競爭現有資源。

要從全球化角度看待資源,即使中國一個孩子都不生,民族自殺,留著資源給美國,美國也不過多用幾十年。幹嗎要為了其他國家多用幾年現有資源就民族自殺?別人也不會感謝你的,因為誰都知道對於現代社會,競爭現有資源隻是暫時的,長遠看,節流不如開源,人口減少意味著開源的智力也減少。中國人口減少對全世界來說都是悲劇。

就算一直停留在目前科技水平,中國真的隻能養活18億人口,那也不用擔心,因為中國放開計劃生育,連15億人口都勉強,然後就減少,怎麽也達不到18億。僅僅因為玉米、土豆、紅薯,全球人口容量就增加了幾十倍。科技是在近兩百年才加速發展的,難道科技水平已經到了極限?隨著種子、肥料、農業機械和其他科技的進步,人口容量將不斷增加。靜止地看,某一段時期可能真的有人口上限,但關鍵是以目前的生育願望和人口增長速度,人口增長永遠也達不到那個承載力極限。從全球來看,1960年代人口30億時,平均生活水平比1930年人口20億時要高;1975年人口40億時,平均生活水平比1960年要高;1987年人口50億時生活水平又比1975年要高;1999年世界人口達到60億,平均生活水平又比1987年要高。從中國看,1980年人口總數10億時候,生活水平比1970年人口8.3億時候要高;1989年人口達11億時,生活水平比1980年要高;現在人口13億,生活水平(包括住房條件)又比1989年要高。 既然生活質量在不斷提高,說明科技的進步、經濟的成長遠遠比人口增長快。由於科技的進步,人口問題往往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誰有資格斷定中國人口上限?誰敢斷定中國人口上限?

“人類的恐懼通常是一場虛驚”,對人口過多的恐懼是“心本無聲聲自流”,庸人自擾。過份樂觀會付出昂貴的代價,但過於悲觀,其代價會更高。

水寒人口論/討伐計生委係列文章(待續),歡迎正規媒體發表我文章,請與我聯係 familyyi@yahoo.com

1、新華社《國際先驅導報》(10月15日118期):計劃生育政策攸關中國持續發展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4-10/19/content_2108796.htm
2、人民日報《中國經濟周刊》第42期(總第275期,2004年11月1日):養老社會化的危機:老有所養,誰來養?
http://www.zgjjzk.cn/document/2004/200442/cz01.htm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1631/13317/1193988.html

以下均在人民日報強國論壇深入討論區
1、計劃生育何去何從?攸關中國持續發展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640663&typeid=17
2、允許生三胎不會造成人口膨脹--“超生挑戰中國16億人口上限”是個大笑話!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688088&typeid=17
3、老有所養,誰來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深層哲理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688165&typeid=17
4、駁李小平“兩百年將中國人口減少到三億”的謬論--科技進步能解決老年化問題嗎?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692094&typeid=17
5、邊界是暫時的,人口是長久的--計劃生育威脅西北邊界安全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29076&typeid=17
6、為什麽現在人口仍然增長?-低慣性增長是急劇減少的先兆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06044&typeid=17
7、中國現在養小孩為什麽這麽貴?-計劃生育以三倍成本培養一個勞動力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6010&typeid=41
8、中國今後不可能建立起西方目前的養老製度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11524&typeid=17
9、財丁不能兩旺--神秘的人口自控機製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27568&typeid=17
10、在人們印象中,中國人特別重生育,事實剛好相反--呼籲海外華人多生孩子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29676&typeid=17
11、重新分析生育率數據-八十年代就沒必要實行嚴厲的計劃生育政策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37254&typeid=17
12、誰能斷言中國人口上限?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40967&typeid=17
13、被誇大了的環境危機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40925&typeid=17
14、經濟落後能歸因於人口過多嗎?-恰恰相反,足夠的人口是經濟繁榮的必要條件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41376&typeid=17
15、人口爆炸導致科技爆炸-近代科技加速發展的原因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43703&typeid=17
16、人力資源將是今後最寶貴的資源-教育的失誤將使財富變為廢物
16、人力資源將是今後最寶貴的資源-教育的失誤將使財富變為廢物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44403&typeid=17
17、中國、印度崛起的必然--人力資源重新變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部分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49051&typeid=17
18、近年糧食減產不是耕地的問題,而是農業政策的問題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49060&typeid=17

三更胡: 瞬息萬變的人口形勢與刻不容緩的計劃生育改革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744739&typeid=17

並請關注何亞福先生在人民網深入討論區的係列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