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特蘭大筆會

亞特蘭大筆會是由一群居住在亞特蘭大的中文寫作愛好者組成。筆會提倡中英文寫作,互相交流提高。歡迎有興趣的人士加入。
個人資料
亞特蘭大筆會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宵枚:我們的下一代和外族通婚的文化因素一談

(2010-06-11 10:36:09) 下一個

通過華訊, huaxuntoday.com 我了解到, 最近 , 美國《僑報》報道,紐約市立大學亞裔研究所兩位韓裔教授的研究表明 , 56.4% 的在美國出生的華裔(也即通常說的 ABC )選擇和非華人結婚,其中選擇和外族通婚的男性占 52.8% ,女性則為 59.5% 。華訊上署名閑心散人的一文說 , “ 也許我們在美華人家庭的大部分後代都會是與外族裔通婚 ” 。閑心散人文章中又說 , 這兩位韓裔教授調查也發現,印度人最少和外族通婚。

我回身一看周圍 , 盡管我們自己這一輩經過風吹雨打 , 仍舊成雙結對的多是黑頭發 , 黑眼睛的炎黃子孫 , 但真有不少朋友的下一代和外族人或交友 , 或結婚 . 很多中國女孩子和白人男孩交朋友 . 我覺著這個題目很有趣 , 就想了想 , 又問了問朋友 , 寫出這篇小文和網友分享 .

我有位加州的朋友 , 她美麗能幹 , 先生是她在南京大學時的大學同學 , 先生在美國讀了博士 , 教美國高中生 , 英語能力特棒 . 兩人經營了一個美麗溫馨的家 , 有兩個如花似玉的女兒 . 他們的大女兒交了一位美國白人男朋友 . 我問這位美麗的朋友 , 為什麽在美華人家庭的大部分後代都與外族裔通婚 ? 她說 , 地理條件決定的吧 . 這邊中國人少 , 外國人多 . 沒機會遇到合適的中國人唄 . 她又說 , 他們下一代 , 在學校社會上接受的是美國文化 , 沒有我們這一代的條條框框 . 他們不會因為老一輩文化的差異而不交往 . 他們遇上了愛上了 , 就走到一起了 .

我還有一位朋友 , 賢淑細心 , 對朋友對家人體貼入微 . 她不僅交了很多中國朋友 , 還交了許多美國朋友 . 她教育了一位好兒子 , 英俊有為 , 愛家愛學習 . 她一心想讓兒子愛上一位中國姑娘 . 為了這 , 她和一位有位靚女的朋友 , 精心安排了一次家庭聚會 , 希望兒子和朋友的女兒產生火花 . 沒成 . 她說她老美的朋友談到 , 男方的爸爸媽媽來看兒子孫子 , 住家兩天 , 那兒媳婦就煩得不得了 , 請他們出去住旅館 . 這兒媳婦還不允許公公婆婆單獨帶孫子們出去 , 隻能在他們在場時 , 和孫子們玩 . “ 我兒子要這樣對我 , 我肯定會傷心的 .” 我的好朋友說 .

記得幾年前 , 有一對朋友 , 因為看到自己的老同學圈中 , 有一 , 兩位和老美結婚又離婚的女生 , 人到中年 , 孤身一人 , 戚戚複戚戚 , 就耽心家中千金會落入與老美男孩的情網 . 他們很希望自己的千金在高中和大學時期 , 就多和中國男孩交往 , 以便為將來的生活鋪平道路 . 但女兒回家說 , 她同學中的中國背景的男孩子都是被爸爸媽媽慣壞了的 spoiled brat, 對女生很不好 . 具體問怎麽不好 , 這女孩又說不出來 . 一般來說 , 說不出來的 , 往往是感覺 , 而感覺往往和文化相聯 .

這男女找朋友 , 和文化 , 和時代的關聯太大了 . 老毛時代 , 隻有當兵 , 才能避免下鄉 . 當上了兵 , 就意味著城市戶口 . 所以 , 很多姑娘找當兵的男朋友 . 高考恢複後 , 男大學生們 , 成了姑娘們心儀的對象 . 改革開放後 , 錢包滿滿的大小老板們 , 又成了當嫁女人的眼熱的對象 . 國門大開後 , 中國人對中國人 , 常常不夠禮貌 , 但對外國人 , 卻高看一眼 , 用西方社會常見的彬彬有禮的態度相待 . 嗬 , 好多姑娘又以嫁給外國人為榮了 .

這兒指的是一般現象 , 頗有一點落入 “ 嫁漢嫁漢 , 穿衣吃飯 ” 的模式 , 後一種或 有人戲稱為 “ 昭君和親 ”, 為世界大同作貢獻吧 .

但我們中很多人在美國有工作 , 有生意 , 下一代 有學曆 , 能自力 . 女孩不需要通過結婚而實現衣食無憂 , 男孩不找煮飯婆也不會吃了上頓 , 沒有下頓 . 所以 , 下一代人的價值觀和我們大不一樣了 . 他們到底是什麽樣的價值觀念 呢 ? 他們到底接受了美國人什麽樣的價值觀念 呢 ?

有一年 , 我在賓州印地安那城工作的醫院外科病房發生了一件讓每個人都開心激動說個不停的事 : 注冊護士珊娣拿了許多玫瑰花到病房來 , 把護士站打扮得花團錦蔟 , 甜香撲鼻 . 一問她怎麽回事 , 她說在她家的公寓裏 , 有十二打玫瑰花 . 我隻聽說有人送十二支玫瑰 , 從來沒聽說有人送十二打玫瑰啊 . 怎麽回事 ? 珊娣說她周五晚上 , 出去和朋友聚會 , 回公寓的路上 , 看到一個年輕人酒醉倒在路邊 . 她上前一看 , 她認識這位年輕人 . 他在附近的愛優皮大學任教 , 珊娣和他在一個男女青年聚會的爬梯上有交往 . 於是 , 珊娣和朋友把這位狼狽的年輕老師送回了他的住處 . 這位年輕老師 “ 沒成我的男朋友 ”, 珊娣說 , “ 這次我救了他 , 他就送玫瑰給我 .” “ 那天花店來送花 , 我猜就是他叫的花 . 送花的小車停在我樓下 , 送上來一打後 , 叫我別忙著關門 , 還有更多 . 哦 , 我想大概是送兩打玫瑰感謝我幫他的大忙 . 因為如果我不送他回家 , 他酒醉後 , 可能遇到壞人 , 最輕也有可能被警察逮到監獄裏住一晚上 . 所以他感謝我 , 給我送兩打玫瑰 . 誰知那送花人上樓下樓搬了又搬 , 最後一數 , 送了我十二打玫瑰 ! 我的小公寓塞滿了 !” 由此 , 我和她聊了聊 , 說到情人節男友送女友花兒 , 什麽的 . 我說送花也不一定就是愛 . 珊娣輕輕地但挺認真地說 , “ 我們從小就這樣長大的 , 所以 , 相信這個 .” 珊娣的玫瑰花故事 , 成了那個外科病房的經典故事 , 激動一時 , 傳頌好久 .

是啊 , 是啊 . 從小在美國長大 , 情人節男友不送花 , 這個男友當得太差勁 ; 吃飯時說話 , 這太粗俗 ; 和別人交談時 , 嗓門大一些 , 實在太粗魯 ; 在工作場合 , 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時 , 大聲爭論 , 那簡直就是神經病 .

所以 , 我們的孩子在外麵 , 在學校 , 接受了這些文化 , 潛移默化 . 而在家裏 , 他們又接受中國文化 .

中國文化曆史悠久 , 五千年的曆史 , 經過了無數燦爛輝煌的時期 , 也越過了不盡的艱難險阻 . 整個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是居安思危 , 勵精圖治 . 所以 , 對中國人來說 , 買花 , 不如買其它實用的東西 . 吃飯時講話 , 隻要不噎著就行 . 對長輩上級講話 , 要和氣恭順 , 對同輩就免了 . 那男子漢在家裏大呼小叫 , 唯我獨尊 , 痛快啊 ! 耳濡目染 , 習慣成自然 , 呼之欲出 .

孩子們到了花季年齡 , 同樣功課出色的異性同學 , 一邊是社交場合文質彬彬 , 體育場上生龍活虎 , 個人交往時 , 羅蔓蒂克小動作不斷 ; 另一邊是社交場合或大聲喧嘩 , 或沉默不語 . 個人交往時 , 或太含蓄 , 或太直率 , 尷裏不尷尬 . 所以 , 我們的許多好孩子都交上了異族朋友 . 毫無疑問 , 主流文化就是少男少女傾心向往的文化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鮑鳴 回複 悄悄話 這是個有趣的話題。依我看,與其說ABC們喜歡和其它族裔通婚,倒不如說他/她們選對象的時候,首先看中的是對方的人,而不是出身,或者說,對方是什麽族裔並不重要。我想,這是件好事,說明美國這個大熔爐,還是work的。
知足. 回複 悄悄話 宵枚大姐的評論文章總是很有見地,佩服!
咱也希望孩子以後找同族的,而且自小就潛移默化地教育:講故事都說以後找個‘黃‘馬王子,實在不行找白馬王子,盡量別找黑馬王子。可惜成效甚微,大概還是會奔’主流文化‘,孩兒大不由娘啊,咱隻求能過上普通人的小日子,別太晚成家,養孩子,至於另一半的族裔,咱不計較,隻要兩人高興就好。
岑嵐 回複 悄悄話 下一代與外族通婚的文化因素是個很大的課題,宵枚信手拈來,輕輕巧巧,舉出了許多事例來輔助,將人們平時不經意間滑過去的場景和細節找回來,細掰細辯,展示一番,引人深思。期待二談三談……
玉舟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宵枚大姐的好文章,這樣一個普遍存在又不好拿捏的問題還真是會困擾我們。但是甭管什麽種族,第二代的婚嫁問題都夠令人頭疼了,一樁美滿婚姻是人生最大的福氣。
若敏思文 回複 悄悄話 宵枚:

好文章!這是目前我們華人家長都在思考的問題。“主流文化就是少男少女傾心向往的文化 .”真是這樣。記得在兒子六年級的時候,就和同學們參加禮儀培訓課程,教跳交誼舞,教餐桌禮儀,教為女孩服務。男孩子都是西裝領帶,女孩子都如花朵一般。中國人更務實,西方人講浪漫。來自中國的女人不會在乎送不送花,可是美國女人會在乎,還要送到公司,讓大家看到。少女也會在乎。中國女孩尤其是在美國長大的,受周圍的影響,也盼望浪漫的生活,尤其是幽默,有趣和生活的多樣性,這些都吸引著這些少女。我身邊也有男孩的家長看中了中國女孩,一打聽,人家早就心有所屬了。看來男孩子更不容易。
謝謝好文分享,對我很有啟發。
土豆沙拉 回複 悄悄話 宵枚,你的文章對我非常有啟發。謝謝深邃思考的好文。
戈壁紅柳 回複 悄悄話 坐一回宵枚的沙發,讀一篇有趣的話題,翔實生動,成長環境決定文化取向,但願我們的下一代成為能融匯不同民族優點的一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