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關公的三國

(2010-11-14 15:30:51) 下一個

三國時代的一件費解的事,劉備留下虎將關羽,張飛,趙雲在荊州悠閑,帶著老卒黃忠,新兵魏延,和子侄輩的劉封,關平入川。結果兵敗落鳳坡,折了鳳雛龐統,情急之下,把孔明,張飛和趙雲一股腦的調來,荊州一下子文武不濟,關羽北上擊曹魏,後方無一得力可靠的將領,結果敗走麥城。不難想象如果劉備開始就帶上張飛或趙雲入川,他們的威名會有震憾力,他們各自帶兵入川,所向披靡,不久就兵臨成都了,這樣,龐統不會死,孔明也可以留在荊州聯吳抗曹。然後以關張為先鋒,孔明坐鎮荊州,會使結果大不相同。

 

其中的奧妙隻有當事人才能體會到。劉璋的父親劉焉以前是幽州太守,劉備與關張起初以平民之身投軍時,拜見的第一位大員就是劉焉。劉備雖布衣卑微,但劉焉不但相信了他是中山靖王後人的說法,還很看重他並把他推薦給同人。這一層知遇之恩不是當事人很難體會到。劉備後來發跡後,對劉焉的兒子當然看做自己的兄弟,非到萬不得以不會撕破臉皮。這種情節類似孔明之於東吳,關羽之於曹魏是可以理解的。

劉備入川是以討伐張魯為由的。劉備與張魯的先人張角打了多年的仗,可以說出師有名。劉備入川時的考慮比較老道,劉璋的手下一直反對劉備入川,所以不宜以關張趙等虎將為先鋒,老將黃忠最安全合理,子侄輩的劉封,關平和新兵魏延都是新人,劉璋和他的手下見到後不會疑心。另一層考慮是帶荊州本地將領入川,用自己的親信將領掌握新占的荊州。關羽防曹,趙雲防吳,張飛和孔明控製荊州本地勢力,這是搞政治的基本法則。後來東吳周善假扮商人劫持孫夫人和阿鬥時,先有趙雲追蹤,次有張飛截擊,後有孔明接應,荊州固若金湯。如果孔明在荊州,陸遜呂蒙後來是無論如何也偷襲不成的。


仔細的體會當時的情形,問題遠沒有這樣簡單。關羽和張飛
認識劉焉和劉璋。關羽和張飛視劉璋為漢室子弟,兄弟同盟,他們很反感諸葛亮的所謂隆中對和分裂中國的三足鼎立說法,並不同意進西川。劉備在荊州不敢取漢室子弟劉表的地盤也是因為關羽和張飛不同意,關羽和張飛老老實實的待在新野,對劉表的接收安置心滿意足,根本沒有打算從兄弟手裏奪取土地。

 

這就是中國老百姓知恩圖報的秉性,看到兄弟的東西好就想奪過來,弱肉強食,這樣的世界不就亂套了。儒家之道的內涵來自黎民百姓。百姓常常有大同的理想,要求權益的平等,隻要可以保證溫飽,就不會貪心去隨隨便便的把別人東西搶來。做人之道不因貧賤見高低。關羽從一個逃犯變成將軍,做人的準則還是一樣。關羽和張飛就像山西煤礦的領頭的熟練工人,雖然工作有內外,收入有高低,但每個人人的權益是平等的,做人的準則義氣不能含糊。諸葛亮象善於資本運作的高級白領,在利益麵前,把仁義道德當作沽貨交易,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所以關張從開始就瞧不起諸葛亮的為人和戰略,給諸葛亮起了個外號“水” 。

 

關羽的打算與諸葛亮截然不同,他常看《春秋》尊儒守仁,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重,義字當頭,他認為正確的做法不是拐彎抹角圖財害命,應是直接進攻漢賊曹操。他的戰略是聯絡中原內部的親漢勢力,黃巾餘黨,直接打出興漢的旗幟,光明磊落的從敵人手裏奪回土地。他手下周倉,廖化都是黃巾軍的人,他對這個謀略籌劃的相當長的時間。在他進攻曹操的時候,中原各地的紛紛響應,害得曹操準備遷都。曹操的屬下對抵抗關羽都很消極,甚至不得不啟用降將龐德。如果曹仁失守樊城,劉備乘機出兵漢中,樊城就是曹操的官渡,曹操恐怕會走上袁紹的老路。曹操內部的勢氣已經開始沒落,比如於禁。於禁是個有骨氣的人,不怕死。他與關羽,張遼等人舊識,屬於降漢不降曹的那些親漢勢力,對抵抗關羽沒有多大的興趣。所以就痛快地拋棄了一輩子的威嚴清名,子孫的安危,象舒翰那樣不由的跪在關羽的麵前。他根本不在乎曹操會怎麽想,最後站在漢室的一邊了。

 

關羽水淹七軍,威震中原,各方麵的局勢都開始發生的巨大的變化,向不利於關羽的方向發展。首先曹操警覺起來,他開始重新拉攏離散的下屬們,徐晃,滿寵站出起來了,他們不但及時有效的平息了關內的叛亂,聚集了足夠的力量進攻關羽,同時積極與東吳聯盟,兩麵夾擊關羽。

 

關羽常常稱東吳為吳狗,這是中原人對南方人的蔑視。東吳以前是吳越楚的領地,漢朝幾百年中,原來的獨立運動演變成了文化上的相對獨立,而且在政治形勢允許的情況下,隨時變成政治上的獨立。後來東吳來的華歆王朗就是迫不及待的慫恿曹丕推翻漢室的瘋狗。這也是後來曆史上數次南北對立的文化基礎。東吳叛漢的勢力開始聚集在“當塗高”袁術的旗下,後來又找到藍眼睛海歸孫權,對中原統一中國的要求不即不離,能擋就擋,半推半就。東吳為了荊州和劉表廝殺了十幾年,如今雖然關羽在為他們抵擋曹操,但是幾世的冤仇使他們利令智昏,決定在後麵偷襲關羽。如果他們能從遠處著想,和關羽同心合力進攻曹操,他們很可能在三足鼎立的局勢下站上峰,擺脫幾十年後被消滅的命運。這就是魯肅多年的宿願。

 

三國中的一大謎團就是劉備為什麽當時沒有出兵漢中,他繳獲了大量曹操和張魯的糧草,軍隊的勢氣正在高潮,武將有張飛,趙雲,黃忠,馬超,嚴顏,魏延,孟達,謀士法正,孔明,這是他一生最強大的時候。關羽出兵荊州,威鎮中原,曹操已經是驚弓之鳥,正是劉備乘勝出兵的最好時機。

 

看看劉備和他的手下在作什麽?劉備本人直接指揮了占領漢中的戰役,這位常敗將軍第一次在兵精糧足的條件下運籌帷幄,痛快的消滅了彪悍的夏候淵,而且擊敗了曹操的反攻,這次戰役劉備打得辛苦但是得意。偏偏關羽對自己的軍事行動也運籌已久,隻是沒有和劉備及其謀士們通氣,法正基本上不認識關羽,對關羽的能力沒有了解,孔明對關羽又偏見又嫉妒,關羽成了劉備陣營裏唯一主張繼續進攻曹操的人,他的人際關係不佳,所以沒有人支持他。進攻曹操的戰略主導應該是劉備,而不是關羽。三國時代主動出擊的戰役從此時後,基本結束了,民心和平,三足鼎立的形勢,沒有人喜歡打仗。法正忙著迫害以前和不來的同仁;諸葛亮出茅廬後還是第一次管這麽多的事,忙得一塌糊塗;張飛五十歲多歲的人了忙著品嚐四川的姑娘,茅台和火鍋;就像劉焉剛來益州一樣,劉備也忙著安撫新的手下,四川民風強悍,漢中益州不是一個容易消化的地方。

 

雖然關羽的敵人們已經有了充分的準備,關羽原來的所期待的同盟們沒有行動,關羽還在原來的計劃裏,他打算象第二次黃巾軍起義一樣,引起的曹魏內部的大量反響,進取中原。潘睿,糜芳,傅士仁,孟達這些士族子弟對同情黃巾軍的關羽嗤之以鼻,劉備開始的反應類似劉封,被士人們所阻止後就忙著當漢中王,沒有幫助關羽,直到關羽被東吳暗算,才開始後悔,諸葛亮有些嫉妒關羽的成就,就像對待魏延一樣,明知道應該盡快出手幫助,但沒有任何行動。這樣關羽陷入敵人的重重包圍中。

 

在關羽死後,劉備和張飛的反應都很慢,他們畢竟已經很多年沒有在一起了,劉備此時已經意識到關羽的苦心孤詣,也意識到他失去了最佳時機,他把怨恨都集中到東吳,他在漢中戰役後對自己的軍事能力看得很高,他的勢力也非同往常了,所以下決心攻打東吳。他伐吳沒有顧及諸葛亮,試想如果真的擊敗東吳,諸葛的兄弟在東吳多半會玉石俱焚,當時蜀漢內部矛盾相當激烈,張疆,範達豈是單獨行動,背後肯定有人指示,並逃到東吳,誰的指示,不得而知,可見當時的你死我活的鬥爭。

 

這次劉備又一次犯了以前出西川的錯誤,因為大家都反對就隻帶著帶領末將弱兵進兵東吳。他的進兵路線和後來的王睿差不多,隻是阻力大得多。他的謀臣也是二流的,遇到阻力竟然無可奈何的守在那裏,停止進攻。這一次失敗沒有人可以來救他了。如果曹魏在司馬時代敗落,那麽劉備早在白帝城就失敗了,劉備對自己的貌似神離的下屬低頭,並且主動讓權,那時諸葛亮已經是蜀漢的主宰,他對劉禪的控製和司馬昭對魏帝的控製沒有什麽區別,諸葛亮死時,依然控製將來的宰相人選,難道劉禪是十足的白癡,自己無法選擇大臣嗎?到底誰是皇帝?司馬懿後來隻是學習諸葛亮而已。

 

關羽崇尚義氣,平等,兄弟之間的平等,就連後世的趙匡胤覺得有愧於他,所以不敢見關公的像。關公的世界,是平等,自由,人們靠能力吃飯,不是家世,錢財,書本,他愛美女,愛享樂,沒有知識分子那些吃酸葡萄的花花道道,頗有些西方騎士,西部牛仔的快槍手的味道,他的長須紅臉,多半有點西胡的來源。老百姓愛關公,就是他的義氣,沒有參與取漢家的西川,在公安照顧劉璋的家小,他的兵卒逃逸他沒有難為他們,他的直接了當,痛快,純真,成了百姓的偶像。

 

關羽是民間和三國的靈魂人物。關羽死後的繼承人是魏延。魏延是另一個有黃巾軍瓜葛的人,諸葛亮的所謂反骨論,可能是指他是曾經的反賊。漢中是張魯的地盤,是黃巾軍的餘黨的聚集地,魏延對他們有感召力,所以劉備讓他做了漢中太守,魏延的出兵長安的計策與關羽同出一轍,所以諸葛亮不會同意。諸葛亮自己死了,第一件事就是要致魏延於死地,可見諸葛亮對當年關羽,張飛都是致死地為後快的。

 

三國是漢族的悲劇,悲劇的主角就是關羽,一個平頭百姓,為了國家的統一,百姓的安危,憤然而起,和一群小人腐儒撕打了一生,結果最後眾叛親離,死在自己最看不起的小人手裏。以前的項羽,後來的苻堅,一代代的悲劇。老百姓在茶餘飯後的故事,讓落第秀才羅貫中在明末的戰火中寫出了這個活生生的關羽,貢在廟裏書中,鼓勵後生中的英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