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夢

往昔的記憶,在文字中回蕩
個人資料
美麗的人生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國沒有人情味兒?

(2015-01-29 20:34:59) 下一個

 

父親在這兒住的那段時間,常向我們打聽美國人的文化習慣,我們也就順便給他介紹美國的曆史傳統和文明習俗。

 

對美國的建國曆史,老父親其實是了解一些的,因為他有讀書看報的習慣。但對美國人待人處世的方式,知曉的就不多。當向他講解某些美國人與華人不一樣的做事方法和思維方式時,老人家就直截了當地說,美國沒有人情味兒!

 

他走後很久,我都在思索這句話。“美國人沒有人情味兒”,不隻他一個人這麽說。網上現實中,持此觀點的不在少數。那麽這麽說的人,基於哪些事實得出這個結論呢?

 

夫妻分賬;小孩兒隻需父母負責到18歲,結婚生子不跟家長要房;老人不需要子女照顧,無需講孝。等等。

 

以前在國內時,對夫妻兩人各算各賬,很不理解。分得出你我,還叫家庭嗎?現在看多了兩口子一起吃飯,分開付賬的情形,習以為常。

 

中國人講,嫁漢嫁漢,穿衣吃飯。抹殺了女性的自我價值,助長了對男性的依賴。這在男權社會,或許是男人樂意看到的一個觀點。女人經濟不獨立,就無法對男人造成威脅,男人就安全了。

 

美國不是幾千年的農業社會,資本主義的發達,教育程度高,使得女性的自尊自覺意識高。在美國人看來,結婚成家,是兩個人的事。兩人都應該承擔責任,付出義務。各花各錢,不是互不相幹,而是分工合作。

 

很多美國家庭是這樣的,丈夫負責大的賬單,比如房貸,車貸,醫療保險,子女讀書。妻子負責生活費用,水電食品,衣服旅遊。家庭既然是兩個人共同建立的,賺錢養家的責任就應兩人一起承擔。為什麽一定要壓在男人身上?反之,同樣要求女人也不公平。

 

難道看到女人自己掏錢付飯費,就大叫沒有人情味兒嗎?要知道人家既然這樣做,就是有默契的。是分工,是合作。外人就別用自己的思考方式瞎操心了。

 

至於小孩長到18歲就不必由父母再負責任,既是法律也是習俗。18歲之前小孩兒在學校出任何事,校方一定通知父母,之後就不用了。

 

父母享受的是參與和見證一個新生命成長的過程,絕不是中國人崇尚的養兒防老。小孩兒小時,做父母的一定要承擔養育的責任。18歲以後,孩子可以養活自己了。他她就應該獨立麵對屬於他她自己的未來的生活。

 

他她願意做工,願意上學,願意結婚,或者願意遠遊,隻需對爸媽通告一聲。爸媽也隻能像對朋友那樣給出建議和祝福。你再愛他,都不能代替他做任何決定。你給予了他的生命,而他的生命已然屬於他自己。你可以幫助他她,但不能夠幹涉他她。更不需對他她的未來一切包辦。

 

這點我父親就更不理解。他那代的人,不但養大自己的兒子,還要養活第三代的孫子。中國國內大學裏的學生,多少是由爺爺奶奶出錢上大學的?怕是數不過來。我父親自己就堅決地說,我要多活,我要長壽,我要供大孫女讀完大學,還要供小孫女上學。多好的老頭兒啊!他怎麽就不知道大孫女已經21歲,可以自己管自己的事了。再怎麽,也該歸她自己的爹媽管,而輪不上七老八十的爺爺管呢?

 

實際上當然是他自己願管的,他認為那是一種責任,一種責無旁貸。而當我說出我的觀點時,他就說,你在美國變得很沒有人情味兒了。可同時,他對美國的年輕人自己擔當學費,對我女兒自己供自己讀完大學,又繼續半工半讀念博士,表示理所應當,並讚賞。

 

哪裏是沒有人情味兒呢?哪裏又是人情味兒?這個打著人情旗號的味兒究竟是什麽味兒?

 

我想根基還是在養兒防老那裏。

 

對老人,中國人就更有的說的。哼,美國人對父母那麽冷淡,一年到頭不肯去看一眼,老人孤獨死在公寓裏比比皆是。中國人多好,幾世同堂,幸福無比。

 

啊,這個人情味兒就更有的說了。爹媽養大孩子,子女成年父母變老,其實大家互相麵對的時候,就更像朋友。像朋友就脫離了血緣關係,就有順眼不順眼,合得來合不來。有父母子女極不對脾氣的,美國人就不必像中國人頭上壓著個孝的緊箍咒。合得來就親密些,合不來就疏遠些。美國法律不要求贍養老人。

 

美國有極好的社會保障係統,老人不怕老,不怕窮。那些死在公寓沒人問的,是他她們自己不願意離開家去住老年公寓。老年人住公寓在中國是極大的恥辱,在美國是老去的方式。

 

現在許多朋友談起,等我們喪失照顧自己生活的能力,就去住老年公寓。那裏有一日三餐,醫療服務,用車服務。你一切的需要都可以包括了。有錢住有錢人的公寓,沒錢住最窮人的公寓,絕不用擔心孤苦伶仃。你要是窮得什麽都沒有了,最好。政府一定養著你。那些說美國是老人地獄的,都是站在中國的地兒上瞎想當然。

 

一個國家,沒父沒母的孤兒有人管,海外其它國家的棄兒他收養,老來無力的老人有良好的照顧係統,殘疾弱者有補貼有最低生活保障。失了業有救濟金,遭了難有有各種途徑申請幫助補償。這樣的國家,被人說成沒人情味兒。好不冤枉!

 

好在美國不在乎,美國人也不在乎。管你們說什麽,我行我素。他認為是對的,就做下去。

 

反觀中國人認可的人情味兒是什麽呢?七姑八姨,攪在一起,不分你我,是嗎?親戚裏有人賺了錢,沒分給你,就不是嗎?

 

想起父親津津樂道的一件事兒。他說我們小時候,家裏困難,每天吃頓肉包子是最高理想。有一次,他去街道包子鋪為奶奶買包子,排隊的人一聽他是給老母親買的,紛紛豎大拇指讚揚,並自動讓他先買,不用排隊了。

 

我總覺得這故事有極大的杜撰成分。且不說那排隊的人,各色人等,想法怎能一致?就算每人都敬仰你,買你的帳,給你優先,可那優先的理由,有多強壯?人家等吃包子的,就沒理由嗎?為了盡孝,就可以破壞規矩,怪不得國人最不愛排隊。找任何能夠行得通的借口,鑽空子,辦成事,就成了聰明。

 

當然父親的初衷不是這個,他想借此說的是他心中的人情味兒。可是我縱橫比較,苦苦思考,怎麽覺得他們所謂的人情味兒是不一個標準的呢?

 

當年我遠走天涯,留幼女在家。我最親的親人就是爹媽了,孩子自然想托付給他們。可是父親拒不接受,原因就是不想攪亂兒子的生活。弟弟的女兒是他的責任,我的不是。更有甚者,在我單身媽媽的時代,每遇出差,必然委托母親照料女兒。一次弟弟夫妻鬧矛盾,父親毫不猶豫認為是因為我女兒的緣故,因而堅決驅逐她走。這次倒是母親說話,她又沒個地方,你攆她們娘倆到哪兒去呀?

 

人情味兒呢?老人呢,豈止是糊塗啊。

 

這次他來,有點擔心。在舊金山機場,小聲問我先生,怕我女兒給他冷遇。先生寬慰他,放心吧,女兒是好孩子,很懂事的。結果外孫女對他貼心溫暖,不但車載他四處遊玩,還請他吃飯,給他買回國的禮物。須知,小女孩兒可是美國學校教育出來的。沒人情味兒嗎?

 

去年醫院賬單出來,我認為不合理,因此與醫院商討。昨天來了結論,去除一天急診費用,餘下的款額隻需付一半。相比中國醫院,沒錢命都不救,哪個更沒有人情味兒?

 

算了,要是誰再在我這兒說美國沒有人情味兒,本人會弱問一句,難道中國就有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