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關於《一段錦》背後的一點小故事

(2008-07-22 21:56:12) 下一個
有網友問我為何突然想起寫這麽一段東西,我答說是因為最近在看日本古典名著《枕草子》和《小倉百人一首》,為了深入學習認真領會而特意模仿著寫的一點東西。

這個回答隻是個簡易版,要刨根問底的話,就得追朔到我大學時代讀過的一本日本小說----三島由紀夫的《春雪》,我很喜歡其中的唯美主義情調,雖然當時還非常不理解小說主人公的作為,但後來一直念念不忘。

後來非常偶然地,在我公婆家的書架上發現了這本小說,才漸漸得知這原來是本名著,很奇怪,當時還看了旁邊放著的《源氏物語》,卻並不喜歡,也沒留下什麽深刻印象。

《春雪》卻一直被我列為我最喜愛的小說,出國之後還請家人來探親時為我帶過來。

《春雪》中作者對於景色物品以及人物心理的細膩入微而又華麗的描寫一直讓我津津樂道,為了進一步了解小說的背景,我後來又買了兩本書,一本是台灣女翻譯家林文月寫的散文集《京都一年》和小泉八雲的《日本魅影》。

這兩本都是寫得極好的書,林文月是台灣著名的女翻譯家和作家,翻譯過台灣版的《枕草子》和《伊勢物語》,這兩部都是日本最著名的古典名著,敢於去碰它們的決非等閑之輩,而《京都一年》寫於七十年代初,當時的林女士作為學者被邀去日本京都遊學一年,在這一年當中,她用女性特有的細膩入微而又優美清純的筆觸帶著讀者們感受到了京都----作為日本古典風情保留得最多最好的城市所特有的味道。

小泉八雲原是西方人,因為仰慕日本文化而加入了日本籍,並改叫日本名,他生活在一個多世紀以前,所以他筆下的日本還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日本,在他的書裏還很少能聞到現代化的氣息,日本還是鄉土的,原始的,純樸甚至迷信的那個“原汁原味”日本。

後來經人推薦在網上看了《挪威的森林》,很快就從渡邊和直子之間貌似漫無目的的交談和對夢境的表述當中看到了三島和川端的影子。感覺日本人的觀念叫我們中國人看來很極端,好像特別喜歡走極端,甚至刻意為之,以為美的終點和最高表達方式就是死亡,而我們中國人一直提倡的是哀而不傷,樂而不淫,中庸的人生態度。

有一天在圖書館裏偶然看見葉渭渠編譯的《日本小說經典〉,很喜歡其中的《伊勢物語》,一段一段都是很短的小故事,結尾伴有優美而又意味深長的和歌,情節全都是貴族男女戀情的事,有求愛,熱戀,也有哀怨,失落等等情緒,看上去有點兒《子夜歌》的情調。

正是從這本書裏才得知還有叫做《枕草子》的那麽一本散文隨筆,並且在日本文學史上被奉為隨筆文學的開山鼻祖----說來非常有趣的是,作者清少納言和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是同一時代的人,而且還認識,兩人都同時在宮中作女官侍奉皇後,隻不過當時的一條天皇有兩位皇後,一位是清少納言侍奉的中宮定子,另一位則是紫式部侍奉的中宮彰子,兩位中宮周圍都有一群才女作為自己沙龍的骨幹,中宮們都想憑才藝和高雅的言辭獲得天皇的青睞。

這一點在電影《千年之戀》當中表達得很明顯,與紫式部的優雅委婉性格不同,清少納言個性比較剛毅,好與宮中的貴族們比試才華,而這一點紫式部也略有微詞。從《枕草子》當中也可以看出清少納言的人生態度是積極向上的,所描繪的景物和人物多是美好,有趣甚至好笑的,並沒有多少日本文學當中幾乎無所不在的哀婉情調。

她對於白居易詩歌為代表的漢文典籍的熟悉程度令人吃驚,看過《枕草子》之後倒讓我有種要通讀白居易全集的衝動。

說到白詩,最早接觸的唐詩裏就數他了,初中的時候爸爸專門為我抄寫了《琵琶行》,並逐字逐句地為我講解,但那時根本理解不了,隻感覺比別的詩淺顯易懂,到了高中,語文老師著重講解了這首詩歌在節奏音律上的美,當時的理解也僅僅在於寫詩歌既要講故事,又要文辭優美,還得顧及到字讀音所帶來的節律美,真是太難了!

直到自己在文中引用這首詩的意境是才猛然發覺它的意像之美,它的確是一幅長卷,晦暗的夜色,銀色的波光,暗紅色的楓葉,被秋風吹得瑟瑟發抖的蘆葦,停靠在水邊的客船,船上一點漁火,圍坐著的是強顏歡笑的貴人們,身著紅綃的琵琶女。。。淺黑色,暗紅色,銀白色,還有淡褐色直到後頭“鐵騎突出刀槍鳴”的金色, “間關鶯語花底滑”的淺綠色和粉紅色都能夠與背景淺黑色的夜晚和銀色的河流協調起來,琵琶女自述身世時的華麗色調亦然,這一切都必須在黑色和銀色的背景下才能襯托得完美無瑕。。。不覺感歎白居易真是天才,集音律繪畫文辭之美於一詩!

從日本古典文學當中體會到我國詩人的妙處可真是始料未及,所以古人說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實在不是虛言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