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秋月

夜浴深秋對明月, 遙係溫馨問他鄉
個人資料
正文

戀愛是感情曆程,當學問來做,還有火花激情麽?

(2011-06-04 17:31:38) 下一個

今天去韓國燒烤,鄰座也是跨國夫婦。說是夫婦,因為他們的婚戒和彼此說話的方式。這樣的夫婦不少,我和LG並沒在意,稍微吸引了我們注意的是,買單時,那個美國丈夫說:這次該你了,是你喜歡的地方,上次美國餐是我付賬的。韓國妻子沒有高興或不高興,很自然的拿出credit card。等他們離開,我LG打趣我說:我要這麽說,你會不會把菜叩到我頭上?我說:菜太浪費了,剩湯還是可以廢物利用的。

顯然,那對夫婦和我們,決不是相同的婚姻模式。

婚姻結構不是電腦程序,所以形式各異,無所謂好壞;戀愛過程參入了更複雜的情緒因素,就更不能程式化,無所謂對錯。

戀和愛,都是感覺,not rocket science,如果感覺旅程出現任何磕碰,都拿來當作學問研究,難怪好多人會說,沒有chemistry。感情本來就是很難言傳的,Chemistry更是說不清道不明的。

既然不可言傳,怎麽會通過幾句話的描繪提出質疑,同時希望幾句話來解決疑難呢?即便可以言傳,同一個人跟不同人相處,於細微處都顯現出差別,甚至同一個人,不同時期不同地點,都會表現異樣。所以會有“one person’s meat is another person’s poison”。

說說帖子裏的一句問話。

一般人(拋開男人不算),一般女人相處,一個女人問另一個女人“你愛他嗎?”這句話,太普通了,說出來,真可以譯義成一部小說:

為了單戀而躊躇時,女友的這句話,可能是鼓勵;

為了失戀而無法走出感情的錯落時,偶然聽到的一個什麽人的這句旁白,可能點醒自己;

戀愛中的女人,因了一個熟人問了這樣一句話,可能陡然敞開心扉,從此多了一個閨密;

婚姻中的女人,因了一個知心朋友說了這樣一句話,可能審視自己,可能從此少了點無理取鬧,多了一點對丈夫的容忍;也可能開始追尋自我,擺脫了男人的shadow,找到自己的天空。

具體點,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愛不愛,男友的sister(姐姐或妹妹)用了這句話時,即使沒有一百種可能的解釋,也不會隻是一種解釋:

妹妹喜歡這個女人,她希望女人愛哥哥,從而有個好朋友一樣的嫂嫂;

妹妹喜歡這個女人,但不喜歡自己的哥哥,甚至知道哥哥配不上女人,希望點醒女人;

妹妹不喜歡這個女人,她想了解這個女人的動機;

妹妹不喜歡這個女人,她想通過女人回答的破綻,找機會embarrass 女人;

妹妹天真無邪,她關心哥哥,所以也關心哥哥的女友;

妹妹不知內情,她心直口快,所以替為情所困的哥哥問問女友的真感情

妹妹根本沒有任何用意,隻不過是用了這麽一句極普通的話,作為普通繼續聊天的話題而已……

如果是姐姐,可能又有無盡的可能……

這些可能性,都沒有必要去分析也沒有必要被人分析、解讀。當我們自己處在特定的情境中時,這句話給我們的感受是什麽,就是什麽,隻有我們自己設身處地時,我們才知道哪種感覺是真實存在的,什麽更接近事實。

這個問題,兩個女人之間,對一向uptight的女人,也許很隱私,對於很多女人來說,未必跟隱私有關。當然,兩個男人之間,這個問題可能完全不同;而一男一女之間,又可能有不下百種的解釋……(順便讚一聲豬胖的定力,她很清楚自己怎樣去解讀)

另一個不必太費心思研究的例子,是我們討論了又討論的錢的問題,比如“約會誰付錢”或“該不該給禮物”等等。

每次討論,都是不同的人堅守著自己的信念因而抱定恒久相同的看法,有理有據而且執著,但看法眾多,很多是截然對立的,比如“他該付因為……”vs. “自己付因為……”;“一定AA 因為……”vs. “不能AA因為……”出現這種分歧,一點都不奇怪,因為人有萬種,種種不同。想想看,有個人結了婚,仍然傾向AA,有的人雖然還未談婚論嫁,卻從來不想AA,這兩種人怎麽會為誰買單有相同看法?

要評價的,其實不是“你愛嗎”這句話,也不是“該誰掏錢”之解法,而是一種現象。拿了一兩句話,談話或郵件中的“節選”,拿某個獨立的事件,去分析一個人,這種方式,不僅是撲滅了自己心中可能的愛的火花,而且,不知情的外人千奇百怪的猜測甚至“推理”後,戀愛變成了遙不可及的約會公式,自己永遠在外人的愛情灰燼中折騰,即使仍有餘溫,卻可能永遠沒有火苗。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說法很粗俗,但一大群女人的七嘴八舌,一不小心會成就這個說法。

“眾人拾柴火焰高”的說法算積極,但這火,是焰火?是野火?是邪火?那是你心裏燃起的火焰麽?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說法很自負,但也隻是限於對敵策略,對你的感情,對你可能愛的人,諸葛亮的算計和規劃,可能會敗壞了所有情感之路的鋪墊。

戀愛,跟結婚的計劃不是一回事,跟離婚的爭鬥或忍讓更不是一回事。青春的愛情跟著感覺走,成熟的愛情追隨理智與情感,但是,不論怎樣,多數時候是感受,那感受,隻有自己,隻有了解自己的人能懂。

而網絡,是看熱鬧的地方。

把戀愛當作學問來研究,向公眾曝光求證,態度倒是嚴謹,但會不會出成果?或者會不會適得其反?



此為貼子讀後感,全為飯後消食用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