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普羅科菲耶夫五首鋼琴協奏曲 (zt)

(2012-01-18 03:58:16) 下一個



Dino Ciani plays the Prokofiev's Piano Concerto n. 5 op. 55
Claudio Abbado conducts the Rome Symphony Orchestra of Rai
Severino Gazzelloni, flute
Rome, 1968


普羅科菲耶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1891.4.15-1953.3.5)共作有五首鋼琴協奏曲,這五首鋼琴協奏曲前兩首作於其在彼得堡音樂學院求學期間,中間一首作於十月革命離開蘇聯前後,後兩首均作於歸國之前,都屬於追求形式表達的作品,有鮮明的追求現代音響效果的印跡。普羅科菲耶夫追求鋼琴的技巧表達,在這些鋼琴協奏曲中,常常是躍動的節奏,很技巧化而富重量感的和弦、八度音程的技巧化組合。
降D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1 in D-flat Major Op.10)作於1911-1912年其在彼得堡音樂學院求學期間,呈獻給齊爾品,1912年8月7日由作曲家本人主奏鋼琴首演。普羅科菲耶夫自己稱這首作品“在樂念與表現這兩方麵,是我第一個成熟的作品。”作品采用單樂章,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燦爛的快板,以樂隊莊重地合奏三個和弦開始,鋼琴與小提琴有力地演奏序奏主題,這是普羅科菲耶夫13歲鋼琴習作的移用。然後鋼琴以轉快展現托卡塔型輕快音群後,再平靜地展開有舞曲節奏的第二主題。各樂器接替,鋼琴更快地強調,經過有力的和弦終止後,在長號與低音號所奏和弦後,弦樂奏短小且含哀愁感的音型。鋼琴彈三拍子節奏與滑奏組合的華麗旋律和齊奏活潑的快速音群後,通向高潮。鋼琴在重複八度音程半音階化音型之下,樂隊伴奏邁向開頭的序奏主題,鋼琴奏八度分解和弦與樂隊重複序奏主題形成結尾。 第二部分:行板,小提琴先奏出抒情旋律,鋼琴繼承後,先移到上聲部再移到中聲部,低音管、長號平靜地模擬這個旋律,小提琴、中提琴繼承,鋼琴以有力的和弦支持,長笛與單簧管、低音管以美麗的上升旋律重迭。鋼琴再強調抒情旋律,長笛與單簧管以平靜的和弦相迭之際,鋼琴合奏模擬同樣的分解和弦靜靜地終止。 第三部分:諧謔的快板,弦樂以撥奏與圓號、低音號所奏的和弦開始,在鋼琴半音階進行引導下,回顧第一部分第一主題,長號與圓號交替演奏第一部分第二主題,然後移到鋼琴發展。在稍慢的弦樂、長號、低音號的快速音群與鋼琴輕快的節奏交織下發展。鋼琴華麗的八度音程後,經過與第一部分終結部同樣的發展,強調序奏主題而結束。

g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2 in g Minor Op.16)作於1913年,當時同班好友斯密特霍夫自殺,故此曲呈獻給斯密特霍夫,因原譜丟失,普羅科菲耶夫1923年憑記憶再整理而成。此曲1913年8月23日由普羅科菲耶夫主奏而首演。首演時,因為一直是節奏的激烈敲擊與不協和和弦的連續,曾遭到許多人退席謾罵。多數報道稱:“這種未來的音樂送給魔鬼去吧。我們是來享樂的,我家的貓也會彈這種音樂。”而當時賈吉列夫正是聽完此曲而邀請普羅科菲耶夫為他創作舞劇音樂,批評家卡拉蒂吉(Viatcheslav Karatygin, 1875-1925)則稱:“我確信十年後,聽眾會給這位年輕作曲家的天賦報以相當的掌聲來為昨日冒失的嘲笑贖罪。”這部作品共有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小行板,g小調,奏鳴曲型的自由形式。呈示部以弦樂撥奏和單簧管兩小節序奏作引導,鋼琴左手彈分解和弦,右手出現充滿憂愁的第一主題。主題在木管與鋼琴間一來一往後,移至快速音群。第二主題為小快板,鋼琴彈出第二主題後,不斷展開華麗的音型。移至長笛與雙簧管、長笛與單簧管後,稍慢一點,以樂隊合奏結束呈示部。發展部以鋼琴在大提琴震音背景上展開第一主題華麗發展始,以快速達到高潮,平靜之後再現部鋼琴一出現第一主題立即結束。 第二樂章:諧謔曲,活潑地,d小調,三段體。為快速進行的托卡塔型樂章。第一段一開始就以強烈的鋼琴主題為中心,弦樂撥奏,管樂作滑稽音型夾在中間。中段是伴奏的樂隊不斷奏躍動性樂念,鋼琴不斷繼續托卡塔音型。 第三樂章:間奏曲,溫和的快板,g小調,三段體。第一段以樂隊沉重步伐似的序奏始,鋼琴進入作華麗發展。中段小提琴撥奏出明確主題並加以發展,鋼琴一再奏滑奏音型,樂隊與之互為糾纏,構成優美的音色效果。第三段把第一段要素作各種不同變化。 第四樂章:熱情奔放的快板,g小調,A-B-C-B-A結構。A以鋼琴與長笛呈示自由奔放的旋律始,鋼琴以敲擊手法進入,與弦樂撥奏形成對比。B速度轉慢,鋼琴敲出一半和弦後,單簧管、大管、大提琴奏出平易的俄羅斯風格的d小調旋律,鋼琴繼承後再交給大管、雙簧管,圓號又以逆行。C速度轉快而進入快板,長笛與弦樂撥奏造成音型交迭,樂隊咆哮和鋼琴和弦構成高潮。平靜後,在沉重的和弦後,鋼琴獨奏華彩,B段要素再現,到行板趨於平靜,又變成快速音群,鋼琴冥想性獨奏。然後樂隊形成尖銳的音響,回到熱情奔放的快板A段曲趣,最後進入C段要素構成的短小終結部而結束。

C大調第三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3 in C Major Op.26)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五部鋼琴協奏曲中最受人們喜愛的一部。這首協奏曲音樂語言的特點,是民俗性與複調手法的結合,顯示出作曲家創作出個性的高度成熟。音樂時而嬌媚、時而粗野、時而安詳寧靜、時而幽默風趣,對比豐富,變化萬端。這部協奏曲鋼琴技巧的難度令人瞠目,但效果驚人,因而被稱為“吃力而討好”的作品。他已成為大鋼琴家爭相演奏以顯示自己高超技藝的20世紀經典鋼琴名作之一。 第一樂章:行板-快板,C大調,4/4拍,自由奏鳴曲式。音樂反映出明朗、樂觀和盎然生趣的情緒。急速的音流引出獨奏鋼琴那熱情洋溢、充滿動力的第一主題。接踵而來的第二主題,旋律曲折、零碎,節奏機械、和聲緊張而尖銳。樂曲中段鋼琴上華麗的音型與樂隊相互結合,像是對俄羅斯的大地,茂密森林和寬闊的草原的讚頌。尾聲,重又卷入那旋風般滿無節製的進行,然後猝然中斷結束樂章。  第二樂章:小行板,e小調,4/4拍,變奏曲式。由主題及其五次變奏和一段相當擴展的尾聲組成。樂章的主題充滿一種溫柔的笑意。隨後的五次變奏以自由處理這一基本主題核心為基礎而展開。第一變奏以與主題相同的速度進行,首先由鋼琴滑奏的音型開始,以鋼琴獨奏的和弦單獨柔和的陳述主題,隨後木管組出現主題,鋼琴用顫音音型為之裝飾;第二變奏為快板,鋼琴突然出現粗獷的風格,小號響亮地奏出主題,然後主題再加以變形,經過各種樂器進行裝飾變奏;第三變奏為中庸的快板,樂曲變得少有沉著之感,樂隊采用4/4拍,而鋼琴采用12/8拍。鋼琴的音樂以節奏重音交錯的三連音音型連續為特點,樂隊演奏的主題已經過變形而麵目全非;第四變奏速度轉慢為行板,鋼琴奏起冥想性的變形主題,弦樂加弱音器為之襯托。不久鋼琴奏起帶有幻想味的華麗音型,快速的經過句不時出現全音階的因素和連續的大三度平行進行,反映出法國印象主義音樂的某些影響;第五變奏是適度的快板,這裏音樂又開始活躍起來,鋼琴的低音區出現生動的節奏型不停地向上推進,這種節奏化的音階上行數次反複,發展成怪誕的音樂,並越來越華麗輝煌。最後,樂隊演奏擴大了的主題,鋼琴以斷奏一麵加以華彩型的裝飾,一麵緩慢地結束樂章。  第三樂章:適度的快板,C大調,回旋曲式。音樂具有沸騰的舞蹈性效果,鋼琴和樂隊在急速的進行中相交替,技巧性的光輝轉化為英勇的情緒,反映了民間節日狂歡的形象。開始由低音弦樂撥奏和大管同以氣走的形式呈示出回旋曲明快的主要主題。第一插部主題的旋律並不鮮明,以附點節奏加以快速華麗的經過句為特征,樂隊也用同樣的音型化片斷與鋼琴的音響交相輝映。經過簡短的主要主題的再現進入第二插部,這部分速度加快,樂隊富於表情地奏出抒情的主題,旋律中含有大量的變化音,是一種現代性的音調。這段抒情樂觀的音調輕柔地結束後,鋼琴奏出諧謔風格的旋律。低音平淡的節奏型襯托著上聲部靈巧的跳動。樂隊不斷與鋼琴形成應答,將音樂推向熱情的高潮。隨後樂曲回到快板,一次次的再現主要主題,不久鋼琴彈出不協和和弦的快速音群,展開機械化的效果。最後以強烈的節奏和猛然前進不協和和弦的快速音群,展開機械化的效果。最後以強烈的節奏和猛然前進之勢華麗的結束全曲。

第四鋼琴協奏曲“為左手而作”(Piano Concerto No.4 “For the Left Hand” Op.53)作於1931年,因為在一次大戰中失去右手的著名鋼琴家維特根斯坦(Paul Wittgenstein)而作,故又稱為“左手鋼琴協奏曲”。此曲作成之時,維特根斯坦稱“我看不懂其中的任何一個音符”而拒絕接受,故直至維特根斯坦去世後3年,此作完成25年後,1956年才由普羅科菲耶夫改訂,於9月6日由在二次大戰中失去右手的拉普(Siegfried Rapf, 1917~)主奏首演。此曲普羅科菲耶夫自己的說明為:“第一樂章是著重於手指技巧的快速樂章,第二樂章是以平靜和莊嚴展開的行板,第三樂章是快板奏鳴曲,第四樂章則咀嚼第一樂章。” 此部作品共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活潑地,托卡塔形態,自由的三段體。在弦樂、大鼓降B音強奏支持下,主奏鋼琴奏主要主題,在十六分音符音階化進行後,單簧管、低音管、圓號等下行半音階性和弦進行伴奏下,鋼琴奏輕鬆的旋律。在返回十六分音符音階性旋律與分解和弦快速的動勢,前後有單簧管悠閑的旋律,第一小提琴奏滑稽的音型。第一小提琴在弦樂伴奏下奏新樂念,主奏鋼琴斷奏出現細碎音。第二段鋼琴奏金屬般的尖銳音響,以降A音為中心作機械化重複,低音樂器作半音階化伴奏。主奏鋼琴模仿半音階進行,在低音域展開八度強奏。第三段再現第一段,最後銅管和主奏鋼琴以小三度和弦有力地結束。 第二樂章:抒情的行板。有小提琴平靜的旋律開始,單簧管繼承,主奏鋼琴奏三連音符樂句後奏主要主題,弦樂短小應答後,中提琴、低音提琴表現這個主題,鋼琴奏分解和弦。鋼琴奏引子旋律,樂隊發展主要主題,至高潮後,鋼琴以和弦方式奏三連音符樂句,引子開頭旋律經各種樂器強調後輕輕消失。 第三樂章:中板,中庸的快板,奏鳴曲式。在樂隊強奏後,小號奏第一主題前半樂句,弦樂回應後,主奏鋼琴呈示第一主題後半樂句,重複後進入中庸的快板。在弦樂刻劃的節奏上,主奏鋼琴呈示第二主題,第一主題前半部分出現於長笛與小號。第二主題再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題前半部再由主奏鋼琴奏出,第一主題後半部經主奏鋼琴和木管發展後,經極快的快速音群,主奏鋼琴再奏新樂念,各種樂器繼承後,低音管再現第一主題前半部。第一主題後半部、第二主題以主奏鋼琴為中心,由各種樂器再現,經快速音群而結尾。 第四樂章:快板,以第一樂章十六分音符快速流動的主題為主要素材來發展,全章一直處於活躍的動態中,最後幹淨利落地結束整部協奏曲。

G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5 in G Major Op.55)完成於1932年夏天,於當年秋天在柏林首演,由作曲家本人演奏鋼琴,富特文格勒(W·Furtwangler, 1886-1954)指揮柏林愛樂樂團協奏。這是一部很特別的鋼琴協奏曲,首先它由五個樂章組成就不同尋常;再則該協奏曲鋼琴技巧之難也令人咋舌,且強調鋼琴的作用,鋼琴分量極重,並追求結構的力量,全曲開頭便是以獨奏先聲奪人,並一直以壓倒樂隊的優勢貫徹始終。因此它被認為是一部確立協奏曲新概念的實驗性作品。 第一樂章:火熱的快板,自由的奏鳴曲式。主部主題明朗矯健,開門見山地由鋼琴直接奏出,其中低音部的一個#F音要求用拳頭敲奏(colpugno),效果獨特,虎虎有生氣。副部主題是棱角鮮明的鋸齒型下行的旋律。全章的展開以敲擊性的節奏造成有力的動勢。再現部中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以不同的調性重迭,效果強烈而不同凡響。 第二樂章:節奏鮮明的中板。主要主題以大幅度跳躍的音程與不尋常的節奏組合為特色。第二主題較為寬廣,但同樣具有硬朗的性格。 第三樂章:托卡塔,有力的快板。此章的音調素材來自第一樂章主題,但經過變形處理而麵目一新。這個樂章講究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從頭到尾以同一音型的方式——頑固音型。 第四樂章:小慢板,是全曲唯一的抒情樂章。主要主題是五聲音階式的,頗具東方色彩。對比強烈的部分推向高潮,運用低音沉重的複音音樂化音型時,弦樂奏豐富表情的旋律,長笛伴隨進行,平靜下來而進入快速音群後收尾。 第五樂章:輕快的快板,自由的回旋曲式。全章以快速的律動推進,氣氛歡快,最後掀起高潮,鋼琴上華麗的技巧與樂隊輝煌的音響交織,最後在激蕩人心的熱烈氣氛中結束全曲。

http://music.soso.com/portal/albumn/50/albumn_1070795750.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