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762)
2009 (1498)
2010 (796)
2011 (759)
2012 (633)
2013 (449)
2014 (575)
2015 (323)
2016 (276)
2017 (470)
2018 (127)
2023 (1)
資料片:Shark Encounters: 4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3-6wDaDv0I&feature=relmfu
鯊魚
早在恐龍出現前三億年前就已經存在地球上,至今已超過四億年,它們在近一億年來幾乎沒有改變。鯊魚,在古代叫作鮫、鮫鯊、沙魚,是海洋中的龐然大物,所以號稱“海中狼”。
鯊魚,被一些人認為是海洋中最凶猛的動物。鯨鯊以小型海洋生物為食物,和須鯨差不多。由於食物具有某種相似性,經過漫長的生物演化,它們長得和須鯨很有相似點,這個 叫做“趨同進化”。於是“鯨鯊”的名字就理所當然了。當然,鯨鯊是現存鯊魚中最大的,也是已知魚類中最大的。 鯊魚需要保護,我們餐桌上香噴噴的魚翅湯就是鯊魚的背鰭做的,一旦被割去了背鰭鯊魚就會因為失去平衡能力沉到海底餓死。
世界上約有380種鯊魚。有 30種會主動攻擊人,有7種可能會致人死亡,還有27種因為體型和習性的關係,具有危險性。
根據化石考察和科學家推算得知,鯊魚在地上生活了約1.8億年,它早在3億多年前就已經存在,至今外形都沒有多大改變,說明它的生存能力極強,人稱海洋“獵手”。
大白鯊是海洋中攻擊人的體形最大的食肉類鯊魚。
骨架
所有的鯊魚都有一身的軟骨。鯊魚的骨架是由軟骨構成,而不是由骨頭構成。軟骨比骨頭更輕、更具有彈性。所有的鯊魚都屬於鯊綱,而鯊綱動物都具有軟骨。
鯊魚的體型不一,身長小至6寸,大至18公尺。
鯨鯊是海中最大的鯊魚,長成後身長可達60尺。雖然鯨鯊的體型龐大,它的牙齒在鯊魚中卻是最小的。最小的鯊魚是侏儒角鯊,小到可以放在手上。它長約6到8寸,重量還不到一磅。
世界最大的魚類是鯨鯊。它可長達18公尺,重達40000公斤。所幸它們的食物是浮遊生物,否則,人類可就有難了!
根據澳大利亞的鯊魚專家到海裏和鯊魚的長期生活,鯊魚是可以一動不動的在海底的,並不會因此窒息。鯊魚和硬骨魚類的不同之處是,它們沒有鰾來控製浮潛。如果停止遊泳,大部分的鯊魚會往下沉。為了增大在水中的浮力,鯊魚的肝內具有大量的油。
器官
鯊魚除了具有人類的五種感覺器官,還有其它的器官。
鯊魚在海水中對氣味特別敏感,尤其對血腥味,傷病的魚類不規則的遊弋所發出的低頻率振動或者少量出血,都可以把它從遠處招來,甚至能超過陸地狗的嗅覺。它可以嗅出水中1ppm(百萬分之一)濃度的血肉腥昧來。日本科學家研究發現,在1萬噸的海水中即使僅溶解 1克氨基酸,鯊魚也能覺察出氣味而聚集在一起。如雌鯊魚臨分娩過後,即使在大海裏漫遊千裏之後,又能沿著氣味逆遊回到它的出生地生活。1米長的鯊魚,其鼻腔中密布嗅覺神經末梢的麵積可達4842平方厘米,如5~7米長的噬人鯊,其靈敏的嗅覺可嗅數公裏外的受傷人和海洋動物的血腥味。
鯊魚最敏銳的器官是嗅覺,它們能聞出數哩外的血液等極細微的物質,並追蹤出來源。它們還具有第六感----感電力,鯊魚能借著這種能力察覺物體四周數尺的微弱電場。它們還可借著機械性的感受作用,感覺到6百尺外的魚類或動物所造成的震動。
鯊魚頭部有個能探測到電流的特殊細胞網狀係統,被稱為電感受器。鯊魚就利用電感受器來捕食獵物及在水中自由遊弋。美國研究人員對小斑點貓鯊的胚胎進行了研究。通過分子測試,他們在鯊魚的電感受器中發現了神經脊細胞的兩種獨立基因標誌。神經脊細胞是胚胎發育早期形成各種組織的胚胎細胞。人類的神經脊細胞對人麵部骨骼和牙齒的形成起重要作用。這一發現說明,神經脊細胞從鯊魚的腦部移至其頭部的各個區域,並在其頭部發育為電感受器。
由於鯊魚的嗅覺極為靈敏,非常容易地嗅出它們害怕或厭惡的氣味。在海水中含量為800億分之一的一種人體分泌物——左旋羥基丙氨酸的氣味,鯊魚也可嗅出來。據說曾經有一位釣鯊能手,在後來釣鯊當中,鯊魚總是不上他的鉤,而在同一漁場的其他漁民反而釣的鯊魚多。鯊魚為什麽害怕這位釣鯊能手呢?經魚類學家研究發現,那位釣鯊能手曾得過皮膚病,因此留在釣竿上的指紋中含有這種左旋羥基丙氨酸較為豐富。鯊魚聞到了此種氣味,對他自然而然地要退避,不上鉤的道理就在此因。
鯊魚還有味覺和觸覺,此外,它們還有兩種特殊感覺,一種是旁線神經係統,它是一排神經末梢,分布在身體兩側。他能讓鯊魚感知水裏的任何活動。另一個特殊感覺是能覺察其他生物發出的細微電荷。叫做落倫茲壺腹。
鯊魚身體堅硬,肌肉發達,不同程度呈紡錘形。口鼻部分因種類而異:有尖的,如灰鯖鯊和大白鯊;也有大而圓的,例如虎紋鯊和寬虎紋鯊的頭呈扁平狀。垂直向上的尾(尾鰭),大致呈新月形,大部分種類的尾鰭上部遠遠大於下部。
美國夏威夷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表示,他們已經獲得了第一手的證據證明,鯊魚可以覺察到地球磁場的變化。這一發現為證明海洋魚類存在一個內部的“羅盤”係統引導它們辨別方位,提供了新的例證。
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的皇家科學院學刊上。夏威夷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卡爾-梅耶和他的同事設計策劃了這項試驗。他們在一個人工的磁場環境中訓練六隻沙洲鯊和一隻雙髻鯊。這個人工的磁場環境是一個直徑7米的水槽,外圍纏繞了一層銅電纜,每當向水槽中投放食物時,電纜開關便會打開以模擬磁場環境。
在經過了六周的訓練後,電纜的開關不管何時打開,即使沒有向水槽中投放食物,鯊魚仍然會聚集到平時喂食的區域。這種反應事實證明了它們感覺到了磁場的存在。
科學家在進行這項試驗之前,一些鯊魚奇特的習性已經讓科學家猜測到鯊魚可能具有這種特殊的能力。虎鯊、藍鯊能夠徑直地在海洋中遊過很長的距離,如果僅僅憑著嗅覺是不可能做到的。雙髻鯊經常聚集在海底山脈附近,而這些山脈是地球磁場發生變化的地帶。
科學家下一步的研究是希望弄清鯊魚如何辨別出地球磁場以及它們對於磁場感應的靈敏程度。不久之前,科學家已經認識其它一些動物也具有識別磁場的能力。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大學的研究者通過試驗證明,鴿子的上喙有微小的磁性粒子,能夠幫助鴿子完成長距離的飛行。
很多人以為鯊魚十分壞,一直攻擊人類,其實鯊魚十分膽小,它之所以會攻擊人類,是因為我們人類闖進鯊魚的地盤,才會攻擊我們。
遊動
鯊魚遊泳時主要是靠身體,像蛇一樣的運動並配合尾鰭像櫓一樣的擺動向前推進。穩定和控製主要是運用多少有些垂直的背鰭和水平調度的胸鰭。鯊魚多數不能倒退,因此它很容易陷入像刺網這樣的障礙中,而且一陷入就難以自拔。鯊魚沒有鰾,所以這類動物的比重主要由肝髒儲藏的油脂量來確定。鯊魚密度比水稍大,也就是說,如果它們不積極遊動,就會沉到海底。它們遊得很快,在水中,大白鯊可以以43千米的時速穿梭,但它們隻能在短時間內保持高速。
鯊魚每側有5~7個鰓裂(不像我們平常從集市買來的鯉魚,有一對鰓蓋護著魚鰓),在遊動時海水通過半開的口吸入,從鰓裂流出進行氣體交換。張著口遊泳的鯊魚的確看起來很可怕,可是你能不讓人家呼吸嗎?少數鯊魚種類能停在海底進行呼吸。
鯊魚的一生需更換上萬顆牙齒。
很多鯊魚包括大白鯊,口中都有成排的利齒。隻要前排的牙齒因進食脫落,後方的牙齒便會補上。新的牙齒比舊的牙齒更大更耐用。而角鯊和棘角鯊等鯊魚則會更換整排牙齒。鯊魚的牙齒呈鋸齒狀,如此一來,鯊魚不但能緊緊咬住獵物,也能有效的將它們鋸碎。
大白鯊的上下顎並未和頭部緊密相連。
由於大白鯊的上下顎並未和頭部緊密相連,它可以將上顎向上和向前延伸吞下獵物,有時甚至能將獵物一口吞下。
鯊魚的牙齒結構又是它的另一個獨特生態之一。凡是熟悉鯊魚的人都知道,它的牙齒像一把鋒利的尖刀,能輕而易舉地咬斷像手指般粗的電纜。如魔鬼鯊,有著長而尖的鼻吻以及銳利的牙齒。不同種類的鯊魚,它的牙齒大小、形狀和功能幾乎都不相同。因此,魚類學家隻要從鯊魚牙齒的形狀和大小,就能判別出它是屬於哪個目、屬、科。
令人驚訝的是鯊魚的牙齒不是像海洋裏其它動物那樣恒固的一排,而是具有5~6排,除最外排的牙齒才是真正起到牙齒的功能外,其餘幾排都是“仰臥”著為備用,就好像屋頂上的瓦片一樣彼此複蓋著,一旦在最外一層的牙齒發生一個脫落時,而在裏麵一排的牙齒馬上就會向前麵移動,用來補足取代脫落牙齒的空穴位置。同時,鯊魚在生長過程中較大的牙齒還要不斷取代小牙齒。因此,鯊魚在一生中常常要更換數以萬計的牙齒。據統計,一條鯊魚,在10年以內竟要換掉2萬餘隻牙齒。它的牙齒不僅強勁而有力,而且鋒利無比。例如,有些鯊魚的牙齒長的利如剃刀,它就可以用來切割食物;有的牙齒生成鋸齒狀,可以用來撕扯食物;還有的牙齒呈扁平臼狀,它就可以用來壓碎食物外殼和骨頭等。好像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把鯊魚的牙齒用作刮胡子的工具。但可怕的是它在相互搶食時,鯊魚常常就會不分青紅皂白,甚至連自己親生的孩子——鯊仔,也不放過,吃得一幹二淨;當一條鯊魚為其它鯊魚所誤傷而掙紮的時候,這頭傷鯊就該倒黴了,其它同宗族的兄弟也同樣會群起而攻之,直至完全吞食完畢為止;還有更加恐怖的是鯊魚由於是胎生的,一胎可產10餘條鯊仔,最高可達80餘條之多,這些鯊仔在娘胎裏竟也互相殘殺,人們曾在大西洋海岸發現在一種虎鯊的肚子裏,作了解剖得出這一結論:娘胎卻成了戰場,這在任何動物中都是未曾見過的先例。
鯊魚之所以如此更換牙齒,既與它殘暴凶猛、廝殺成性有關,又與它的牙齒形不同分不開。因為鯊魚的咬食力可以說是在海洋所有動物中最強有力的。曾有人用金屬咬力器藏在魚餌中,用來測定一條體長8英尺鯊魚的咬食力大小,經測定結果得知其咬食壓力每平方英寸高達18噸。所以有些商輪在航海的日記上曾記載過輪船推進器被鯊魚咬彎、船體被鯊魚咬個破洞的事故,這也就不是什麽奇怪的事了。鯊魚牙齒的形狀很奇特。例如噬人鯊的牙齒邊緣具有細鋸齒,呈三角形;大青鯊的牙齒則大而尖利;而鯨鯊雖軀體龐大,但它的牙齒卻是短細如針;錐齒鯊的牙齒是呈錐狀且長而尖;長尾鯊的牙齒則是扁平的呈角狀;姥鯊的牙齒既細小而又多似米粒;虎鯊的牙齒寬大呈臼狀等等。鯊魚的牙齒形狀之所以繁多,這就象上述所說的與其生態食性是極為密切相關的。
在某種意義上講鯊魚全身是牙,其體表覆蓋的盾鱗構造和牙齒相近,可以稱得上皮膚牙齒。鯊魚的牙齒有幾百顆,可以移動,因此鯊魚不用擔心牙齒不夠用,因而具有很大的攻擊力。
大白鯊是目前為止海洋裏最厲害的鯊魚,以強大的牙齒稱雄。
生活習性
鯊魚大多以魚等海洋動物為食
鯊魚以受傷的海洋哺乳類、魚類和腐肉為生,剔除動物中較弱的成員。鯊魚也會吃船上拋下的垃圾和其它廢棄物。此外,有些鯊魚也會獵食各種海洋哺乳類、魚類和海龜和螃蟹等動物。有些鯊魚能幾個月不進食,大白鯊就是其中一種。據報導,大白鯊要隔一、兩個月才進食一次。
大白鯊是個擅長偽裝的掠食者。
大白鯊由於身體龐大,並不像其它鯊魚那麽靈活。但大白鯊卻是絕佳的獵人,因為它總能出其不意。它的上半身顏色很暗,下半身很明亮,它們能借著這種保護色悄悄的逼近獵物。當它從下方來襲時,由於它的顏色和深海接近,要等到它發動攻擊食才會被發現。它很少從上方攻擊,但它從上方來襲時,白色的下側和海水反映出的明亮天色融為一體。
鯊魚,在古代叫作鮫、鮫鯊、沙魚,是海洋中的龐然大物,所以號稱“海中狼”。鯊魚的鼻孔位於頭部腹麵口的前方,有的具有口鼻溝,連接在鼻口隅之間,嗅囊的褶皺增加了與外界環境的接觸麵積。鯊魚屬於軟骨魚類,身上沒有魚鰾,調節沉浮主要靠它很大的肝髒。
以前,大家都普遍認為鯊魚從不睡覺。據佛羅裏達州自然曆史博物館的記載,白鰭鯊和虎鯊其實是睡覺的,它們是白天睡覺,晚上出來活動。大白鯊是日行性獵食者。其它種類如護士鯊通過氣孔,迫使水通過鰓,提供穩定的富氧水,讓它們在靜止不動時可以呼吸。支配遊水的器官--中央測試信號發生器位於脊髓,它讓鯊魚可以無意識地遊泳。但因為魚沒有眼瞼,所以無法判斷鯊魚是否在睡覺。
鯊魚襲擊人類的原因
1.引言
在鯊魚造成的事故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屬於誤傷。它們以為我們是其他的什麽東西。——加裏·艾肯森(Gary Adkison),潛水員,摘自《鯊魚之吻:從大白鯊口中逃生》(Sharkbite! Surviving the Great White)
雖然鯊魚的襲擊看起來可能十分凶殘,但請記住,鯊魚並不是那種不斷地尋找人類作為攻擊目標的邪惡生物。它們與其他所有動物一樣,是依靠本能行事的。作為高居海洋食物鏈頂端的食肉動物,鯊魚會進行捕獵並吃下大量的肉。鯊魚的食譜由其他海洋生物組成,主要有魚類、海龜、鯨、海獅和海豹。人類並不在這份菜單上。實際上,鯊魚那肌肉發達的龐大身軀需要大量的能量來驅動,而人類無法為它們提供高脂肪的肉。
如果鯊魚對吃人不感興趣,那為什麽要攻擊我們呢?大多數鯊魚的攻擊方式提供了第一條線索。在大部分有案可查的襲擊事件中,鯊魚在咬了受害者之後,會在幾秒鍾內一直咬著對方(可能會在水中拖動受害者,或將其拖入水下),然後將其放開。鯊魚反複進行攻擊的情況是很罕見的,它們實際上很少以受害人為食。鯊魚隻是錯誤地以為某個人是它通常所吃的某種動物。一旦鯊魚嚐到了味道,它就會發現這並不是它平常的食物,於是把受害人放開。
如果我們從鯊魚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就更容易理解鯊魚的困惑了。在遭到攻擊的受害者中,很多是衝浪運動員或正在玩趴板衝浪的人。在水下遊動的鯊魚看到一個大致呈橢圓形的物體,而且這個物體的手腳還在劃水。這看起來與海獅(大白鯊的主要獵物)或海龜(虎鯊的常見食物)頗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