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馬勒 - 悲歎之歌 (Das Klagende Lied)

(2011-06-09 10:40:44) 下一個

今年馬勒逝世100周年, Southank Royal Festival Hall 舉行係列音樂會, 俄國指揮Vladimir Jurowski和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和歌唱家們演唱很多馬勒的聲樂作品,可惜未能安排去很多,都安排去馬勒的交響樂了 馬勒的音樂對我也是全新的,不過沒關係, 人生剩下的時間來學習體會足夠了



馬勒的康塔塔《悲歎之歌(Das Klagende Lied)》作於1878-80年,由四位獨唱者、合唱隊和樂隊演出。歌詞為馬勒根據Ludwig Bechstein 收集整理的德國民間傳說和格林童話故事《唱歌的骨頭》改寫而成。他第一次嚐試作曲,是為了參加一場歌劇比賽而寫下悲歎之歌﹝後來馬勒把這部作品改為合唱曲﹞。

1878年馬勒從音樂學院畢業後,一方麵繼續在維也納大學學習使他感興趣的哲學和史學類課程,不停地尋找鋼琴學生以保障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另一方麵把自己的創作熱情投入到《悲歎之歌》這部大型聲樂作品的創作中。

馬勒在寫作這部作品之前,已經有了一段較長的音樂創作經曆,他曾無不驕傲地告訴別人他4、5歲就開始搞音樂和作曲,甚至是在能夠彈出音階之前。在維也納音樂學院讀書期間,正如他所說的也曾兩次在作曲比賽中獲獎(1876年、1878年分別以一首鋼琴四重奏和一首鋼琴五重奏獲獎)。然而馬勒對《悲歎之歌》之前寫的一些作品很不滿意,一些作品的手稿常常在一種膩煩的心理狀態中被丟棄,或還未寫完就被擱置。馬勒認為真正屬於他作為一個作曲家來說話的作品,就是這部《悲歎之歌》。同樣在給馬克夏爾的信中,馬勒在回顧自己的創作經曆後肯定了這一看法:“我認為真正屬於我馬勒的第一部成熟作品,是為合唱、獨唱和管弦樂隊所寫的《悲歎之歌》,正因如此我才把它編為作品第一號。”

馬勒的這部為合唱、獨唱和管弦樂隊而作的交響康塔塔《悲歎之歌》,歌詞是根據德國文學家路德維希·貝赫斯坦所收集的德國民間神話傳說詩集《新德意誌童話》中的一個中世紀的神話故事《悲歎之歌》以及格林兄弟創作的文學作品《唱歌的白骨》(Der singende Knochen)改編而成。1878年馬勒僅用了很短的時間就寫完了全部作品的歌詞部分,但整部作品的音樂創作斷斷續續直到1880年才完成。這主要由於在此期間馬勒時常被其他生活瑣事乾擾,如到維也納以外的地方教授鋼琴等。整部作品由三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森林傳說》。主要敘述一個驕傲而美麗的公主,宣布將嫁給在森林裏找到她所鍾愛的花兒之人。兩個同胞兄弟同時去森林裏尋找象征愛情的紅花,結果弟弟慧眼識金,率先找到了紅花,於是把它插在帽子上甜美地在一棵菩提樹下打起盹來。哥哥見後頓聲歹意,殘暴地用匕首殺害了弟弟,並將屍骨掩埋在樹下後帶著紅花去與公主成親。第二部分《遊吟詩人》。一位路過森林的遊吟詩人,在菩提樹下發現了被害弟弟的未掩埋的一塊白骨,並將它製成了一支笛子,當他把笛子放在嘴邊吹奏時,笛子裏卻傳出被害的弟弟向遊吟詩人敘述自己不幸被哥哥殺害的聲音,遊吟詩人決定拿著笛子去尋找殺害弟弟的凶手。第三部分《婚禮篇》。遊吟詩人來到了公主居住的城堡,此時凶手正以國王的身份與公主舉行婚禮,全城人為之歡騰。遊吟詩人吹起了笛子,笛子裏再次傳出被害弟弟向人們訴說他不幸被哥哥殺害的苦難經曆。聽到這一可怕的事件後,公主暈倒在地上,眾人在驚恐中散去,整個城堡的建築在顫抖和塌陷。

1880年整部作品完成後,馬勒曾多次對它進行過修改。1893年馬勒刪除了整部作品的第一部分,保留下來的其他兩部分於1899年出版,1901年2月17日在馬勒的親自指揮下在維也納舉行了首場演出。不久,馬勒又對這部作品的音樂部分進行了多次的修改或重新修訂,又將已刪去的第一部分增補上進行出版。1934年,馬勒的侄子阿爾弗萊德·羅西指揮首演了馬勒重新修訂的版本,第二年又指揮了完整的原始版本的首演。1975年,指揮家兼作曲家布萊茲首次對原始版本進行了全部錄音。這部作品雖然作了較大的修改,有些評論家甚至還認為已發表的版本已不屬於馬勒的早期作品,它已是一個成熟作品家的重新創作,但正如唐納德·米切爾在對不同的版本對照研究後所說的那樣“總的來說,最初的版本與首次出版的版本以及以後重新修訂的版本,本質上來說在結構上是一致的,馬勒僅是擴大了管弦樂隊的間奏部分,及對作品一部分進行重新配器”。就是說作品所表現的最基本的東西馬勒始終沒有做過較大的改變。

《悲歎之歌》到底寫的是什麽?這始終是多年來纏繞音樂學家的一個主要問題。1902年馬勒在給朋友盧克斯的一封信中為我們思考這一問題提供了幫助,他說:“我多麽希望我的第一部作品《悲歎之歌》進入你的心,這部作品起源於我的內心深處。”馬勒的這句話實際上提醒我們,引起他創作這部具有濃厚悲劇色彩和充滿了精神和心理緊張度的《悲歎之歌》的直接原因,是以往他所經受的不幸童年中生死離別的痛苦遭遇,特別是對比他僅僅小一歲而在1874年不幸病死的弟弟恩斯特的懷念、哀痛和沉重的負罪感。為了明確表現這一深層內涵,馬勒對貝赫斯坦和格林兄弟原著中的基本情節作了較大的改動,使之適用於這一深層心理的表現需要。在貝赫斯坦的原著中,兩位主人公的關係是兄妹,情節的發展是哥哥為了爭奪王位而將妹妹殘酷殺戮。而馬勒卻把兩個主人公之間的關係改換成兄弟,整部作品集中表現的就是殺弟這一悲劇主題,馬勒對貝赫斯坦原著中人物間關係改變的根源,在於他自己心理上所需要的一種補償,也就是肯定地說,這種被改變的關係,受製於馬勒對他的家庭人員中情感上的取向。這種情感上的取向更為明顯的表現,就是馬勒乾脆將自己死去的弟弟的名字恩斯特作為《悲歎之歌》的主人公。

馬勒在創作《悲歎之歌》之前和整個作品創作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係列使他精神上惶恐不安,心靈上備感緊張的事件。1879年馬勒的朋友埃米爾來信告訴他,他鍾愛的女友約瑟芬·鮑茜自盡了,這位始終纏繞著馬勒的“長著一對藍眼睛的姑娘”的死造成了怎樣對他心靈上的震顫,這在馬勒給埃米爾的回信中得以看出,他甚至失望地感到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有幸福的人存在。更令人費解的是馬勒把這個消息理解為他的預測的一種證實,理解為他堅信肉欲的激情與肉體的痛苦命中注定聯係在一起的一種證實。換句話說,像在《悲歎之歌》裏所發生的那樣,馬勒同樣從鮑茜的死中產生出強烈的負罪感,把自己對姑娘愛情生活的闖入,理解為促使她自殺的直接原因。因為他曾經對鮑茜有過“朋友般的忠告,要控製激情,否則她會遭受一場巨大的痛苦”。在給埃米爾的信中,馬勒還告訴他另外一些引起他心靈不安的事件:“我也有同樣驚人的消息告訴你,我的朋友漢斯·羅特瘋了,並且我也害怕同樣的命運落在克裏斯本頭上……在家裏到處都是痛苦和悲傷,此時是我本人需要安撫這些悲傷、災難的時候。”因此,作為對這些痛苦、悲傷的安撫,馬勒把這些經曆集中表現在這部作品的創作上。
馬勒從這部作品中需要補償什麽,從他對文學原著的改編狀況以及對創作環境的回顧中,我們已有所體察。他實際上是想通過《悲歎之歌》這部作品,在心靈上去重新經曆和體驗發生在青少年時期的不幸事件,從這些煥發著恐怖和痛楚的“苦難的花朵”中尋找心靈的撫慰和痛苦的極樂。

《悲歎之歌》的音樂主要是根據歌詞的內容和結構來進行創作的,由於不是從純音樂的角度構思音樂的發展和布局,所以很多音樂學家認為整部作品的音樂創作顯得鬆散、不集中。實際上即使在這部段與段之間相對獨立的作品中,馬勒也在尋找並且運用了強調作品整體結構的方法和手段,而其中較為重要的是拱形結構的方法。整部作品的展開就是在這樣一種拱形調性的框架之內:

第一部分: a小調 → 第二部分: [降b小調↗c小調↘降b小調] → 第三部分: a小調

整部作品的調性骨架就是以兩頭a小調,中間為c小調建立起來的。在第一部分“殺弟”段落和第二部分笛子向遊吟詩人講述恩斯特弟弟被害經過,馬勒分別在c小調兩側插入了降b小調(中間有向#f小調的離調),顯露出明顯的拱形結構。

調性在《悲歎之歌》這部作品中具有重要的表現意義,馬勒是通過調性的象征來達到整部作品的戲劇性發展原則。如在這部作品中a小調表現緊張和神秘的氣氛,c小調象征著悲劇,降b小調象征著凶殺等。由於整部作品中心主要表現的是悲劇性的凶殺事件以及對人心靈的惶恐和震顫,這幾個調性就具有了決定性的象征和表現意義。

拱形結構也成為馬勒創作《悲歎之歌》各個部分的主要手段。如在第一部分《森林傳說》中馬勒在作品的開始和結尾就典型地運用了這一手法。此外,《悲歎之歌》的音樂還運用了馬勒後來一直慣用的將主題衍生變形發展的手法。

康塔塔《悲歎之歌》在許多方麵直接影響了馬勒以後的音樂創作。馬勒《第二交響曲》中的開頭部分,幾乎是《悲歎之歌》第二部分的摹本。《悲歎之歌》中一個較為重要的進行曲風格的附點型節奏,成為《第二交響曲》第一樂章中發展主題的基礎節奏。象征著死亡的低聲部四度進行,在聲樂套曲《流浪徒工之歌》和《第一交響曲》描寫死亡的段落中被運用。而運用主題貫穿發展的手法和運用段落之間的管弦樂間奏推進作品擴展的手法,成為馬勒交響曲創作的一個主要手段。特別是後者在交響聲樂套曲《大地之歌》的創作中具有了更為精湛和成熟的表現。在聲樂藝術方麵,《流浪徒工之歌》中那種敘述性的聲樂演唱特點,以及馬勒富有創造性地對男高音粗獷、豪放特色和女中音回蕩、深沉、憂慮的聲樂特質的藝術把握(馬勒特別喜歡這兩種聲樂的音區和音色),在《悲歎之歌》中都已初顯其藝術的光澤和魅力。馬勒交響曲中追求的一個突出的風格特點--空間音響,在這部作品中也顯露出來。這部作品的演奏除有一個主要的大型樂隊外,馬勒還安排了一個由銅管樂、打擊樂、豎琴組成的“遠程樂隊”,並要求音樂家們演奏得極強,但卻像從遠處傳來的極弱的聲音。這支遠距離樂隊演奏的都是“粗俗”的音樂。

《悲歎之歌》也明顯地反映了馬勒的音樂創作與德國文化傳統之間的密切聯係,對德國中世紀神話傳說的濃厚興趣;反映出馬勒在對幽靈式的德意誌森林、大自然的神秘主義感悟和體驗中,對心靈深處的痛苦的浪漫主義渴望和陶醉。

盡管馬勒認為《悲歎之歌》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音樂創作上有許多可貴的地方,然而從總體上來看,它強烈地受到德國作曲家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馬勒用很高的音樂技巧,設法結合來自多方麵的影響,如瓦格納的《指環》、李斯特的交響詩、布魯克納的早期交響曲及在這裏重新回蕩著的韋伯和馬斯涅的歌劇的影子。

歌詞 (英漢對照):

Part One - 第一部分

《森林傳說》

There was a proud gueen, 從前有一位自負的女王,
Lovely beyond measure, 迷人得超乎想象。
No knight was suitable in her mind, 在她眼裏沒有一位騎士能與她相配。
She hated all of them. 她厭惡他們全部。
O Woe, you fair woman! 哎,你這美麗的女人!
For whom will your sweet body bloom? 你那溫柔的情絮將會對誰綻放呢?

In the forest there grew a red flower 林間盛開了一株紅色的花朵,
As beautiful as the queen, 仿佛女王一樣嬌美動人。
The knight who found the flower 找到此花的騎士,
Could win her for his wife. 便可以娶她為妻。
O woe, you proud queen! 哎,你這高傲的女王!
When will your proud spirit break? 你那高傲的銳氣何時才會消磨呢?

Two brothers entered the forest 一對兄弟進入了森林,
To search for the flower, 企圖尋覓此花。
The one fair and of gentle spirit, 他們二人一位俊美且文雅,
The other could but curse. 而另一位卻心中充滿咒怨。
O knight, my wicked knight, 騎士啊,我頑惡的騎士。
Forsake your cursing! 拋棄你的詛咒吧!

When they had travelled for a while, 當他們前行不久,
It happened that they parted, 便相互作別,各擇其途。
The search was now conducted in haste 搜尋在匆忙地進行著,
In the forest and on the heath. 在樹林間,在草叢中。
My knights in a hurry, 我匆忙的騎士們啊。
Who will discover the flower? 誰才能夠發現那株花呢?

The younger travelled through wood and heath, 年輕的弟弟在樹間和叢中穿梭。
He had not far to go, 他尚未走遠,
For soon by a willow he saw 便看到了一棵柳樹,
The red flower growing. 那紅花正開於其上。
He stuck it in his hat 他將它別於帽上,
And then lay down to rest. 然後便躺下休息了。

The other was drawn to the wild hillside, 年長的哥哥誤入了荒蕪的山坡,
In vain searched through the heather, 徒勞地搜索於石南花叢中。
And when the evening descended, 在夜幕降臨時,
He came to the green willow. 他找到了那棵綠色的柳樹。
O woe, whom he found sleeping there, 哎,他發現誰正熟睡於此!
The flower in his hat, in green ribbon! 那花朵正別於他帽上的綠色緞帶中!

You fair nightingale 你這美麗的夜鶯,
And robin in the hedge, 以及樹籬上的知更鳥啊。
Your sound should 你們的歌聲應當
Awaken the poor knight 喚醒這可憐的騎士。
You red flower in the hat, 你這帽上的紅花啊,
You gleam indeed like blood! 竟然像血光一樣閃爍!

His eye gleams with savage joy, 他的眼中流露出了凶殘的喜悅。
Its look has told no lie; 這種眼神並沒有說謊:
A sword of steel hangs at his side, 一把剛劍懸掛在他腰間。
Now he has drawn it! 它已被抽出劍鞘!
The elder laughs‘neath the willow tree, 年長的哥哥冷笑於柳樹之下。
The younger smiles as in a dream. 年輕的弟弟卻微笑於睡夢之中。

You flowers, what makes you so heavy with dew? 你們這些花朵兒啊,是什麽使你們垂下露珠?
Methinks indeed you are weeping! 在我看來,你們難道不是在哭泣麽!
You winds, why waft so sadly, 你們這些風啊,為何如此哀戚地飄蕩!
What does your whispering mean? 你們低沉的耳語到底意味著什麽?
‘In the forest on the greensward, “在樹林中的草地上。
There grows an old willow.’ 生長著一棵蒼老的柳樹。”

- Part Two - 第二部分

《遊吟歌手》

By the willow tree in the cool fir wood, 在那棵柳樹旁,在冰冷的杉木林中。
Where the jackdaws and ravens flutter, 穴鳥和烏鴉振翼徘徊。
There lies a fair-haired knight一位金發騎士躺在那裏,
Under leaves and blossoms buried. 被樹葉和花瓣埋藏。
It is so mild and fragrant there, 那裏是如此地溫適而芬芳。
As though weeping filled the air. 空氣中仿佛充斥著傷感的淚滴。
O sorrow, sorrow! 哎,悲哀,悲哀!

A minstrel wandered once that way, 一位遊吟歌手迷失其途,
He saw a small bone gleaming 他看到一小塊骨頭發出若隱若現的淡淡光芒。
He picked it up as if were a pipe, 他將它拾起,並發現它好似一隻笛管。
He meant to carve a flute from it. 他打算將它雕造成一支長笛。
O minstrel, dear minstrel, 噢,遊吟歌手,親愛的遊吟歌手!
It will be a strange performance! 這將是怎樣的一場非凡的演奏啊!
O sorrow, woe! O sorrow! 哎,悲哀啊!哎,悲哀!

The minstrel set flute to his lips, 遊吟歌手將長笛置於唇前,
And loudly made it sound. 並大聲地吹奏。
O wonder, what there now began, 噢!發生了什麽樣的奇跡啊!
What strange and doleful singing! 它竟發出了如此奇異而陰鬱的歌聲!
It sounded so sad and yet so beautiful, 它聽起來是那麽的悲傷,但又是那樣的美妙!
Who heard it might die of sorrow! 聽到它的人一定會痛不欲生!
O sorrow, sorrow! 哎,悲哀,悲哀!

‘Ah minstrel, dear minstrel, “啊,遊吟歌手,親愛的遊吟歌手。
Now I must lament to you: 現在我必須對你哀悼:
For a beautiful flower 為了一株美麗的花兒
My brother struck me dead. 我的兄長將我刺死。
In the forest my young body bleaches.我年輕的軀體在森中化為白骨。
My brother woos a fair woman! 而我的兄長卻迎娶了美麗的女人!
O sorrow, sorrow! Woe!’ 哎,悲哀,悲哀!哎!”

The minstrel wandered far and wide, 遊吟歌手漫步四野。
Letting it everywhere sound. 讓這歌聲響遍每一個角落。
Ah woe, ah woe, dear people! 啊,悲哀!啊,悲哀!親愛的人們,
What do you think of my singing? 你們對我的歌聲作何感想?
I must up to the king's hall, 我必須到皇宮去,
Up to the king's gracious bride! 到國王聖潔的新娘那裏去!
O sorrow, woe! O sorrow! 哎,悲哀啊!哎,悲哀!

- Part Three - 第三部分

《婚禮篇》

From the high rock the castle gleams, 城堡在高聳的岩石上閃爍,
The trumpets and drums resound, 號角聲和鑼鼓聲回蕩山穀。
There sits the brave band of knight, 那裏坐滿了勇敢的騎士們,
The ladies with golden chains. 以及珠光寶氣的婦人們。
What means the rejoicing, joyful sound? 這歡欣,喜悅的聲音意味著什麽?
What shines and glitters in the king's hall? 是什麽在大廳中閃耀照人?
O joy, hey-ho! Joy! 噢,喜悅。嗨!喜悅!

And know you not wherefore the joy? 你難道不知道隻是為何而喜悅嗎?
Hey, that I can tell you; 嗨,那我可以告訴你:
The queen is to be married today 女王將在今天
To young knight. 嫁給年輕的騎士。
See over there, the proud queen! 你看到了麽,高傲的女王就在那裏!
But today her proud spirit will be broken! 但就在今天,她高傲的銳氣將被消磨!
O joy, hey-ho! Joy! 噢,喜悅。嗨!喜悅!

Why is the king so silent and pale? 為何國王是那樣的沉默和蒼白?
He does not hear the sounds of rejoicing, 他聽不到歡聲笑語。
Does not see the guests, proud and rich, 看不到佳朋滿座,
The queen's gracious beauty. 和女王的聖潔的美貌。
What goes on in his mind? 他的心裏到底在想些什麽?
A minstrel enters at the door! 一個遊吟歌手邁進了大門!
What can the minstrel's purpose be? 他的意圖會是什麽?
O sorrow, sorrow! Woe! 哎,悲哀,悲哀!哎!

‘Ah minstrel, dear minstrel, “啊,遊吟歌手,親愛的遊吟歌手。
Now I must lament to you: 現在我必須對你哀悼:
For a beautiful flower為了一株美麗的花兒
My brother struck me dead. 我的兄長將我刺死。
In the forest my young body bleaches,我年輕的軀體在森林中化為白骨,
My brother woos a fair woman!’ 而我的兄長卻迎娶了美麗的女人!”
O sorrow! Woe, o sorrow! 哎,悲哀!哎,悲哀!

The king leaps up from his throne 國王從他的寶座上一躍而起,
And looks at the wedding party; 瞪視著新婚的盛宴,
And takes the flute in outraged scorn 狂怒地奪過了長笛,
And puts it to his own there sounds! 並將親自將它奏起!
Hear the story, fearing death! 聆聽著那個故事,畏懼著毀滅的到來!

‘Ah brother, dear brother, “啊,兄長。親愛的兄長。
It was you who struck me dead, 是你把我刺死。
Now you play on my dead bone, 現在你在我的死骨上演奏。
Wherefore I must ever lament. 我因此必須永恒地哀悼。
Why have you given away 你為何出賣
My young life to death?’ 我年輕的生命?”
O sorrow, woe! O sorrow! 哎,悲哀!哎,悲哀!

The queen lies upon the floor, 女王暈倒在地,
The drums and trumpets fall silent, 號角和鑼鼓銷聲匿跡。
With terror the knights and ladie flee. 騎士們和婦人們惶恐逃竄。
The ancient walls fall down. 遠古的牆壁轟然坍塌。
The lights go out in the king's hall! 大廳陷入一片黑暗!
What is there now of the wedding feast? 這場新婚盛宴至此還剩下什麽了?
Ah sorrow! 啊,悲哀!

英:Eric Mason / 譯:孫方序
(注:由於中文譯文是根據英文譯文進行的“第二次翻譯”,不是直接翻譯的原文(德文),故附上英漢對照而不是德漢對照;有意者可自行尋找此作品的原文歌詞,因時間有限,故不再打了)
********************
感謝Lord of the Flies原創評論

http://news.sin80.cn/classic/o/mahler_Das_Klagende_Lied.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