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李斯特十三首交響詩 (zt)

(2011-06-07 06:46:01) 下一個



李斯特古文(文言文)介紹


李斯特(Franz Liszt),匈牙利人也,公曆一八一一年生。擅鋼琴,譜曲。性聰敏,五歲習鋼琴於其父,八歲譜曲,翌年登臺,奏畢,貝多芬奇之曰:「子之才甚高,今後將無有及者。」。後赴維也納,師從車爾尼,甚謝其師,常嘆曰:「吾之所學全車爾尼所授!」後至巴黎公演成功,交達爾古特夫人,與之居。生三子,其一從瓦格納。又與俄親王王妃同居,然出家以避婚。常奔走各地授課濟貧,深得名望。晚年,苦肺疾,一八八六年卒,年七十六,葬於德國。

    李氏儀表不凡,眾多愛其貌,而觀其奏。亦常即興奏曲,或記全曲而奏之,眾奇而嘆。然其曲多衒而難奏。深交於蕭邦。


李斯特共作有十三首交響詩,

其中最著名的有:以拉馬丁的詩為依據的《前奏曲》,根據哥德的同名戲劇而寫的《塔索》,以古希臘神話為題材的《奧菲歐》和《普羅米修斯》,根據雨果的同名詩創作的《瑪捷帕》,從考爾巴赫的壁畫得到靈感的《匈奴之戰》,以席勒的同名詩為基礎的《理想》,取材於莎士比亞同名悲劇的《哈姆萊特》。

《山中所聞》(Ce qu'on entend sur la montagne "Berg-Symphonie"[法],又譯《山嶽交響曲》)S.95,源於雨果後來收錄於詩集《秋葉》的詩作《來自山上的聲音》,詩中描繪了自然與人類的差別與征戰,最終是大自然的力量使人類歸於安寧,和諧。李斯特後於樂譜前的序言中明確解釋了該作品的結構:“詩人聽到了兩種聲音:其中之一是強而有力,條理井然的歡樂頌歌,另一種則是充滿悒鬱,苦悶,淚笑交並,兼帶詛咒的聲音。兩種聲音彼此摻和,交錯出現,又互相融合。最後,經過清明的觀察,才逐漸解脫,繼而消失。”


《塔索,哀歎與勝利》(Tasso,lamento e trionfo,[法])S.96,取意於拜倫的詩篇《塔索的哀訴》,用作歌德戲劇《托誇多·塔索》的序曲。其主題為李斯特1837年漫遊威尼斯時所聽貢多拉船夫哼唱的詩《解放的耶路撒冷》的開頭。李斯特所寫序言為:“這位失意詩人的坎坷命運,分別被前一世紀的德國和英國兩大詩人歌德,拜倫撰寫成詩。歌德所看到的,是塔索生涯中光彩燦爛的一麵;而拜倫則以為詩人受到艱難苦恨所擾,因而喪失了高階級和高貴出身所占的優勢。1849年當我們受托為歌德的戲劇作序曲時,無可否認的,拜倫那種藉咒文呼出偉大詩人亡靈的虔敬同情心,對我們處理這個問題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不過,拜倫雖然為我們敘述了塔索在監牢裏的呻吟,但他在《哀訴》中如此崇高而雄辯的表達出深切的痛苦時,卻沒有涉及已經期待著這位《被解放的普羅米修斯》的作者——富於騎士氣概的塔索的勝利。這勝利來的為時雖晚,卻非常公正。我們想甚至連作品的標題都應該指明這一點,我們想竭力係統闡述這位生前遭受不幸而死後他的光彩卻使他的仇人顫抖的天才的這種鮮明的對照。塔索在費拉拉宮廷戀愛和受苦;他在羅馬得以雪恥;他的光榮一直為威尼斯民歌所傳頌。這三點同他那不朽的榮名是密不可分的。如果用音樂來表現這些,我們首先要乞靈於這位英雄的偉大亡魂,好像他至今仍出沒於威尼斯海域似的;其次,我們再來看看塔索在寫出他的傑作的費拉拉宮廷中出席節宴時那副傲然和憂傷的形貌;最後,我們在跟蹤到羅馬這座不朽的城市,即為塔索戴上光榮桂冠並尊他為殉道者和詩人的城市去。”塔索為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著名詩人,因愛上費拉拉公爵(他的主人)的妹妹而倍受磨難,其狂熱的愛情詩和敘述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詩作《解放了的耶路撒冷》,在以古典作品為楷模的同時大膽穿插抒情幻想,被視為大逆不道,被迫監禁於精神病院7年,其間仍堅持創作;出院後即開始流浪生活及創作;而在羅馬教皇欲召之往羅馬加冕時突然去世。


《前奏曲》(Les Préludes[法])S.97,係李斯特根據奧特朗詩作《四元素》所作四首男聲合唱曲的管弦樂前奏改編而成,並在扉頁引用拉馬丁《詩與宗教的和諧》的一節:“我們的一生,不就是由死神敲出頭一個莊嚴音符的無名之歌的一係列前奏嗎?愛情是每一顆心最向往的曙光,暴風雨猛烈德衝散了青春的幻想,它那致命的雷電毀滅了神聖的祭壇,可是,最初感到的愉悅與歡樂,不受到暴風雨的幹擾的那種命運在哪裏呢?有沒有這樣一顆遭受過殘酷折磨的心靈,當暴風雨一過去,而他卻不從田園生活的寧靜中去尋找撫慰呢?然而,看來人們很少會長久安於昔日投入大自然懷抱時所獲得的那種溫柔與寧靜;一旦號角長鳴,他便急速奔向召喚著他的危險崗位,以便在戰鬥中完全恢複自信,並充分發揮它的力量。”主導動機C-B-E取自貝多芬的作品,此後弗朗克等作曲家也有應用。


《奧菲歐》(Orpheus),S.98,取材於古希臘神話。原為格魯克同名歌劇1854年在魏瑪上演時所作緒引音樂,後經改編。序文如下:“我們曾在兩三年前指揮格魯克的《奧菲歐》上演。排練期間,我們為了麵對奧菲歐這個名字在古希臘詩情畫意的神話上的地位,必須在嚴肅而保持調和之下,把此人物刻畫出來,遂從大師那用單純來感人的立場孕育出我們的想象。於是,盧浮宮中的艾特魯斯坎之瓶,便不覺浮現眼前。在這個瓶子上麵,畫著最偉大的詩人兼音樂家奧菲歐。他頭戴花冠,身穿鑲滿星樣花紋的外套,嘴角微張,像在說話,又像在唱歌,修長的手指輕輕撥動著裏拉琴弦。那幅景象,頑石若側耳傾聽也不禁會流下淚來。森林中的動物都在豎耳聆聽,人類野蠻的本能亦消失殆盡,凝神諦聽。小鳥們停止了啁囀,小河不再淙淙流淌,高興的笑聲,亦因此樂一響,頓時凝然。這種音樂的聲音,明白的向人間展示出藝術的柔和的力量,光榮的閃耀以及潛移默化的能力。在今天,人類即使獲得最純潔的道德教育,接受最準確的教導,或得到科學權威的指正,以及在精神方麵作哲學性的研究闡明,甚至還受到高等文明的陶冶,我們的心還是一樣有可望野性,肉欲和感官享受的本能。而壓抑此項本能,甚至予以升華,便是藝術的使命。像柔和的難以抗拒其魅力的光一樣,那旋律的波動和那強而有力的和弦,在所有人的心中,在社會最深層激戰的反抗者身上擴展。而那就是奧菲歐,也就是藝術。奧菲歐為優麗狄西悲傷歎息,他由地獄的群魔手中奪回了優麗狄西,卻指把她召出幽冥之途,而沒能使她複生。不過,至少像爛醉的凶狠的巴卡斯之女巫那樣,在盲目的妄想對熾烈的肉欲報以輕蔑和破壞,致使藝術毀於她殘忍的權杖以及粗野的激情之下的野蠻時代是不會再複活了。如果我們可以把我們的思想完全而具體的表現出來,我希望能將所有藝術作品所具備的協調和沉靜的教化性格,也就是充沛愉快的精力,堂皇的威嚴,陶冶性靈的高雅清音,微風般甜美的波動,空氣中蕩漾著的神秘而透明的芳香,都一一描寫表達出來。”


《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S.99,為赫爾德戲劇《被解放的普羅米修斯》上演所作獨立序曲的擴展,並題序言:“普羅米修斯的神話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和朦朧晦澀的觀念。然而,它在我們的感覺中,卻是永遠不朽的,同時,它又似乎充滿了難以實現的希望。根據種種知識性的解釋來判斷,這個神話和我們的本能,痛苦,以及幸福的期望等,都有密切的關係。古代的幾乎每一座雕塑,都會顯示出與這個神話的內在關聯。我們不必去費力探索,也無需采用什麽新的手段來重新塑造這個古代的傳說,而隻要在音樂領域裏,將神話以種種形態賦予靈魂即可。也就是說,我們的責任隻在於完成能表現為追尋最高目標的大膽執著,堅毅,忍耐,表達我們賴以贖罪的創作力,活動力,苦痛的呐喊,鮮血淚痕,以及對救世主的信賴等的作品。苦惱與淨化!這個描寫過於真實的寓言的根本概念,被束縛得太緊了,需要由像陣雨前的閃光雷聲一樣的東西來點綴它!而那孕育勝利的艱難百忍,卓絕毅力,便是形成此曲音樂風格的根本要素。”


《馬捷帕》(Mazeppa),S.100,原型即雨果同名敘事長詩作題詩的《超級練習曲》第4首(題獻雨果)。馬捷帕是生長在波蘭宮中的哥薩克人,在傳說中因與一宮女相愛而遭受嚴厲懲罰——綁在一匹野馬背上逐出宮廷,幾乎喪命,後被哥薩克人搭救,後成為烏克蘭哥薩克人的首領,屢建戰功。


《節慶之聲》(Festklänge[德]),S.101.


《英雄的葬禮》(Héroide funèbre[法]),S.102,創作背景是1849年6月匈牙利反抗俄奧聯軍起義因受殘酷鎮壓而慘敗。作品采用了1830年李斯特早年作品《革命交響曲》(未完成)手稿中的某些素材。


《匈牙利》(Hungaria),S.103,作者紀念祖國而作。


《哈姆雷特》(Hamlet),S.104,李斯特原計劃為1856年在魏瑪的莎士比亞戲劇節上演而作此序曲,但當時未能如願;後於1858年完成。


《匈奴之戰》(Hunnenschlacht[德]),S.105,取材於[德]考爾巴赫的一組曆史壁畫。描寫匈奴國王阿提拉(406-453)率大軍越萊茵河,西侵高盧。


《理想》(Die I deale[德]),S.106,為席勒同名詩篇而作,在建於魏瑪的“歌德-席勒紀念碑”落成的揭幕典禮上演奏,其中一主題取自其男聲合唱曲

《藝術家》(席勒作詞)。標有“理想”“渴望”“醒悟”等小標題。


《從搖籃到墳墓》(Von der Wiege bis zum Grabe[德]),S.107,根據[匈]濟奇(Zichy)的畫作而作,分三部分:搖籃-鬥爭的一生-入墳墓(或作搖籃-人生-墳墓)。 

http://news.sin80.cn/classic/m/Liszt_Symphonic_poem.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