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婚姻讓他望而卻步 — 勃拉姆斯的愛情與音樂(下)by 庭榕

(2011-03-09 09:38:35) 下一個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012&postID=6646


結婚還是不結婚,對勃拉姆斯是個大問題。
他曾講過:“對於我來說,寫歌劇和結婚,是最難的兩件事”。的確這兩件事他一件也沒完成。
在祝賀好友小提琴家約阿希姆結婚時,他也反省自己:“我不斷地質疑,我是否也該拒絕其它的夢想,放棄一切回家成親,或是享受這一切而拋棄幸福的婚姻。”
但一旦勃拉姆斯在婚姻與友誼之間做選擇時,他一直都寧願選擇後者而非前者,並渴望追求精神上的紅顏知己。

沒有了婚姻承諾的桎梏,勃拉姆斯一直快樂地遊走在花叢之中。早在暗戀克拉拉的女兒之前,就喜歡上他的學生兼歌手伊麗莎白,“穿著藍絲絨,有著金色秀發的窈窕淑女”,他私下承認不愛上她是不可能的,但由於一向對婚姻的猶豫不決,最後還是決定放棄。
十一年後重逢已婚的她,勃拉姆斯欣喜非常,沒有了婚姻的壓力,他與伊麗莎白的友誼反而是如魚得水。他們之間保持長期的通信,她的智慧和熱情使勃拉姆斯迸發出新的活力。1892年44歲的伊麗莎白因病去世,勃拉姆斯一直把她的相片放在書桌上直到自己離開人間。
在勃拉姆斯的一生中,伊麗莎白與克拉拉是勃拉姆斯最重要的兩位精神伴侶。

說起勃拉姆斯對克拉拉的魂牽夢繞,必須聽一聽他的第三鋼琴四重奏。
青年勃拉姆斯在結識克拉拉之後,立即陷入少年維特式的痛苦。1855年他開始著手寫作第三鋼琴四重奏,一想起克拉拉的溫柔明眸,以及對良師益友舒曼的愛戴,內心就劇烈地掙紮,激情與絕望互相煎熬,內疚與欲望彼此廝殺。1868年他把第一樂章形容為“一個人已無所留戀而想終結自己的生命”。
這首作品帶給勃拉姆斯既痛苦又甜蜜的強烈回憶,直到二十年後他才正式定稿出版這部作品,視之為對克拉拉愛戀的總結。


在舒曼死後,他與克拉拉不是親人卻勝似家人,他們在精神上的交流早已超出了情侶的範疇,升華至心靈上的相知相通,他幾乎把每一首作品都寄給克拉拉做點評。
勃拉姆斯以貝多芬的傳人而自居,在貝多芬與他之間小提琴奏鳴曲基本荒蕪,因此他譜下三首傑出的小提琴奏鳴曲。其中第一首更多展示其內斂的柔情,它的終樂章沿用他的早期歌曲《雨之歌》,這就是著名的“雨滴”樂章。克拉拉在收到樂譜後,寫信告訴勃拉姆斯:“我因此曲給予的快樂,喜極而泣。”


本人十分喜愛他的第三小提琴奏鳴曲的第二樂章(柔板),勃拉姆斯把隱藏在內心的悸動化為外在的音符,久久地使人蕩氣回腸,如果在靈魂深處沒有對真愛的渴望,是絕對寫不出如此令人銷魂的浪漫之音。


1883年50歲時的勃拉姆斯聽到26歲的女低音赫爾米娜的演唱,深深為她所吸引,兩人維持了柏拉圖式的戀愛關係。這一年在赫爾米娜的陪伴下,勃拉姆斯完成了他半個世紀生涯的總結之作《第三交響樂》,據說創作期間他讀過索福克勒思的偉大悲劇《俄狄浦斯王》。
此首交響樂融合愛情的甜蜜和對生命的思索,憂鬱與溫柔參差其間,熱情與恬靜交替出現,滄桑過後盡顯豁達的境界,海闊天空是英雄的氣概。克拉拉認為整首作品“環繞森林的神秘魅力”,猶如森林般的大氣深邃。
1894年赫爾米娜去世。


遙想當年,在一個輕鬆愉快的遊戲中,舒曼要求眾人集體創作一首小提琴奏鳴曲,以約阿希姆的座右銘“自由卻孤獨”為主題以慶賀他的個人演奏會。勃拉姆斯負責專寫諧謔曲的樂章,從此勃拉姆斯把“自由卻孤獨”改為“自由而快樂”作為他的座右銘。
“自由而快樂”又何嚐不是他的情感寫照呢?直到1896年他走進了寒徹透骨的冬天。
那年克拉拉中風,勃拉姆斯得知消息後,有預感地寫下《四首莊嚴之歌》,歌詞均取自聖經。第三首歌曲描繪了死亡的冷酷,最後一首歌是來自《歌林多前書》第13章有關“愛”的小節,以“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結束全曲。
這首作品是對克拉拉43年情愫縈繞的懷念,是對死亡腳步聲的正麵回應,抑或是為兩人所訂做的安魂曲,即是作者向上帝敞開祈禱的胸懷,信仰將會戰勝黑暗,使他們重生在愛的陽光中。
同樣作為生命最後時刻的心靈體驗,勃拉姆斯的《四首莊嚴之歌》顯然不同於理查德斯特勞斯的《最後四首歌》。勃拉姆斯尋求的是宗教的安慰和彼岸的應許,而斯特勞斯則是順其自然的隨風飄逝。
5月克拉拉再度中風後與世長辭,勃拉姆斯帶著《四首莊嚴之歌》的樂譜,著急之下搭錯火車,花了兩天時間,才趕在館木下葬前灑下一抔黃土。


從此以後勃拉姆斯萬念俱灰:“當一個人如此孤單時,生命還有何意義?”
第二年勃拉姆斯因肝癌去世。


以上有關內容參考《偉大的西方音樂家傳記叢書 勃拉姆斯》
感謝網友weston對上篇的一處錯誤的提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