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俄羅斯最傑出的標題交響樂】柴可夫斯基MANFRED曼弗雷特交響曲by 肖蕭

(2010-07-13 07:12:52) 下一個
  








柴可夫斯基的標題交響曲《MANFRED曼弗雷特》取材於詩人拜侖的同名長詩。它和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 幻想曲《暴風雨》及《裏米尼的弗蘭契斯卡》一樣,都是俄羅斯最傑出的標題交響樂作品。

1882年秋天,著名作曲家巴拉基列夫寫信給柴柯夫斯基: “我建議你寫這個題材, 最初是我提供給柏遼茲的, 他由於年老多病而拒絕了,由於您的《弗蘭契卡》的光輝成就, 使我想到您可以非常輝煌地完成這個題材的寫作, 這就是----拜侖的《MANFRED曼弗雷特》” 三年後,柴可夫斯基寫成了這部作品。






事實上拜侖的長詩《MANFRED曼弗雷特》在好些地方與哥德的《浮士德》相呼應。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失敗帶來了歐洲政治上的黑暗時期,拜侖所向往的”智慧與公理的天下”的理想遭到了破滅。他的長詩充滿了失望和悲哀的心緒。而長詩的主人公曼弗雷特可以看作是拜侖的形象: 反叛者和孤獨的漂泊者。在曼弗雷特身上,反抗的熱情和不妥協性矛盾地與不相信人生,懷疑人類的思想結合在一起。但是,他的孤獨是被迫的,因為他熱衷於愉快的生活,向往光輝的未來。

八十年代,俄羅斯正處在沙皇的統治時期, 人類性格的許多優秀的表現都遭到摧殘, 柴可夫斯基看到了他的同時代人的縮影。痛苦和反叛的曼弗雷特的形象是整部作品的中心, 他的悲劇主題貫串在交響曲的各個樂章中。

曾經聽還過一部由孫道臨和曹雷演播的廣播劇《柴可夫斯基的故事》,非常地震撼人心, 曾有很多時候, 我一直在尋找深深地吸引我的那段給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心靈通悉對話的背景配音, 當我聽了柴可夫斯基的《MANFRED曼弗雷特》交響曲後, 欣喜地發現我要找的那段溫馨的心靈音樂, 代表著阿爾卑斯山上精靈的優美的旋律, 就在第二樂章中, 聆聽中真是感激和欣喜萬分中。(肖蕭 2010年7月11日午夜12:30PM)


謹此再向快遞中熱愛古典交響音樂的朋友們致意,讓我們一起感受音樂中那深沉凝重的美,感悟生命的真諦。快樂精彩和充實每一天!(肖蕭再注)








柴可夫斯基 MANFRED 曼弗雷特交響曲 –(四樂章) 聯播










第二樂章: 輕快而有活力的諧謔曲Vivace con spirito





第三樂章: “間奏曲”式的行板、活潑輕快的牧歌Andante con moto




第四樂章: 快板Allegro con fuoco











俄羅斯最偉大的作曲家彼得•伊裏奇•柴科夫斯基簡介




彼得•伊裏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itch Tchai-kovsky,1840-1893), 俄羅斯曆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俄羅斯民族音樂與西歐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十歲開始學習鋼琴和作曲。1862年入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作曲,畢業後赴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他的音樂基調建立在民歌和民間舞蹈的基礎上,所以樂曲中呈現出濃烈的生活氣息和民間特色,他慣於采用起伏的相對主題,利用音樂形象來表現生活中各種心理和感情狀態的發展和演變過程。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主精神貫穿著他全部的創作活動,他主張音樂的美,是建立在真實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礎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優美,通俗易懂而著稱,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樂是社會的真實寫照。透過他的藝術珍品,人們不難發現他不僅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而且是一位擅長以音樂描繪心理活動的大師,探索著人生的奧秘。

他的作品中,很多都是極其優秀的世界名曲,如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後》等,芭蕾舞劇《天鵝湖》、《胡桃夾子》、《睡美人》,和交響曲《第四交響曲》、《第五交響曲》、《悲愴(第六)交響曲》、《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以及交響詩《羅密歐與朱麗葉》,音樂會序曲《1812序曲》等等。






柴可夫斯基豐富了西方交響這個領域,並且對不同風格的作曲家如西貝柳斯、普羅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維奇等影響深遠。然而直到《第四交響曲》,他才在熱烈情緒的表達中發現激發旋律與完美處理曲式的關鍵,倘若柴可夫斯基當時生活中沒有出現那個重大變化,那麽他可能會發展成另一種作曲家:比較不信任自己的天賦,也不願意完全表白自己的情感。但是,命運神秘不可預知的力量——正是他許多作品試著去解釋一種現象——直接介入他的生命。

無可避免地,音樂成為宣泄強烈情感的唯一方式,我們可以明顯地從這部柴可夫斯基的標題交響曲《MANFRED曼弗雷特》聽出來,曲中的情感來自於內心的脆弱與失落極深的感受與了解。在他最富情感的音樂像《第四交響曲》、《悲愴交響曲》、《曼弗雷德交響曲》中,結構上都展現了他最豐富的原創力。柴可夫斯基也正如他敬仰的莫紮特一樣,對舞台音樂和交響曲中角色的刻畫與挑戰,做出回應。他企圖深入他歌劇每個角色的內心,並且在交響曲中創造出情感世界。在譜曲的過程中,他得到了揮灑情感的自由和控製的方法,那是他生命中最深沉的渴望。

“曼弗雷德在阿爾卑斯山中徘徊。為生活中決定命運的問題苦惱著,被絕望的極端煩惱和過去的罪惡的回憶折磨著,他感受到劇烈的精神痛苦。……他對於他曾經熱愛過、而夭折阿斯塔爾塔的回憶折磨著他的心,曼弗雷德的絕望是無止境的。” ---- 這就是柴可夫斯基的心緒情結。










柴可夫斯基MANFRED曼弗雷特交響曲賞析簡介





《曼弗雷德交響曲》(Manfred Symphony Op.58)是柴可夫斯基後期作品,完成於1885年。早在1882年秋天,巴拉基列夫將此題材提供給柴可夫斯基,直到1885年9月13日柴氏才寫信給巴拉基列夫說:“《曼弗雷德》完成了……在我一生中向來沒有這樣努力過,也沒有由於工作而覺得這樣疲倦,交響曲是依照您的提示而寫成四個樂章……自然,它是獻給您的。”Manfred是根據拜倫(Lord Byron)的同名長詩譜寫的。飽受痛苦和反叛的曼弗雷德形象是整個作品的中心主軸:曼弗雷德悲劇的主題在交響曲各個樂章貫穿發展著。








全曲共分四樂章:


第一樂章: 引子是一幅曼弗雷德的心理畫像Lento lugubre - Moderato con motto


引子是交響曲的基本主題,是一幅曼弗雷德的心理畫像,也是整首交響曲最主要的一部分。

阿斯塔爾塔(Astarte)是柴可夫斯基所尋求的“高尚的、光明的人物形像”,這是幸福的象征,也是所渴望而在現實生活中卻不能找到的,主題時隱時現,逐漸形成一個抒情誠摯的旋律。他的尾聲是悲劇性的,具有“葬禮進行曲”的性質。



第二樂章: 輕快而有活力的諧謔曲Vivace con spirito


柴柯夫斯基對此樂章擬有如下的標題:“阿爾卑斯山的女神,在瀑布水珠的彩虹中,出現在曼弗雷德的麵前。”音樂體現了大自然的美和生機勃勃的景象。中段如歌的旋律,優美深情十分動人。進入高潮時,出現曼弗雷德主題,仿佛是主人公在回味著人間的悲苦。



第三樂章: “間奏曲”式的行板、活潑輕快的牧歌Andante con moto


柴柯夫斯基對此樂章的標題是:“山中居民樸實的、貧困的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景象。” 牧歌的曲調純樸而富於詩意。緊張而悲劇性的曼弗雷德主題突然打斷了如歌的愉塊音調,樂隊中響起了鍾聲,又是充滿了憂鬱和悲傷的影象像在徘徊,牧歌的音調最後愈來愈弱,以至消失在遠方。



第四樂章: 快板Allegro con fuoco


這個快板,生動描繪出拜倫長詩中最陰鬱和幻想的一個情節:地獄統治者阿裏曼的王國(在長詩中阿裏曼是一個寓意的形像。“世界的罪惡”的代表者)。曼弗雷德毫無畏懼地來到這裏,他為思念的阿斯塔爾塔而苦惱著,想借助於地獄之神把她召喚來。作曲家的標題是這樣的:

“阿裏曼的宮殿,地獄的狂歡。曼弗雷德出現在雜亂的狂歡中,呼喚阿斯塔爾塔和她的出現;他被寬恕了;曼弗雷德之死。” 曼弗雷德之死是通過低音聲部緩緩奏出中的世紀聖歌《憤怒的日子》來描述的。1831年,自柏遼茲在《幻想交響曲》中首次引用此旋律後,西歐作曲大師們相繼效仿,該曲也成了諸多音樂名作中死神的象征。

(XIAO根據網絡資料編輯)









本貼屬七月古典交響特播, 祝您快樂聆聽,Enjoy Life!





第一樂章: 引子, 一幅曼弗雷德的心理畫像Lento lugubre - Moderato con motto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