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科菲耶夫及作品
(2010-03-08 06:36:01)
下一個
普羅科菲耶夫(1891~1953),前蘇聯作曲家、鋼琴家和指揮家,生於葉卡捷裏諾斯拉夫區的鬆佐夫卡。6歲寫出第一首鋼琴曲《印度加洛普舞曲》,九歲自編劇詞創作歌劇《巨人》,由家裏人表演。後來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曾跟隨作曲家裏姆斯基-柯薩科夫學習。23歲彼得堡音樂學院畢業時獲得金質獎和魯賓什坦榮譽獎。俄國大革命期間遠遊海外,先在倫敦逗留,後赴日本,1921年寓居美國,1922年移居巴黎。1934年返回祖國,成為蘇聯公民。1948年,在聯共(布)黨中央委員會的一個會議中,他的歌劇《真正的人》受到嚴厲批判。1951年以聲樂交響組曲《冬日的篝火》和清唱劇《保衛和平》被授於斯大林獎。普羅科菲耶夫創作的重要作品幾乎包括各種曲式,他的作品力圖表現出形象鮮明的俄羅斯民族風格,又表現出對十八世紀古典作曲家的偏愛,有時也能反映出現代主義傾向。
他的作品具有青春的活力、熱情、樂觀、清晰而富有魅力。二十年代前後的十五年間,他僑居國外,在日、美、英、法、德、比、意、西等國彈奏、指揮自己的作品演出,享有世界性聲譽。 回國後選取愛國主義主題,把蘇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放在首位進行創作。先後獲得極高榮譽:勞動紅旗勳章、人民藝術家,六次獲斯大林獎;外國諸多有名音樂組織成員。世界各國藝術界一致認為他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普羅科菲耶夫反對德彪西將鋼琴作為追求朦朧纖柔音色樂器的做法;相反,他將鋼琴打擊樂器的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這種風格直接體現在他鋼琴音樂的創作上。在普羅科菲耶夫鋼琴音樂的創作中,5首鋼琴協奏曲和9首鋼琴奏鳴曲是最為重要的作品。這些作品具有鮮明的普羅科菲耶夫特色,追求金屬般富有彈性活力的顆粒性聲音,體現了他在20世紀鋼琴音樂中獨樹一幟、虎虎生風的新穎風格。
普羅科菲耶夫是個早熟的天才,在協奏曲方麵,他以五部鋼琴協奏曲、兩部小提琴協奏曲及大提琴協奏曲在音樂史上博得了尊崇,它們至今仍是音樂會的常演曲目,他的鋼琴作品的機智與辛辣,同時洋溢著甘美的抒情氣質,提琴作品因其明晰的旋律而倍顯示清新動人,而阿什肯納吉的演奏讓這一切成了聽覺和心靈上的最大享受。
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 (Sergei Prokofiev,1891-1953),前蘇聯作曲家、鋼琴家。自幼學習音樂,1904年入彼得堡音樂學院,在畢業演奏會上獨奏自己創作的《降D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並獲安東·魯賓斯坦獎。最初以鋼琴家身份活躍在國內外樂壇。他早期作品的音樂語言清新而有朝氣,繼承了古典傳統而又有大膽革新的精神,某些作品則受現代主義影響;晚期作品風格簡樸而抒情,尤以《第七交響曲》最為典型。
主要作品還有童話歌劇《三個桔子的愛情》,交響童話《彼得與狼》,聲樂-交響組曲《冬日的篝火》,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灰姑娘》、《寶石花》,清唱劇《亞曆山大·涅夫斯基》、《保衛和平》,歌劇《戰爭與和平》,以及不少鋼琴、小提琴的器樂作品。是當代傑出的作曲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