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達夫尼與克洛埃》第二組曲 -柏林愛樂樂團-卡拉揚指揮

(2010-02-22 04:50:32) 下一個




《達夫尼與克洛埃》第二組曲 (Daphnis et Chloe, Suite No.2) -卡拉揚指揮

http://www.verycd.com/topics/207406/

同德彪西相比較,拉威爾的音樂較少同繪畫有聯係,但是他的許多作品卻同舞蹈密切相關。拉威爾寫過四部舞劇《達夫尼與克洛埃》、《鵝媽媽的故事》、《阿德拉伊達》和《波萊羅》。但其中的《鵝媽媽》是從作者的同名鋼琴組曲改編過來的,而《阿德拉伊達》則出自《華貴多情的圓舞曲》,至於《波萊羅》雖是根據伊達•魯賓什坦的約請而寫的芭蕾舞音樂,但它並沒有舞劇的特點,實際上象是一首舞蹈練習曲式的交響舞曲。還有,拉威爾的交響《圓舞曲》,雖也作為“舞蹈詩”進行構思,卻同樣無法上演。因此,隻有《達夫尼與克洛埃》能夠歸入真正的舞劇體裁,是拉威爾唯一的一部獨幕舞劇。

拉威爾把這部舞劇稱為“三樂章的舞蹈交響曲”。他說:“我的意圖在於創作一幅大型的音樂壁畫,而不是特別關心考古學領域的考察。我的任務在於尋找符合於我夢幻中的古希臘形象,即近似十八世紀末法國藝術家的想象和描繪的希臘形象。這部作品的結構吻合交響的原則,它有非常嚴格的調性布局,借助數量不多的某些動機的發展以保證完整和統一。”這部舞劇在1907年間開始構思,經過多次改寫到1911年間最後完成並在巴黎首次上演,但是這部作品是以兩套交響組曲的形式而譽滿世界樂壇的。

達夫尼在古希臘神話中是宙斯的信使赫爾梅斯的兒子,但他由山林水澤的仙女們撫養成人,由於潘神教他學會吹笛子,人們一直把他看做田園詩的創始者。《達夫尼與克洛埃》是這類田園詩中最早的一首,它的作者已經無法稽考,雖然有人認為是公元二世紀的隆格斯(Longus),但人們對隆格斯同樣一無所知。拉威示的這部舞劇的故事精節十分簡單,全劇共分三場,前後兩場描寫古代小亞細亞弗裏吉安牧民安閑自在的田園生活,達夫尼與克洛埃的愛情;當中插入海盜搶走克洛埃的騷動場麵,最後則是達夫尼同克洛埃的美滿結合以及人們對保護牧民的偉大神明——潘的讚煩,全劇以節慶歡樂的輝煌場麵作為結束。舞劇《第二組曲》取材於第三場的音樂,這首作品流傳極廣,成為二十世紀公認的著名作品之一。

第二組曲》包括“黎明”、“啞劇”和“群舞”三個場麵,不間斷連續演奏。配合音樂的進行,拉威爾在總譜上標有如下一些文字說明:

四周一片寂靜,隻聽見從懸崖上滴落的露珠的涓涓聲響。達夫尼依然橫躺在山林水澤的仙女們的洞口。夭漸漸亮了。可以聽到小鳥的歌唱。遠處牧人趕著畜群走過。在舞台深處還有另一個牧人走過。一群牧民進來,他們在尋找達夫尼和克洛埃。他們看到達夫尼,便把他喚醒。達夫尼用焦慮不安的眼神找尋著克洛埃。克洛埃終於出現了,她被牧民們團團圍住。牧民們互相擁抱。達夫尼為克洛埃戴上花冠。他的夢是帶預言性的幻象:這顯然是潘出力相助。老牧人拉姆蒙解釋說:如果是潘神救了克洛埃,那是為了紀念山林水澤女神西冷克絲,潘神曾是很愛這位女神的。達夫尼和克洛埃以啞劇的方式模仿播與西冷克絲的豔遇。克洛埃扮演在草原上流浪的年輕的山林水澤女神,達夫尼、也就是潘神出現了,並向她表白了自己的愛情。山林水澤女神拒絕他。潘神變得更加懇切了。她隱沒在蘆葦叢中。他很失望,拔了幾根蘆葦杆,做成一根笛子,吹出一支陰鬱的曲調。克洛埃重又出現,她跟著笛子的旋律翩翩起舞。這舞蹈越來越活躍,終於,在一個狂熱的旋轉中,克洛埃投入達夫尼的懷抱。他在山林水澤女神的祭壇前祭獻兩隻羔羊,發誓忠心不渝。有一群年輕姑娘走進,她們扮成酒神的女祭司,手裏搖著鈴鼓。達夫尼和克洛埃溫情地樓抱在一起。一群年輕人擁上舞台。歡樂的喧鬧。群舞。”

舞劇的這段內容,在音樂中運用管弦樂音響、鮮明的旋律與和聲色彩等手法,富於詩意地準確加以體現。

黎明:從山上滴下由露珠匯成的涓涓水流和彌漫著朝霧的晨景,用木管樂器(長笛與單簧管互相銜接)竊竊私語般的音調、鋼片琴和兩架豎琴(滑奏)的快速樂句、法國號輕微的持續和弦以及低音弦樂器上勉強能聽出的半音階音型來表達,小鳥的啁啾則用短笛和三個獨奏小提琴的泛音來模仿。而在這背景上,從樂隊的深處(低音提琴、大管和低音單黃管》輕聲傳出一支純樸而富有表情的主題,這是“黎明”一段音樂中寬廣而流楊的基本旋律,但是它的完整的形貌隻是在稍後才由單簧管和中提琴奏出,這支曲調具有巴斯克民歌的特點,為了描繪日出的音樂畫麵,拉威爾在這支旋律不斷反複的基礎上,第一次采用了他後來用於《波萊羅舞曲》中的發展原則。具體地說,基本主題在這裏從一個樂器轉到另一個樂器,隨著音響的逐漸增強,音域也逐步拓寬,從低音區逐漸升向高音區,進入弦樂器和高音木管樂器的聲部,最後響徹整個樂隊——天完全亮了,大地沐浴著初升的太陽的金色光輝之中;向時也象征著達夫尼與克洛埃重逢的喜悅,以及光明、愛情與歡樂的勝利。在這音色、力度和音型的自由變化和發展中,還有許多細節描寫。首先是牧人們的活動;在短笛聲部有一個相當突出的樂句,那是在遠處趕著畜群走過的第一個牧人,後來這樂句改由小單簧管奏出,表示在舞台深處還有另一個牧人走過。接著,當基本主題轉由小提琴陳述時,合唱的歌聲進來了(沒有歌詞),這原是在舞劇開始處的一個主導動機,它結合著銅管樂器(長號、大號和小號)平靜的和弦,用以伴隨收民們找尋並喚醒達夫尼的舞台動作。隨後,達夫尼驚愕的神情用一些短促而斷續的音型來表現,而當達夫尼終於看到克洛埃在牧民中時,象征達夫尼與克洛埃的愛情主題便出現了。為了說明達夫尼得以同克洛埃重逢是由於神力的安排,拉威爾讓潘神的四音動機第一次在這裏露麵,這個動機在後麵的“啞劇”中還可以看到。

“黎明”一段音樂經過兩次起伏最後導入輝煌的高潮之後,力度立即消退,並即轉入組曲的第二段——“啞劇”。現在,雙簧管上起起落落的音型同潘神的動機交織呈現,這是老牧人開始講述牧神的戀愛故事。拉威爾在這裏用同一個主題來描述扮演潘與西冷克絲的達夫尼與克洛埃——首先出現的是克洛埃的主題,用雙簧管和英國管典雅的三重奏來陳述,具有牧歌的風味。緊接著,主題轉由第一小提琴奏出時,它擴展了音程,變成潘表達愛情的主題,帶有苦苦央求的神情。這裏還穿插進新的樂句(雙簧管和單簧管)和瞬間的休止以表示波折——西冷克絲拒絕潘的愛情,音樂的描寫篇幅雖短,但很耐人尋味。接下便是有名的“潘笛”出現了。這是一長段華彩性長笛獨奏的旋律,用古代和東方的調式寫成、開始時速度很慢,後來逐漸轉為戲謔地賣弄風情的活躍舞蹈,變成一個獨特的愛情場麵。最後,克洛埃完全忘了自己是在扮演西冷克絲,在急劇旋轉的舞蹈動作中投入達夫尼的懷抱,然後愛情主題的主導動機又由中音長笛輕聲奏出,音樂極為溫柔。“啞劇”一段的小結尾由象征兩對情人愛情勝利的和弦進行、小提琴獨奏的簡短的愛情場麵以及愛情的盟誓(借用舞劇第一場的主導動機、即在“黎明”中的合唱主題)組成。

但這一旋律餘音未盡,鈴鼓的聲音立即闖入,扮成女祭司的姑娘們隨著音樂的飛快進行擁上前來,這是最後一段“群舞”的開始,現在,節拍明顯轉換(5/4拍子),它那連續的三連音組成了15/8的節拍,使人想到剛健有力的舞蹈動作,音樂極富動力。達夫尼在愛情主題的主導動機短暫插入時,為克洛埃戴上花冠。接著出現一個新的短小樂句,酷似裏姆斯基一柯薩科夫的交響組曲《舍赫拉查德》中僧人講述公主同魔鬼苦鬥故事時出現的動機,它在這裏雖隻出現兩次(單簧管和中提琴,然後是長笛和小提琴),但立即掀起一個小高潮,充滿著歡樂的喧鬧聲。緊接著,一個半音下行樂句的小過渡便把音樂帶入酒神祭的群舞場麵。這個場麵大體上頭可以分成三小段:開頭,小單簧管的大段獨奏、為平行三和弦樂句的喧鬧進行增添了不少動力——這單簧管的獨奏樂句,隻有開頭的動機同組曲最初的主題相近,實際上是由一係列樂句組成的,它引入樂隊全奏的新主題,很象合唱的回聲,用以模仿在這一群舞中合唱的歡呼聲。高潮過後,傳出四個小號的輝煌號聲,它以逐漸輕弱的半音下行過渡到當中一段。現在又可以看到克洛埃的簡短動機不斷反複呈現,然後是達夫尼的情敵——趕牛人多爾孔的動機,他似乎完全忘記了先前同達夫尼為克洛埃而進行過的舞蹈較量,興高采烈地同其他的人們一起跳舞。不過,如果聽者並不熟悉整部舞劇音樂的話,這些動機卻不會喚起任何音樂上的暗示或聯想,因為它隻是在整個舞蹈的進行中穿插浮現的個別新樂句而已。群舞的旋風經過一係列有趣的移調之後,音樂的進行轉為3/4拍子。這時愛情的主題最後一次由銅管樂器和中提琴奏出,它在木管樂器高音區的活躍音型烘托之下,宣告了愛情的力量對任何挫折的勝利。“群舞”的最後一段,或者說“尾聲”,用小鼓輕聲的節奏導入。現在,重又回到5/4節拍,在群舞開始前隻是短暫出現的那個新樂句,在這裏發揮了最大的威力,隨後加入的合唱則大力渲染酒神祭的歡樂呼喊。這段合唱在舞劇中非常重要,它頓時活躍了劇情的氣氛,隻是在組曲中卻常被刪去,因為它非常難唱——在舞劇演出時,合唱隊放在舞台後麵,歌聲從遠處傳來,要求並不嚴格,而在音樂會舞台上演出,要真正唱好它卻很不容易。這段合唱純粹是色彩性的效果,樂隊是很難代替的。在這最後一段音樂中,節拍從5/4壓縮為3/4和2/4,情緒雖有起伏,但一次次推向更高的高潮,平行和弦的半音進行的密度極為飽滿,最後全曲在滿溢著象太陽一般耀眼的光輝中結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