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C小調 作品第68號)
《第一交響曲》從構思到最後完成,先後幾近十五年的時間。是在1862年,勃拉姆斯已經寫出這部交響曲的第一樂章(隻是沒有開頭那段引子),同時還在進行後麵幾個樂章的構思。由於作者自我要求特別嚴格,擔心自己無力完成這一艱重任務,於是,就此把這個工作擱置下來。一直到1874年他的管弦樂作品《海頓主題變奏曲》演出成功後,他才又回過頭來,用了兩年的時間在1876 年最後寫成,同年十一月在卡爾施魯厄首次演出,後又先後在曼海姆、維也納和萊比錫由作者親自指揮演出,但由於這部作品內容本身比較複雜,最初的幾次演出,並沒能獲得正確的評價。
《第一交響曲》留有作者“狂飄時期”的一些印跡,象他的《第一鋼琴協奏曲》那樣情緒不穩定和充滿內心的鬥爭。在勃拉姆斯的四部交響曲中,這部交響曲無論在思想構思、結構原則,或是在主題形象和風格等方麵,都更接近於貝多芬的交響曲,它創造性地體現了克服障礙而底得巨大歡樂的思想,無怪乎德國鋼琴家兼指揮家封•彪羅曾經故意誇張地把他的這部作品稱為“貝多芬的第十交響曲”,借此強調他對新浪漫樂派、即標題交響樂派創作經驗的摒棄和對貝多芬傳統的繼承。但是,這部作品除了具備上述特點外,其中感情的緊張度在很多方麵同浪漫樂派作曲家的觀點還是有關聯的。有人認為他構思這部交響曲時,仿佛看到拜倫的曼弗雷德的形象,因為他天才地體現了這個具有熾烈的熱情和強大的意誌,但內心慌亂不安、充滿絕望的神傷這一矛盾形象;也有人把這部作品比作“浮士德”。總的說來,這部交響曲的第一樂章情緒的增漲和減退十分顯著,它用一些主題的對比、交織和變化,以揭示這出戲劇的矛盾內.容和深刻而多方麵的內心體驗;最後樂章可以明顯感到貝多芬巨人般的步伐;至於中間兩個樂章則更抒情、親切、感人,同舒曼和舒柏特又較接近。當然,這部作品主要的還是屬於勃拉姆斯自己的筆法:它是戲劇性的,但比較陰暗而集中;它的感情強烈,但又有所抑製;它的情緒發作碎然,但沒有達到那種心醉神迷的程度。(
http://www.verycd.com/topics/80282/)
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C 小調, 作品68號)
c小調《第一號交響曲》,勃拉姆斯雖然隻寫了四首交響曲,但仍被稱為是貝多芬以後最偉大的交響曲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一號交響曲》被世人稱為《第十號交響曲》。所謂“第十號”乃是指本曲續接於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響曲”之後,成為第十首著名交響曲之意。樂曲中充滿了鬥爭、煩惱、苦悶、失意、喜悅等人間七情六欲的交織,是遍曆人世滄桑者最偉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給世人的精神至寶。有趣的是,勃拉姆斯故意在本交響曲的最後一個樂章中引用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歡樂頌”的曲調,不負其《第十號交響曲》之美名。
本曲的作曲一共花了二十一年的時間(1855-1876),完成時,勃拉姆斯已經四十三歲。本交響曲的寫作之所以耗時長久,並不是因為作曲者忙於其他作曲工作,而是他態度十分慎重。勃拉姆斯本來就很嚴謹,在交響曲創作方麵更是如此。他立誌:要寫便寫出能和“不朽的九大交響曲”並駕齊驅的作品,以不辱前人風範。所以他不惜半生的推敲、琢磨,才寫出了這首能和貝多芬交響曲相提並論的,登峰造極、光芒萬丈的巨作。
全曲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 近似如歌的行板,快板,c小調,6/8拍子。序 奏以強音開始,表現出恐怖緊張的氣氛。給人以悲劇序幕的感覺。其主題貫穿於整個樂章。而主部主題始終以一種勝利昂揚的姿態淩駕於樂隊陰沉的背景之上。
第二樂章 持續的行板,E大調,3/4拍子,帶有類似第一樂章的寂寥陰暗的悲劇色彩。但它並不流於感傷,反而給人以高雅、與眾不同的 脫俗之感。
第三樂章 溫雅而略快的快板,降A大調,2/4拍子。根據 貝多芬以來的傳統,一般交響曲的第三樂章都是活潑的詼諧曲,而勃拉姆斯卻不采用此種手法,並且避免襲用古老而傳統的小步舞曲,自創新風格寫成了典雅的樂曲。在本樂章中,可以深深體會到勃拉姆斯那淳樸心靈的寄托所在,然而旋律間同樣蕩漾著淡逸的寂寞感。
第四樂章 不快而燦爛的快板,C大調,4/4拍子。勃拉姆斯在最後的樂章中,終於唱出了勝利的凱歌。但它不像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英雄性"的終樂章那樣,直率地表現出沸騰的歡呼,而是在欣喜之餘,還沉湎於回顧與冥想之中。
( 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202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