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音樂的精髓 - 伯恩斯坦

(2009-12-11 02:42:48) 下一個
 

IPB Image


音樂的精髓即“旋律”

隻要有音樂,就會有旋律,缺一不可。那為何有那麽多人抱怨音樂沒有旋律?有人說不喜歡巴哈的遁走曲,認為它們沒有旋律。有人對瓦格納的歌劇說同樣的話,有人對現代音樂,爵士樂也是如此。當他們說“沒有旋律”時,他們是什麽意思?我想答案在旋律可以是很多不同東西。事實上,它可以是曲調,可以是主題或動機,或旋律性長歌,男低音的歌,或內在的聲音,全部都是。人們通常將旋律想成是曲調,某種你能用口哨吹,容易記憶,會留在你腦海裏的東西,尤有甚者,曲調幾乎從不會超出正常的人聲範圍,像蓋西文的“夏日時光”或舒伯特的“小夜曲”,或貓王的歌曲。   

人們最喜愛的旋律是完全展開的音調   

我喜歡稱之為1、2、3法則,事實上,有許多著名主題都是完全按照此法形成的。首先,有一個短的理念或樂句,那是第一點,其次,重複相同的樂句,但是有小小的變化,那是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大致相同。第三,曲調帶著飛翔的靈感起飛,依次類推,就是這個方法:1、2、3,像三階段火箭或賽跑中的倒數:“就位,預備,跑”,或是打靶練習“預備,瞄準,射擊”,或是電影攝影棚“燈光,攝影機,行動”,都一樣,1、2、3,這種旋律技巧的例子多得我幾乎不知該從何開始。以隨時待命的貝多芬第五號為例,1、2、3,或者你們知道愷撒法蘭克交響曲中,那個不易令人忘懷的主題。首先,是一個樂句,然後他稍微變化,增加強度,重複這個樂句,接著是輕鬆的結語。莫紮特的哈夫納交響曲也是同樣的道理。次序同樣是:預備,瞄準,射擊。依次類推,這種1、2、3設計的數以百萬計,它的中心是重複。2一向是1的重複,3則是起飛。知道了使音樂聽起來有旋律性的的秘訣,現在可以尋找使人覺得某些音樂無旋律性的一些原因。人們最喜愛的旋律是完全展開的曲調,當他們得到不完整的曲調或主題時,就開始有困繞。當他們聽到用比主題更短的旋律構成的音樂時,困繞更深。再以貝多芬第五號著名的開場白為例,它短的連主題都算不上,而是所謂的動機。動機可以少至兩個音符或三、四個。一個單純的旋律種子,會長出較長旋律的原料。對於認為瓦格納的歌劇無旋律性的觀點,原因在此,瓦格納常用小小的動機建構出那些大型歌劇,而不像意大利歌劇作家寫些合於常規的曲調。但認為瓦格納不寫旋律就大錯特錯了,隻是旋律是由動機構成的。你們都聽過瓦格納的偉大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序曲是由四個音符的動機開始,跟著另一個動機,也是四個音符。刺激的是瓦格納將兩個動機合在一起的方法,他讓第二動機與第一動機的結尾一起出來,因此一個的最後音符與另一個的第一個音符結合,鎖在一起.將兩個動機嚴密的鎖在一起,下麵再加上美妙的合弦。借著這個方法,將動機結合,由此創造樂句,終於獲得完整的故事。崔斯坦的序曲是個連續無盡的旋律奇跡,雖然似乎根本沒有曲調。可以看來,旋律有不同形式。   

好旋律的重要特證   

旋律太多,人耳可以同時捕捉到嗎?其實將它們合在一起就能聽到每個音符。強烈的高潮是最令人悸動的音樂之一。然而它卻是對位,那個字眼使人怕聽到巴哈的遁走曲或瓦格納的歌劇。但是對位並非缺乏旋律,而是有豐富的旋律,它不會抹去旋律,隻會使它加倍。   
由主題的最初兩個音符組成的旋律,從聆聽莫紮特開始聽它傳出的所有旋律,從頭到尾,不隻是主題本身,還有主題的發展部,以及動機和他們的對位每一刻都是旋律。   

什麽會產生無旋律性   

這次專題是“認識音樂中的旋律”,早先說過是一係列音符,但並非令人滿意的答案,因為有些係列的音符令人喜愛,有些則否,所以問題該是“什麽會產生無旋律性”,某些音樂被人視為無旋律性的原因,例如在對位中互不協調的旋律,或沉在低音部不易認出的旋律,或在中間不易找到,或由不能算是曲調中的小動機建構而成的旋律,但真正重要的原因還是我們的耳朵預期為何,即品位,也即視耳朵平時習慣聽什麽而定。使旋律容易琅琅上口,重複何其重要。但當我們聽到根本不重複,一直編織下去,永遠新穎的旋律時會怎樣?起初的確會較不喜歡,但那並不意味著並無旋律性,距“刀之傳說”這樣的重複越遠,旋律越不易琅琅上口,但同時他們業能變的更高貴美麗。有些曆史上真正偉大的旋律就是這一種,無重複,漫長的句子,隻是它不一定是人們邊走邊吹口哨的那種。在我年輕的時候我以為所有旋律都得有個重複的曲調,因為那時我短暫的音樂經驗教我的耳朵如此期待。而品位就是隨著成長聽各種音樂和人生的各階段而改變。在貝多芬時代,人們喜愛的旋律會使一百年前巴哈時代的人震驚詫異,今天的一些現代音樂雖被人抱怨為醜陋無旋律性,的明日的人而言,將是極迷人的日常之物.例如另一個漫長無重複的旋律,是德國偉大的現代作曲家保羅,亨德密特三十年前寫的《弦與鋼管合奏的演奏會樂曲》。即使三十年後的今天,仍有人會稱它無旋律性,但其實它是最動人美麗的旋律之一,不隻是在現代音樂中,在所有音樂中都是。   

旋律就是偉大的作曲家要它成為的東西   

《弦與鋼管合奏的演奏會樂曲》不管你們喜不喜歡,那都是偉大的旋律。四分鍾美麗的曲線拱起,山巔與深穀,充滿情緒之美,若有人認為她無旋律性,笨拙,不優雅,那麽八十年前,這些話正是用來形容另一位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的。現在,當我們想到旋律幾乎立即就會想到勃拉姆斯,但有個時期人們卻嚴厲批評他的音樂為“完全缺乏旋律”,在結束這個旋律話題之前,先聽勃拉姆斯的第四號交響曲的最後樂章。這些樂章如此不凡,但主要的原因在於它的主題,勃拉姆斯在這個樂章中給予我們的,是如此光輝熱情的旋律之美,使我們在結束時歡呼。他的方法就是對位,動機,重複。主題在低音,在中間。這個所謂無旋律性的作品,其實泉湧而出的是華麗的旋律,旋律就是偉大的作曲家要它成為的東西。


轉自"中國音樂學網"
原文網頁:http://musicology.cn/bbs/dispbbs.asp?boardID=6&ID=1021&page=3



專輯曲目

Disk 1

1. 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 I. Un poco sostenuto - Allegro
2. 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 II. Andante sostenuto
3. 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 III. Un poco Allegretto e grazioso
4. 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 IV. Adagio - Piu Andante - Allegro non troppo, ma con brio
5. Serenade No. 2 In A Major For Small Orchestra, Op. 16: I. Allegro Moderato
6. Serenade No. 2 In A Major For Small Orchestra, Op. 16: II. Scherzo. Vivace - Trio
7. Serenade No. 2 In A Major For Small Orchestra, Op. 16: III. Adagio non Troppo
8. Serenade No. 2 In A Major For Small Orchestra, Op. 16: IV. Quasi Menuetto - Trio
9. Serenade No. 2 In A Major For Small Orchestra, Op. 16: V. Rondo. Allegro

Disk 2

1. Symphony No. 2 In D, Op. 73: I Allegro non troppo
2. Symphony No. 2 In D, Op. 73: II Adagio non troppo
3. Symphony No. 2 In D, Op. 73: III Allegretto graziosoten
4. Symphony No. 2 In D, Op. 73: IV Allegro con spirito
5. Symphony No. 3 IN F, OP. 90: I Allegro con brio
6. Symphony No. 3 IN F, OP. 90: II Andante
7. Symphony No. 3 IN F, OP. 90: III Poco allegretto
8. Symphony No. 3 IN F, OP. 90: IV Allegro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