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德沃夏克的主要作品(zt)

(2009-11-05 09:39:04) 下一個


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 1841—1904) ,捷克作曲家。出生於布拉格附近的尼拉霍柴維斯。父為鄉村小客店主和屠夫。德沃夏克童年時隻聽過流行音樂和簡單的教堂音樂(他的父親演奏齊特爾琴),但在鄉村小學中學到了相當多的演奏小提琴、中提琴和管風琴的基礎知識,這給他父親以深刻的印象;父親雖然非常貧困,仍鼓勵他進布拉格管風琴學校而不是讓他在家經商。學習三年以後,1862年任布拉格國家劇院樂隊中提琴演奏員。在樂隊的十一年中積極從事創作。為合唱和樂隊寫的愛國主義《讚歌》(op.30)演出於1873年,獲巨大成功,遂離開國家劇院專心致誌於作曲和教學。1875年因布拉姆斯和漢斯利克的推薦得到國家資助。此後布拉姆斯不斷給予鼓勵,並幫助他在西姆洛克公司出版作品。德沃夏克多次訪問英國,1884年第一次訪問時在倫敦指揮他的《聖母悼歌》。他為英國各音樂協會創作了《d小調交響曲》(1885),康塔塔《幽靈的新娘》(1885)和清唱劇《聖柳德米拉》(1886)。1891年獲劍橋大學榮譽音樂博士學位,同年被聘為布拉格大學教授,十年後任該校校長。1892至1895年任紐約民族音樂學院院長,並在衣阿華的斯皮爾維爾捷克僑民區度過一段時間。他對美國、美國黑人音樂和印第安人音樂的感受,在他的九部交響曲的最後一部(《自新大陸》,1893)和所謂的《F大調美國弦樂四重奏》(1893)中都有所反映。他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故鄉維索卡鄉村莊園的深情,促使他不久就返回捷克斯洛伐克,1901年被任命為布拉格音樂學院院長(直至去世)。他的六十壽辰是作為國家大事紀念的。

德沃夏克是一位自發的作曲家;正如約翰·克拉彭在他論德沃夏克的著作中闡明的,他的全部音樂都有一種自然的新鮮感,這種感覺往往掩蓋了構成樂曲的精湛技巧和構思一個主題所費的苦心思索。仿佛是天賜的旋律常是精心琢磨和推敲的結果。對他一生影響最深的是斯美塔那,布拉姆斯和瓦格納的音樂以及捷克民歌。沒有一種影響足以支配他的創作;但對民歌的重視使他易於接受在美國時所熟悉的黑人和印第安人音樂語言。然而他又始終保持自己的本色。因此在他的音樂中難以從捷克因素中分離出美國因素來。象舒伯特一樣,德沃夏充的音樂可能有些散漫,甚至在某些最著名、最為人喜爰的作品——如《G大調交響曲》、《自新人陸交響曲》、《大提琴協奏曲》——中,也有一種什麽都要說兩遍,叫人聽得心煩的習慣。盡管如此,在他全部作品中最緊湊有力的一部,也是十九世紀晚期交響音樂傑作之一的《d小調交響曲》(第七)中就不存在這一缺陷。他個性中抒情的一麵盡情流露在他的歌劇中,雖然隻有《水仙女》一部流行在捷克以外。近年來為把四部早期作品列入正式曲目而對他的交響曲所作的新的編號引起了一些混亂。九部交響曲正確的編年號碼是:第一部c小調(《茲羅尼采的鍾聲》)(以前未編號);第二部降B大調(以前未編號);第三部降E大調(以前未編號);第四部d小調(以前未編號);第五部F大調(以前為第三部);第六部D大調(以前為第一部);第七部d小調(以前為第二部);第八部G大調(以前為第四部);第九部e小凋(《自新大陸》,以前為第五部)。

德沃夏克的主要作品有:

(1)歌劇:《國王與礦工》(1874),《頑固的農民》(1874),《萬達》(1875),《農民無賴》(1877),《德米特裏》(1882),《雅各賓黨人》(1888;1897年修訂),《魔鬼與凱特》(1899),《水仙女》(1900),《阿爾米達》(1904)。

(2)合唱曲:《讚歌》(1872),《聖母悼歌》(1877),《幽靈的新娘》(1884),《聖柳德米拉》(1886),《D大調彌撒曲》(1887),《安魂彌撒曲》(1890),《感恩讚美詩》(1892)。

(3)管弦樂曲:交響曲九部,《交響變奏曲》(1877),序曲六首(包括《狂歡節》,1891),交響詩五首,《斯拉夫狂想曲》三首,大提琴協奏曲兩首(1865和1895),鋼琴協奏曲(1876),小提琴協奏曲(1880)。

(4)室內樂:鋼琴三重奏四首(最後一首是《杜姆卡三重奏》),弦樂三重奏一首,鋼琴四重奏兩首,弦樂四重奏十三首,鋼琴五重奏一首,弦樂五重奏兩首,弦樂六重奏一首。尚有歌曲,二重唱,鋼琴曲和鋼琴二重奏多首。
————摘自《外國音樂辭典》

http://www.verycd.com/topics/13163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