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762)
2009 (1498)
2010 (796)
2011 (759)
2012 (633)
2013 (449)
2014 (575)
2015 (323)
2016 (276)
2017 (470)
2018 (127)
2023 (1)
最喜歡第3樂章了 好優美,這周五就要去目睹祖賓。梅塔指揮的風采了, 好高興
77年時的祖賓好年輕,現在也很有風度
Dvorak: Symphony No.8 Mov.III (Mehta) 1/4
Dvorak: Symphony No.8 Mov.III (Mehta) 2/4
Dvorak: Symphony No.8 Mov.III (Mehta) 3/4
Dvorak: Symphony No.8 Mov.III (Mehta) 4/4
德沃夏克所寫的最美好的音樂和他本人一樣,是自發的、不嬌飾的。德沃夏克一生都特別喜愛樸實的人民、鄉間的環境、故鄉的語言、習俗和民間的傳說。
德沃夏克於1889年在他心愛的波希米亞鄉間的寓所中創作了G大調交響曲;那時,他的靈感來時有如潮湧,使他筆不及書。8月26日,他開始記下他的構思。十天以後,從9月6日至23日,他正式寫作。11月8日,他在布拉格完成了配器,並在1890年Z月2日指揮布拉格國家劇院樂隊,第一次上演了這部作品。這是德沃夏克交響曲中波西米亞色彩極濃的一首,因有即興趣味,也被許多人稱為“交響詩式的交響曲”。總譜是作為他的第四交響曲出版的,但在實際上,這是他的第八部交響曲,現在也常常這樣編號。
共4個樂章:
1、燦爛的快板,G大調,奏鳴曲式。以大提琴、單簧管、圓號演奏優美、恬靜的G小調悲歌旋律開頭,看似序奏,實際卻相當於第一主題的第一句。它在本章中的一些關鍵處再度出現;但在其中它是作為一個架子,而不是作為樂章本身的組成部份。第一主題的第二句明朗而歡樂,與第一句形成第一樂章的重要因素。第二主題第一句由木管以B小調呈現,此第一句與第一主題第二句相關發展,然後木管又以B大調和諧地表現第二主題第二句,與圓號相互應答。發展部速度減慢,先以各件樂器處理第一主題第二句,再處理第一句、第二主題第一句、第二句。
這一樂章的主部主題由獨奏長笛吹奏的輕盈音型構成;對心有田園風光的人們來說,它暗示著鳥兒的歌唱。這一樂章還充滿著令人易於記憶的旋律,其中有很多是接近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的節奏。
2、慢板,C小調,不規則的3段體。樂章用開頭短小樂句的幾個富於想像力的變型構成,以弦樂的柔美旋律始,充滿鄉村寧靜祥和的氣氛,其間加入長笛與雙簧管類似小鳥般的啼鳴。其中最吸引人的一處是從C小調轉換到更明亮的C大調,活潑的風格,這是舒柏特常用的手發。在用小提琴演奏的纖細下行音階的背景上,這支旋律的新變型在長笛與雙簧管在急促的弦樂音型上呈現,有人認為是在描寫鄉村祭典。氣氛熱烈後再轉為寧靜,小鳥的啼聲再現,最後靜靜地結束。
3、優雅的稍快板,G小調,3段體。第一段略帶幾分憂鬱,中段為G大調,圓舞曲風格。圓舞曲似的第三樂章使人憶起柴可夫斯基的一些更雅致的樂思,然而它同時卻表現出農民的堅實而輕快的節奏。結尾為布拉姆斯在《第二交響曲》中使用的手法。以二倍速度將中段主題變形處理。
4、從容的快板,G大調,變奏曲式。歡慶的獨奏小號呼喚聲開始了末樂章,它好像是號召人們去參加某種慶祝會。隨後大提琴呈現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第二句富有異國情調的輕快主題,這個主題經過層次豐富的分段變奏,大提琴清晰地呈現主題,速度加快地進入尾聲高潮。末樂章的主題再一次地表明了德沃夏克舞曲旋律所具有的無限變化和美妙。
(http://www.artcn.com/artblog/?35/viewspace-15964.html)
德沃夏克 - 第8號交響曲(第3樂章)
德沃夏克(Dvorak)的《第8號交響曲》(Symphony No 8 in G, Op 88)創作於1889年夏秋之間。在德沃夏克所有交響曲中,這一部的內容同他個人牽涉最多,也最獨特。這首交響曲所反映的完全是平靜的心境以及歡樂與自傲的感覺,同作者的特定心境和體驗息息相關;聽賞這樣一部作品,仿佛可以分享作者在同大自然的交往中所獲得的新鮮、明朗而愉悅的感受似的。作者在這裏毫不陷諱同鼓舞和哺育著他的捷克民間音樂素村的直接聯係,整部作品飽含對祖國大地及其人民和藝術的熱愛之情,就象是從波希米亞的原野和捷克民間直接產生出來似的。
第3樂章:幽雅的小快板 - 甚活潑地(Allegretto grazioso - Molto vivace)。並沒有戲劇性的內容,它揭示的是令人感到親切的抒情體驗,仿佛籠罩著詩意的霧幔一般。樂章的基本主題用德沃夏克典型的抒情詩間調寫成,它的旋律進行典雅如歌,圓舞曲式的節奏又使這一富於冥想的主題添加一種活力。樂章中段轉入同名大調,這裏出現的新主題同樣典雅和深具民間氣質,十分接近純樸無華的民歌。這是作者從十五年前創作的獨幕歌劇《老頑固》中優美的托尼克詠歎調借用過來的,因為這支旋律同最後樂章的第一主題有著音調上的聯係,又得以同第1樂章的第1主題相呼應,特別重要的還在於作者借此又強調出第3樂章的民間場麵的特點。樂章的尾聲取材於中段主題,節拍和速度的更換使它變得十分決斷有力。總的看來,這一樂章給人的印象就象是作者的一首《斯拉夫舞曲》一般。
(http://www.classical.com.cn/html/21/18221-1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