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相約音樂會]聽朗朗在倫敦的兩場音樂會後散記(2009年)

(2009-05-22 06:49:08) 下一個



最近有機會去聽了朗朗在倫敦的兩場音樂會,他與倫敦交響樂團合作的Bartok的第二鋼琴協奏曲,另外一場是他的個人演奏會,獨奏會上演奏了舒伯特的A大調D959鋼琴奏鳴曲, Bartok的鋼琴奏鳴曲,德彪西的前奏曲,肖邦的波蘭舞曲, 第一次現場聽朗朗彈琴,以前都是在youtube看他的演奏。 Barbicain音樂廳座無虛席,掌聲響起, 朗朗大大方方的穩步出場,就像在video裏看到的一樣, 自然朗朗彈琴的技藝不必我來評論,這兩場音樂,朗朗演奏的音樂把我帶到一個亮麗多彩的世界, 他彈琴時, 有個習慣, 間隔時老用手絹擦汗。

 
朗朗與倫敦交響樂團演奏Bartok的第二鋼琴協奏曲


  
朗朗在倫敦的個人演奏會上

我看到的是一個才華橫溢,大方,謙虛的也有點調皮的朗朗,朗朗出名了, 他是目前世界古典音樂演出市場最搶手的演奏家之一,有的人不喜歡他那張楊的個性, 確實他幾乎是古典音樂演奏家裏表情,身體語言最豐富的,就連一些西方人也不喜歡,不過這次我去看演出, 並沒覺得朗朗演出的搖晃像媒體和傳說中渲染得那麽厲害,我的忘年交是位老古典迷,她也問我:聽說朗朗演奏時搖得少些了,我說可能吧,她說是不是Matha  Argerich 跟她說了呢,我這位忘年交是鋼琴家Matha Argerich迷, 是的, 朗朗演奏時的搖晃比其他人的多一些,但也不過份,我並不覺得影響了觀眾欣賞音樂。
 
總有人愛把他和李雲迪相比,我們從小習慣了排名次,做多選題,喜歡黑白分明,對與否的思維,其實這兩位年輕的鋼琴家的風格,個性是不一樣的,各有千秋; 朗朗外向,讓不懂音樂的人也能喜歡聽他彈, 甚至流浪漢都會想去聽他的音樂會; 李雲迪內向,有詩人氣質,老古典迷,或喜歡肖邦音樂的愛好者更喜歡李雲迪吧。朗朗等一些年輕藝術家讓更多年輕人,普通人接近並喜歡古典音樂有什麽不好呢?

其實,我們都應該愛護這些不可多得的音樂人才,在其他的國家,比如像德國,日本,如果他們國家出個音樂家,簡直就像寶貝,如小提琴演奏家Anne- Sophie Mutter, David Garret, 德國人把他們愛護得不得了,是啊,音樂奇才是可遇不可求的。

我在音樂會上看到的朗朗很帥,很精神,展現了新一代中國年青人的風貌,挺好,難道大家喜歡看到一位有才華卻唯唯諾諾, 半天吐不出一個字的朗朗更高興些?! 藝術家就要有特點有個性, 否則就是個隻會複製的工匠了。

 在他第一場音樂會,Bartok的鋼琴協奏曲彈完後,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一位英國老太激動地走向前台, 送給朗朗她特地帶來的一束玫瑰花,朗朗很大方,即刻抽出兩支玫瑰, 把一支玫瑰給指揮,另一支給第一小提琴手。在他 的個人音樂會上,當演奏完畢,掌聲也是經久不息,朗朗謝幕5次,觀眾希望朗朗能Encore,最後朗朗演奏了一首中國民樂,很耳熟,我就是叫不出名字,我也一直在找,好像是廣東音樂改編的一首曲子,電台也經常播放朗朗演奏的《黃河》和其他民樂改編的鋼琴曲,有什麽辦法,他們就是認朗朗; 也是朗朗,他把中國的音樂介紹給世界聽眾,這多好,他就是演奏一支曲子比文化部派一大幫人馬到國外演出的影響要大得多,西方通過朗朗認識一個新的中國不是很好的一件事嗎?我覺得大家不比對朗朗有太多過激的言論,他也就是一個演奏家,既不是政客也不是道德家。

對,朗朗音樂會上也看到不少同胞,不少家長領著孩子來受熏陶呢,而且很多人都是明目張膽地背著長鏡頭相機入場,工作人員沒法製止,因為太多背相機的人了, 我呢,手提包裏總是放有我那Sony cyber shoot,不用閃光也來了兩張。 朗朗在第一場演出會結束後,他為大家簽名合影,薰衣草也和朗朗合影了,並請他在CD和節目單上簽了名, 對於我來說, 也就是給留個紀念而已, 簽名排隊的隊伍裏有不少西方人,還是華人居多,朗朗也很會說笑,很隨和,有幾位小女孩就站在朗朗的簽名桌前一直在拍錄像,朗朗還逗她們問道"拍夠了吧?" ,很多人和他照相的人愛舉起V字手, 他也會做個滑稽動作呼應,其實大家不要把他太當明星看,不要給他壓力,台下的朗朗他在我眼裏,就像個鄰街大男孩。

總之支持朗朗!



朗朗2008年在倫敦Royal Albert Hall BBCProms上演奏中國民樂《平湖秋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