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激勵人心的交響樂章】交響史詩《第一交響序曲》和《紅旗頌》聯播by 肖蕭

(2009-04-18 08:37:14) 下一個
 









一直喜歡大氣,陽光,具有厚重力度的交響作品,

相信我們的人生需要勵誌, 需要經常不斷的勵誌,

我們需要更多的朝前走的動力。

常聽一些氣勢磅礴的交響好作品,

可以將我們的心境染化得更豐富, 更深沉,

更博大, 更具向上的力量。

不管生活中發生了什麽,

有一點須切永遠地記住:

沒有什麽比向前走更重要的了。


(在此貼和好朋友們一起共勉,讓我們永遠快樂而昂揚地走在陽光中。肖蕭)









交響史詩巨作《紅旗頌》和關峽的《第一交響序曲》賞析




交響合唱-交響詩《紅旗頌》賞析 -呂其明作曲





這是一部震懾靈魂、震懾心靈的有史詩氣魄的交響史詩性的偉作!傾聽《紅旗頌》使人蕩氣回腸。

《紅旗頌》是一部使人甘百聽不厭, 使人振奮昂揚的我國非常優秀的交響巨作,每次傾聽都會心潮澎湃激動不已。無論是高亢激昂的樂章還是柔媚動人的旋律無不打動我們心底的情愫。

伴隨著激昂的樂曲,我們的思緒跨越長江黃河,然後飛翔在高高的藍天上,腳下是一座座雄偉峻峭的雪山,而蒼穹深處,火熱的太陽正用千萬道金光照耀著山川河流,如絲如縷將你裹纏地暖意融融。

伴隨著音樂,一段段樂曲的旋律和節奏,如波濤洶湧的海浪撞擊著五髒六腑,又像暴風驟雨將靈魂蕩滌得一塵不染。

在樂曲聲中,激越處眼前有無數麵紅旗漫天飛舞,激情蕩漾,豪情滿胸。嘹亮的號角聲像閃電,像雄鷹劃破烏雲翻滾的天空。戰馬奔騰,寒刃閃爍,使人不由得激情澎湃熱血沸騰。

流暢時,如滔滔江水一瀉千裏。低沉時如泣如訴,牽引著盈眶的淚珠徘徊在為國捐軀的烈士墓前。伴隨著旋律的變化血液也隨之沸騰。滾滾襲來的感染力,恢宏壯麗,氣勢滂沱,像一幅鋪展在眼前紅旗舞動的壯美山河。悲壯的旋律在腦海裏翻滾,像漩渦一樣不斷地吞噬著各種雜念,將其絞得粉碎。

有些人覺得自己麻木了,失望了,頹廢了,墮落了。如果這樣建議你聽一聽這首大氣磅礴的《紅旗頌》吧!它會讓你重新煥發出新的昂揚的鬥誌。

春花雪夜鶯歌燕舞,是無助於拯救靈魂的。靜下心來,給自己些許時間,聽聽這首樂曲,它會帶給你重新認知這個世界的力量。人有的時候真的需要正氣,勇氣和鬥誌。

已記不清多少次聆聽過《紅旗頌》,快樂時聽,它讓我保持冷靜。孤獨時聽,它給我戰勝自己的力量。每次傾聽,都讓我感到自己和周圍的一切融合在了一起,感到天空是那樣得蔚藍。







《紅旗頌》是中國作曲家呂其明於1965年創作的一首管弦樂序曲。在1965年第六屆“上海之春”開幕式上,由上海交響樂團、上海電影樂團、上海管弦樂團聯合首演,取得了成功。《紅旗頌》采用單主題貫穿發展的三部結構,樂曲開始是引子,嘹亮的小號奏出以國歌為素材的號角音調,描寫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雄偉莊嚴的天安門前冉冉升起第一麵五星紅旗的動人情景。

連接部,雙簧管奏出深情如歌的旋律,描寫經過鬥爭洗禮的人們仰望紅旗,心潮澎湃的情懷,傳達出人民對紅旗至深的情與愛。樂曲逐步發展,轉向樂器交替的二聲部模仿,連續的三連音音型使節奏富於動力,將樂曲抬上一個小的高潮。

號角又響了,中間部分的頌歌主題變成了鏗鏘有力的進行曲,人群如潮,紅旗似海,仿佛看到了中國人民在紅旗指引下,自強不息,戰鬥不止的雄壯步伐以及高舉紅旗奮勇前進的豪邁氣概。

第三部分是主題再現部分,氣勢磅礴的樂曲表現億萬人民在這曆史性時刻,盡情歌頌的情緒。尾聲的號角雄偉嘹亮,形成強勁有力的最高潮,樂曲氣壯山河。

每當耳邊一次次響起那雄壯的音樂聲時,心潮彭湃就像滾滾翻騰著的江河大海!我們會情不自禁的隨著音樂翩翩起舞,那是一種崇高的精神,一種無窮的力量,我們會讓自己的每一根骨頭,每一塊肌肉都在這宏大之中得以進化,讓我們的靈魂在這偉大之中得以升華!

(肖蕭根據網絡資料編輯)











《關峽的震撼心靈交響樂章《第一交響序曲》賞析》





此樂曲是關峽根據所作歌劇《悲愴的黎明》,於2003年12月重新結構而成的。樂曲的主體旋律由於被用在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的配樂中而廣為傳播,家喻戶曉。作曲家認為作品“在挖掘那一代人心靈層麵的崇高美,表現普通人身上所蘊含的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情懷及其深層表達方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樂曲開端,銅管聲部勾畫出寥廓的天宇,弦樂奏出第一主題眾望所歸地磅礴顯現,仿佛朝霞烘托的冉冉紅日越躍出山頂或波瀾壯闊海麵;又好象是置身於激情燃燒年代的景象裏~~鋼琴流水般細訴出質樸柔和的曲調,如一隻白色的蝴蝶,輕盈而愉快地翻飛在青蔥歲月之間,仿佛是一位講述者在敘述或詠唱曾經有過的一種忘我奉獻的情懷,用平凡與信念感染年華。樂曲中部,在鼓聲狂燥的敲擊之上,銅管奏出第一主題的變奏,所有的聲部都在由層次的緊張行進,鼓點的敲擊仿佛心跳的節律,像是死神的降臨和對命運的抗爭,展現出黎明前的黑暗和生死之戰的殘酷。







鬥爭與希望對比交織著,然而鼓舞的力量從來沒有放棄過。經過殊死的較量後,大提琴奏出廢墟般的寧靜,在一片狼籍的慘烈寂靜中,異常柔美的小提琴獨奏開啟了一種可能,仿佛死劫後餘生的一個生靈在呼喚和找尋她的摯愛,木管的深情的回應並與之相互傾訴著久別重逢的纏綿;隨後一個個樂器聲部逐次加入,仿佛一朵蓮花在一瓣瓣展開花苞,最終綻放在令人震憾的光明中。


樂曲最後,木銅管聲部與弦樂聲部次第與小提琴交織,展現出一幅甜美,穩定的安寧景象,充滿著勃勃生機,蘊藏著無限的力量與希望,並令人回憶起曾經奮鬥的榮光。作為一個完美回憶的結局,樂曲又回複到最初那段感人至深的著名第一主題。烏雲盡散陽光普照,龐大的樂隊合奏,愈演愈烈,在激情燃燒中嘎然而止,將“崇高”永恒“定格”在信念的碑文上。

《第一交響序曲》曲作者,關峽,著名作曲家,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創作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電影音樂學會特邀理事,國家一級作曲;曾任中國歌劇舞劇院歌劇團團長,中國東方歌舞團副團長,現任中國交響樂團團長。
1985年他以各科全優的成績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

主要作品有第一交響曲《呼喚》、第二交響曲《希望》,第一弦樂四重奏於1985年獲“全國第四屆音樂作品比賽”二等獎;大提琴狂想曲於1982年獲美國“齊爾品”作曲比賽二等獎;2004年創作的《第一交響序曲》被廣為演出,並被選入2006維也納金色大廳新春音樂會曲目;大型民族歌劇《悲愴的黎明》2001年9月在北京公演, 2003年由中央電視台拍成舞台藝術片。

(肖蕭根據網絡資料編輯)









交響史詩巨作《紅旗頌》和關峽的《第一交響序曲》 三聯播













03 - 交響詩版本《紅旗頌》 - 中國愛樂樂團演奏 餘隆指揮





和好朋友們一起共勉,讓我們永遠快樂而昂揚地走在陽光中






01 - 交響合唱版本《紅旗頌》 - 中央交響樂團和合唱團演出
02 - 《第一交響序曲》關峽作曲-中央交響樂團 李心草指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