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this.width=450"border="0"..."> 450)this.width=450"border="0"..." />
2008 (1762)
2009 (1498)
2010 (796)
2011 (759)
2012 (633)
2013 (449)
2014 (575)
2015 (323)
2016 (276)
2017 (470)
2018 (127)
2023 (1)
莫紮特《d小調第20鋼琴協奏曲》K.466
莫紮特D小調第20號鋼協作於1785年,創作此曲時,是其歌劇巨作《費加羅的婚禮》完成階段,正值其創作力的巔峰時期。而他已有兩年沒有涉足交響曲的創作,因此有人說他把這部協奏曲當作交響曲來寫的。確實,這首鋼協對比作者的其它鋼協,形式之宏大、內容之豐富、戲劇性之強是首屈一指的,確有莫紮特後期交響曲的規模與氣勢。
作品在譜後不久便得以公演,從曆史上莫紮特父親給莫紮特姐姐的書信中後人才知道,當時莫紮特連和樂隊合練第三樂章的時間都沒有,就匆匆上了台。然而當這部作品演奏結束後,皇帝站起來向莫紮特揮動禦帽並大聖誇讚:“太棒了!莫紮特。”全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演出得到了空前的成功。演奏會第二天老莫紮特的日記中,記載了海頓對他親自道賀說道:我發誓我所說的句句是肺腑之言,令郎是我所知的作曲家中,最偉大的一位!
《D小調第二十鋼琴協奏曲》是迄今最常演奏的莫紮特協奏曲之一,貝多芬對這首協奏曲的評價很高,曾親自演奏過它(除此之外,貝多芬沒有演奏過別人的任何協奏曲),他和勃拉姆斯還分別為這首協奏曲寫過華彩樂段。這首協奏曲內容豐富,形象深刻,形式宏偉,就其交響發展的規模來說,實際上並不比莫紮特的交響曲遜色。樂曲中情感衝突表現生命光芒的閃爍,卻不用浪漫作曲家那樣長籲短歎憔悴行吟。旋律形式簡單卻意蘊非凡。
第一樂章,快板,D小調,奏鳴曲式。在低音域弱奏中由弦樂合奏呈示的第一主題有不安的情調,終止於屬和弦後,由木管轉成明亮的旋律,轉回主調。鋼琴似演奏新主題,邊奏細致的快速音群,邊進行第一主題再現,轉F大調後第二主題登場。主奏鋼琴轉由木管承接,進入發展部。發展部發展主奏鋼琴亮相的主題與第一主題開頭動機,以各種轉調呈示技巧化,快速音群與樂隊構成緊張的關係。再現部第二主題轉回D小調,按原型再現,銜接華彩樂段與尾聲。
第二樂章Romance浪漫曲,降B大調,三段體。先由主奏鋼琴開始優美的主題,其後由樂隊銜接,鋼琴與樂隊輪流表現這弈主題。隨後鋼琴引入新的主題,樂隊以和弦伴奏,最後回到開始的主題。第二段大段的鋼琴連續上演打破了樂章開始時的平靜優雅,表現出極大的情感起伏。期間樂隊以和弦突引鋼琴的上音旋律。本段結束後,鋼琴和樂隊又再現第一段的主題,並在樂隊弱音伴奏中結束。
第三樂章.很快的快板,B小調,缺少發展部的奏鳴曲式。第一主題亦采用極快速度的上升音型,主奏鋼琴呈示後,樂隊予以反複擴大。主奏鋼琴再奏D小調旋律形成經過部,終止於F大調,接著轉為F小調,第二主題登場,采用了三度小調。轉回主調後直接進入再現部。再現部轉換處為基礎的動機表現,然後按原型再現,華彩樂段後轉回主調而為尾奏。
這部作品被認為是曆史上最優秀的一部鋼琴協奏曲。在84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莫紮特傳》(英名:《Amadeus》)中多次引用。其中第二樂章也被用於結尾報幕期間的音樂。整部作品旋律優美,感情豐富,是莫紮特晚期器樂作品的輝煌傑作。
莫紮特《C大調第21鋼琴協奏曲》K. 467
《第二十鋼琴協奏曲》完成僅一個月後,《C大調第二十一鋼琴協奏曲》也麵世了。這兩首作品之間的反差非常明顯。d小調充滿了衝突和情緒化,而C大調剛洋溢著寧靜和莊嚴,唱起了和平頌歌。 這是一首熱鬧且充滿慶典色彩、印象明亮的協奏曲。莫紮特久在頹喪、失敗的心情底下掙紮,而這首曲子給人的感覺是明朗的、開朗的,可見莫紮特創作K.467時的心情是如何地輕鬆。本曲那進行曲般雄壯的開曲氣氛,以及充滿奔騰般詼諧精神的終樂章,還有中間樂章始終優美如歌的行板,都體現了這位音樂天才的妙筆。
這首C大調《第21鋼琴協奏曲》完成於1785年3月9日,同年在維也納的克魯克劇場首演,並由作者本人擔任鋼琴主奏。這也是莫紮特維也納時期的鋼琴協奏曲中,最優雅細致、最富想象力的創作。不僅如此,本曲還充分體現了主奏者的鋼琴演奏技巧,但並非純粹的“炫技之作”,並且以莫紮特獨有的那種無可比擬的均衡感,使得聽眾根本找不出管弦樂與主奏樂器(鋼琴)之間不協調的絲毫破綻,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開頭的快板揭示了進行曲的主題,由小號與鼓配合演奏,莫紮特最出色的手法,是讓結構緊密的交響曲思環繞著獨奏部分,以一種豐富的想象力呈現出樂曲的發展。鋼琴一開始時,並沒有直接宣示樂章的主要主題,而是以一連串的華麗音符與長聲顫音,在樂團重新唱出主旋律時,焦慮不安地盤旋繚繞著,而且一直往前走,有如純粹的幻想在飛翔。鋼琴聲就這樣地間歇降落在旋律上,有如蜂鳥一般。其他部分則是技巧高超的樂段,與裝飾奏音形的精彩演奏。
第二樂章是最著名的行板,可能也是莫紮特最如夢似幻的詠歎調——盡管曲中並無歌詞。事實上,溫柔的三連音曲調是如此可愛,使得莫紮特無法抗拒,隻能讓管弦樂團在一開始就唱出這溫柔的樂段,然後鋼琴以即興的方式重現上述的樂段,展開一段裝飾的抖動跳音,其效果是任何花腔女高音都無法企及的。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如泣如訴的木管,在低音大提琴溫婉的撥奏襯托下,共同呈現光輝的伴奏,讓溫柔的情緒鋪展開來。另一方麵,甜中帶苦的不和諧音,與微妙的和聲與音色轉變,每每顯示了後來浪漫樂派的音樂語法。
第三樂章輕鬆嘻鬧、充滿了歌劇的歡樂氣氛,一開頭就是頑皮嬉戲的主題,沿著音階上下而行。樂句的處理產生一種失衡的效果,而節奏強調的重點是在第二小節的開端,而不是第一小節,因此莫紮特讓曲子突然表現出一股衝力,帶動了整個樂章。此外為更進一步推動樂曲的進行,莫紮特以一種不尋常的弱拍強音,引入一個輔助主題。綜觀整個樂章,鋼琴一直在挑戰樂團,要樂團跟隨著它進入新的旋律之中,而樂團則一再試圖回到它熟悉的軌道上。到了中段的部分,鋼琴與樂團的對話轉趨激烈,雙方反複演奏主要主題的前六個音,每一次都是以不同的調性奏出,最後結束時,則以最明亮的精神為整個樂章劃下句點。
莫紮特《E大調第9鋼琴協奏曲“葉萊荷梅”協奏曲》K. 271
1777年初,莫紮特度過了他的21歲生日。此時,一位年青的法國女鋼琴家Mlle. Jeunehomme),在巡回演出中路過薩爾茨堡,莫紮特為她寫下了這部降E大調第九鋼琴協奏曲,作品編號K271。這部作品也以這個鋼琴家的芳名(“葉萊荷梅”)傳世。在莫紮特原創的27部鋼琴協奏曲中,大編號的10部左右受到音樂愛好者的廣泛喜愛,而這部被音樂學者公認為他創作生涯的第一部真正傑作的作品,卻多少有點被冷落,至少不如他的好多其它作品流行。著名的奧地利鋼琴家布倫德爾將這部作品描繪成“世界的奇跡之一”。而德國的名音樂學者愛因斯坦 (Alfred Einstein) 認為,這部作品之對莫紮特,就如《英雄交響曲》之如貝多芬,《少年維特之煩惱》之如歌德,“是莫紮特裏程碑似的作品之一。是屬於那些完全出自內心的創造和開拓來贏得聽眾,而並非為迎合聽眾口味的作品”。這兩位對莫紮特音樂研究造詣極深的藝術家和音樂理論家都認為,莫紮特後來的那些協奏曲“再也沒有超越這部作品”。
奏鳴曲式的第一樂章開始樂隊奏出並由鋼琴突然加入應答的第一主題趾高氣揚,十分自信。隨後出現的第二主題旋律優雅,甜美,其中那個過度句後來又在再現部中由鋼琴和園號演奏,效果非常美妙。莫紮特及其之前的協奏曲,主題的呈示一般都由樂隊完成,然後獨奏樂器進入。在這部作品中,不僅鋼琴在主題開始之後立即加入在當時很新穎,而且全曲中獨奏與樂隊之間相互融合,滲透。
小行板的中間樂章以小調寫成,彌漫著陰森的悲劇氣息。獨奏鋼琴以歌唱的方式變化和樂隊對答,整個樂章的旋律象是意味深遠的對話。
大三段式的第三樂章以明快富有活力的急板開始,給人一種十分意外的驚喜。中間是一段緩慢的小步舞曲及其變奏,這段音樂既高貴莊嚴,又優美抒情,令人回味。之後音樂又回到樂章開始的急板。全曲的結束非常突然,有點出其不意的感覺,就如全曲突如其來的開始一樣。全曲從頭到尾不同性格的音樂主題和獨特的表達方式,不斷給人以驚奇。
每當我安靜地坐下來,仔細聆聽這部作品的時候,總會被彌漫在音樂中的一種焦慮和激動不安的情緒所感染。那是一種熟悉的不甘平淡和對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向往,又是一種天才的自信心的展示。不知這是不是莫紮特自己當時心境的寫照?雖然對激發了莫紮特創作這部作品靈感的葉萊荷梅小姐,人們至今仍然一無所知,但我總想,是不是這位來自巴黎的年青的鋼琴家的藝術氣質和個人魅力,在莫紮特同樣年青的心中點燃了特別的激情?要知道莫紮特那幾年隻是在薩爾茨堡那個鄉下小城的寂寞中生活,藝術創作的眼界也還在當地宮廷主教大人的限製之下。無論怎樣,她盡管隻是在莫紮特21歲時途徑薩爾茨堡停留了幾天,卻在音樂的曆史上也留下了一個小小的印記,將自己的名字貼在了莫紮特的第一部傑作上,真是位令人浮想聯翩的傳奇人物。
在莫紮特的作品中,有27部編了號的鋼琴協奏曲。前四部(K37,K39,K40,K41)上世紀初被音樂學者鑒定為莫紮特在1767年12歲時在薩爾茲堡根據幾位“巴黎人”作曲家赫爾曼.拉帕赫,利昂特茲.胡納爾,約翰.壽貝特,約翰.艾克德,以及巴赫之子CPE巴赫的一係列的奏鳴曲樂章而改寫的。他將原作中的材料分給鋼琴和樂隊,給鋼琴獨奏部分以較高的技巧,而樂隊部分以完整的配器。1773年末所完成的現在編號第五的D大調(K175)是莫紮特原創的第一部鋼琴協奏曲。
1776年一月,莫紮特又回到鋼琴協奏曲這個體裁,先後創作了“華麗風格”的降B大調第六(K238)和性格相似的C大調第八(K246),其間有部為三架鋼琴而作的第七(K242)。幾個月之後的這部讓人耳目一新的“葉萊荷梅”協奏曲,卻是莫紮特及其之後的近一百五十年中,一係列古典浪漫鋼琴協奏曲傑作中的第一部。按上麵提到的愛因斯坦的說法,莫紮特的23部鋼琴協奏曲中,隻有那部為三位業餘鋼琴女士而作的第七(K242)是低於最高水準的。的確,莫紮特的鋼琴協奏曲就如他作品叢林中的奇葩,多彩多姿,爭奇鬥豔。既優雅悅耳,又深情感人,多年來,不知道給了我多少的歡樂和驚喜,還有積極地麵對生活和未來的信念。
莫紮特G大調《第17鋼琴協奏曲》K.453
《第十七鋼琴協奏曲》G大調,K. 453,作於1784年4月,6月13日在德普林克的浦雷亞府首演,是莫紮特為他所器重的一位學生——芭芭拉•普洛耶所寫。樂曲美妙動聽,充滿發自莫紮特當時心境的愉快、美妙和優雅,或許還有幾分體貼。自由而飄忽的慢樂章令人心蕩神馳,末樂章的主題用了一個近乎民歌的簡單、明朗的曲調,然後是一連串越來越快的變奏,燦爛而熱鬧。
全曲共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快板,G大調,協奏曲型的奏鳴曲式。先由第一主題開頭序奏,強有力的推移部有進行曲風格,後半部木管風格的音型引出第二主題。小結尾後,鋼琴經原型奏第一主題,D大調的新第二主題登場,在木管優美應答後,發展部鋼琴奏幻想型琶音。再現部用幻想型的琶音導入兩個第二主題。
第二樂章:行板,C大調,自由變奏曲。序奏型的5小節重複5次後,由木管吹奏的主題經由G小調、D小調、降E大調變奏,漸漸加入熱情的成分,再回到清純。
第三樂章:稍快的快板,G大調,變奏曲式。輕快的主題,第一變奏以鋼琴為中心,第二變奏旋律交由長笛、鋼琴以三連音符快速音群加以潤飾,第三變奏木管與鋼琴輪流表現,第四變奏轉G小調,第五變奏再轉回G大調。最後是急板收尾。
莫紮特《降B大調第27鋼琴協奏曲》K. 595
莫紮特在他短暫的一生裏共寫過二十七部鋼琴協奏曲,這是莫紮特的最後一首鋼琴協奏曲,完成於他生命的最後一年,1791年3月4日首演,莫紮特親自擔任鋼琴主奏。這場音樂會也是莫紮特最後一次以演奏家身份出現在舞台上。三年前,他完成了那首著名的“加冕協奏曲”,使他的名聲有所回升。而此時的莫紮特已是內外交困:喜新厭舊的維也納人不再象以往那樣青睞他的作品,他的學生也一個個離他而去,經濟上陷入窘境,身體也每況愈下。但這一切並沒有在這部作品裏絲毫的流露出來,相反卻呈現出一種平靜與從容,一種委婉的、聽天由命的哲理精神滲透著這首協奏曲。這裏沒有痛苦傷感的痕跡,倒有近乎升華的韻味,超然物外,笑看紅塵,天國的大門已經打開,仿佛要伴著這天籟走向他心中的主。
第一樂章是快板,降B大調,4/4拍,奏鳴曲式。開始是一小節伴奏,就像一首歌曲的開始那樣。第一主題進入後,不時地被一個強有力的分解和弦打斷。第二主題加入了切分音,與第一主題形成不很強列的對比。主奏鋼琴出現時,將第一主題加以裝飾,帶有朦朧之美的副題也隨後出現。主奏鋼琴以快速音群轉向F大調的第二主題。經過充分的展現後,進入再現部,在結束之前加入了一段長長的華彩樂段。
第二樂章是小廣板,降E大調,2/2拍,三段體。開始的旋律較慢,充滿典雅與泰然自若的情緒;中段轉入屬調,具有較強的韻律感和歌唱性;末段重複開始的段落,其中插入了一些新旋律。
第三樂章是快板,降B大調,6/8拍。第一主題具有輕快活潑舞蹈般的性格,無論是回旋曲風格的第一主題呈示之後的經過部,還是副題或第二主題,都受到這種性格的支配。再現部將第一主題幾度轉調,副題、第二主題相繼出現。主奏鋼琴以快速的琶音音群止於屬音,進入他親筆所作的華彩樂段,再次出現第一主題之後,全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