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法國薰衣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Beethoven-Piano Sonata no 8\'Pathetique\'op 13 (Freddy Kempf)

(2008-01-11 17:17:12) 下一個



這首悲壯奏鳴曲第一樂章的前麵,貝多芬加了一段很大的引子,在展開部的開始及尾聲前又出現了這段引子的素材。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中,隻有三首奏鳴曲有這種緩慢的引子:升F大調奏鳴曲作品第78號、降E大調奏鳴曲作品第81號a和奏鳴曲作品111號。
    貝多芬在自己的創作中,除了以一定的文學著作作為題材的作品(《普羅米修斯》、《愛格蒙特》、《柯列奧蘭》等)以外,很少采用標題性的標記。在鋼琴奏鳴曲中,我們隻有兩個這樣的例子,本奏鳴曲由貝多芬命名為《悲愴》,將E大調奏鳴曲作品第81號a的三個樂章被他稱為《告別》、《分離》、《歸來》。另外一些奏鳴曲的標題如《月光》、《黎明》、《熱情》等並非出自貝多芬之手,而是後人隨意題上的。
貝多芬所具有戲劇性、“悲壯”性質的作品都是用小調寫的。其中有許多作品正如本奏鳴曲一樣是用c小調寫成(鋼琴奏鳴曲作品第10號之一、c小調三重奏作品第一號、c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第30號、c小調鋼琴32變奏曲、第三鋼琴協奏曲、第五交響曲、《柯列奧蘭》序曲、鋼琴奏鳴曲作品111號等等)。
可以看出,悲壯奏鳴曲各樂章的主題是很相似的。引子的主題和快板部分的第一主題毫無疑問是相似的。第一樂章的副題和第三樂章(回旋曲)的第一主題很接近,第二樂章的第一主題和回旋曲的第一主題也略有相似之處。

第一樂章

    引子在速度、性質及節奏型方麵與急速的快板部分完全不同。但是,正如貝多芬作品中通常所有的那樣,他在引子及快板部分實際上保持了同一個脈動,雖然慢速的引子有著複雜的、精美的旋律線條,而快板部分的進行相當急速。為了使構思、內容和陳述形式得到統一,貝多芬天才地運用了同一的節奏脈動,這是辨證的因素,它將作品中往往是強烈對比的、互相對立的因素統一了起來。
    在2/2的快板部分,進行是以二分音符為單位的。如果說在引子中每一拍有四個十六分音符,也就是說進行是以十六分音符為單位,那麽,引子的一個十六分音符等於快板部分的一個二分音符,這樣,在速度和性質上尖銳對立的引子和快板部分就用共同的脈動統一起來了。
    引子音樂的悲劇性質不能表現為鬆散的演奏和任意的rubato,而是極端嚴肅的處理和絕對準確的節奏。
在開始彈引子以前,應該根據快板部分的速度,仿佛做一個節奏練習一樣先在內心裏感覺一下。應當先在心裏默默地唱一唱快板部分開始的一段,確定快板部分二分音符的脈動,然後再把快板部分的二分音符的進行轉換為引子的十六分音符的進行。
    快板部分的結構是不很平常的。主部(16小節的樂段)是以半終止結束的,然後又加上了一個反複的四小節的補充。在這之後進來的是建立在主部素材上的連接部,它導向平行大調屬音上的停頓。但是,副部不是在平行大調上,而是在它的同名小調(降e小調)上開始的。主部與副部的這種調性關係(c小調和降e小調)在古典作曲家的作品中是十分不平常的。在以四分音符進行為背景的柔和的,富有歌唱性的副部之後,結束部(降E大調)再次回到八分音符的進行,而且帶有生氣勃勃的、又是急速的性質。在這之後是一個反複的四小節的補充,然後是建立在主部素材上的第二個補充。
    呈示部在調性上並沒有結束,它中斷在屬調的屬和弦的五六和弦上(升F-A-C-D)。當呈示部反複的時候,這個五六和弦轉向e小調的屬和弦,而當轉入展開部時,這個五六和弦又重複了一遍。
在延長號後,展開部(在g小調上)開始了,它是從回到引子的主題素材(四小節)開始的,然後又從g小調轉到e小調上。兩次兩個小調相差一個小三度的對照是很有意思的:c小調-降e小調,g小調-e小調。在又一個延長號之後再次(在e小調上)開始了建立在主部素材上的快板部分並導向在主調屬音上的一個持續的停頓。在華采部式的8小節單聲部的過渡(均勻的八分音符進行)以後出現了再現部。
    在再現部中,副部的第一段出現在下屬調(f小調)上,第二段則在主調上(這次在小調上)。
    結束部突然中斷在減七和弦(升F-A-C-降E)上(在本樂章中每次在升四級音-升F上的停頓式很有意思的,這種手法在巴赫的作品中是常常可以遇到的)。引子的段落(四小節)重新出現,這之後是建立在主部素材上的急速的結束(12小節),開始時是p,一直達到ff。

第二樂章

    這個柔板樂章十分高雅淳樸。彈奏它時應避免多情善感,要準確作到作者為數不多但是卻十分重要的指示。它的音響接近於弦樂四重奏。
    本柔板樂章在形式上是複三部式,帶有縮減了再現部。主部有三個段落,它以完滿的完全終止結束在主調(降A大調)上。主部寬廣如歌的旋律出現在十六分音符均勻的進行的背景上,中間的樂句在陳述上是比較自由的,而且稍有朗誦音調的性質。
    在主部之後直接(在降a小調上)開始了中間段落(好象是高音聲部和低音聲部之間的對白)。在移到降六級音的調上(降F大調,被E大調用等音的方法替換了)之後,又回到A大調,接著開始了再現部。它是在重複的十六分音符三連音的背景上出現的,這個進行也保持在再現部中。
再現部縮減了:它隻由主部重複的(和開始一樣)第一樂句組成,並且正如貝多芬在大段落結束時所常作的那樣,以高音聲部中有著新旋律的8小節補充結束。

第三樂章

    這個回旋曲的性質常常被認為是表現演奏技巧的,因而把它彈的太快。在速度太快的情況下,就會喪失這一樂章的親切性質——它的歌唱性。
    這個回旋曲的形式相當簡單。主部有著樂句擴充了的形式,這一樂句以完滿的完全終止結束在主調(C小調)上。在一個不大的連接段落以後,在平行大調(降E大調)上進來了副部。它具有明亮的性質,在節奏上很多樣化,出現了八分音符的三連音。8小節用四分音符的和弦陳述出來的樂段(補充),接著又回到三連音的進行——向再現部過渡。主調屬音上的停頓(延長號)結束了副部主題,接著重複了主部。在反複之後直接開始了中間段落,它具有或多或少的對位性質,是以二分音符平穩的進行開始的,然後出現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進行,最後(停在主調的屬音上)是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三連音的進行。
    再現部在陳述上和呈示部十分接近。再現部中的副部是在同名大調(C大調)上,而不是在平行大調上。結束時加上了一個尾聲,正如貝多芬作品中所常有的那樣,在尾聲中出現了新的旋律進行。
尾聲具有鮮明的、生氣勃勃的性質。在完全結束以前(同樣是貝多芬常用的手法)出現了一個安靜的旋律句(p和pp)。而最後是ff的鮮明一擊(下行音階式的進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