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微風

明月清涼地,佳茗在握時。   淡淡微風起,停杯欲語遲。
個人資料
淡淡微風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聊聊道德經

(2011-09-23 19:28:04) 下一個

聊聊道德經

  

已經很久沒有寫正經文章了,這篇應該也不算正經東西,隻是看到有朋友在寫關於道德經的體會,大概掃了一下,不由得歎息,想想還是談一些個人的體會。
   
雖然說對經典的理解可以有百家之言,可以各眼看各花,但是,有些東西,還是有脈絡可尋,固然學習研究思考經典是好事,但若沒有“明師”,或者天縱英才妙悟天然,自己在自己的思維框架裏打轉轉,無論如何,也不會是經典的願意。
   
當然,作者未必如是,讀者未必不如是,自己玩弄自己,隻要覺得開心,也好。 

如果從尊重作者的角度,我們讀經典,至少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與高度,要不然,那隻能是我們自己的理解,而不會是作者的原意。
   
比如道德經,我們就要學習從老子的視角,論語則要思考孔夫子會怎麽想,佛經,自然是佛菩薩視角,聖經,則是耶穌或者他弟子們的思路,而可蘭經,一定要深入研究穆罕默德的思考了。
   
自然這比較困難,但若不如是,而是以我們自己的猜測來研究,一定南轅北轍。
   
當然會有朋友提意見:你怎麽知道那是他們的原意,你不也是在猜測嗎——自然。
   
但也有脈絡可循,一個是經典本身一定有蛛絲馬跡告訴你答案——其實不是蛛絲馬跡,隻要你明白了,處處都是彰顯無遺的,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
   
大家談的都是一件事兒,所謂聖人,壓根不會談多餘的事兒——宇宙裏哪有第二件事兒?! 

還是聊回道德經。 

先說說道德經的大致情況。
   
我們都以為道德經是老子所作,是什麽尹喜要挾老子,不寫不許出函穀關什麽的,其實,我們稍微研究一下道德經原文,就會明白這隻能是故事說著玩兒的。
   
道德經很明顯與論語佛經一樣,是弟子們記載老師話語的課堂筆記。所以才會前言不搭後語,才會有所重複,才會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有時候讓人摸不著頭腦。
   
是一位弟子的記錄,還是多位弟子的記錄,需要學者們去研究,我不是學者,不琢磨這個,我隻研究老子心法。
   
用老師的話說:想知道道德經講什麽,去大學找學者就行了,用不著來找我,但是如果你想成為老子,你就要來請教我了。
   
道德經,雖然八十一章,其實隻講了一件事兒:道。
   
也就是說,其實,其實第一章就把“道”講完了,後麵的,都是不同時期,不同人物,來請教老子時,弟子們或者求教者記錄下的,老子關於不同問題的答複。
   
或者說,第一章,是“一”,後麵的八十章,都是“二”或者“三”,或者“萬物”。
   
第一章講道,後麵是關於道的詮釋,發揮,應用。 

我們先放下自己心目中的“道”,看看什麽是老子的“道”。
   
不管是老子莊子孔子釋迦摩尼耶穌還是穆罕默德,他們心中的道,都隻有一個,那就是我們這個宇宙人生的本質。
   
不可能有第二個,如果有不同,已經是二,頂多是詮釋方式不同,而不會是本質不同。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此即佛家的“不可思議”。在我們思維中以為的“道”、“名”,都已經偏差了。除非我們打破思維的局限,才能真正認知宇宙大道。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什麽的無?——什麽是空?什麽是上帝造世界之前的世界?
   
什麽是有?——空怎麽生有?上帝怎麽從沒有造出了有?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妙是什麽?怎麽樣才能常無?怎麽觀?
   
徼是什麽?怎麽樣是常有?怎麽觀?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為什麽說無與有同出而異名?為什麽後麵說“有無相生”?有與無怎麽相生?
   
什麽叫同謂之玄?什麽意思,怎麽理解啊?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這哥們兒在說什麽啊?太玄了吧:) 

本來是想解釋的,寫著寫著,改變了主意——還是佛睿智,不可思議,語言是說不清楚的,隻能自己去修,自己去悟,自己去證,做不到,怎麽也不可能理解這些話的含義。
   
做不到,口水噴了再多也沒有用,所以,還是閉嘴吧。就提些問題,以供思考得了,虎頭蛇尾也就虎頭蛇尾了。
   
隻是立個杆子在這裏,望梅止渴畫餅充饑者,可以有個想頭,覺得自己琢磨出來的,可以有個鑒別。 

順便說一句:學問不是智慧,智慧也不是理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