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瑞典的社會模式ZT

(2007-11-19 02:46:29) 下一個
 

如果回顧一下曆史,那麽,對瑞典模式的態度可以有這麽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5060年代,國際輿論對瑞典模式大唱讚歌。人們讚歎瑞典經濟繁榮,社會 安定,認為它在經濟、政治體製方麵都是很成功的,對它充滿了羨慕之情。笫二階段是70年代,特別是70年代後半期石油危機以後,那時大談瑞典模式的是瑞典 國內外的保守勢力。他們把高稅收和低效率說成是瑞典模式的集中表現,於是瑞典模式就從榜樣、楷模,變成了危險的東西,可怕的東西。第三階段是80年代中期 以後,瑞典經濟複興了,它的低失業率(達到27),低通貨膨脹率(達到33)和經濟穩定增長率(接近3),使它成了調整和發展的樣板,瑞典模式 又一次成為國際輿論注意的中心。那麽,這一次與以前兩次不同的地方在哪裏呢?不但美國學者重視瑞典的經驗,特別是正在進行改革的社會主義國家也以積極的姿 態來看待瑞典的經驗。

當今瑞典這個國家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瑞典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典是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東半部的一個小國,人口約840萬,國土麵積在歐洲居第四位,僅次於蘇聯、法國、西班牙,它等於兩個英國本土那麽大。它有有利的 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很豐富,有鐵礦,總儲存量是40億噸,居歐洲的第二位(也有說是第三位)。含鐵率達60—70%,是世界上最富的鐵礦之一。此外,還有 鈦、鉍、鈾、鎢、銅、石油等等。森林覆蓋麵積占陸地麵積的57%,蓄材量約25.7億立方米。水域也很發達(水域麵積達到了38000多平方公裏,全國的 湖泊有92000多個)。在19世紀末,它是歐洲最窮的國家,經過百餘年的奮鬥,今天它是歐洲最富的國家之一,在經濟上從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發展到一 個具有先進的工業、科學技術的發達國家。現在除阿聯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少數石油生產國之外,它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西方各國多年來是名列前茅的。據 19828月世界銀行公布的報告稱,瑞典的人均國民收入是13520美元(當時美國的人均國民收入是12950),比美國還高,在美國、西德之上,在 歐洲,在瑞士之下。目前產業工人的月工資是2000美元,教授的工資是4000美元以上,人均住房麵積40平方米(別墅住宅占40%左右)。在瑞典,可以 說消滅了貧困,瑞典人過的是豐衣足食的日子。三大差別已接近消失。1986年婦女的平均壽命是80歲、男的74歲,在世界上僅次於冰島人和日本人。就耐用 消費品擁有量來說瑞典也是名列前茅的,據前幾年的統計每三個人有一輛小轎車,四分之三的家庭有汽車,每四個人有一部電話,每十個人有一艘汽艇(瑞典的島嶼 很多)。

瑞典的工業生產在世界工業生產 中的比重,比它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多四倍,出口多九倍,瑞典的機械設備甚至高出14倍,它的出口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瑞典的工業企業92%都是私營 的,但與其它西方國家不同,它有一龐大的公共部門。比如說教育、保健以及其它社會領域都是掌握在國家的手裏。瑞典的國有化並不高(將近10)。所謂公共 部門是包括全部的公用事業,公共運輸,大部分采礦,煉鋼,造船業,一個最大的銀行,以及一個由每個部門行業參加的全國企業委員會。從能源供應、電信聯絡到 幼兒教育、醫療護理等方麵都是公共部門,職工達140萬。每屆瑞典政府都進一步擴大公共部門的範圍,現在它已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各國中最大的公共部門,占瑞 典國民收入的65.4%(英國占47%,美國35%)。長期以來社會民主黨在教育、衛生、環保和社會福利等方麵不采用市場經濟的辦法來管理,而是由公共部 門來管理。它的教育製度全部是綜合性的,男女合校,沒有私有的,衛生事業也沒有私有部門。

 國《幸福》月刊所列的世界500家大工業企業中有22個瑞典企業,這對於人口隻有800多萬的國家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比例。20世紀初的瑞典工業部門 普遍存在一種企業家精神。許多世界著名公司都是在這一時期創建的。瑞典的富裕日益依賴於大康采恩,19家重要企業的職工占全部工業職工的比例從1978 以來從13%增為近40%。前些年在國際化口號下,瑞典的某些大康采恩通過大量購買企業而大大擴大了它們的國外組織,現在國外子公司所雇傭的人員達到了約 60%。電氣行業裏麵最成功的康采恩,除掉瑞典的通用電器公司以外,還有盧克斯電器公司,1984年末它通過購買意大利的紮努西公司和美國的懷德聯合工業 公司而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埃裏克鬆電話公司1987年春季為接受法國的康采恩電話設備總公司而同西門子公司和飛利浦公司進行了成功的競爭後成了世界 上最重要的電訊公司之一。現在已有65個國家建立了這家公司的AXE電話中心。在汽車工業方麵它有了沃爾沃公司,這是瑞典最大的工業企業,還有薩布斯卡 尼亞公司(也製造飛機),它在美國銷售的汽車多於國內。製造軸承的SKF康采恩,在瑞典以外銷售額約占95%。它成功地抵禦了日本在歐洲的攻勢。瑞典在國 際上有名的其它企業還有好多,這裏不一一列舉。所以"日內瓦的世界經濟論壇"認為,在經理人員的才能方麵瑞典應當列為首位,其次才是美國、日本、西德。該 機構認為不僅因為他們的語言知識,而且也因為他們更多地是從長遠考慮問題,而優於美國人。瑞典的工業一直麵向出口,它有著傳統的自由貿易的政策。它是在小 小的國內市場上成長起來的。現在,大企業的銷售額有70%到90%是在國外實現的。

 典的合作社運動早在1850年就出現了,1899年成立了全國性的合作社組織,目前全國有137個基層消費合作社,瑞典的合作社遍及全國各個角落,涉及人 民生活的一切方麵,從食品、服裝、日用品一直到石油、化工、住房建築、旅遊服務,無所不包。瑞典全部家庭的一半以上是消費合作社的社員。中央消費合作社的 組織在全國擁有1800個銷售點,通過這些銷售點銷售進入國內市場的全部商品的20%,與私營企業積極地進行競爭。

 別值得一提的是瑞典的農業合作社,瑞典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隻占3.8%,而從事農業加工、儲存和食品生產的人員則比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多三倍。瑞典供應自 己的食品是綽綽有餘的。糧食、肉類、油類的生產有30—50%的剩餘。這樣,蘇聯波羅的海幾個加盟共和國同它一比就差遠了,蘇聯非常羨慕。它的農業基礎是 11萬小家庭農場,所雇傭的農業工人隻有12000人,主要的重擔是落在農場主及其家庭成員身上。他們在自願及經濟核算的基礎上全麵合作,成了農業生產的 一個重要方麵。農場主生產糧食和飼養牲畜。加工及銷售由合作社來進行。每個農場主可以同時參加幾個合作社,比如說,種子合作社、奶業合作社、林業合作社等 等,但誰也無權掌握合作社,更不能操縱經濟大權,因為合作社推行的經擠政策是由社員自己推選的領導機構製定的,因此意見分歧不大。合作社聯合成十六個部門 組織,這些組織參加了瑞典的農場主聯合會,國家同農場主聯合會協商農產品的價格、補貼、信貸和稅收等方麵的重要問題。在國家和合作社之間簽訂經濟合同。國 家在必須提高農業生產的利潤或降低消費者的支出的時候,才對價格的形成進行幹預。這時國家往往要從國家預算當中拿出數十億克朗用來補貼。國家正是用補貼來 "管束"大農場主,它的政策是支持小農場主。

 典重視經濟的發展,科技的發展,文教的發展。瑞典屬於歐洲第一批消滅文盲的國家。早在1842年它就通過了一項法令,創立了公立的初級學校製度。這個法令 要求瑞典的路德教國家教會的每個教區(瑞典95%是基督教徒)至少有一所永久性的學校,教區應當為所有兒童免費提供教育。在20世紀初,他們已經把國家預 算的10—12%用在教育上。科技方麵的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5—2%。1987年對科研與發展的投資突破了占國民生產總值3%的大關。第二、瑞典 是社會民主黨執政最穩定的國家

簡單地介 紹一下它的政黨製度和社會黨實力。20世紀瑞典的曆史同瑞典社會民主黨是分不開的,瑞典社會民主黨創建於1889(就是第二國際成立的時候),經過 1917年的普選,第一次參加政府,1920年單獨上台執政,這在西歐、北歐是比較早的。後來十幾年瑞典的政局動蕩,到1932年社會民主黨再次上台後, 連續單獨或聯合執政長達四十四年(中間隻有一百天的中斷)1976年至1982年其它三個非社會主義政黨執政,它成為在野黨。到1982年又重新執政一 直到今天,經過了1982的選舉、1985年的選舉,又經過1988年的選舉重新執政。所以,瑞典是社會民主黨執政時間最長的一個國家。

 典的社會民主黨同其它的社會黨一樣,信奉民主社會主義,提出四大民主,即政治民主,社會民主,經濟民主,國際民主。就國內來說,瑞典社會民主黨標榜三大民 主即三大目標。從瑞典的曆史來看,也可分三個階段,19世紀末到20世紀的20年代,它是爭取普選權和代議製,實現所謂政治民主的階段,30年代到60 代是創建福利國家,爭取社會平等(所謂社會民主)的階段,70年代至今,則是爭取擴大經濟民主的階段。

 典各個政黨主要的分歧是在國內問題上,在國際問題上他們是比較一致的。政黨的格局相對穩定,壁壘分明。有五大政黨,兩大集團,早在20年代就形成了這麽一 個格局。根本原因是各個政黨代表著不同階層和集團的利益,不同的思潮,不同的信仰、主張和政策,這五大政黨是溫和聯合黨(原名保守黨)、中央黨(代表農民 利益的,原來它叫農民黨)、人民黨(就是自由黨)、社會民主黨,共產黨,現改名為左翼黨(共產黨人)。前麵三個叫非社會主義集團,後麵兩個稱之為社會主義 集團,雙方力量不相上下,勢均力敵。社會民主黨雖長期執政,但它在議會當中很少占有絕對多數,所以在多數情況下,它不得不依靠別的政黨的支持,有時靠左, 有時靠右,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靠著左翼黨的支持。共產黨在議會當中議席不多,僅占5—6%,但它在兩大集團力量對比中相當重要。左翼黨在建立無階級社會, 實行生產資料公有製等問題上與社會民主黨有原則的分歧,但在國家幹預經濟問題上比社會民主黨激進,在福利政策、一般經濟政策上,經常與社會民主黨一致,因 此在大多數問題上,社會民主黨可以得到左翼黨的支持。其它黨內部也都有分歧,在右翼聯合執政階段,分歧不少,隻是在反對社會民主黨搞社會主義這一點上他們 是一致的。

瑞典人比較關心政治,參加政黨的比率較高,70年代末80年代初,隻有10%的選民是"無黨派人士"90%的選民都有政治傾向。

社會民主黨(1984)在全國有284個支部,黨員人數達123萬多人,占瑞典840萬人口當中的14-15%還強,占成人當中的20%。除黨員之外,它還擁有大量的追隨者和擁護者。近十年來,其它政黨的追隨者的人數在減少,唯獨社會民主黨的追隨者在不斷增加。

 典工人階級組織程度較高,它有422萬勞動力,占總人口的一半,產業工人有300萬,體力勞動者90%都參加了瑞典工會聯合會,白領人員另外組織"中央職 員組織",有70萬人。瑞典的中央工會聯合會是最大工會組織,有25個分會,250萬會員。30多年來,每次大選,70%的產業工人是投社會民主黨人的票 的,它是社會民主黨的堅強後盾。在大選當中,工會是利用它的廣泛的基層組織,動員工人投社會民主黨的票,並給予經濟資助,不少工會會員是集體參加社會民主 黨的,多數的社會民主黨領導人是在工人運動當中湧現出來的,二分之一的社會民主黨議員是出身於產業工人家庭,三分之一的議員本身過去就是產業工人,這個比 例比西歐各國社會民主黨的比例都大。

 了工會之外,社會民主黨還建立了自己的青年組織、婦女組織及其它組織,包括勞工與人民運動,全國領取撫恤金者組織,全國房客協會、人民之家以及規模巨大的 工人教育協會等等。瑞典是一個各種社會團體眾多的國家,幾乎每個人都參加了不同的協會、俱樂部、學習班等等,這些團體經常舉行聚會、郊遊或其它活動。

第三、瑞典是"典型的福利國家"

 利國家的概念並不科學,因為它使國家的階級性質模糊不清,但它早巳在歐洲成為一個特定的概念,它是泛指西歐及其它地區實行了社會福利製度的發達資本主義國 家,其基本內容是:在混合經濟的製度下,由政府來推行"充分就業""公平分配""社會福利"等政策,以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的失業、貧困、不平等之類的" 弊病"。所謂充分就業、公平分配和社會福利政策,實際上就是國家通過就業政策、分配政策、稅收政策對生產、分配、消費的一種幹預,而"福利國家"的核心實 際上就是社會福利政策。所謂"混合經濟"就是在所有製形式上,實行國家、合作社、私人等經濟並存,以私人經濟為主的製度。在分配上,保證資產階級的應得利 潤,又堅持建立"從搖籃到墳墓"全民社會福利製度,從而盡可能緩和勞資矛盾,謀求兩大階級之間的"諒解""共存"。對於企業的生產經營堅持市場競爭的原 則,國家主要是通過財政和稅收的政策調劑社會需求的辦法來促進和調節經濟的發展。既要鼓勵經濟競爭,國家在必要時又要對經濟進行合理的幹預。

 瑞典,國家掌握有5%的工業企業,國營經濟支配著基礎設施的要害部門,但絕大部分的企業是歸私人和合作社所有,一方麵是強大的資本,另一方麵是廣大的勞動 群眾,國家通過一係列措施,使各種不同的利益有機地結合起來。主要從以下四方麵來看,瑞典在福利國家當中都是名列前茅的。按"混合經濟"的定義,瑞典的各 項有關指標在所有福利國家中都占首位。比如私人企業在生產領域當中占90%,比奧地利(是70%)、英國、法國、意大利(是80—85%)都高,國家幹預 方麵,在分配領域內,各類稅收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5%,其它的西歐國家是35—40%,還有其它的許多方麵,就不詳細談了,這是瑞典福利國家的第一個特 點。

瑞典福利國家第二個特點是較低的失 業率,特別是5060年代實現了充分就業。戰後以來,瑞典政府保證失業率不超過1—2%。據官方的統計,繁榮時期失業率在1.5%,危機時期不超過 2.5—3%。這個失業率與30年代它在蕭條時期的25%相比,與戰後西歐危機時期較高的失業率相比,它都是最低的。

 三個特點是"收入均等化",就是拉平各個社會集團的收入和使全體居民保持較高的生活水平,用重新分配來為社會服務,主要是通過稅收前的保險轉移、累進稅和 各種轉移收入來實現收入均等。比如收入在12000克朗以下的,在稅收後可以獲得新的8—10%的收入,而收入在60000克朗的則損失原來收入的 1.8%,收入到15萬克朗的,稅率高達80%,收入轉移25%。據1972年官方的統計,收入最高的10%的人和收入最低的60%的人的稅收後收入的絕 對平均差距是3(1:3)。所以,有人說,瑞典是西歐國家通過收入再分配後的一個最平等的國家。

第四個特點是社會福利設施完備、待遇很高,就連福利概念也發生了變化。

 典建立了一整套的全民社會福利製度,社會福利深入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的縱橫各個方麵。在縱的方麵,實現了從嬰兒津貼到養老金的係統化的福利,在橫的方麵, 每一項福利都具體周到,並隨時發展,從產嬰的補貼到養老金乃至孤寡家庭補助、教育津貼、培訓津貼等等,應有盡有。政府在社會福利上的開支占國民收入的比 重,1975年占24.8%,高於法國、意大利和英國。在所有社會福利和其他設施方麵,瑞典最突出的項目有養老金等,種類繁多,規定細致,條件優厚。它的 福利規定是很詳細的,有父母津貼、兒童福利,兒童從出生到八歲可以得到兒童津貼,每年3000克朗(等於500美元)。八歲以後繼續求學者可以領取助學金 20歲。中小學教育是完全免費,所有中、小學生可以獲得午餐、課本、文具,紙張等等。大學預科、補習學校、假期學校的學生每月可以得到學習贈款、交通補 助以及住宿補助等等。高等學校的學生可以取得贈款和無息貸款(償還期為二十年),如果貸款人參加了社會保險,在失業、生病、殘疾或遇到其他意外情況,可以 推遲或免予償還。高等學校還實行獎學金製度。還有醫療保險(包括醫療費用津貼、病假津貼、雙親津貼),失業津貼、工傷保險、傷殘年金、老人福利等。國民健 康方麵開支大,超過了西德、法國、荷蘭、英國、美國,在幾乎所有要素上都優於其它福利國家。這對瑞典的經濟、社會、政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就連人們對福利 的概念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從前人們衡量福利的最高標準是消費水平,現在則是從以下很多方麵來衡量福利:
1、醫療保健、福利、長壽,
2
、就業條件和勞動條 件,
3
、生活水平,
4、受教育的機會和文教水平,
5
、生命財產的安全和犯罪狀況,
6、家庭關係和社會關係,
7
、文化娛樂活動,
8、對政治生活的參予和關 心,
9
、住房和地方所提供的各種服務等等。

 一套福利製度是逐步發展起來的,這是瑞典社會民主黨長期執行的政策,瑞典社會民主黨的黨綱主張"民主社會主義""在自由、平等的基礎上建立人民間的夥伴 關係"。在瑞典,福利製度已成為它的社會基礎,即使在資產階級政黨執政期間,福利措施也沒有減少。福利製度的建立和發展是人民群眾為爭取社會平等而長期鬥 爭的結果,這個製度和累進製的稅收製度縮小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抑製了財富不均的現象,對社會安定起了積極作用。當然,也帶來很多問題:1、公共開支龐 大,給國家財政帶來巨大負擔。公共開支龐大直接的後果是造成財政赤字,70年代瑞典的財政赤字已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10—12%。2、經濟實力受到削弱, 把大量的人力、物力用在福利上,必然會對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不良影響。3、稅收負擔過重,比其他西歐國家更為沉重。實行累進製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勞動群 眾的積極性。為減輕稅收負擔,工資收入者主張,對公司企業課以重稅,但這勢必增加產品成本,削弱了瑞典產品的國內、外競爭力。

70年代後期瑞典經曆了一個經濟增長緩慢,赤字大增,債務負擔沉重的艱難時期。當時對福利製度提出了疑問,經過十年以後,瑞典經濟經過調整,取得了驚人的成 就:上麵已經說到了,失業率為2.7(最近的統計是1.6),通貨膨脹率是3.3(西歐國家平均是3.7),經濟增長近3%,國際收支有相當的盈 餘。經濟學家一致認為,龐大的福利製度總是會妨礙經濟發展的,但瑞典的現實不能不說是對這種想法的一種挑戰。瑞典成功的地方就在這裏,它既保持了公共部門 的規模完整,社會福利不做削減,同時又取得良好的經濟成就。它較小的工資差距和強大的工會力量,實際上可以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效率和靈活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