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從 Who is Hu ? 到 This is Hu ! (圖)

(2012-11-16 12:36:56) 下一個

中共十八大權力交接完成,習近平率新一代領導層亮相。在當了10年中共總書記之後,胡錦濤的中共總書記頭銜從那一刻開始貼上“前”字標簽,一如十年前將大位交予自己的江澤民。不過,與江澤民不同的是,胡錦濤還一並交出了軍權,將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打包”交給了他的接班人習近平,展現了通過自身的徹底引退助推黨內接班的製度化,以此徹底解決黨內“老人幹政”的問題,為未來的中共領導人立下一版“高風亮節”的新規,獲得了廣泛讚譽。
然而,從初登大位時的“誰是胡”(Who is Hu?),到交出手中權杖時“這就是胡”(This is Hu),胡錦濤走了整整20年。從20年前被“隔代指定”,到10年前正式“登基即位”,“為什麽是胡”的疑問一直伴隨在他左右。而今,在胡錦濤卸任中共最高領導人之際,這似乎可以給出一個較為確定的答案。
回顧“江胡”兩個時代的曆程,在經曆江澤民時代市場經濟高速發展之後,中國需要胡錦濤這樣一直在貧困地區當政,熟絡“基層群眾”,對於民間的疾苦有著更為深刻的了解的領導人。而這也正是具有戰略眼光和遠見卓識的鄧小平這一代政治強人做出的最為合理的布局,從某種意義上,胡錦濤的被選擇是偶然也是曆史的必然。
脫穎而出的“神秘人物
20年前的秋天,中共十四大,胡錦濤以49歲的年齡晉升政治局常委,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還特意向中外記者介紹了他。自那時起,作為主管黨務、理論、教育、組織人事、民族事務等工作的核心成員,胡錦濤在參與決策重大事務方麵,擔負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1993年,胡錦濤接替喬石擔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一職。
在胡錦濤突然“冒升”到中共最高決策層之際,海內外的研究者們則都在緊張地翻箱倒櫃,提出一係列疑問:他是什麽樣的人,有何政績,觀念如何,是哪個派係的,或者是否豪門之後;他快速竄升的原因是什麽,為什麽會得到中共元老的青睞;億裏挑一,是因為他的幹練,還是恰恰相反,因為他的平庸?
中共中央在1992年十四大後所正式公布的常委簡介中,關於胡錦濤是這麽寫的:
胡錦濤,生於1942年,安徽績溪人,1964年4月入黨,1965年7月參加工作,清華大學水利工程係河川樞紐電站專業畢業,工程師。
1959-1964年,在清華大學水利工程係學習,並任政治輔導員;
1965-1968年,在清華大學水利工程係參加科研工作,並任政治輔導員(“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終止);
1968-1969年,在水電部劉家峽工程局房建隊勞動;
1969-1974年,任水電部第四工程局八一三分局技術員、秘書、機關黨總支副書記;
1974-1975年,任甘肅省建委秘書;
1975-1980年,任甘肅省建委設計管理處副處長;
1980-1982年,任甘肅省建委副主任,共青團甘肅省委書記(1982年9月—1982年12月);
1982-1985年,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青聯主席,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1985-1988年,任中共貴州省委書記,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1988年起,任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委員,十三屆中央委員;
中共十五大後公布的簡介中,又加上了:
1992-1993年,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
1993年起,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黨校校長;
而今的胡錦濤簡曆,又加上了:
1993-1998年,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黨校校長;
1998-1999年,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中央黨校校長;
1999-2002年,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央黨校校長;
2002-2003年,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央黨校校長(2002年12月不再兼任);
2003-2004年,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2004-2005年,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2005-2012年,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201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但是這樣官樣文章的介紹,對於普通的中國老百姓來說,隻是一堆越來越響亮、越來越顯赫的官職頭銜的堆砌,在他們眼中與其他中共高官的簡曆並無二致,看不到一個“有血有肉”的胡錦濤。
那麽,胡錦濤是怎樣在中共數以萬計的官員中脫穎而出的呢?一個流傳極廣的說法是,在籌備十四大、醞釀中央領導層的人選期間,鄧小平曾經說過:“我看胡錦濤這個人很不錯。”這句話也普遍被認為是定音的一錘——1992年初鄧小平說話的分量,畢竟是不容任何人等閑視之的。
2002年4月,即將登上中共最高領導人大位的胡錦濤訪美前夕,美國《時代周刊》的亞洲版將他作為封麵人物,並以6頁的篇幅作了詳細介紹。但是全篇充滿了這樣的疑問:“Who's Hu?”作者利用胡錦濤姓氏的諧音,巧妙的玩了一個文字遊戲:“Who's Who”(西方的名人錄)和“Who's Hu?”發音完全一樣,更凸顯了西方世界對胡錦濤的陌生。
這篇文章的提要,就用了這樣一個句子:“《時代》深度研討胡錦濤——一個被指定為中國未來主席的神秘人物”(Mystery man)。
有一個廣為人知的一個輕鬆小插曲,從側麵印證了胡錦濤在冒升為黨中央常委之前,在中國大陸的知名度也同樣是是何等的有限:1992年10月19日,在十四大結束的第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江澤民率領新出爐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出場亮相,一一介紹。當最後介紹到胡錦濤時,他說:這個年輕人隻有49歲。翻譯剛剛將這段話翻譯成英語,會場內600多中外及港澳台記者爆發出哄堂大笑。
原來,外交部來的翻譯馬雪鬆,竟將“年輕人”翻譯成了“Young women”(女青年)。江澤民抓住機會來顯示自己英語水平,用英語糾正了翻譯的口誤,沒想到這個翻譯用英語重複江澤民的糾正,卻仍然將“年輕人”翻成了“Young women”!馬雪鬆後來解釋說:“我當時根本沒看見胡錦濤長得啥樣,隱隱約約將他當成了與他同時在團中央任書記的劉延東。”
地方經驗助力胡錦濤上位
要探究胡錦濤這樣一個“神秘人物”如何能被選中並進而登上大位,就要從他的地方經曆開始剝析。
胡錦濤的政治生涯,一直和“年輕”、“艱苦”兩個名詞同行。1985年,他離開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的位置,被任命為貴州省省委書記,成為中國大西南最貧困的貴州省主政者。那一年,他42歲,是全中國最年輕的省委書記。1988年年底,胡錦濤出任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直到1992年進入北京最高決策層。
胡錦濤在地方的經曆被一些海外觀察家認定為毫無建樹,直指他在貴州3年多,貴州仍未擺脫貧困;在西藏3年多,西藏亂象仍未改觀。然而,拋開偏見,現實果真如此嗎?
從現有的曆史資料來看,胡錦濤並沒有把貧困的地方當成自己政治上的跳板,而是表示希望長期留在貴州工作。1985年7月,他到任的消息剛剛傳到黔西北最邊遠的地區時,他人就已經到了貴州,令當地正準備迎接的官員大吃一驚,展現出新任省委書記的不同凡響。
當時,胡錦濤沿著貴州和雲南、四川、廣西交界的邊緣地區走了11天,輕車簡從地訪問了12個縣的許多村寨和廠礦,這些地方大多是少數民族聚集地區。麵對聞風趕來的記者,他說:“自從踏上了貴州的土地,我就覺得自己的命運已經和貴州3,000萬父老兄弟的富裕、幸福連在一起了。”到1987年年底,他用了兩年時間跑遍貴州86個縣、市、區。?
1987年秋天,中共十三大之後,政治體製改革又小心翼翼地邁出了步伐,胡錦濤在貴州也開始行動起來。1988年,貴州開始從黨政分開入手,從省級和企業做起,連續製定了《貴州省省級黨政分開實施方案》、《中共貴州省委機關機構改革近期實施方案》,重點解決省委和省政府的職能劃分,相應調整省級黨的組織形式和省委工作機構。
在胡錦濤主導下,貴州省還開始大規模的機構改革,先後撤銷了省人事局、勞動局、統計局、審計局、工商局、物價局、對外經濟協作辦公室、計劃生育委員會、人防戰備辦公室、省教委、國防科工辦11個部門的黨組,政府係統逐步建立起行政首長負責製。
1988年10月,胡錦濤麵臨在貴州的一次重大考驗。在各地學潮的影響下,貴州大學一些學生因為矛盾引發爭鬥,結果導致數千名學生衝出校門,上街示威遊行,到省政府大院請願。在這起突發事件的處理上,胡錦濤充分展現了靈活的手腕。他連夜召開會議,並深入到學生當中與示威大學生進行商討協調,這種溫和措施成功地化解了學生們的怒氣,事態很快得以平息。
在貴州工作了3年,正當他在貴州的工作初見起色時,1988年底,中央一紙調令,胡錦濤離開貴州,前往中國另一個最艱苦也是最特殊的地方——“世界屋脊”西藏上任,成為“駐藏大臣”。當時西藏局勢緊張,“一部分藏人正在進行分裂活動”。當時有分析認為,胡錦濤這次臨危受命與他在貴州時的時政,尤其是波瀾不驚地平息學生示威有直接的關係。
剛剛到西藏時,人們把胡錦濤與他的前五任書記相比,發現胡是唯一個文職出身的書記。不過,這個文職出身的書記也有鐵腕的一麵。他一方麵與藏族幹部搞好關係尋求支持,一方麵主張對“藏獨”采取強硬手段。1989年3月,要求西藏獨立的人士舉行示威遊行,發生了拉薩事件,胡錦濤迅速宣布戒嚴,將事件撫平控製了局麵。他的“一手硬,一手軟”不僅控製了局麵,而且使他更進一步獲得了中共高層的欣賞與肯定。
普遍認為,鄧小平等中共高層認為胡行事果斷,對共產黨忠誠,使胡進一步得到賞識。
有人說,胡錦濤是個比較幸運的人,他的仕途基本上算是一帆風順。雖然胡錦濤不像中國其他曆任領導人那樣經曆過許多的人生挫折和仕途風浪,但他幾年間在中國幾個最艱苦的地區工作的獨特經曆和所作出的成績,無疑為他的仕途發展增加了重要的砝碼。
北京權力中心的10年蟄伏
20世紀80年代,中央最高決策層呈現出老齡化趨勢。麵對國際環境的風雲變幻和現代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鄧小平多次表示,要選一些年輕一點、精力充沛一點的人進政治局,進常委會更好。而在當時那一批年輕官員中,胡錦濤無疑是脫穎而出的一個。?
1992年中共十四大結束時,49歲的胡錦濤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最年輕的常委,排名第一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主抓黨務工作。在政治局常委中排名“老七”的他,還有一重身份——江澤民的接班人。
中國大陸實行的是共產黨的絕對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毛澤東曾經說過中國傳統社會中有神權、君權、族權和夫權四條繩索,而當今的中國,取代這四條繩索的則是無所不包、無微不至、無遠弗屆的黨權羅網。胡錦濤正是黨權的主管:中共的組織發展、管理,黨員、黨幹的升降進退、素質提高,黨紀的執行,黨風的整頓……全都由他來一把抓,一如當今他的繼任者習近平
而從他個人來講,這也是不折不扣增強個人凝聚力、擴大自己領導基礎的機會。就在胡錦濤當選的次日,他就以全新的身份在公眾麵前亮相、處理公務了。從公開報道看,從會見法國共產黨代表團,到會見優秀科技人員、中國航天事業功臣;從代表黨中央出席總工會執委會、會見共青團代表並講話,到出席授予警銜儀式……這些公務雖然都是不具有多少實質性的禮儀活動,但這些都向外界表明他手中已握權杖。
1993年,胡錦濤接替喬石擔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一職。中央黨校是中共培養黨務幹部的最高學府,一直是高級幹部的培養搖籃,每年都會有不同批次的官員在這裏“深造”,而由此走出的官員往往都會“更上一層樓”。可以說,中央黨校是中國官員晉升的必經“熔爐”,而胡錦濤就是這裏手握“鍍金”大權的那個人。
1998年,在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並正式成為以“江澤民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的第六個年頭,胡錦濤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簡稱國家副主席)。1999年,再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簡稱軍委副主席)。
按照中國1982年製定的憲法,國家主席職務是象征性的虛位元首,具有最高的地位並享有國家的最高代表權,但不獨立決定任何國家事務。而副主席的職務,則更是象征意義遠大於實質。但自胡錦濤開始,接班前兼任國家副主席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黨校校長、軍委副主席5職(漸次獲任),因此握有實權。現今的習近平也沿襲了這一慣例。
然而,縱觀胡錦濤登上大位之前的10年“太子”生涯,可以看出,他延續了地方大員時期的“低調”作風,乃至於他的不苟言笑,甚至被普遍認為是木訥。在美國《時代周刊》亞洲版曾經刊發的題為《接替掌舵》的深度報道中,用“一張木臉”、“蠟製的”來形容胡錦濤,而這類對胡錦濤的形容也比比皆是,這也在10年之後固化為外界對於胡錦濤的第一觀感。
之所以如此,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胡錦濤本人的謹慎:他不喜歡張揚,不喜歡過多曝光。熟悉胡錦濤行事風格的觀察人士指出,他的風格可謂“言行如一”。多年來,胡錦濤都不願宣傳自己,對新聞界的采訪,他也是能避則避、能躲則躲。還在貴州當省委書記時,他到北京開會,便一再提醒記者,不要對他個人的活動進行報道,“以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煩”。
更為重要的原因是,他清醒地知道中國的政治生態,在他那個位置上能做的隻能是“不動聲色”,積蓄力量來創造自己的傳奇。中共十六大上,胡錦濤率領第四代領導人順利接班,說明他10年來所采取的策略是成功、有效的,因為在中共的政治中,“出頭的椽子總是先爛”。
那麽,在1992年成為政治局常委,到2002年從其前任江澤民手中接過權杖,10年蟄伏的胡錦濤究竟在幹什麽?接近中共高層的觀察人士指出,胡錦濤此後的執政思想正是在這一個時期形成的。上任之初,胡錦濤就到中共紅色聖地西柏坡宣誓了他“以民為本”的施政綱領,“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的表述也被稱為“新三民主義”。
在這一理論基礎上,胡錦濤在上位之後的10年悄然間進行了一場“平民革命”,比如取消農業稅,讓億萬農民獲益,推進農村各項改革;修改保護勞動者權益的《勞動法》;推動麵向全體國民的社保和醫療係統改革等等。相比於西方國家,如若推動這些全民改革,不知要爭論多久、履行多少程序後才能真正實施,而中國的這場變革則顯得波瀾不驚。
說到取消農業稅的政策,許多農民的表述是“共產黨又回來了!”由此可見胡錦濤的這場革命深得民心,也再次夯實了中共政權根基。
更為重要的是,胡錦濤的這些改革實際上是對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進行了一場撥亂反正,不再僅僅以堅持發展經濟為中國的核心任務。他調整了改革開放的“先富論”,開始引導中國走向理想中的“共富”。他其後所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新農村建設、創新型國家、執政能力建設等一批理論,據信都與那一段蟄伏日子緊密相關。
執掌大權,偶然中的必然
2002年春,在中國領導人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溫家寶等人聯袂出訪各國的外交攻勢中,胡錦濤出訪馬來西亞、新加坡和美國是最後的、卻是最引人矚目的壓軸戲,尤其是胡錦濤當年的美國之行,還掀起一場“認識胡錦濤熱”。海外傳媒以空前規模和聲勢,對胡錦濤做了巨細無遺的報道。
就在胡錦濤訪美後的半年多時間,胡錦濤正式從江澤民手中接過權杖,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並最終於2003年和2005年接任國家主席和軍委主席,集黨政軍三權於一身。然而,即便是時至今日,對於“為什麽是胡”,外界也仍然頗為迷惑。
在地方執政6年,胡錦濤統管的都是邊遠窮困省區,也是商品經濟最不發達的省區。而他在黔藏兩地並沒有拿出出色的政績,充其量隻是做到了穩定局麵,卻未能做到騰飛和突破——中國當時最走紅、在經濟上最財大氣粗的是東部沿海諸省,這也是他當年被隔代指定為接班人最為外界質疑的地方。
不過,這條缺陷,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也可以成為優勢:江澤民、朱鎔基等都是來自最富裕發達的上海,那麽政治局常委班子中有從西部落後地區來的,倒可以更具廣泛代表性,形成製衡,減輕傾斜之感。而這顯然全都被“欽點”胡錦濤為隔代接班人的鄧小平看在眼裏,並進而成為胡錦濤獲得元老們廣泛認可的關鍵。
關於胡錦濤如何被發現、如何被拔擢到最高領導層,第二代領導人隔代指定他擔任未來接班人是確有充分理由還是如同擲骰子一般擲到誰就是誰,當時有看法認為有兩種可能性:一種可能性是理由確實有,不過一般人肉眼凡胎看不出,隻有選中胡錦濤的人“別具慧眼”,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發現他有繼承大統的潛在條件;第二種是根本就沒有理由,胡錦濤能被選中,完全是一種偶然性在起作用。
在中國社會和權力體係中,一代人掌權時間甚長,而上一代領袖不允許下一代領袖改弦更轍,出於“政策連續性”、“權力穩定性”考慮,在選擇接班人上,服從領導、“對黨的事業忠誠”可謂是最高準則。胡錦濤在中央需要人到貴州、西藏時,服從組織安排,二話不說,不叫困難,這或許也是他能夠獲得元老青睞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
北京當年傳得有鼻子有眼的一段故事:鄧小平找江澤民去談十四屆領導班子,問對胡錦濤怎麽安排。江澤民說,他的身體不適應西藏高原氣候,可以安排到水利部當部長。鄧小平一聽大笑:太小了吧!這個年輕人,一是有人品,對胡耀邦有情有義;二是有原則,對西藏分裂活動不手軟;三是有經驗,幹過基層工作,作過團的工作,當過貴州和西藏的一把手;四是熟悉西部,長期在西部工作;五是年輕,不到50歲。雖是傳言,但胡錦濤所得到的認可由此可見一斑。
回顧從江澤民到胡錦濤中國20年的發展曆程,在經曆江澤民時代市場經濟高速發展之後,中國顯然需要胡錦濤這樣一直在貧困地區當政,熟絡“基層群眾”,對於民間的疾苦有著更為深刻了解的領導人。這正是具有戰略眼光和遠見卓識的鄧小平這一代政治強人作出的最為合理的布局。
從這個角度來看,即便當時被選中的不是胡錦濤,也會是趙錦濤、錢錦濤或者孫錦濤、李錦濤……而胡錦濤主政中國10年,某種意義上說,是偶然也是曆史的必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