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在德國為何開寶馬不如騎自行車(組圖)

(2012-06-04 12:30:41) 下一個

親曆:在德國為何開寶馬不如騎自行車

歸根到底,馬路秩序和行路道德,是決定自行車能不能在一個國家真正普及的關鍵所在
去德國之前,想像過一幅畫麵:大街上,鋥亮的保時捷、寶馬、奔馳,摩肩接踵,閃閃發光;小巷裏,多彩的奧迪、甲殼蟲、Polo巧笑倩兮,一騎絕塵。這個隻有8000萬人口,卻是全世界最堪稱“汽車王國”的國家,一定是滿街的香車美女吧?
到了德國,才發現,這幅“香車美女圖”隻是沉浸在汽車夢中的中國人一廂情願的想像。實情是,“汽車王國”比所謂的“自行車王國”中國更像是一個自行車之國。
首先得說,德國的大馬路絕對沒有北京長安街那樣的規模,最多也就相當於上海的虹橋路,更多是 複興西路那樣的尺寸,窄窄的,靜靜的。中國大街上汽車你擠我蹭、喇叭聲此起彼伏的事,在德國是絕對見不到的。所有的車都安靜地一溜兒,不急不躁不插隊,遇到有行人和騎自行車的人,司機會禮貌地做個手勢,讓“弱勢群體”先過。
而且,德國的路上,寶馬、奔馳、奧迪的確非常常見,但不知為什麽,不像在中國的路上那麽紮眼,沒有一丁點炫耀的意思,你不會馬上聯想到“富人”。
除了德國車,法國的雪鐵龍和標致、美國的福特也比較多。但無論如何,車在德國,就真的隻是實用的代步工具。
而自行車在德國,卻是個時尚之物。8000萬人口的德國,自行車保有量據說在6000多萬輛,有的家庭裏是人手一輛。又帥又酷的年輕人、西裝革履的中年人、滿頭銀發的老年人,都會騎著自行車上學、上班、購物。
這一點與中國恰恰相反。在“自行國王國”中國,人們至少已經在心理上告別了“自行車時代”,並且爭先恐後地擠進了“汽車時代”—— 自行車被認為是一種“落後”的交通工具和上世紀80年代的“遺物”,汽車,似乎才是會載著中國人飛馳向21世紀和更美好未來的“幸福飛船”。
當然,德國人概念裏的“自行車”,與中國是非常不一樣的。或者說,是處於兩個發展階段的自行車。
首先,德國人一般家裏都有至少一輛汽車,汽車是最基本的交通工具,盡管很多時候,汽車隻是在周末出遊或全家出動的時候才開出來。自行車是在汽車之上一種更自由和方便的出行方式,比如去趟家附近的超市或咖啡館、在校園裏從宿舍去圖書館等等,不是說 買不起汽車才不得不騎自行車。

親曆:在德國為何開寶馬不如騎自行車
實拍德國最富裕的地區

其次,德國人騎自行車,更多是厭倦了四輪之物的束縛和禁錮,想要去掉框框回歸自然。這也是與大多數中國人截然相反的一種心態。
在中國,由於道路擠堵、空氣質量差,再加上上班路途遙遠,人們自然會想要更多的私密空間和更舒適的路上體驗,於是都非常向往汽車。但在德國,由於城市空間不大,空氣清新,自行車反而是更為清新、便捷的交通方式。
馬路上還有專用的自行車道,不需要與汽車和行人、摩托車搶道,人們當然會願意親近自然。
所以歸根到底,馬路秩序和行路道德,是決定自行車能不能在一個國家真正普及的關鍵所在。
在中國的馬路上,汽車占據了決定性的強勢地位,即使在右轉的時候也常常搶在行人和自行車之 前,而且缺乏對它者起碼的尊重,讓騎自行車成為一個相對弱勢的選擇。在德國,各種交通工具各行其道、秩序井然,“強者”更是會專門尊重“弱者”,如自行車 這樣環保、自由、方便的東西,又怎麽可能不受人喜愛呢?

親曆:在德國為何開寶馬不如騎自行車

自行車在德國,更像是一種娛樂工具,被熱愛生活的人們變出了無窮的花樣
在德國,我看到了各式各樣或鮮豔或奇巧或荒誕的自行車。自行車在德國,更像是一種娛樂工具,被熱愛生活的人們變出了無窮的花樣。
到達萊茵河畔名城科隆的那一天,正逢歐洲最後的夏日,一個晴空萬裏,幾乎可以用“燦爛”來形容的好天氣。從中國到來,一下子可以感覺出空氣質量的差異。那裏的空氣清冽幹淨,陽光因此也顯得更加強烈刺眼。天是非常完美的藍,有飛機飛過時會劃出一道優雅的白色弧線。
這樣的一個天氣好的周末,人們都騎著自行車出門,晨練、遛狗、購物,或者就是到萊茵河邊來喝杯咖啡、發發呆。自行車是他們與自然親近的一種方式。第一眼看上去,德國自行車們顏色都很“炫”——玫紅、鵝黃、翠綠、湖藍??不像在中國自行車大多灰頭土臉、臊眉搭眼。更讓我驚歎的是,科隆人在出門前還會精心搭配衣服和自行車的顏色,使整體看起來更加協調。襯著湛藍的萊茵河,遠遠望去就是一張漂亮的明信片。
我心想,做到這一點,需要多麽強大的對生活的熱愛啊!
德國自行車花樣也比中國更多一些,除了傳統式樣的自行車和山地車以外,還有可以一邊躺著騎、一邊看藍天的自行車,我稱之為“發呆車”。一位騎車人告訴我,他曾經這樣“躺著”騎遍了多瑙河穀。
我還看到了我有生以來見過的最長的自行車。車主購於5年前,總體造型與普通自行車並無兩樣,但就是整個車像是被人用力拉過了一樣,有兩米多長。車主同意我試一試,一坐上去,發現我的腿完全不夠長,根本構不著踏板。看來,這樣好玩的自行車隻能是高個長腿人士的專利了。
另有一位時尚的年輕人,騎了一輛自己動手改裝的薄荷色自行車。大杠是英國產的,輪胎是泰國來的,而且都是從跳蚤市場上淘來的,總“造價”隻有400歐元,但整體看起來非常酷。
不少德國老人退休後,也會騎著自行車長途旅行,觀賞風景,享受人生。我碰到了一位已經騎車遊遍了整個德國和多瑙河流域、最遠去過布達佩斯的老人。
我仔細觀察了他的“坐騎”,是德國製造的專門用於長途騎行的自行車,比一般的自行車看起來更厚重結實,車後座兩邊都有防水的厚行李袋,可以存放衣物和雜物,上麵可以上鎖。車把上有精確的裏程器,還有地圖袋,可以隨時查閱路線,非常實用。
德國的小朋友學騎自行車,也比中國小孩要早。我碰到一個1歲半的小朋友,在父親的陪伴下,正學習“騎自行車”。德國孩子在兩三歲左右就會被父母放在一種沒 有腳踏板的小自行車上,雙手扶著車把,雙腳輪流著地學習保持平衡。到了四五歲就可以騎著自己的小自行車跟父母一起出門了。
另一個很大的不同點是,德國人還會在自行車後麵裝上一個“兒童拖車”,小朋友可以這樣跟著父母一起出去“兜風”,不像中國一般是把孩子放在自行車大杠或者後座的兒童座椅上。中國父母對孩子似乎更“保護”,德國父母則比較“放手”。

親曆:在德國為何開寶馬不如騎自行車

“自行車,特別是高端自行車,具有一種豪華汽車也無法帶來的‘酷’和‘自由’的感覺”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德國的自行車看起來那麽光鮮亮麗,並不是因為德國人騎的都是新車。相反,不少德國人的自行車是騎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甚至在家族中可以傳承下去。
我碰到的一位時尚的女孩,騎著一輛黑色的略顯笨重的荷蘭產自行車。荷蘭自行車是歐洲最古典的自行車款式,多為保守的黑色,沒有任何花哨的裝飾,但非常踏實穩重,有點類似於中國人心目中的“老鳳凰”和“老永久”。她告訴我,這輛車是她祖母年輕時騎過的!
而德國的“高齡”自行車為什麽看上去仍然那麽精神矍鑠呢?
為瞭解答我的問題,德國朋友帶我造訪了一家自行車商店。一看,大開眼界。童車、山地車、變速車、(母嬰)親子車,琳琅滿目。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店裏還出售有趣的自行車配件:各式各樣的車座墊、車鎖、車燈、車鈴,以及維修自行車用的各種奇巧的工具和清潔劑。
朋友告訴我,德國人休息時常常“用牙刷來清潔自行車”,而且不惜花錢買最好的清潔劑。一家人在周末一起擺弄自行車,是德國孩子長大以後最美好的童年回憶之一。
在自行車商店的後麵,更有一個相連的修車鋪。但與中國常見的街頭簡陋的修車攤不同 ,這裏有專門的自行車技師和專業的修車工具。車鋪的牆壁上,還掛著幾位技師的職業資格證書。在德國這樣一個“工具文化”極度發達的國家,即便是修自行車,也是要通過專業學習和嚴格認證後才有執業資格的!
在凡此種種溫暖的安全保障和社會習俗之下,自行車登堂入室,成為比汽車更“酷”、更“潮”的交通工具。
我遇到過一位穿著得體西服、戴著名牌袖扣的騎自行車的年輕人。他是德國著名的Sal Oppenheim投資銀行的職員,銀行為了方便他們見客戶,專門購置了10輛漂亮摩登、車杠上有公司logo的自行車。
“城市中心地方有限,停車位很難找,要準時與客戶見麵的話,自行車更加實用。而且客戶看到我們騎自行車來,會覺得我們是一家很有環保意識的銀行,”他介紹說。
在上海的金融中心陸家嘴,你永遠不會看到一家著名銀行的員工騎著自行車去見客戶!大部分中國人會覺得開一輛奔馳或者寶馬才能體現實力、才有“麵子”。這非常能夠體現目前德國人和中國人思維方式的差異。
“自行車,特別是高端自行車,具有一種豪華汽車也無法帶來的‘酷’和‘自由’的感覺。不少人家裏有輛好車,但還是願意騎著漂亮的自行車出門,因為這表明他(她)是一個具有環保意識的很酷的人,”一位德國公司經理告訴我。
從德國回來以後,我一直在思考:自行車也會重新回到中國人的生活裏來嗎?
目前中國大城市塞車嚴重-空氣汙染-必須買汽車的不健康循環必須以某種方式被打破。而自行車更大程度的普及,即使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也至少有助於緩解道路壓力。
但自行車的回歸,並不隻是宣傳推廣那麽簡單,是需要很多軟環境的配套的。說了這麽多德國的“自行車文化”,正是因為,它對於正處在“汽車”和“自行車”兩種文化矛盾衝突和環保挑戰之中的中國,具有非常多的借鑒和啟發意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