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美國為何那麽富有 中國怎麽走

(2011-01-17 11:42:37) 下一個

《經濟學人》雜誌網站近期發表的一篇文章,詳細分析了仍是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美國為何如此富有。文章稱,普通法、大量移民和二戰期間大量科學家流入這三大要素奠定了美國財富的基礎。這樣的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寬容的社會製度和共同規則、文化、語言等促進了美國更高層次的貿易和流動性,移民和人才則為這個國家的財富增長打造了一個質地堅硬的內核。至今,美國仍是當今的知識中心、技術創新最頻繁之地。

反觀中國,表麵上不缺乏人員的流動性,四通八達的交通線上綠皮火車和大巴載著一車車農民工季節性遷徙,但這樣的流動性也造成了很多問題。以改革開放的窗口深圳為例,一個從小漁村發展而來的前沿城市卻“留不住人”。在深圳,大量的農民工從四麵八方而來,他們工作10年甚至更長,手藝純熟甚至獲得各項勞動資格證書,但都不足以有機會留下來,因為他們沒有辦法在深圳安家。技術工人的隊伍需要一遍遍歸零,從新手開始。讓更多的熟練工人融入工作地,讓他們因為勞動創造過上體麵生活,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勞動創造財富是我們都知道的道理,可是財富的創造者無法立身,可想而知財富大廈能不能拔地而起。這是美國財富基礎對於中國的第一點啟示。

第二點啟示是,中國最需要爭奪的不是第一高樓,不是最大工廠,而是最強的創新力。中國科技經費投入並不少,但是相當一部分本來為了應用的技術成果,因為在科研立項的時候就“脫離了實際”,成果鑒定之後,隻能束之高閣。據報道,目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大約在25%,真正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與發達國家80%的轉化率差距甚遠。而很多中小企業陷入簡單加工、壓低勞動力價格、高耗能的圈子不能自拔,缺少科研支持的企業,隻大不強,大部分終將被淘汰。很多人都在追問,中國何時能夠出現像微軟這樣的企業,出現像矽穀這樣的科研產業基地?問題的症結恐怕還需要我們自己來尋找。

沒有人不相信中國人智慧超群,我們不缺少勤勞的勞動者,不缺少高素質科研人才,不缺少期待騰飛的企業,而缺少的是讓勞動物有所值的環境,缺少讓科研人才發揮才幹的自由和條件,缺少讓各類企業靠實力成長公平競爭的機製。也許中國財富持續增長的症結就在這裏,通往“中國夢”的大道也在這扇門背後。

 

陳誌武:中國人為何勤勞而不富有

曾有兩個美國人寫過一篇關於中國製造業、就業和報酬變化情況的論文。他們估算,中國製造業工人一小時的薪酬,大約相當於美國同行業工人一小時薪酬的3%;跟中國最接近的是菲律賓,其製造業工人報酬差不多是美國製造業工人的6%;墨西哥約是美國製造業工人的12%。很多學者認為這是中國的競爭優勢,勞動力成本很低,而且勞動力數量大。但是到今天,這個優勢是不是還有必要再維持下去?如果再維持下去,這個優勢勢必變成中國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長久劣勢,因為勞動力成本長久低廉的結果會抑製許多其他良性發展,包括格殺技術創新的動力。

工資增長落後於GDP增長

我們先考察一下職工工資的變化,可以從四個方麵來分析。第一,1978年全國職工工資總額(不包括各種福利、退休保障、醫療保障等非工資內容)相當於當時GDP15.5%,但到2008年,這個比值下降到11.2%;第二,1978年所有國營單位工資總額約為當年GDP13%,現在則下降到 6.1%;第三,城鎮集體企業職工工資占GDP的比例由1978年的2.5%左右下降到現在的1%,這說明鄉鎮企業在過去十多年裏越來越被擠壓,鄉鎮企業的空間越來越小;第四,31年時間內,民營企業的工資收入占比是一直上升的。2008年,非國有、非集體企業的工資總額大約接近GDP5%,而這在 1978年基本上等於零,但是這一增量還是沒法改變總體勞動收入占GDP之比越來越低的趨勢。

 

事實上,從1990年到2008年,中國職工平均勞動工資的增速總是比GDP增長速度低。根據我的計算,這段時間內,工資總額每年的增長速度比GDP增長速度平均要慢3.8%。除中國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國家存在類似現象呢?2007年,美國勞工部一篇研究論文對不同國家製造業單位小時的報酬做了一個係統比較。我根據他們的數據做一些分析後發現,1996年到2007年這12年間,亞洲國家製造業勞動收入按照每年2.4%左右的速度在增長,將這個增長速度減以同期GDP的增長速度後會發現,勞動工資的增速比這些國家同期的GDP增速平均慢2個百分點。當然,這個增速還是好於中國的情況。

歐洲的情況則完全不同:從1996年到2007年,這些國家製造業工人的工資按每年5.6%的速度在增長,高於GDP的增速。北美製造業工人的工資收入在這段時間內,按照大約3.9%的年均速度上升,比GDP增速要慢大概0.8%,比亞洲國家的情況要好一些。

經濟自由度偏低限製居民增收空間

為什麽亞洲國家普遍存在製造業工人工資增速低於GDP增速的現象呢?我們可以從基本經濟製度找原因。

首先是經濟自由度、勞工權益和民權保護度。美國有一家民間機構叫FreedomHouse,從1977年開始對各國的政治權利、個人權利、經濟權利以及新聞自由等方麵打分。1995年時被評為的24個自由社會國家,其製造業工人的工資從19962007年,按照年均5.09%的速度在增長,平均比這些國家當年GDP增速高0.31%,另外8個部分自由的國家,其工人工資增長速度比GDP增長落後2.7%。經濟自由度越高,政府對民間權益壓抑越低的國家,他們的勞工工資增長速度越能夠跟GDP同步,甚至能超過GDP的增速。非自由的國家數據都不公開,所以無法比較。

如果以創業自由度將這些國家分類,也會看到創業自由度最低的國家,其勞動者收入增長的速度相對最慢,而創業自由度最高的社會正好相反。

具體看中國的情況,經濟自由度和創業自由度是怎麽影響勞動收入的增長空間呢?

行業壟斷就是一種經濟不自由的具體表現,對於整個社會勞動工資的增長空間、勞動力需求,包括農民工的就業選擇都有著深遠且負麵的影響。目前在中國,銀行、電信、石油、能源等行業,私人、民企仍然不能進入。這是一種經濟上的不自由、創業上的不自由。當然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隻要是市場經濟,就不存在國企、民企、私人的差別,整個經濟隻要是按照市場供求關係、按照價格來決定資源配置,那麽國企可以競爭,民企可以競爭,私人也可以競爭。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如果是國企,其背後的股東可以重新立法、解釋法律、改變法律、改變遊戲規則。民企就不太可能跟它們享受同樣的權利。這些不平等必然抑製社會整體勞動收入的增長。

以糧食安全為例,前段時間大蒜價格猛漲,要國務院出麵,由發改委將大蒜價格管製起來。這令人無法理解,這和糧食安全並沒有太大關係。我老家湖南茶陵生產很多大蒜,是大蒜特區,如果大蒜價格可以自由地上漲的話,對我老家的農民是一件好事。但是由於“糧食安全”以及為了保護城市居民的利益,就限製了大蒜價格。其實,像大蒜這樣的東西,政府根本沒有管製價格的理由,因為它跟大米、麥子、玉米完全不一樣,即使一個月不吃也死不了,和糧食安全沒有聯係,但是政府也要去管。退一步來說,即使有糧食安全的問題,價格自由上漲也可以激勵農民多生產,實現未來的糧食安全。目前的舉措是逼著更多農民放棄種田,逼著更多農民變成農民工,都去富士康競爭找工作,讓每個農民工失去談價的地位。

從本質上說,為了糧食安全限製農民的種植選擇空間,同時又逼著他們以低價賣出農產品 ,這是侵犯農民的經濟自由,犧牲他們的權益,這種做法從根本上跟原來農村和城市的剪刀差是一回事。

征稅過多既不利民富 也傷害內需

勞動收入增長慢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征稅過多。政府所得和開支太多,必然會妨礙勞動收入的增加。

根據對三十幾個國家政府開支在1995年到2007年的變化做研究,發現政府開支有增長的國家,其工人工資平均增長速度接近3%,而政府開支減少最多的國家,勞工工資收入增長最多,平均年增長6%,增速要比GDP增速高出0.8%。而政府開支沒減少反而增加的國家,他們的工人工資增長速度每年要比 GDP的增速慢1.2%左右。

中國的情況同樣也能說明這一點,特別是今年前5個月,按照財政部公布的數據,國家財政稅收同比增長了30.8%。過去四五年,國家財政稅收的增速是 GDP增速的23倍。GDP是一個大餅,政府這邊越多,必然意味著民間得到的那一份越少。從1995年到2007年,如果去掉通貨膨脹率,國家財政稅收累計增長了6.7倍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隻增長1.7倍,而農民才增長了1.2倍。

1978年,整個國家的財政稅收相當於3.3億城鎮居民一年的可支配收入,1995年時下降到最低點,財政稅收相當於1.5億城鎮居民一年的可支配收入,改革開放的頭十幾年,確確實實在往小政府方向發展。但是到2009年,我計算了一下,財政稅收是3.9億城鎮居民一年的可支配收入,這裏做的計算隻包括預算內的財政收入,還不包括土地銷售得到的收入,也不包括那些國企賺到的利潤。

如果以農民的純收入作為基數,2009年財政稅收接近6萬億人民幣,等於是13.8億農民一年的純收入。整個中國的農民數量還沒有那麽多,這本身更說明政府得到的錢是多麽的離譜。

如果征稅權力不受限製的話,最後勞動收入占GDP比重隻會繼續下降,就無法改變這個局麵。國有資產和國企股權使中國經濟增長帶來的資產升值,絕大部分由政府獨享,老百姓享受不到該有的財富效應。國有經濟體製是老百姓財產性收入很低的根本原因。

而在美國,其民間消費占GDP比在同樣的六十年內一直是上升,政府開支在下降,和中國正好相反。

如果不進行政治改革、憲政改革,不對征稅權進行根本性製約,不對國有資產進行民有化改革,那麽,政府得到的隻會繼續越來越多,民間得到的會越來越少,勞動者的所得份額隻會越來越少。沒有政治改革、民有化改革,這個趨勢就很難改變,如果這個趨勢不改變的話,就意味著不僅僅更多農民隻能做農民工,而且很多城市人口得到的GDP份額也會越來越少。

金融不自由 壓製創業空間

金融不自由也會抑製勞動收入的增長。根據對三十幾個國家1995年到2007年金融自由度變化的數據,會發現金融自由度增加最多的國家,勞工工資增長的速度也是最快的,年均增長速度接近6%,而金融管製沒有什麽變化,甚至加強的國家,勞工工資增長速度不僅最慢,而且也比這些國家的GDP增速慢。

很多人認為金融自由度的增加、金融管製的減少,會幫助華爾街的人賺更多的錢,讓他們更能利用金融武器去進行金融戰爭,將民間社會的利益轉移到他們的手裏。但實際不是這樣,關於金融管製的話題,很多人將這一湖水攪得越來越渾濁。

以引發美國金融危機的美國次級貸款為例。表麵看,雷曼兄弟以及其他華爾街公司,通過住房貸款的衍生產品賺了很多錢,但收益更大的是那些中低收入家庭,特別是低收入家庭。如果沒有這些金融市場的深化發展,老百姓所能借到的買房子的資金不會那麽多。如果沒有方方麵麵金融衍生產品的深化發展,老百姓家庭可能必須付出更高的利息成本;如果沒有這樣的金融創新,住房貸款的成本比實際付的會更高。

為什麽金融管製越嚴越死,最後做出犧牲最多的是中低收入家庭,尤其還是年輕人呢?因為金融服務的供給方是華爾街,而對住房按揭貸款的需求方更多是中低收入階層。如果你很有錢,可能根本不用這些產品,照樣能買到房子。而對於年輕人來說,未來的收入流很長,但是現在的現金最少,所以對按揭貸款的管製越少、按揭貸款的供應越多,年輕人和中低收階層就越可享受到好處。金融管製越嚴,這些衍生產品就越不會推出來,最終付出代價更多的反而是普通家庭和個人。

在中國,金融不自由至少表現在兩個方麵。一個是到目前為止,國有銀行及國有金融機構壟斷了各種金融業務。這種壟斷也導致金融資源、融資機會主要為國企服務。這又意味著金融行業發財致富的機會一邊倒,不管是農村有能力的農民,還是城市裏有能力的中青年人,所能夠得到的金融支持會越來越少。這也反過來抑製了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包括農民發展民營企業的空間。這還會產生另外一個負麵效果,就是讓農村年輕人在本地、本鎮周圍能找到的工作機會不像本來應該有的那麽多。逼著他們都背井離鄉,降低他們的就業起點。

另一個表現是對民間金融的禁止,特別是對農村民間金融的抑製。現在可能慢慢有一點放開,但還是非常有限,特別是土地製度的不靈活。前年,曾有希望看到土地使用權交易市場做得越來越活,包括土地使用權可用來做抵押借貸,或其他資本化運作,但是後來發現,刮風打雷多,雨卻沒有下來。由此產生的結果是迫使農民要麽選擇種田,要麽去外地打工。

如果土地使用權,包括農村的宅基地,可以有更大的被用來資本化融資的空間,農民得到這些資金的支持後,他們可以進城創業或在本地創業,選擇空間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但是,實際上他們還沒有這樣的選擇。在城市裏可以將房子拿來進行抵押貸款,也可以將房產證用來做資本化,跟別人一起做生意。但是,農村的土地和宅基地卻不能做這樣的資本化、金融化運作,這是另外一種城鄉歧視,使得農民的選擇空間和城市人相比,完全不一樣,要小很多。

勤勞而不富有的怪圈

為什麽中國人勤勞不富有,我曾試圖回答這個問題。1998年時我計算了幾個國家的勞動者在當年工作的小時數量,當時我的估算是中國工人2200小時。一個星期工作40小時,再乘上52個星期。工作小時最少的是荷蘭人,1350小時,一年度假的時間很多。這些國家的製造業工人增長速度比GDP增長速度還要快,跟中國的情況完全是反過來的。在一些學者看來,他們更喜歡中國這樣的模式,以低人權帶來的低勞動力成本,將GDP做得越來越大,國家和政府的稅收越來越多,表麵看來國家更富強了,但是這種模式使國富民窮的局麵會越來越惡化。

關於勞工權益,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不能再像原來一樣去壓製工人的罷工權,或者組織自己工會的權利。如果我們將企業和員工看作是博弈的兩方,企業到現在可以通過並購擴大自己的勢力,跨越很多行業並購,使企業的地位越來越強,談判的地位也會越來越上升,就像富士康一樣。但是在勞動者層麵,並沒有發生同樣的變化。如果連自己去結社的權利都沒有,那每個勞動者隻能作為一個單個的個體,沒有權利通過自由的結盟形成一個群體,就是說,企業可以通過並購來組織一個越來越大的公司,而在職工這一方卻沒有這樣的變化發生,這種不對稱顯然不利於工人權益的提升。

我們不能為了GDP的增長,為了保持中國低勞動力成本的優勢、低人權的優勢,繼續限製工人結社的權利,甚至於罷工的權利。結社權利是最核心的經濟權利、社會權利、政治權利之一,這是基本的和根本性的,我們不能夠為了保持低勞動力成本而繼續去做這種限製。

另外現在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這麽低,在江蘇、廣東以及其他地方的企業,即使是買了自動化生產設備也不太用,以後更加不會買了。因為他們發現,雇傭更多工人,可以做跟機器同樣的事而且成本更低,還不需要為了買設備做前期資本投入。他們還發現,用人工做時報廢的比例要低於機器流水線,於是,很多企業寧肯用工人組裝而不用機器組裝,這實際上是在重複中國過去幾百年的經曆,那就是很多經濟史學者認為,在中國康乾盛世和更早在明朝時期,中國經濟繁榮,出現了所謂的“勤勞革命”(IndustriousRevolution)。意思是說,那時期的經濟繁榮是靠苦力勤勞幹出來的,其前提是人們很能吃苦耐勞而且也不要求多少收入!

但是在西歐,情況則曆來相反,因為西歐國家人很少,地相對很多,需要做的工作也很多,所以曆來人工貴,就逼著他們進行工業革命,逼著他們更多使用機器,讓他們走上技術不斷革新的良性循環。相比之下,當在中國以前和今天工人收入被壓得很低,同時人人都願意勤勞賣命的時候,反而沒有激勵去技術創新,長此以往,讓中國無法走出低勞動收入的惡性循環,這是“勤勞革命”的害處所在。

如果繼續壓低勞工權益,對中國的環境破壞也隻會更多、更久。很多人都希望中國繼續成為世界工廠,讓中國的出口總量占全球出口總量繼續膨脹,但是話說回來,如果有一天世界一半,或者一多半的製造業業務工作都是在中國來發生的話,特別是在廣東,那必然意味著全球一半以上的汙染也在中國發生,資源的消耗也必然是在中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