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看北京奧運 不如嚐北京小吃

(2008-08-13 13:28:30) 下一個
1、北京小吃—糖火燒
  


  北京以大順齋的糖火燒最出名。糖火燒香甜味厚,綿軟不粘,適合老年人食用。
  


  1.麵粉300g(家中吃飯用的普通碗1碗)酵母粉3g、白糖20g、一點點的鹽
  ※注意白糖不要放多了、會發不好麵的。
  2.將麵粉與酵母粉及糖、鹽和均後加入溫水,揉成麵團
  ※溫水(可以用微波爐轉一分鍾就是溫水了)
  


  4.麵發後好,分成11個麵團,擀成橢圓型麵片。
  5.分別在麵片上抹上?ヂ榻�(?ヂ櫸�+糖+蜂蜜+油)和花生醬
  


  卷起來,最後沾點水按平
  


  鍋放一點點的油,燒熱,先用大火,將兩麵煎硬
  


  糖火燒
  2、北京小吃—炸回頭
  


  炸回頭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特有的品種,此食品形狀好像元寶餛飩,顏色金黃、透亮,外焦裏嫩、味道鹹香。
  原料:用牛、羊肉為餡,加黃醬、蔥、薑、油、鹽等調味品。500克肉餡加500克大蔥或青菜餡即可。製作方法:
  先燒水至90度,倒入麵粉,用木棍在鍋內攪拌均勻至無疙瘩成燙麵。出鍋後分成幾塊,挑開晾涼,對上些發麵,稍加鹼麵揉勻,揪成小劑,壓成長方形的麵 皮,中間包上餡,像包餃子,不同的是包好後將兩端回頭到中間,捏死封口。因此就叫回頭了。包好後,用熱油炸製,鹹香鮮美。前人有感於“回頭”之名,題詩一 首說:“光明何處苦難求,前路茫茫正可鍤,座客群驚名目別,驀然聽得喚回頭。”
  炸回頭為清真教人出售。還有一種類似食品,叫炸肉火燒,不同的是皮成圓形,放肉餡封口油炸。此兩種食品是回族人在“開齋節”時必食的,平日也可當小吃。
  3、北京小吃—炸菊花蝦包
  


  原料:蝦仁250克、豬大油500克、雞蛋清3個、水發海參、冬菇、荸薺、火腿、豬油適量
  製法
  1、蝦仁一切兩段,海參、荸薺、冬菇、火腿切丁,焯水控幹後再裝盤,加調料醃5分鍾,再加蛋清、澱粉調均製餡;
  2、將豬網油切成5張8厘米見方的小片,放上餡包好紮口,沾勻蛋清糊;
  3、油鍋燒至5成熱,將蝦包逐個放入,炸至金黃色撈出,每個改成4瓣呈荷花形,裝盤即成。
  4、北京小吃—扡瓜皮
  


  ≮做法≯
  1、黃瓜切成2.5厘米長段,用小刀從外至內旋成薄條,如帶,成卷。去掉帶籽的瓜心。
  2、醬油、糖、花椒、大料、桂皮、胡椒(破粒)、幹紅辣椒(整個)、味精、料酒調勻。交扡好的瓜皮放入料汁,不斷以筷子翻動,使瓜皮沾透料汁,醃約60分鍾,取出瓜皮裝盤。先裝中心,然後將瓜皮瓜麵朝外,層層碼好,狀如小饅頭,以所餘料汁自頂淋下。
  ≮特色≯
  扡瓜皮極脆,諸味均透,而瓜香猶在。
  5、北京小吃—老北京糊塌子
  


  基本介紹:
  糊塌子是老北京的一種特色小吃。做起來非常方便。而且味道極為鮮美。吃的時候佐以醋、蒜、醬油、鹽、糖、味精、香油等,那鮮美勁就別提有多好吃了。那麽下麵就讓我們一起學做這道糊塌子吧。
  製作方法:
  1、把嫩綠的西葫蘆擦成細絲,放進鹽,雞蛋(放幾個自己定),雞精,胡椒麵,麵粉做成稀麵糊(麵少時不用放水,因放鹽後西葫蘆就殺出水了)。
  2、煎鍋裏放少量油,放進一勺麵糊。
  3、用鏟把麵糊攤平。
  4、一麵煎的焦黃後翻個麵再接著煎。
  5、煎好之後放入盤中。拍點蒜末放在小碗中,倒些醋和醬油(醋要多),香油,雞精,這就是沾汁。用煎好的薄西葫蘆餅沾汁吃,真香!其實做這種攤餅,什麽菜都可以,比如:菠菜,土豆,胡蘿卜等,隻要你愛吃!
  6、北京小吃—仿膳豌豆黃
  


  小吃製作:
  碗豆經磨碎、煮爛、糖炒、凝結、切塊而成。
  小吃特點:
  色澤橙黃,細膩甜潤,清涼適口。原為清宮膳房製作。
  小吃行家提示:
  豌豆黃有粗細之分。粗的加工簡單,不過羅。豆子燜爛之後加糖和紅棗,有的還加些石膏水促進凝固。豆泥倒入模子內冷卻成大片,然後切成菱角塊,上麵點綴 些金糕片出售。在北京的一些小吃店裏常可以買到。細的就如本文所述,要精致得多了。也有在豆泥中加入瓊脂的,出品好看,有光澤,但是口感就差了許多,有點 像果凍。
  還有用白芸豆麵做的,加色素調色,就屬假冒產品了。
  小吃消費支招:
  夏季冷點上品。好的豌豆黃入口甜爽綿沙,豆香濃鬱,回味悠長。要想吃到這種豌豆黃,您隻能上“仿膳”了。
  小吃健康叮嚀:
  豌豆性平味甘,健脾和中、清熱化濕,適合夏季食用。蛋白質含量豐富,氨基酸組成接近人體需要,易被人體吸收,有良好營養滋補作用。
  7、北京小吃—焦圈
  


  小吃介紹: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油香的味兒,真叫人吃不夠。北京人吃燒餅,常愛夾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一種古老食品,製作比較麻 煩,由於勞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願製作,故有一段時間常斷檔。說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知道一個“焦圈俊王”,原是“南來順”職工,已故去。他的技藝一般人 不能與之相比,炸出的焦圈個個棕黃,大小一般,特別是具有香、酥、脆的特點,放在桌上,稍碰即碎,決無硬艮的感覺。
  小吃製作:
  需用溫水化開鹽、堿、少許礬,加水拌和麵粉成麵團後,用手反複壓揉麵團,揉勻後放案板餳3個小時,然後把麵團壓扁,用刀切成5厘米寬的條,取成條麵坯 置案板,用一手按住一端,另一手托住麵坯的另一端,捋成長扁片,厚約6厘米,用刀把麵片切成4厘米寬的劑(一般50克麵切14小劑),每兩個劑疊在一起, 用小炸刀中間切一刀,兩邊不能切通,稍連一點,油燒至五成熱時,用手拿住生焦圈坯的一頭下油鍋,隨即用筷子從中間撐開,使之成手鐲形,定型後翻過來,炸至 棗紅色出鍋控油,即成香酥脆的焦圈了。
  小吃曆史:
  宋代蘇東坡曾寫過一首詩,相傳是中國第一首產品廣告詩:“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 目·穀部》也有記載:“人少鹽,牽索扭撚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焦圈可貯存十天半月,質不變,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愛的食品。
  8、北京小吃-羊雜碎
  


  羊雜碎是由羊的心、肝、肺、胃、腸等原料混合燴製的。製作羊雜碎還講究“三料”、“三湯”、“三味”。
  “雜碎三料”又分主料和副料,正宗的全羊雜碎之主料(又叫三紅)是心、肝、肺,下鍋的時候切成碎丁或薄片;三副料(又叫三白)是腸(生油的)、肚(生味的)、頭蹄肉(架碗充數的),下鍋時要切成細絲和長條。一碗羊雜碎,看的就是主副料全不全。
  “雜碎三湯”有如下說法。青城百姓,居家過日子,買上一副羊的五髒,下鍋煮好,連湯帶水地熱熱吃起來,這叫吃“原湯雜碎”,味道體現在鮮美清淡上。怕 雜碎有五髒異味的人家是先將洗好羊雜碎鍋裏氽一下,把湯扔掉,再將雜碎蒸熟切好,重新入鍋添水放調料煮一下,盛到碗裏,這叫吃“清湯雜碎”。由於是蒸熟 的,味沒入湯,食者味道全從對雜碎的細嚼慢咽中得。街巷鋪點、車站、路口小攤上多是新的雜碎時時不斷地往一個大鍋裏續,一鍋湯用文火常熬不換,甚至是這鍋 湯經營者叫賣幾年就熬上幾年,湯稠如油,色釅如醬,過往食客買上一碗吃,這叫吃“老湯雜碎”。雜碎酥爛綿軟,醇美味存於湯,故經營者最不舍多給食客加湯。
  “雜碎三味”說起來簡單,凡青城專賣羊雜碎的飯桌上都有這佐餐三味,即一盤春意蔥蘢的香菜末兒,一盤紅燦灼眼的辣椒麵和一盤潔白晶瑩的食鹽。這是吃羊 雜碎萬萬不能少的的三味調料。食者坐下來,或愛清香爽口的,或喜辛辣熱麻,或好鹹中得味。總之,可根據自己的口味自行調兌碗中的湯。
  老北京的羊雜鋪多由回民經營。起先回民在殺羊後並不吃羊下水。但發現這些被遺棄的下腳料常被附近饑民煮食,隨後一些頗有頭腦的回鋪掌桂加以開發,就成物美價廉的羊雜碎。
  9、北京小吃-天福號醬肘
  


  北京“天福號”醬肘子是北京有名的熟食。它選用肉滿膘肥的豬肘子,洗刷幹淨後,與大鹽、桂皮、生薑、糖、料酒、花椒等佐料一起下鍋旺火煮。一小時後取出用涼水衝,把湯中浮油除去。再將肘子放入原湯裏長時間燜爛而成。它的特點是皮肉油亮,紅中透紫,熟爛香嫩,汁濃香醇。
  北京醬肘子已經有近260年的曆史。乾隆三年(1738年),一個叫劉德山的山東人同他的兒子在西單牌樓開設了一家熟肉鋪,這就是“天福號”。他們剛 開張,為了創出聲譽,精心烹調各種熟肉。肉要熟爛,必須在前一天晚上就入湯鍋裏燒,父子倆隻得*流看守湯鍋。有一天夜裏,兒子看鍋,由於太勞累,年輕人頂 不住困惑睡著了。一覺醒來,他看到鍋裏的肉已經塌爛,湯也隻剩下一點稠汁。起出鍋後,肉軟爛如泥,隻好將其放涼以後擺在盤子裏賣。恰巧這天的顧客中,有個 刑部官員的家人買回去後,刑部大人吃著醬肘子,無論是皮肉,都熟爛香嫩,鮮美無比,他感到非常滿意。第二天,他又命家人特地到天福號來買這種醬肘子。劉家 父子見有人喜歡這樣的肘子,就改變煮法,專燒這種新產品,因而名聲大振,並逐漸成為北京名品。
  10、北京小吃-炒疙瘩
  


  炒疙瘩這種老北京的吃食,似乎注定了從誕生之日起就帶有北方的特性,它和疙瘩湯、炒貓耳朵都有相似之處,卻又不完全相同,獨成一派,從而形成了北方麵食小吃係列中的一朵奇葩。
  一盤小巧玲瓏、色澤深黃的小麵疙瘩,配上青豆和各色新鮮蔬菜,光是色澤就已經很誘人了,吃一口綿軟又有勁,滋味鮮香,這就是北京特有的小吃——炒疙瘩,它曆經數十年,仍然經久不衰,以其獨特的風味吸引著四方人士前來品嚐。
  11、北京小吃—芥末墩
  


  芥茉墩是地道的百姓菜。大白菜上市了,到了快過年的時候,很多講究北京味兒的家庭主婦都要做芥茉墩兒。過年吃得油膩,換換口味,芥茉墩最好不過了。它清爽,利口,解膩,很多人都喜歡。
  做芥茉墩,要選細長棵的大白菜,去掉外層老幫洗淨,切5厘米左右的段,用開水澆燙一下,除去白菜的清氣味。用洗淨的瓷罐或瓷盆,碼一層菜段,撒一層白 糖,抹一層芥茉,然後再碼一層菜段,再撒白糖、抹芥茉,一直將罐或盆碼滿後,適量地放一些白醋,最後用大白菜葉子蓋在上麵,蓋好蓋,過幾天就可打開食用 了。
  食用的時候,要用幹淨筷子把芥茉墩逐個地夾出來,放在小碟內,再倒些原湯,味道酸、甜、脆、辣、香五味俱全,喝一口原湯透心的涼,芥茉鑽鼻的香辣味兒,頓時令人痛快許多。在食用了油膩食物之後,吃芥茉墩不僅換了口味,那舒服適意的勁兒妙不可言!
  12、北京小吃-綠豆糕
  


  


  綠豆糕是著名的京式四季糕點之一。它具有形狀規範整齊,色澤淺黃,組織細潤緊密,口味清香綿軟不粘牙的特色。
  製作綠豆糕的原料有綠豆粉、豌豆粉、黃砂糖、桂花等。製作方法是:將黃砂糖粉和桂花、水一起攪拌均勻,待糖粉溶化後,陸續加入綠豆粉和豌豆粉,攪拌均勻後過篩,裝入篦內,裝至厚薄均勻再用細籮過幹豆粉於表麵,並用塑料布磨光表麵,切成方塊生坯。
  將裝有生坯的篦子入蒸籠蒸15分鍾左右,出籠冷卻,印上紅戳記即可。
  13、北京小吃-山藥餅
  


  山藥餅原料:山藥、幹澱粉、白糖、糖桂花、紅果、花生油。山藥餅做法說明:北京著名傳統風味小吃。山藥餅色澤金黃,表皮焦脆酥香,肉質細嫩酸甜,開胃健脾。
  山藥餅做法:
  將山藥洗淨,蒸熟去皮,過籮;幹澱粉碾碎過細籮,摻入熟山藥中,揉成麵團;將紅果洗淨去核,放入鍋中,加入涼水,用微火煮,熬淨湯汁時,取出過細籮, 再放入鍋中,加入白糖和糖桂花,用微火炒至能立住筷子時即成紅果餡;將山藥麵團摘劑,摁成周圍薄、中間厚的圓皮,包上紅果餡,揪去收口處麵頭,按成小餅; 鍋內花生油用旺火燒至四成熱時,放入山藥,炸至呈金黃色時即成。
  14、北京小吃—蝴蝶酥
  


  原料:麵粉、白糖、白油、蜂蜜、桂花
  掌故說明:
  北京的特色風味小吃,蝴蝶酥因其狀似蝴蝶而得名。其口感鬆脆香酥,香甜可口,具有濃鬱的桂花香味。
  製作方法:
  將糖用水化解,再加入白油和麵粉進行揉攪,至麵團均勻滋潤不粘手為止,用白油、蜂蜜將糖化開,放入麵粉和桂花,攪拌均勻製成餡料待用;將麵團摘劑擀成 皮,包上餡料,封嚴係口;將包好的半成品擀成薄圓餅,用刀切成平均的四條,較大的一條麵朝上,並將四條條麵的兩側中點刷上水,把四條麵相互粘牢,呈皮餡分 明的蝴蝶狀;將蝴蝶酥坯料送進230度爐溫的烤爐中烤成表麵乳白色出爐即成。
  15、北京小吃-饊子麻花
  


  饊子麻花古名為“環餅”、“寒具”,質地酥脆,香甜可口。
  環餅據說遠在戰國時代就有,秦漢以來成為寒食節的必吃食品。
  北京地安門小吃店製作的饊子麻花,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製作方法:將明礬、堿麵、白糖、糖桂花和溫水用木槌研化,隨即倒入麵粉和成麵團,揉勻至麵團光潤不粘時,刷上一層花生油餳半小時將麵團搓成圓條,摘 劑,搓成約二寸長的長條,蘸上水和芝麻仁,蓋上濕布,再餳40分鍾取小條搓成約一尺二寸長、直徑二分的細條,並從中間對折成兩根,將合攏的兩端捏在一起橫 放好,再取一小條做成同樣的形狀,隨即將兩條的兩端分別捏在一起,抻成一尺二寸長,從中間斜著對折,使一端的左側壓在另一端的右側上,再輕輕地捏在一起, 即成饊子麻花坯子用花生油將饊子麻花坯子炸至金黃色即成。
  16、北京小吃—褡褳火燒
  


  小吃名人:
  “門框胡同瑞賓樓,褡褳火燒是珍饈。外焦裏嫩色味美,京都風味譽九州。”這是一位家住郊區的老翁得知瑞賓樓恢複這一北京名食供應後,特意讓兒孫陪同專程到店品嚐時,欣然提筆寫下的詩句。
  小吃曆史及介紹:
  提起褡褳火燒,“老北京”沒有不知道的。它不僅曆史悠久,而且風味獨特,因而一直享有盛譽。1876年,順義人氏姚春宣夫妻倆在東安市場內擺了一小食 攤,首次供應。它是一種油煎食品,色澤金黃,焦香四溢,鮮美可口,原來它的製作與眾不同。褡褳火燒要將和好的麵揪成粘劑擀平,裝進用海參、蝦肉、肥瘦豬肉 和各種佐料加好湯拌製的餡兒,折疊成長條。放入平鍋中油煎至金黃色後,起鍋上桌,趁熱食用。吃褡褳火燒時配用雞血和豆腐條製成的酸辣湯,鮮香酸辣並收口 中,餘味無窮。褡褳火燒因製作成形後,酷似舊時人們腰帶上的"褡褳",因而得名。姚氏夫妻因此成名致富。後在東安市場內開設了瑞明樓,但傳至第二代,因經 營不善而倒閉。當時店內的羅虎祥和郝家瑞精於此道,於1934年取每人名字中的一字相聯,合資在門框胡同內開設了祥瑞飯館,現改名為"瑞賓樓",專供褡褳 火燒。製作也愈加精細,一時名噪京都,成為北京家喻戶曉的名食。
  17、北京小吃—爆肚
  


  小吃介紹:
  爆肚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吃,多為回族同胞經營。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記載。過去和現時,每當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館和攤販就經營爆肚。北京天橋有“爆肚石”,門框胡同有“爆肚楊”,還有“爆肚馮”、“爆肚滿”等最為出名。
  爆肚是把鮮牛肚(指牛百葉和肚領)或鮮羊肚洗淨整理後,切成條塊狀,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醬、醋、辣椒油、醬豆腐湯、香菜末、蔥花等拌製的調料吃,質地鮮嫩,口味香脆。
  羊爆肚的吃法在過去很講究,要按羊肚部位選了加工成肚板、肚葫蘆、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隨顧客的選擇。爆熟的時間也因部位不同而不一樣。近來由於 受到歡迎,而且鮮肚貨難以保證,象以前分部位供應已經沒有了。爆肚除要新鮮以外,功夫在爆上,爆的時間要恰倒好處,爆肚又脆又鮮,吃爆肚的人要是會喝酒, 總要喝二兩,再吃兩個剛出爐的燒餅,特別是老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說法很講究在立秋的時候吃爆肚。梅蘭芳、馬連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萬春等梨園 名角就很喜食爆肚。
  爆肚除肚子要新鮮外,功夫全在“爆”。爆的時間要恰到好處,欠火候或過火候,會出現過生或過熟而不脆,甚至咬不爛。故《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詠:“入湯 頃刻便微溫,佐料齊全酒一樽。齒鈍未能都嚼爛,囫圇下咽果生吞。”還說:“以小方塊之生羊肚入湯鍋中,頃刻取出,謂之湯爆肚,以醬油蔥醋麻醬汁等蘸而食 之,肚既未經煮熟,自成極脆之品,食之者,無法嚼爛,隻整吞而已。”因此,它的質量標準是“脆嫩”,不同的部位要掌握不同的火候。
  小吃名人:
  爆肚過去幾乎全部是回民經營,用的羊肚必須回民宰殺,收拾得也十分幹淨,有異味的肚子棄之不用,因此很有信譽,特別是梨園界的名角無不十分鍾情爆肚。 梅蘭芳、馬連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萬春等名流無不喜食。爆肚又脆又鮮,不油不膩,據說還可治胃病。吃爆肚的人如會喝酒,總要喝二兩,喝完酒,吃兩個剛 出爐的燒餅,確實是一大快事。所以老北京都歡喜吃爆肚,特別是農曆立秋之後,北京人講究“吃秋”,就有“要吃秋,有爆肚”之說。
  小吃曆史:
  爆肚最早在清乾隆年間就有記載,多為回族同胞經營。北京比較有名的有天橋的爆肚石,東安市場的爆肚王、後門的爆肚張,其他還有爆肚楊、爆肚馮、爆肚滿等。
  小吃店鋪:
  北京爆肚的老字號比較多,有名的在四九城都有經營,出家們走不多遠就能吃到。個人體會味道好、環境好的爆肚館,首推建德橋西北角的金生隆。這是北京兩 家爆肚馮其中的一家,因為門框胡同那家率先注冊了“爆肚馮”的商標,金生隆不能再用“爆肚馮”做招牌了。金生隆是用爆肚馮的兒子馮金生的名字命名的,目前 是第三代和第四代一起經營。這家的爆肚品種多,上麵提到的多可以在這裏吃到,調料是特製的,爆肚也是吃完一盤上一盤的,環境麽像個大餐廳,比那些小店的環 境肯定是好多了。
  說道金生隆就不能不說前門門框胡同的爆肚馮,這家店開在那裏有上百年的曆史了,味道不錯,環境一般。當年因在前門一代,梨園的名角們經常光顧。1995年這家爆肚馮注冊了商標,北京就隻有這家爆肚馮了。其中爆肚仁三品上了中國名菜譜。
  前海東沿東興順爆肚張,室外環境優美,緊靠著什刹海。這也是一家老字號了,爆肚很好,燒餅好吃。
  和平裏中街的爆肚王,老西來順掌櫃的傳人。6、7張桌子,味道很好。
  18、北京小吃—扒糕
  


  小吃原料:
  薺麥麵500克,醬油50克,醋50克,芝麻醬150克,大蒜25克,芥末糊25克,辣椒油10克,鹹胡蘿卜25克,精鹽6克。
  小吃製作:
  1將涼水1000克加鹽倒鍋內燒開,將麥麵倒入,用木棍攪成團後過涼水。
  2將麵團用手沾涼水拍成圓餅形,用小刀打成條狀入碗,澆以醬油、辣椒油、醋、蒜汁,放和好的芝麻芥末糊、用礤床擦好的鹹蘿卜絲,即可食用。
  小吃曆史:
  扒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夏季小吃。扒糕與涼粉一般同時出售。過去在出售時,攤販不時的吆喝:“扒糕筋道……酸辣涼粉兒喲……”
  《燕都小食品雜詠》中稱:“色惡於今屬扒糕,拖泥帶水一團糟。嗜痂有癖渾難解,醋蒜熏人辣欲號。”還說扒糕的顏色灰黑,“見之欲嘔”。扒糕的顏色雖不 好看,但很多老北京人仍鍾情於扒糕。主要是因為扒糕的原料“蕎麥”有很大的營養價值。據《本草綱目》中說蕎麥“實腸胃,益氣力,續精神,能煉五髒滓穢。作 飯食,壓丹食毒,甚良”。
  小吃價值:
  在經科學驗證,認為蕎麥是含有磷、鈣、鐵及氨基酸、脂肪酸、亞油酸多種維生素的營養食品,對心髒病、高血壓病、糖尿病患者有食療的作用,是這些患者的首選食品之一。但蕎麥屬寒性食物,而且不宜消化,所以不可多吃。
  19、北京小吃—芸豆卷
  


  小吃原料:白芸豆500克,豆沙250克,堿少許。
  小吃製作:
  1.用小磨將芸豆破碎去皮,放在盆裏,用開水泡一夜,把未磨掉的豆皮泡起來,再用溫水把豆皮泡掉。將芸豆碎瓣放在開水鍋裏煮,加少許堿,煮熟後用漏勺撈出,用布包好,上屜蒸20分鍾,取出過羅,將瓣擦成泥,泥通過羅而形成小細絲。
  2.將芸豆絲晾涼後,倒在濕布上,隔著布揉和成泥。取1尺5寸見方的濕白布平鋪在案板邊上,將芸豆泥搓成1寸粗的條,放濕布中間,用刀麵抹成1分厚、 5寸長、2寸寬的長方形薄片,然後抹上一層豆沙,順著濕白布從長的邊緣兩麵卷起,各一半後,合並為一個圓柱形,用雙手隔著布輕輕捏一捏,壓一壓。最後將布 拉起,使卷慢慢地滾在案板上,先切去兩端不齊的邊,再切成六七分長的段,芸豆卷即做成。
  小吃曆史:
  芸豆卷原是民間小吃,後成為宮廷小吃品種。傳說是慈禧太後聽見宮外有小販叫賣,便召進宮內品嚐,覺得很好吃,於是命令禦膳房專門製作,芸豆卷成了慈禧的禦前禦點。具有色澤雪白,質地柔軟細膩,餡料香甜爽口的特色。
  北京聽鸝館飯莊製作的芸豆卷,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20、北京小吃—灌腸
  


  小吃介紹:
  灌腸分兩種:一種為大灌腸,用豬肥腸洗淨,以優質麵粉、紅曲水、丁香、豆蔻等10多種原料調料配製成糊,灌入腸內,煮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上 鹽水蒜汁,口味香脆鹹辣。另一種叫小灌腸,用澱粉加紅曲水和豆腐渣調成稠糊,蒸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鹽水蒜汁食用。灌腸外焦裏嫩,用竹簽紮著吃, 頗顯特色。
  灌腸講究用豬大腸中練出的油炸製,因此正宗的炸灌腸聞起來總有一股豬大腸的特殊味道,但現在人們出於健康的考慮已經很少用豬大腸油來炸灌腸。炸灌腸的時候須先將成型的灌腸切片,在餅鐺中炸至兩麵冒泡變脆,即取出澆上拌好的鹽水蒜汁趁燙吃。
  北京獨特的風味小吃。明劉若愚《明宮史》中就有所記載。灌腸的色澤粉紅,鮮潤可口,鹹辣酥香,別有風味。
  小吃曆史:
  灌腸在明朝開始流傳。《故都食物百詠》中提到煎灌腸說:“豬腸紅粉一時煎,辣蒜鹹鹽說美鮮。已腐油腥同臘味,屠門大嚼亦堪憐。”老北京街頭常有挑擔小販經營此食品。有記載:“粉灌豬腸要炸焦,鏟鐺筷碟一肩挑,特殊風味兒童買,穿過斜陽巷幾條。
  清光緒福興居的灌腸很有名氣,人稱普掌櫃的為"灌腸普",傳說其製作的灌腸為西太後所喜。
  各大廟會所賣灌腸是用澱粉加紅曲所製。據說最初的灌腸是用豬小腸灌綠豆粉芡和紅曲,蒸熟後,外皮白色,腸心粉紅。後來由於豬小腸與澱粉不相合,就用澱 粉搓成腸子形,上鍋蒸,但保持了灌腸的名稱。再後也不用綠豆粉了,顏色也不象以前的好看。老北京的灌腸以長安街聚仙居的最好。
  小吃分類:
  灌腸是遊牧民族發明的一道美食,是在新鮮羊、豬、牛等動物的腸子裏灌注不同湯料,煮或蒸熟後汆食、煎食的一種食物。
  因原料不同,灌腸分三腸、五腸。灌注羊血的叫血腸;填裝碎肉丁的叫肉腸;裝以麵糊和油混合品的叫麵腸;以羊油為主料加拌肉丁的叫油腸;填裝切碎肝髒丁 的叫肝腸等。灌注血腸時,拌入食鹽,有的加點蔥末,在開水鍋中翻滾十餘分鍾,即可撈出切段而食。裝肉腸的肉丁切得比較粗,並加鹽、花椒粉、生薑末等佐料, 煮熟切段,食時肉嫩味鮮,不膩不塞牙,味道絕美。麵腸以豆麵為主(也有用白麵的),加一些羊油、蔥末,調以鹽、薑粉,煮熟後切—段放在火上反複烘烤,等到 皮黃脆硬時吃,餡香皮脆,十分可口。油腸以肥膩見長;肝腸以嫩軟取勝。
  肉腸用切碎的肉丁、炒熟的麵粉、腸油和蔥花、鹽、花椒麵、薑麵等調料拌和後,裝入洗淨的腸子,慢火煮熟即是。漢族、土族和農業區藏族農民殺豬時用豬肉、豬腸製作,稱為“起碼”(藏語音譯,意為肉腸)。回族、撒拉族群眾則用羊肉、羊腸製作。
  血腸在宰豬殺牛、羊時,用幹淨容器盛接的新鮮幹淨血液中加入鹽等調料,攪勻,灌入洗淨的腸子,煮熟即為可食用。
  麵腸將豌豆麵粉和蔥花、鹽、花椒粉、薑粉等調料和勻調成糊狀,灌入洗淨的牛、羊、豬腸子,煮熟即可食用。
  油腸新鮮羊油為主料加拌肉丁的灌羊腸。特點是突出肥膩。用剛屠宰的新鮮肥羊肉或羊油加肉丁,調入鹽、花椒粉、薑粉、蔥末、蒜苗、野蔥末等,用衝洗幹淨的羊腸灌裝,投進鍋裏煮幾滾,即可出鍋享用。具有很濃的草原風味和野外風味。
  肝腸將羊肝切成丁,加適量羊油和調料,然後灌羊腸,煮熟。
  五腸五味,各有千秋,吃後定讓您大飽口福,回味無窮。
  灌腸在明朝開始流傳。《故都食物百詠》中提到煎灌腸說:“豬腸紅粉一時煎,辣蒜鹹鹽說美鮮。已腐油腥同臘味,屠門大嚼亦堪憐。”
  21、北京小吃—京東肉餅
  


  小吃曆史:
  京東肉餅以牛羊肉為餡,每個大則約500克,小的也足有300克。京東肉餅為北京以東夏墊鎮(屬今大廠回族自治縣)楊景祿(別名大麻七)所創製。據傳1770年乾隆皇帝路過此地,曾品嚐過這種肉餅,對其色香味讚不絕口。從此京東肉餅生意大振,至今仍為很多北京人喜愛。
  小吃製作:
  1、涼水和成很軟的麵團,醒半小時後揉透。將麵團杆成薄薄的一張大圓皮。
  2、在皮上抹上肉餡:隻抹3/4的皮子,1/4的皮是空白的。切一刀(=半徑長度)。
  3、將麵皮成了一個1/4圓的“扇形”。
  4、封邊兒。
  5、和一般烙餅一樣:多放些油,中小火烙(千萬不能火大了,否則外麵糊了而裏麵肉還沒熟!),一麵呈金黃色即可翻另一麵烙,快好時再淋一些“醋水”(水裏加少許醋)-----據說是這樣烙出來的餅皮比較酥脆香。
  22、北京小吃—麻豆腐
  


  小吃製作:
  將羊肉丁炒焦起鍋,下黃醬煽炒蔥薑末出香味兒,加入麻豆腐翻炒。隨後,讓大青豆、紅辣椒、嫩豆芽、雪裏蕻未依次投人到炒麻豆腐的事業中來,輔之以大 火,使鍋裏的尤物們變得“轟轟烈烈”,再不斷地加油、添水,用一點兒老黑醬油,將麻豆腐及其夥伴作“翻天覆地”狀,直至麻豆腐表麵氣泡湧動、蜂窩畢現、香 氣翁動,方算“勝利會師”。老北京有句俗話:“炒麻豆腐——大咕嘟”,是說麻豆腐一熟會自己“咕嘟、咕嘟”地起泡說話,告訴您:“我熟啦!”似乎麻豆腐通 了人性,怪不得老北京人會青睞於它呢!
  此時在起鍋前放人切成寸段兒的“野雞脖兒”嫩韭菜梗兒,灑上炒焦的羊肉丁出鍋,再淋上一勺紅亮亮的辣油,便是一味亦飯亦菜不可多得的美食。
  小吃介紹:
  麻豆腐是粉房的副產品,或曰下腳料,所以價格特別便宜,兩個大子兒就可以買一大碗。老北京人買回家去,用羊肉、羊尾巴油等物一炒當飯菜吃,叫做炒麻豆腐。
  炒麻豆腐是舊京百姓地道的家常菜,別看此物甚廉,但要炒好亦非易事,首先在原料上就要有所選擇,得用東直門四眼井粉房裏做的麻豆腐才算正宗。配料講究用純正的羊尾巴油和“野雞脖兒”嫩韭菜,方能顯出炒麻豆腐的“英雄本色”。
  23、北京小吃—炸醬麵
  


  小吃材料:
  手擀麵或掛麵、五花肉、各種配菜、油、蔥末、薑末、白糖、黃醬、香油
  小吃製作:
  1.把肉切成黃豆粒大小的丁。
  2.油熱放肉,變色後放蔥、薑,炒出香味放醬下鍋。下鍋時最好放點溫水,但隻須加一次水。
  3.小火慢炒,有了香味時放點白糖,醬變成紅黑色時,放蔥末,加香油,翻炒均勻後馬上起鍋。
  4.醬炸好後和配菜、麵一起拌勻。
  小吃介紹:
  流行於北京等地,由菜碼、炸醬拌麵條而成。將黃瓜、香椿、豆芽、青豆、黃豆切好或煮好,做成菜碼備用。然後做炸醬,將肉丁及蔥薑等放在油裏炒,再加入 黃豆製作的黃醬或甜麵醬炸炒,即成炸醬。麵條煮熟後,撈出,燒上炸醬,拌以菜碼,即成炸醬麵。也有麵條撈出後用涼水浸洗再加炸醬、菜碼的,稱“過水麵”。
  小吃注意:
  ●炸醬麵也叫小碗幹炸。
  ●配菜是炸醬麵裏重要的一環,正宗的一般有十幾種配菜,少的也有七八種。常見的配菜有黃瓜、青豆、黃豆、青蒜、芹菜、豆苗、蘿卜纓、蘿卜絲等,青豆、黃豆、芹菜需要用水焯一下再拌。
  ●幹、稀黃醬都可以。如果是幹醬,要先調稀了再用。
  一定要放多種蔬菜作“麵碼”,才能使炸醬麵成為一種健康的飲食。否則鹽分多,纖維少,維生素C和鉀不足。醬本身含有較多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適合與麵粉搭配。
  24、北京小吃—梁實秋豆汁兒
  


  小吃製作:
  1、將綠豆雜質篩淨,淘洗幹淨,放入盆內用涼水(冬天用溫水,水量要比綠豆高出2倍)泡十幾小時。待豆皮用手一撚就掉時撈出,加水磨成稀糊(磨得越細 越好),每千克綠豆約出稀糊2.65千克。然後,在稀糊內加入1.5千克的漿水(即前以次製作豆汁、澱粉時撇出的清水)並逐次加入不少於12千克的涼水過 濾,約可濾出粉漿17千克、豆渣2千克,
  2、把粉漿倒入大缸內,經過一夜沉澱。白色的澱粉就沉澱到缸底,上麵是一次層灰褐色的黑粉,再上一層即是顏色灰綠、質地較濃的生豆汁,最上層是浮沫和 漿水。撇去浮沫和漿水,把生豆汁舀出(可得生豆汁8千克左右,另有澱粉約500克和黑粉少量),再煮之前還需在沉澱一次,夏季沉澱六小時。冬季沉澱一夜。 沉澱好後,撇去上麵的漿水。
  3、鍋內放入少許涼水,用旺火燒沸後倒入生豆汁,待豆汁逐漲並將一出鍋外時,立即改用微火保溫(此時不能用旺火,否則會逐成麻豆腐),隨吃隨盛,並佐以辣鹹菜同食。
  名人故事:
  

  豆汁下麵一定要加一個兒字,就好像說雞蛋的時候雞子下麵一定要加一個兒字,若沒有這個輕讀尾的語氣,聽者就會不明白你的語意而生誤解。
  胡金銓先生在《談老舍》的一本書上,一開頭就說:不能喝豆汁兒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這話一點兒也不錯。就是在北平,喝豆汁兒的人也是以北平城裏 有人為限,城外鄉間沒有人喝豆汁兒,製作豆汁兒的原料是用以喂豬的。但是這種原料,加水熬煮,卻成了城裏人個個歡喜的食物。而且這與階級無關。賣力氣的苦 哈哈,一臉漬泥兒,坐小板凳兒,圍著豆汁兒挑子,啃豆腐絲兒卷大餅,喝豆汁兒,就鹹菜兒,固然是自得其樂。府門頭兒的姑娘、哥兒們,不便在街頭巷尾公開露 麵,和窮苦的平民混在一起喝豆汁兒,也會派底下人或是老媽子拿沙鍋去買回家裏重新加熱大喝特喝。而且不會忘記帶回一碟那挑子上特備的辣鹹菜,家裏盡管有上 好的醬菜,不管用,非那個廉價的大醃蘿卜絲拌的鹹菜不夠味。口有同嗜,不分貧富老少男女。我不知道為什麽北平人養成這種特殊的口味。南方人到了北平,不可 能喝豆汁兒的,就是河北各縣也沒有人能容忍這個異味而不齜牙咧嘴,不能大口猛灌。三在鹹菜的辣,辣得舌尖發麻。越辣越喝,越喝越燙,最後是滿頭大汗。我小 時候在夏天喝豆汁兒,是先脫光脊梁,然後才喝,等到汗落再穿上衣服。
  自從離開北平,想念豆汁兒不能自己。有一年我路過濟南,在車站附近一個小飯鋪牆上貼著條子說有“豆汁”發售。叫了一碗來吃,原來是豆漿。是我自己疏 忽,寫明的是“豆汁”,不是“豆汁兒”。來到台灣,有朋友說有一家飯館兒賣豆汁兒,乃偕往一嚐。烏糟糟的兩碗端上來,倒是有一股酸餿之味觸鼻,可是稠糊糊 的像麥片粥,到嘴裏很難下咽。可見在什麽地方吃什麽東西,勉強不得。
  25、北京小吃—油茶
  


  小吃介紹:
  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補佳品,它是用麵粉放入鍋內炒到顏色發黃,麻仁也炒至焦黃,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然後將搓得均勻的麵茶放在碗內,加上白糖,用開水衝成漿糊狀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為早餐或午點,很受百姓喜愛。
  小吃原料:牛骨髓油、麵粉、桂花汁、瓜子仁、白糖、黑白芝麻、核桃
  小吃製作:
  鍋內放入麵粉,用微火攪炒半小時呈麥黃色時即熟,過細羅;熟麵粉放回鍋中,將牛骨髓油放在另一鍋中,用旺火燒至要冒煙時,倒入熟炒麵鍋內攪拌均勻;將 黑白芝麻仁用微火炒出香味,核桃仁炒熟、去皮、剁碎,連同瓜子仁一起放入熟炒麵中拌勻,即成油炒麵;吃時,將油炒麵盛於小碗中,用開水衝攪成稠糊狀,再放 上白糖和桂花汁攪勻即可。
  26、北京小吃—茶湯
  


  小吃原料:
  糜子麵、紅糖、白糖、糖桂花
  小吃製作:
  將糜子麵洗淨,用涼水浸泡兩小時,瀝淨水,碾成麵,再過細籮,即成糜子麵。
  茶湯壺內灌滿涼水,燒沸,取碗一個,倒入開水和適量涼水攪和一下,加入十分之一的糜子麵調成麵糊,再用150左右開水將麵糊衝熟,在茶湯上麵撒上紅糖、白糖和糖桂花即可食用。
  小吃曆史:
  清嘉慶年間的《都門竹枝詞》中有“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茶湯,明、清時已盛於北京,明代皇家茶點,民間仿而效之。明沈德符《野荻編》 稱:“京師向有諺語雲:翰林院文章,武庫司刀槍,光祿寺茶湯,太醫院藥方。蓋譏名實之不稱也”。說明此時茶湯在京已有聲譽。清宮光祿寺的禦膳房內仍列有茶 湯。將炒熟的糜子麵放上紅糖,用滾開的水衝成。與其同類的“油茶”則是用牛油或素油將麵粉炒熟,再加入開水。茶湯和油茶都有所謂的“八寶”之說,其實就是 加上山楂條、青紅絲、葡萄幹、核桃仁、瓜子仁等一些果料,使之香甜可口。經營此業的多兼營藕粉。
  小吃介紹:
  

  舊京,賣茶湯、油茶的有三種形式:
  一是挑擔走街串巷的,每逢春秋兩季午後3—4點鍾沿街叫賣。其提前是個紫銅大茶湯壺,壺為雙層,外層加水,裏層燒火,壺底座貯存木炭和一雙火筷子;擔 後是個大木桶,掛著水舀子,木桶上放個小屋頂形的長木條,裏麵放碗、匙子、糜子麵、油炒麵(油茶)、藉粉,還有一罐紅糖。有買主時,現以小瓷碗將糜子麵或 油炒麵用少許開水調好,再到前頭將銅壺搬起,提得高高的一衝,以小銅勺猛攪,待攪成糊狀,遞與顧客。
  二是設茶湯攤,多半是在廟會上。其攤案以桐油塗麵,長約丈餘,案前設長凳,案上陳放玻璃盒兩個,盒內分數格,盛麵、糖和果料。盒後放彩色小碗數十個, 小銅勺多把放一罐內,案後支一大紫銅茶湯壺,沸水滾滾,壺蓋、嘴、肚處鑲黃銅花邊和圖案,有案淨、碗潔、壺亮,頗能引人食欲。
  三是開設於大街的店鋪,門口以大茶湯壺為招幌,店內設座。每天正、二月代營煮元宵。至於麵是用糜子麵熬成的稠粥,盛到碗裏後,再用細筷子將事先以炭火 或油調稀的芝麻醬,來回往粥上一絲一絲地掄,掄勻掄滿後,再撒上一層芝座鹽兒、幹薑(同薑)粉,確也鹹中有味。此為當年窮苦市民的一種經濟小吃。
  衝茶湯要技術,茶湯原料也很講究。它要用糜子麵放碗內,用熱水調勻,然後用銅壺的開水衝入碗內衝熟,撒上一層紅糖,中間放一撮白糖。它的質量要求是,衝得的茶湯把碗反過來朝下,立即下墜,掛在碗邊,用手拍動,鬆軟抖動,不能從碗內掉下。
  茶湯除用糜子外,還可用白粘高粱磨成粉作為原料,但質量不如用糜子好。兒童喜食茶湯。《故都食物百詠》中有詩為證:“大銅壺裏熾煤柴,白水清湯滾滾 開。一碗衝來能裹腹,香甜最好飽嬰孩。”並附注稱:“茶湯有擺攤者,有挑擔者,其唯一之標識,則大銅壺是也。此物尚甜,鹹食者殊不見,小兒多喜食之。”茶 湯味甜,筋道可口。
  老北京講究喝前門外的聚元齋和天橋的茶湯李。1997年12月北京天橋茶湯李飲食店製作的茶湯,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27、北京小吃—肉末燒餅
  


  小吃原料:麵粉、白糖、三成肥七成瘦的豬後腿肉、芝麻
  小吃特點:
  北京傳統宮廷的風味小吃,享譽京都幾十年。外焦裏酥,鹹中略甜,香酥可口,味厚醇正。
  小吃製作:
  取麵粉和白糖加水揉成麵團,經摘劑、摶餅、研邊、粘上芝麻製成馬蹄燒餅坯;將餅坯粘貼在大鏟上,用炭火烤製成熟;將豬腿肉切好,放入炒鍋中,加上各種調料,用旺火炒熟,炒出的油要撇淨;將馬蹄燒餅從其側麵切開一小口,抽出餅心,填進現炒的豬肉末即成。
  小吃名人:
  肉末燒餅就是燒餅夾炒肉末,主副食合一。燒餅香酥,肉末油潤鹹甜,味美適口,別有風味。北海的仿膳飯莊的肉末燒餅遠近聞名,1975年周恩來總理養病期間經常到仿膳飯莊,稱讚到“你們的燒餅不錯,別處比不了。肉末我吃了這麽多年也不錯,家裏做不出這個味來。”
  小吃典故:
  肉末燒餅又叫“圓夢燒餅”,是清宮名點。相傳當年慈禧太後住在頤和園時,有一次吃早餐,發現桌子上有燒餅,非常高興。原來頭天晚上睡覺夢見吃燒餅,沒 想到早晨飯桌上就真的有燒餅。按照民俗,夢見吃燒餅是個很吉利的事:做事情圓圓滿滿、寫文章可圈可點,全應到好事上。這個燒餅圓了她的夢,於是就把這個燒 餅叫做“圓夢燒餅”。太後一高興,便對做燒餅的廚師趙永壽放賞,賞了20兩銀子和一根藍翎。趙永壽從此有了品級,算是個小官兒。燒餅也因此身價倍增了。
  28、北京小吃—炸菊花蝦包
  


  小吃原料:
  蝦仁250克,豬油500克,雞蛋清3個,水發海參,冬菇、荸薺、火腿、豬油網適量
  小吃製作:
  1、蝦仁一切兩段,海參、荸薺、冬菇、火腿切丁,焯水控幹後再裝盤,加調料醃5分鍾,再加蛋清、澱粉調均製餡;
  2、將豬網油切成5張8厘米見方的小片,放上餡包好紮口,沾勻蛋清糊;
  3、油鍋燒至5成熱,將蝦包逐個放入,炸至金黃色撈出,每個改成4瓣呈荷花形,裝盤即成。
  29、北京小吃—燕京醬蘿卜
  


  小吃特點:色醬紅,質脆嫩。
  小吃製作:
  將蘿卜洗淨,切成兩瓣,入缸醃製,一層蘿卜一層鹽,每天翻缸1次。7天後撈出,置日光下曬幹,再放入甜麵醬中醬製。每天翻缸1次。4天後即成。
  30、北京小吃—羊眼包子
  


  小吃原料:
  麵粉1000克,羊肉250克,海參50克,玉蘭片50克,冬菇50克,幹貝25克,鹽6克,味精3克,香油50克,蔥花25克,薑、發酵粉、料酒各適量。
  小吃製作:
  1.把麵粉倒在盛器中,加發酵粉拌勻,對水和成發麵團,揉均勻,稍餳。
  2.羊肉洗淨,絞成末。海參切小丁。玉蘭片切小丁。冬菇用水泡軟去根切碎。幹貝用水發透,加蔥、薑、料酒蒸軟,碾碎。將以上原料加鹽、香油、蔥花、薑汁、味精拌成餡。
  3.將發麵揉成長條,揪成小劑。
  小吃特點:營養豐富,深受人們喜愛。
  小吃由來:
  回民很講究飲食衛生,智慧勤勞的回族婦女能做出許多獨具風味的特色食品,大家知道的有饊子、牛肉拉麵、油香、手扒羊肉、“夾板”等等,如果您能在回族人的三大節日開齋節、宰生節和聖紀節到回民家中做客,定能一飽口福,大開眼界。
  羊眼兒包子是回民飲食中的佳品。相傳,清朝康熙皇帝,曾喬裝打扮到前門外,品嚐回民羊肉包子鋪的羊眼兒包子。康熙皇帝走進羊肉包子鋪,殷勤的回民掌櫃 用小托盤送來了兩杯蓋碗茶。向康熙皇帝問安後,陪著笑臉說:“不怕爺惱,爺在裏邊(宮廷)什麽山珍海味沒嚐過,還屈駕來嚐羊眼兒包子,小的實在不敢孝 敬。”康熙明知自己的身份已被識破,還是佯裝要吃包子。掌櫃的無奈,隻好說:“爺嚐臉,一定要吃,那請少等會兒。”不一會兒,便送來了熱騰騰的小包子。康 熙用筷子挾一個放在碟子裏,細心地觀察。隻覺陣陣香味撲鼻,放到嘴裏一嚐,果然昧道鮮美,質地不一般。但是,康熙帝左找有找也未看見“羊眼兒”,便問掌櫃 的:“為什麽看不見羊眼兒?”掌櫃忙回答說:“回爺的話,有罪不敢欺瞞:餡肉沒有羊眼兒,隻是做的精細些,包的個頭小一點,象羊眼兒,就給起了個‘羊眼兒 包子’的名字。”康熙嚐了兩個,覺得非常可口好吃,便傳旨:“朕覺得羊眼兒包子很好,可經常送到宮中,找內務府開銀。”
  從此,羊眼兒包子名聲大噪,譽滿北京城。於是,四城各處的回民都做起羊眼兒包子,遂成了回民喜食美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