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神秘而強悍---中亞的前世今生

(2006-12-22 12:41:45) 下一個

中亞史記述文明、宗教的交融,也寫下政治、軍事的衝突。與中國新疆毗連的中亞今天是否贏得民主及市場經濟有待證明,是否成為恐怖主義溫床或美國的反恐重鎮,也仍是懸念。
中亞國家在前蘇聯統治七十年後獨立,可是,真正獲得民主和自由了嗎?昔日計劃經濟變成市場經濟了嗎?長期沉浸在回教文化裏,中亞會否成為恐怖集團的溫床,或美國的「反恐重鎮」?北京推動「上海合作組織」意在防美或防堵「五胡亂華」再現?而要關懷今天的中亞,首先需要了解中亞的前世今生。
目前,政治意義上的中亞,由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等五國構成。中亞西部以裏海為界,東至中國新疆,其北與俄國,東北與蒙古共和國,其東南與巴基斯坦,南部與阿富汗,西南則與伊朗為界,麵積三百九十九萬四千四百平方公裏。中亞約六成土地為沙漠和半沙漠,其他為綠洲。中亞地形分布基本上北麵是哈薩克廣闊的大草原,南麵是鹹海水係盆地。中亞國家中麵積最大的是哈薩克,最小的是塔吉克。除了阿姆河(Amuderya)係和錫爾河(Sirderya)係從高山邊界引來淡水,河岸地區可耕種外,大部分沙漠地區都不宜於農業。
中亞地區的人口密度差異很大,如今除突厥係民族外,還有許多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猶太人、日耳曼人、亞美尼澛鶥土耳其人、阿哈斯卡(Ahaska)人和朝鮮人,中亞地區還未突厥化和伊斯蘭化之前,定居民族以印歐語係民族為多,自從公元前二千年中期亞利安人南下,以後有塞人、烏孫、大月氏等遊牧民族進入中亞,使中亞成為民族大熔爐。中亞處於中國、印度及波斯和希臘文明之間,是聯接東西方經貿的樞紐地帶,所以在十六世紀以前海洋商路未通之時,中亞是各種文明、文化、宗教及經濟貿易的交匯之處。六世紀中葉突厥部落建立突厥汗國後,近十萬突厥人進駐中亞,在六世紀至十二世紀經過西突厥汗國、黑汗王朝、伽色尼王朝,塞爾柱帝國等突厥國家後,中亞地區的突厥化進程基本完成
中亞的伊斯蘭化進程除了阿拉伯的倭馬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的中亞伊斯蘭化政策之外,也在以上三個突厥國家統治中亞時期完成,故中亞伊斯蘭教以及伊斯蘭文化有明顯的古代突厥民族信仰的痕跡,也帶有佛教、祆教以及摩尼教的思想烙印。
一部中亞史,除了記述各種文明、文化、宗教相互交融現象之外,完全是政治和軍事衝突的曆史。據文字記載,首次征服中亞的是阿契美尼德帝國(Achaemenian Dynasty,公元前五百五十年至公元前三百三十年),緊接著是赫赫有名的亞曆山大大帝。由於亞曆山大大帝東征中亞,希臘文明也在這裏得到發展,其中阿富汗地區形成的犍陀羅(Gandhara)藝術是中亞與希臘文明的結合象徵,犍陀羅藝術對佛教藝術尤其是繪畫和雕塑方麵的影響非常大,並且在公元前一世紀開始隨佛教從新疆一直流傳到敦煌,甚至中原,阿富汗的巴克特拉(Bactria,今巴爾赫)也因此成為中亞的佛教中心。
隨後匈奴帝國在政治和經貿上控製了中亞廣大地區,西漢為對抗匈奴的壓力采取了「斷匈奴右臂」戰略。西漢於公元前六十年建立西域都護府遙領中亞事務,此為中國第一次進駐中亞,爾後雖東漢極力經營中亞,但其統治範圍隻限於新疆一地,與西域「三絕三通」之後即退出中亞,後為波斯帝國和埃夫塔利特勢力統治中亞。五五二年後突厥汗國崛起並統治中亞,唐朝於六三零年消滅了東突厥後便於六六一年統治了中亞。
唐朝在主導中亞事務之時,由西而東進的阿拉伯,由南向北的新興強權吐蕃和代替西突厥崛起的突騎施等三大勢力仍對中亞虎視眈眈,唐朝軍隊於七五一年與阿拉伯軍隊的戰爭中敗北而退出中亞地區;中亞北部的突騎施和南部的吐蕃也相繼退出,伊斯蘭勢力統治中亞的時代來臨。
八世紀至十世紀原為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和統治中亞的薩曼尼王朝(Samanid dynasty,八九五年至一零零五年)的突厥人開始在中亞崛起,十世紀以後並在中亞建立了黑汗王朝、伽色尼王朝、塞爾柱帝國,中亞突厥化和伊斯蘭化進程已走向中亞的階段。
蒙古人崛起及橫掃歐亞大陸後,在俄國建立了欽察汗國、伊朗建立伊兒汗國、中亞建立了察合台汗國,此三汗國在崩潰前已經邁向伊斯蘭化或者突厥化的路程。俄國人原屬欽察汗國,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完成了對高加索、西伯利亞以及中亞的全麵征服,然而俄國在中亞繼續南下時遇到另一個崛起國家英國的抗衡,俄國的目的是在確保中亞的前提下南進,英國的目標則是在穩占印度之外繼續北上,進而控製中亞。這場大博弈曆時一個世紀,對弈雙方使出各種手段進行了殊死爭鬥。然而,大博弈決鬥中還應有一個戰略對手清朝,十九世紀中亞爭奪戰為俄、英、中戰略三角的格局。
清代是中國對中亞產生重大影響的一個重要時期。清朝乾隆皇帝對上貢不勤和威脅國家安全的準噶爾汗國發動了一場軍事遠征,於一七五七年征服準噶爾部人後將其土地(天山北部)並入清朝,清朝遠征軍於一七五九年又將天山南部回教政權和卓汗國(Khoja Dynasty)征服。自此以後「新疆」作為一個專有地名出現在清朝史籍中。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準噶爾控製中亞北部地區,對中亞南部地區也有政治影響,清朝平定準噶爾,不但解除了西北威脅,而且將其國土擴大到中亞中部地區,同時也解除了中亞地區哈薩克人和烏茲別克人的國家安全威脅,但也為沙皇俄國征服中亞提供了有利時機。
俄國於一八七九年征服了土庫曼斯坦地區,與此同時在新疆也建立了獨立的阿古伯(Mahommed Yaqub Bek)政權(一八六六年至一八七七年)。
當時英俄之間的「大博弈」在中亞激化,分別與阿古伯政權加強關係以便遏製對方,英國與阿古伯政權之間頻繁的政治和經貿關係也使俄國意識到英國的威脅。俄國於一八七一年五月進兵中國新疆伊犁,經過兩個月苦戰終於控製了該地區。
左宗棠奮力抗沙俄
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後,清朝麵對俄國的蠶食,以陝甘總督左宗棠為首的主戰派以國家安全利益要求奪回所失的中亞土地,以消除俄國的威脅。阿古伯政權被左宗棠軍隊摧毀之後,要求俄國退出所占的新疆伊犁地區,清朝與俄國經過一番艱苦周折,於一八八一年二月簽訂《中俄伊犁條約》,清朝失去了哈薩克斯坦東部和吉爾吉斯斯坦等地。清朝為完全統治新疆,經左宗棠和劉錦棠之多次建議終於一八八四年在新疆建省。
劉錦棠於當年十月二日奉命為第一任甘肅新疆巡撫,省會為烏魯木齊。新疆軍政中心由伊犁轉移到烏魯木齊,使新疆長期以來一直處於由理藩院所屬藩部地位,從此成為隸屬內閣的行省。從此,各勢力爭奪中亞的戰爭告一段落。
然而,百年之後,冷戰結束,中亞五個突厥國家獨立,中亞再次成為當今各勢力縱橫捭闔的場所,中亞形成的地緣政治真空也由各勢力爭先恐後地填補。各勢力在中亞為獲得其地緣政治、安全和能源利益而發生的一切,儼然重演古代中亞上演多次的爭奪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