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連蔣介石都感羞恥的戰鬥 竟有人巨資拍攝

(2006-11-27 13:24:20) 下一個
一個階段,曾有人大肆吹噓蔣某人的抗日,認為要重新估價正麵戰場上的抗戰,看了後,不禁讓人感慨。是國軍太不禁打嗎?不是!實在是蔣某人及其**們德能都太差呀,在外侮麵前都不忘傾軋,不知其可啊!

國軍無能,買辦誤國 --- 昆侖關台兒莊大捷的真相

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紀念日即將來臨,沸沸揚揚的輿論傳出了幾條信息:一是在1995年8月,世界各國將隆重舉行慶祝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周年紀念活動;二是有人為抗戰中的國民黨正麵戰場評功擺好,責怪我們的曆史怠慢了國民黨;三是出品和炒熱了描寫國民黨抗戰的文藝作品……

中國在二戰中的反法西斯,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團結全民族一致抗日的戰爭。很自然的,一談抗戰就離不開國共兩黨,實乃曆史使然。對輿論傳出的上述信息該如何看?我們就這個問題造訪了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抗戰史專家張宏誌。

年逾花甲的張宏誌老師,曾發表過110萬字的《中日血戰三部曲》,已由中國人民 解放軍國防大學出版社出版。當我們登門時,他正左手端著放大鏡,右手執筆,伏案撰寫《中國抗日戰爭史》。據介紹,這部書預計60餘萬字,擬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聽完我們來意,張老師連手中的筆也來不及擱下,就打開了話匣子:“二戰給全世界帶來9000多萬人的犧牲,勝利來之不易,彌為可貴。所以,明年二戰勝利紀念日,世界各國都要舉行盛大的慶典,作為犧牲3500萬人的中華民族,當然更有理由隆重紀念自己的抗戰勝利五十周年,以激勵全民族的愛國主義 精神!但是……” 說到這裏,張老師話鋒一轉,給我們講述了他在一次會上遇到的一件事。

有一位同誌發言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我們對國民黨抗戰肯定不夠。為此 ,我們正在研究廣西南寧戰役,準備把國民黨軍血戰昆倉關拍成電影。” 張老師聽完後便問他:“你知道不知道日本人在南寧戰役中投入了多少兵力?昆倉關上的日本守軍有多少人?”回答是:“不知道!”張老師又問:“那你知道不知道國民黨軍投入了多少兵力?”回答仍是:“不知道!”張老師再問:“蔣介石召開的柳州軍事會議你知道不知道?”回答竟然還是不知道。張老師感慨萬分:“這麽說,你什麽都不知道?!”那人麵不改色心不跳:“我不知道不等別人也不知道,反正有人研究這個問題!” 張老師對我們說,你看,這人一問三不知,居然也要談史,盡管人雲亦雲,信口開河,可他還在喊,還要叫,還在擺一副請命的姿態,由此可見,凡談及中國抗戰,必須要搞清楚國共兩黨的功過與是非。當然對世間任何事物的評述,都是允許各抒己見的,可以各說各的理。但問題在於,誰說得更全麵、更客觀、更科學!這在史學上就是曆史和邏輯的統一。

言及此,張老師點燃了一枝煙,有滋有味地吸起來,然後不緊不慢地說:“不是不能說國民黨抗戰,也不是不能描寫國民黨在抗戰中的犧牲,但核心問題是要尊重曆史、尊重事實,尊重人民。不能把無說成有,把敗說成勝,把瘡疤說成鮮花 !”

張老師說他最不滿意的就是,最近一段時間被炒得很熱的描寫國民黨抗戰題材的東西,基本上都是有悖於史實的。

譬如說――台兒莊。1938年3月15日,日軍第10師團瀨穀支隊(8000人左右)進攻滕縣,拉開了台兒莊戰役的序幕。隨著日軍的猛攻,當天就把駐守在城外的川軍124師打散了。16日,日軍開始攻城,川軍122師王銘章部堅守孤城,而奉李宗仁命前來增援的蔣介石的精銳嫡係湯恩伯部卻在進至距滕縣隻有15公裏的官橋後,36小時按兵不動,坐待122師全軍覆沒。

至17日黃昏,騰縣城破。18日,日軍轉攻湯部,湯的第81軍時駐官橋,忙東撤至嶧縣。日軍繼續南下,在沙溝擊敗湯的第52軍後直撲韓莊,輕而易舉地逼近大運河。此刻,日軍前進方向的台兒莊尚無國民黨的一兵一卒,瀨穀為解除後顧之憂,又於19日北攻嶧縣。湯部的兩個軍5萬餘人又急退至抱犢崮山區避戰。

張老師講到這裏,起身取來紅藍鉛筆。在紙上勾了一幅草圖並解釋道,這是中日兩軍對陣態勢圖。看著圖,他比比劃劃地說,迄3月15日瀨穀進攻滕縣,國民黨第5戰區在淮河以北有9個軍17個師(不含湯部),但是卻既沒有作戰線,也沒有陣地,如散沙般分置在津浦路滕縣――蚌埠、隴海路海州――開封兩側的魯南、豫東、蘇北和皖東北的廣大地區。而蔣介石自1938年1月初率湯恩伯在商丘設置行轅。到台兒莊戰役70多天中,對魯南前線未置可否,疏於備戰,險陷台兒莊於一槍不發即失落境地。 所幸的是,瀨穀北攻湯部折回來,用20―22日3天的時間在韓莊集結兵力,做南渡運河的準備。蔣介石才在李宗仁的懇求下,急調在信陽休整的孫連仲的第2集團軍(轄兩個軍,約2.5萬人),於19日乘火車連夜趕到台兒莊,利用瀨穀渡運河準備的三天時間完成了布防。 23日,瀨穀進攻台兒莊,台兒莊戰役正式打響。

張老師在草圖上標出湯部、孫部和瀨穀的位置後,又取出地圖冊,用三角板量出台兒莊和抱犢崮的距離,說:“你們看,45公裏!瀨穀的指揮位置距台兒莊15公裏,距抱犢崮30公裏,其進攻正麵,是孫部的2萬餘人;其背後,是湯部的5萬精銳;實為腹背受敵!然而,瀨穀看透了湯恩伯的內心世界,僅以1個步兵大隊(相當於營)監視湯軍,而傾其全力攻打台兒莊。至4月1日,由於孫部的頑強抵抗,瀨穀傷亡慘重,索性把監視湯軍的1個大隊也轉用於攻打台兒莊。湯恩伯畏敵如虎,噤若寒蟬,始終未敢一動。4月6日,瀨穀在死傷3000餘人後終於退卻,湯軍才加入戰鬥,截擊瀨穀,但還是被跑掉了3000多名敵人。”

孫連仲心裏清楚這一仗是怎麽打的。當他艱苦戰鬥時曾請求李宗仁:給第2集團軍留幾顆種籽,命令湯部恩伯出擊,李回答:我向湯恩伯多次下命令,他隻聽老蔣的!……這一仗,孫部傷亡三萬人,蔣介石不補一兵一卒,反而借機撤銷了他的 2軍的番號,給他隻保留了一個30軍。

難道曆史可以把王銘章、孫連仲他們流的鮮血記到老蔣的功勞簿上嗎?

如果我們的曆史要把一部分愛國的國民黨將士等同於整個的國民黨,豈不是也可以說“甲午海戰”是清廷對日作戰,徒為後人落下笑柄麽?

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4月10日日軍占領豫陝邊界的重陽店,14年中,國民黨共喪失國土2753254平方公裏――當時全國麵積11174002平方公裏(含外蒙);丟掉城市970餘座――全國城市為1200座;拋棄同胞2.57億――全國人口4.5億。

在這個曆史時期中,國民黨有退無進,屢戰屢敗,300多個師打了八年,唯有台兒莊一役獲勝。但是蔣介石卻不願承認這一勝利。 講到這裏,張老師無比痛心地說,自人類社會出現戰爭以來,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曾與這個怪物結緣,打仗有勝有負“乃兵家常事”,但像國民黨這樣的失敗,哪能找得出第2例?這根本就不是中華民族抗戰的主流!美國援華人員經曆了這段曆史後說,“國民黨早已威信掃地,國民黨的軍事指揮‘極為幼稚無能’。中國軍人很強的作戰能力完全被浪費了。”(見《史迪威與美國在華經驗》)

緊接著,我們的話題又引向了昆侖關。 張老師照例先畫出了中日雙方的戰爭態勢圖,然後指點著說:“日軍攻占南寧兵力是第5師團和台灣混成旅團。鑒於作戰地區的地理條件,第5師團戰前回日本神戶將自己的機械化裝備改為馱馬裝備,全部以輕武器上陣,配備的火力有營炮24門、團炮20門、反坦克炮16門、山炮20門、野炮20門,轄步兵12個大隊,連同台灣混成旅團的5個大隊,總兵力2萬餘人。” 1939年11月15日,日軍由欽州灣(亦稱北部灣)的企沙、龍門登陸,通過十萬大山,邊修路邊前進,沿途沒遇到任何抵抗,於24日占領南寧。隨即以台灣混成旅團擔任欽州灣――南寧之間的道路修建,第5師團布置在南寧地區。時以3個大隊控製中越邊界的鎮南關(今睦南關),以1個大隊保護南寧――鎮南關的交通線,以兩個大隊占領高峰隘並向武鳴方向警戒,1個大隊占領昆侖關,1個大隊擔任昆侖關――南寧交通線的守備,另以3個大隊和師團直屬部隊趕修南寧飛機場,師團長手下控製1個大隊作為機動。

所謂的“昆侖關大血戰”國民黨軍隊進攻的目標,就是昆侖關上那1個大隊的日軍,約800人。 1939年12月17日(日軍占領南寧後的第25天),國民黨軍開始反攻南寧,因昆侖關在南寧以北,為前哨陣地,因而首先交戰於此。是役國民黨軍出動第16集團軍(轄1個軍4個師)、第37集團軍(轄1個軍2個師)、第35集團軍(轄1個軍3個師)、第26集團軍(轄1個軍2個師)、第38集團軍(轄5個軍13個師),另有第43、第33師和4個獨立團,約相當27個師,總兵力25.4萬人。此外,還有1個工兵團、1個通信兵團、1個高射炮連、4個炮兵營和115架飛機(重轟炸機9架、輕轟炸機26架、驅逐機80架)。擔任主攻的是第38集團軍,突擊部隊杜聿明第5軍。第5軍轄3個師:第200師(師長戴安瀾),第22師(師長邱清泉)和榮譽第1師(師長鄭洞國),還有直屬戰車團和重炮兵,共計5萬餘人。於是雙方的兵力對比就是,10萬人的主攻部隊或者說5萬人的突擊部隊對800人的守備部隊。 經過40多天的強攻,日軍又增援了1個大隊,國民黨軍好不容易占領了昆侖關前哨陣地,但日軍仍據守八塘,昆侖關的縱深陣地仍不能突破。

1940年1月24日,日本援軍第18師團和近衛混成旅團到達,28日向國民黨軍反擊。與此同時,2月2日,一小股日本軍沿昆侖關腳下的邕江襲占甘棠,第38集團軍馬上後撤,國民黨軍於2月4日結束了昆侖關戰鬥。 2月22日,在柳州軍事會議上,蔣介石非常惱火,將總指揮白崇禧和中央督戰大員陳誠給予降薪留職處分,將第38集團軍總司令徐庭瑤上將以下8個將官撤職查辦。

張老師說,連蔣介石都感到羞恥的戰鬥,竟有那麽一些人花3000萬元去拍電影,大吹大擂。我們說這種人恬不知恥,並不過分。

接下來,他扳起手指頭如數家珍般將一些被今人炒熱而為國民所矚目的中日之戰一一道出:那戰前會議、來往文電、戰役部署、戰局變化、傷亡繳獲等,無不細致具體,鑿鑿有據。

張老師打了一個風趣的比方:“有位賣瓜人在一個已經腐爛了的瓜上發現了一點兒好瓤,便用刀尖把它挑起來高聲吆喝:‘好瓜!好瓜!’。以這種態度去談抗戰,怎能接近真理?”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張老師又給我們展示了另一部分曆史。 1943年秋,日軍全線轉入戰略防禦,中國抗占已接近勝利。為挽救頹勢,日軍1944年4月,日軍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其目的有三:一、摧毀美軍設在中國的空軍基地;二、貫通中國大陸南北交通;三、吸引美軍在中國大陸決戰。

該戰役於4月18日打響,至同年12月10日結束,緊接著又在1945年春發動了一係列的攻勢。日軍臨死前的一搏中,國民黨軍先後丟掉了河南、湖南、廣西和福建等4個省的省會及200餘座縣城,近8000萬人民,遺棄美軍6個空軍基地和30餘座機場。

在國際反法西斯鬥爭即將勝利,中國抗日軍民已經進入戰略反攻的時刻,國民黨軍仍是如此不堪一擊,使日軍想占哪裏就能占哪裏,要做什麽就能做什麽,連美國總統羅斯福也被激怒了,把視線投向了延安,擬撥出5個師的裝備送給GCD抗日。1944年7月23日,美軍觀察組進駐延安。

對此,有人不以為然,高彈“文學不等於史學”。但實際上,廣大群眾在欣賞有關現代題材的文藝作品時,是把它作為“史”來接受的,於是,一盤清水被攪渾了,一部分群眾的思想也被搞糊塗了。

張老師說,海峽兩岸和解,可以不糾纏國共兩黨曆史上的恩恩怨怨,但並不等於可以對抗戰史做出隨心所欲的解釋。曆史是客觀造就的,人工是不可逆塑的。我 們的責任就等於把真實的曆史告訴人民!尤其對抗戰史要嚴肅認真,決不可“戲 說”。 臨別時,天色已晚,繁星滿天,我們在想,張老師的忠告不是多餘的。隻有廓清 對抗戰史的種種誤解,才能使明年的抗戰勝利五十周年紀念活動轟轟烈烈、健康 活潑地進行,在下一代人身上產生深遠的影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