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中國核力量的18個真實狀況

(2006-06-24 13:37:58) 下一個
 

1、中國核力量僅次於美國、俄羅斯,核力量係指EMT,不是核彈數量或者當量的大小,通俗講是指破壞力;

2、核彈數量在240~2400枚之間,EMT應該大於100,美國和俄羅斯超過 300;法國、英國大約在100以內,數量上中國絕對不是最多,應該不少於法、英;射程上誰可以發射衛星,射程上基本不是大問題,應該注意以色列、日本、印度;

3、核彈種類包括原子彈、氫彈、中子彈、電子脈衝核彈、伽馬射線核彈、感生輻射彈、衝擊波核彈等7種;

4、有防禦一次核打擊的工程,有準確度高、生存率低的固定發射井,有靈活機動的陸地發射、有深海發射的潛射平台;

5、按照中國軍方的說法是:夠用了!按照核武器專家的說法:當量大不等於破壞力大,大當量是一種浪費,3枚20萬噸的破壞力=100萬噸的破壞力。實際破壞力估計:430萬人口,100萬噸當量核彈地爆,有近30萬死亡,50萬受傷,建築物在 200平方公裏內破壞,而這個城市是10000平方公裏。

6、美國有多少城市、日本有多少城市、俄羅斯有多少城市、印度有多少城市,還有軍事目標,如果240×100萬噸可以完成,那麽就240枚吧!各位網友可以算算那些把中國視為威脅的國家有多少?第一層麵有多少戰略軍事基地,第二層麵軍事生產基地,第三層麵主要軍事設施,這是第一波打擊對象;其次是城市打擊和重點工程設施打擊;在應急準備時間的前提下,必須提前準備,多長準備時間?自己算算,按發射衛星來算吧!

  7、中國的核戰略追求破壞力最大,不求當量最大,比如低空爆大於地麵爆更大於高空爆,幾個分區域同時爆大於分時爆,小當量用於點打擊;大當量分彈頭用於麵打擊,毀滅10000平方公裏的城市,需要1000萬當量以上。

  8、糾正一個錯誤:一枚或100枚核彈根本不可以毀滅地球,核彈的戰略價值正在向戰術應用發展,例如一顆小型電磁脈衝核彈在高空40公裏爆炸,方圓1000公裏電器損壞,對空氣汙染較小。

  9、中國的核當量或者核彈數量不是最多,但是破壞力絕對一流,而且有足夠的抗擊能力,以及二次、三次打擊能力。

  10、核武器已經從發射架上的威脅,漸漸的走向實際應用。

  11、核彈的質量越來越小,當量越來越大,炸效比威力越來越好,意味著廣島原子彈的同質量核彈,可以產生大於廣島30倍以上的破壞力,更意味著,遠程戰略轟炸機的作用絕對重要。

  12、一枚射程10000公裏的洲級導彈,從發射到目標,射高最高1000公裏左右,超過衛星400公裏的近地軌道,時間大約30分鍾左右,射程由燃料和發射技術控製。可以射10000,12000也不是大問題,這關鍵是技術問題,衛星會變軌就是一個最好的佐證年,中國將是第三個載人進入太空的國家,核技術也將進入一個新時代。1970年1月DF4發射成功,同年4月衛星上天,沒錯吧!

  13、假如中美核戰,雙方的核基地,將在最多1小時內劃為灰燼,機動平台對主要城市發動二次打擊,潛艇發射2、3次打擊,最多雙方會承受EMT大於500的絕對破壞。俄羅斯、印度等就樂啦!美國有這麽傻嗎?

  14、第四種打擊是雙方正在研究的新課題,很快會應用,在洲級導彈在外太空時,由激光或者其它武器改變軌跡,留在太空或者擊毀,所以一個國家能夠發展外太空技術多麽重要,尤其是載人的!

  15、中國不首先使用,已經是事實了,因為美國第一個使用嗎!不擴散,巴基斯坦、伊朗都有,不應該是中國幫助的吧!不海外部署,沙特有購買中國的東風2,還有中國兵幫助維護,不是海外部署吧!還有一個什麽來著。

  16、如果中國隻有2枚洲際導彈,可能隻有兩個,一個是中國的核戰略有問題,這可是要命的,另一個就是中國的核技術超質量了,顯然後一個不成立,違反科學規律,那麽結論你可以作出了吧!

  17、中國的鈾235年產800公斤,鈈239年產400公斤,這是香港評論,日本在積極儲存鈈,前幾年日本運輸鈈的事件還記得嗎?至於生產多少枚!自己算去吧!××黨不會拿國家和人民以及自己的領導地位開玩笑的,這與貪汙、腐敗可沒有關係。

  18、如果返回式衛星或者神州*號落在某一個攻擊目標,而它完全可以攜帶足夠破壞力當量的核彈,好像降落還會變軌啊!看看誰已經有飛船了,誰的勢力強?!心裏清楚了吧!

  一句話:最新的高科技技術,總是會在軍事上應用的!總之,核武器的威脅戰略意義已經動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核武器已經可以戰術應用化。這一點必須看到,否則我們還有什麽可以和美國叫板!記得80年代,中美協議停止大氣層核試驗。似乎感覺,在外太空這一領域中國不落後的,落後的是對國人核知識教育和核危害普及工作。在外太空,隻有幾分鍾的時間,隻有太空激光可以完成這一任務。激光技術的突破,尤其是太空激光技術的突破,核威脅將極大簡化,中美俄才是一個層次的對手,但是我們更知道,這還不夠,同誌仍須努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