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在曆史和世界視野中審視毛澤東和文革

(2006-05-18 13:12:04) 下一個

        毛遠新是毛澤東文革大計劃中重要的一個因素。他相當於蔣經國,金正日,是毛氏晚年政治的中心。我們在本文一開始,就說“文革目的群”,說明這些目的互相關聯,因為毛要在衰老之際保持絕對權力,必培植親屬。而這親屬,也必然是絕對權力的繼承人。事實也證明就是這樣:毛在75年之後,由毛遠新作聯絡人,代替毛在政治局會議上發指示。實際上主持政治局會議。據流傳資料,是毛遠新向毛澤東報告鄧小平的“複辟翻案”,毛澤東指派他負責整肅鄧小平。毛死後,汪東興嚇唬華國鋒:毛遠新調了兩個師進關。說明毛遠新在文革後期已經占據權力核心。
  很多老幹部在聚會感歎:如果毛岸英活著,還可不得了。怎麽不得了?大約現在的中國,和朝鮮能有一比。可是美國人把岸英兄炸死了──沒炸死金日成的兒子,炸死毛澤東的兒子,結果是朝鮮傳位成功,中國失敗。毛對培養岸英兄下了大功夫,在蘇聯學習裝甲兵指揮,準備在朝鮮實習之後,就當軍隊的領導人。但是美國人把這些事情全破壞了。
  毛岸英犧牲之後,毛澤東把毛遠新接到家裏,按中國的傳統,這就是過繼。和江工程師的情況一樣。毛遠新受毛澤東的精心培養。文革之前的1964年,有這麽一篇“毛主席和毛遠新的談話”,在學生中引起極大反響。可以說是點燃文化革命的第一把火。毛遠新的名字也就和學生革命,發生了最直接的聯係。
  在文革開始的時候。毛遠新已經從哈軍工畢業。文革一開始,毛澤東就派他回到哈軍工,指揮當時的學生造反。哈軍工的教學水平,比不上清華北大複旦等學校。一來是因為63年以前的入學標準,注重出身和政治表現。對於學習成績並不是很重視。二來是好的老師,到軍工教學的不多。毛遠新這樣的學生,如果想學科學技術,應該到清華複旦這樣的學校。但是哈軍工有他的特點:該校原來的宗旨,是培養下一代軍隊的領導人,(但是在文革中此宗旨被廢除,其原因複雜,可以後論述)。毛遠新如果在軍工成為學生領袖,對他以後在軍隊建立領導地位,有特別大的好處。
  毛澤東的觀點大家都知道:槍杆子裏麵出政權。他對毛遠新的生涯設計,是讓他成為新一代軍隊幹部的領袖,從而掌握軍隊的領導權。並以軍隊為依托,掌握政權。
  毛遠新在65年從軍工畢業,66年卻回到哈軍工,領導學校文革。這時他還沒有明確的地位。隻是作為老校友。當時人們對後來流行的“關係學”還不了解。學生們還錯誤的相信“大公無私”,所以很多學生不把毛遠新放在眼裏。實際上他的代表著毛澤東本人或當時的文革小組。當時軍工的保守派“八八派”曾出言不遜,說“毛遠新算是什麽”。毛遠新說他什麽也不算,隻是個紅衛兵。這隻能說明八八派的工農子弟對中國的政治不了解。他們不知道毛遠新的背後是什麽。過不了幾天,八八派就被中央文革宣布為保守組織。該派領導宣布組織解散。這是六六年底發生的事情。
  毛遠新從軍工獲得文革經驗之後,在68年被派到遼寧,這次是作為“總理聯絡員”。在當時的遼寧,他就代表著中央文革和總理,有最高決定權。
  當時遼寧分成三派。這三派分別是:1,中央文革支持的“8。31"派;2,地方幹部支持的遼聯;3,軍隊支持的遼革站。互相之間衝突激烈。因為後麵都有上層支持,所以哪一派都不能獲勝。毛遠新去後,以他至高無上的權威性,選中沈陽軍區作為依靠力量,支持遼革站,壓製了其他兩派。讓沈陽軍區成為遼寧的領導力量。其他兩派當然很不高興。8。31派一個領導說:毛遠新算是什麽。毛遠新回答:我什麽也不是,隻是個總理聯絡員。就在不久之後,那造反派領袖被逮捕。
  在解決遼寧三派鬥爭方麵,毛遠新是主持者,實際上是由他作裁判。其他人不可能反對。當然這完全是依靠他背後的力量,這力量就是毛澤東。他是毛澤東指定的領導人。
  在這之後,他被任命為沈陽軍區政委,主管東北地區的軍政。因為當時整個東北的地方行政也都由軍隊接管。沈陽軍區司令員陳錫聯任當時遼寧省革委會(省政府)主任。黑龍江省的革委會主任是黑龍江省軍區司令汪再道。(原為潘複生,後潘失勢)。都在毛遠新的領導之下。
  毛澤東讓毛遠新主管東北,是為毛遠新以後的發展作準備。東北是中國的重工業基地和能源基地。也是糧食、棉花和木材的生產基地。從經濟上說,東北可以獨立。而且東北有港口,有對外航運和鐵路交通。東北和關內的聯係。在陸地上主要靠三海關一個主要通道(其餘通道,如承德,隻通單軌鐵路,不很有用)。如果一旦發生不利情況,可以把三海關一封,東北就變成獨立王國,或反攻基地。也就是說,東北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在中國曆史上,內地政權征服東北的事情,從未出現。而東北地方力量征服關內的情況,比比皆是。清朝是一例子。後來的張作霖的東北軍占領北平,打過江南,也是例子。毛澤東在解放戰爭的時候,派他的心腹愛將林彪到東北,也是為了加強林彪的實力。在以後成為他毛澤東的軍事支住。林彪靠著日本遺留下來的裝備和蘇聯的支持(日本裝備由蘇聯移交給林彪),不到一年的時間,建立起中共最強大的軍隊──四野。這都證明掌握了東北,就有力量圖謀關內。但是掌握了關內,卻不容易圖謀東北。而且,關內地方太大,統一關內非常困難。如果中國發生內亂,最可能的情況是關內發生混戰,而東北則保持穩定。這樣更有助於建立東北對全國的優勢。  

和四方麵軍的契約

  再看當時的沈陽軍區司令陳錫聯,也是毛澤東安排在那裏的一個合適的人。陳錫聯善戰,在政治上極善於見風使舵。陳錫聯原屬四方麵軍係統(徐向前,張國濤)。後隨徐向前加入129師,任團長。後來在劉伯承鄧小平領導下工作。他和林彪並無任何曆史關係。自從五十年代末調任沈陽軍區司令。該軍區的部隊,多由四野林彪係統的部隊組成。當年毛澤東讓他到沈陽軍區,就是讓他監視四野部隊。


  毛澤東對四方麵軍的幹部,相當注重。因為該軍善戰,但是在西進失敗,張國燾走後,四方麵軍在軍事上失敗。政治上失去山頭,成為共產黨內無家可歸的孩子。後來又經王明的鎮壓,這些幹部全體義無反顧地投靠了毛澤東。毛對他們也相當優待。在文革開始的時候,出身四方麵軍的幾個幹部,控製著幾大軍區:陳錫聯是沈陽軍區司令、許世友是南京軍區司令,韓先楚是福州軍區司令,陳再道為武漢軍區司令,秦基偉為昆明軍區司令。他們都出身於四方麵軍。到了67年1月,北京軍區司令楊勇被捕,由副司令鄭維山任司令。鄭維山也出身於四方麵軍(曾任獨立團團長)。另外毛澤東重用的謝富治,和後來提拔成共產黨副主席的李德生,都屬於四方麵軍的將領。他們相當於毛澤東的禁軍。帝王對禁軍領導有特殊要求,就是絕對忠於自己。保證其忠誠的最好或惟一的辦法,就是除了自己,他們沒有其他可以依靠的人物。在四方麵軍解體之後,四方麵軍幹部隻能依靠毛澤東。而且,他們是“吃過虧的人”。這“吃過虧”很重要,沒有吃過虧,不知道政治有多險惡,也不知道自己的腦袋,有多麽不結實。吃過虧就不一樣了。他們親眼看見自己的同誌,成千上萬地被張國濤在肅反中殺掉。後來的領導張國濤,雖是中共創始人,也被政治磨盤碾的粉碎。另外有西路軍參謀長李特,張國濤的軍委秘書長黃超,他們率西路軍殘部,經九死一生的艱險戰鬥,到達新疆之後,被中共中央保衛局(局長鄧發,受王明指使)在新疆槍斃了──當時新疆還不是中共的地盤。罪名是“托派分子”。這兩個人可能連托洛斯基是誰都不知道。如果不是毛澤東的保護,(王明自己急於完成共產國際的任務,從蘇聯回延安,呆了一個月就去了武漢,來不及搞延安的四方麵軍的幹部──有人認為王明也曾想拉攏他們),這些四方麵軍的將領,著實前景不妙。但是他們一旦歸順了毛澤東之後,就過上了比較太平的日子。他們大多被毛澤東重用,而且不用擔心在肅反中被屠殺。他們都出身農民,是毛澤東最喜歡的那一類幹部。
反過來說,四方麵軍將領對毛澤東的意義,也十分重大。比如在文革期間,有了上述四方麵軍的將領,出任各大軍區司令,毛澤東就有足夠的力量製衡林彪。雖然林彪主持軍委,掌握著空軍海軍。但是毛澤東通過周恩來,直接掌控著若幹重要的大軍區,和軍級單位。如果沒這些安排,讓林彪掌握了沈陽北京和南京三大軍區,在毛林之爭中,毛可能就不能取勝。
  據高層老人(都已經去世)傳出的消息,在文革之初毛澤東向四方麵軍的幹部打了招呼:第一,說明此次運動不幹他們的事情,整肅對象是劉少奇等北方局幹部,和賀龍、彭黃(克誠)餘黨。對他們四方麵軍的將領,不但不整肅,毛澤東還要依靠他們。第二:一切行動聽周恩來的。周負責毛和四方麵軍的聯係。這個招呼非常重要,是文革中的最重要的內幕規則之一。也就是說,雖然表麵上毛澤東依靠林彪,實際上卻依靠周恩來和四方麵軍的幹部,穩定局麵製衡林彪。當然這個關照還有一個內容,就是他們不得沒事找事。
  四方麵軍的幹部人數很多,在55年授予將軍軍銜的人中,紅一二三四個方麵軍,四方麵軍的人占第二位。當年四方麵軍和一方麵軍五、九兵團組成西路軍,渡黃河西進甘肅的時候,被國民黨的軍隊攔擊,隻渡過去一半軍隊。沒過去的人,加上西進失敗後回來的徐向前李先念等人,數量相當多。在軍隊中也是一直不可小視的力量。除了一部分被毛澤東收編為禁衛軍之外,其他軍官如果服從命令,在文革大亂之中,也大都能保持地位。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林彪這個人在使用幹部上十分狹隘。林彪從來隻相信自己的11係(一方麵軍一軍團),和四野的老部下。如果是11係,但是抗戰後沒有到東北投奔他林彪的,也不足以信任。或者,既是11係,又去東北參加了四野,但是一直是跟著羅榮桓的,比如肖華,也是不可信任。因為羅榮桓一直和林彪唱對台戲。另外在115師五台分兵,以後跟著聶榮臻,一直在華北的幹部,也不被林彪信任。林彪的這種用人態度,使他的親信幹部數量很少。這也迫使非林彪係幹部隻能緊跟著毛澤東。
  在文革一開始,陳錫聯是被衝擊目標。筆者估計,在林彪的計劃中,陳錫聯屬於應該被清除或調離的人物。因為當時駐東北的部隊的前身,大多是四野的部隊。高中級幹部主要是四野的。林彪用東北作基地,最為方便合適。但是毛澤東不能讓林彪這麽幹。毛一定要把東北控製在自己手中。所以他著力支持陳錫聯。而且派了自己的侄子毛遠新來支持陳。這是對陳的大恩。當然陳錫聯也不敢得罪林彪,他作了一些樣子。他整肅了沈陽軍區非四野出身的幹部。這類幹部在沈陽軍區本來就不不多,而且也不在重要崗位上。主要有劉轉連和黃立清。當時任沈陽軍區空軍政委黃立清是賀龍老部下。在文革初期和陳錫聯說悄悄話:如果他們(指四野幹部)要整我,我就到賀老總那裏去告他們。這事隻有陳和黃知道,陳也揭發了。黃在文革中被關押近十年之久,到了文革結束才放出來。另外還有一個劉轉連,在沈陽軍區本無大權,平時也小心,但也被整肅。陳錫聯還靠攏軍區中的四野幹部。對他們廣泛越級提拔。當時的軍隊的一個部門,常有二十幾個副部長。而整個部的編製也是二十幾個人。雖然有了這樣的表現,但是陳錫聯仍然難以得到林彪的信任。  扶不起來的阿鬥
  毛澤東派毛遠新到東北,有幾個目的,其一是支持陳錫聯,管住四野的幹部和軍隊。另外更重要的,就是在東北培養毛遠新自己的勢力,準備以後接班。

  應該說毛遠新完全有這個條件。或者說,如果毛遠新隻是個中等才能的人物,也有可能作到這件事。因為他的條件實在太好。毛澤東讓他在軍工上學,為的是結識同學。軍工學生的政治經驗豐富,全體參加過四清,受過軍事訓練,組織紀律性較強(軍工在文革前半年才取消軍隊編製)。如果當時毛遠新能召集同學,許以前程,拉起一方勢力,絕非難事。但是這位太子實在是太不中用。從1968年起,他把在東北的6、7年寶貴光陰,用來玩女人和洗照片。他一個軍工同學也沒有搜羅。也沒建立自己的新幹部基地。隻把謝富治的女兒和女婿安插在鞍山。謝富治(公安部長,北京市革委會主任,69年以後任北京軍區政委)是江青的最重要依靠。謝富治把女兒女婿放在毛遠新的手下,也是希望和毛遠新共進退。後來也確實是這樣。說起來這兩個人都是軍工學生,但是毛遠新在軍工的時候(60級),謝還沒有入學(65級)。他們之間的關係,完全是老一輩之間的關係。並不是毛遠新自己收羅的幹部。另外,毛遠新對當時沈陽軍區的幹部,也幾乎沒有來往。軍官們都拿他開玩笑。一是說他搞女人,一是說他看外國電影。三是說他的太太的古怪而可笑的行為。所有這些,也惹得老軍官十分不滿。比如,他喜歡看球賽。有一次在大連舉行蘭球賽。老軍官門也有不少出席。在座位上等了很久,毛和他的上海太太才到,到了之後前排老軍官全體起立,這二人對他們視而不見,走到中間預留席位,把江青式鬥蓬一裹,坐下,球賽開始。老軍官們還站著。
  陳錫聯當然把毛遠新坐鎮沈陽,當作毛澤東對他的大恩寵。軍區幹部們在大禮堂開會,可以看到這樣一幕:毛遠新和陳錫聯都坐在主席台中央,毛開始掏口袋,陳也開始掏,毛拿出香煙,陳拿出打火機。毛把煙往嘴上一放,陳把火送過去。
  毛遠新到東北時沒有結婚。他的擇妻標準很特殊。有三不要:不要幹部子女。不要學醫的,不要軍人。這對軍官又是一個打擊。因為當時老軍官們的女兒,幾乎全部都是軍醫。毛遠新的太太是上海工人。毛雖然年輕而且身強力壯,但卻喜歡住醫院。原因是有女護士醫生圍繞於周圍。當時遼寧軍區司令楊某(或政委)的太太是沈陽軍區總醫院的高幹病房主任,和其他若幹能接觸毛遠新的領導太太一起,非常熱心地為他介紹女孩子。當時高幹病房有一上海籍護士,她的妹妹來探親的時候,被司令太太看中,介紹給毛玩了之後,回到上海,即報告懷上龍種。實際上這事也不算什麽。但是在上海的那些文革幹將,早就把這事當作大事來辦。因為這些人(王洪文張春橋等人)是“江青班底”。和毛遠新的關係不深。如果毛遠新真的要拉起自己的班底,江青班底有可能失去權勢。所以拉緊毛遠新和上海幫之間的關係,對於上海幫是極端重要的是事情。所以在上海幫的極力鼓動之下,江青說服毛遠新娶這位年輕女工。當時,從上海發出送親專列。全體大員歡送。在沈陽全體大員到站迎接。堪稱當時的太子大婚。
但是毛太太很快就流產了。而且一流再流。這就使龍脈危懸,當然,毛遠新完全可以和其他女性生養。但是名正言順的後代,還是至關重要。所以後來毛太太一旦懷孕,立即作全天臥床休息。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大姑娘,全天臥床,大小便都在床上進行,心裏如何能高興?也是因為自己的地位改變,對伺候她的醫生護士──幾乎全是軍區幹部的女兒,少不了惡語喝叱。而這些幹部的女兒成夥成幫,一來他們要輪流伺候這位公主,二來他們也互相轉告,並告訴他們的兄弟和男朋友---這就是軍區的幹部子弟集團。當然也向父母訴苦。使他們對毛遠新及其太太的看法,更加惡化。(chinesenewsnet.com)

  總而言之,毛遠新在東北的所作所為,差不多就是政治自殺。非但沒有建立自己的班底,反而得罪了部下。至於毛遠新為什麽會浪費這寶貴的幾年時間,隻能說他本人素質太差。據軍工同學說,他在上學時就不努力學習。因覺得學校(在哈爾濱)生活艱苦,經常回北京或其他地方修養。校方從來不敢過問。毛從小隻需付出很小努力,就可獲得擁擠過來的誇獎和提拔,所以認為自己根本不用努力,活該青雲直上。據說毛遠新還喜歡耍小聰明,讓別人寫了東西,自己抄了讀給毛澤東聽,以顯示自己喜愛讀書和有理論水平。而毛也居然輕信。
太子和太後
  毛遠新之所以浪費了在東北的時候,也可能有更深的原因。那就是毛遠新知道,在毛澤東死後,太子和太後之間,一定會有一場權力爭奪戰。而毛遠新認為自己不是江青的對手。他知道自己能力很差。在太子太後之爭中必然失敗。所以,還不如投靠太後。或者,毛澤東對此事已經有了安排。那就是江青是接班的第一梯隊,毛遠新到底年輕,經過十年左右的鍛煉,可作為第二梯隊接班。
  但是這其中有個問題,就是江青的上海邦有他們的想法。他們認為,如果毛遠新自己建立一股勢力。比如軍工幫,則對上海邦大為不利。首先,他們不想讓毛遠新和江青爭奪權力,另外,他們也不想讓江青老了或死了的時候,毛遠新把他們一腳踢開。所以,對他們來說,最佳策略是使毛遠新“無能化”。而使上海邦自己最大限度強大化。使不但江青離不開他們,連以後毛遠新也離不開它們。對於這一點,江青和他們有共識。所以,他們盡量地阻止毛遠新在東北建立軍工邦。
  所以毛的在東北浪費光陰,受到上海幫的支持鼓勵。毛當時用的攝影和衝洗器材,據說都是江青從國外買了送給他的。三國演義上有這麽一段:諸葛亮有一次看見劉備編織牛毛,就斥責他,說幹大事業的人,怎麽能做這種無聊的小事。劉備未出道的時候,靠編製柳條製品為業。洗照片和編牛毛差不多是一回事。上述毛遠新娶妻事件,也可以看作上海邦的計謀。以毛遠新這樣的情況,最好是和一元帥的女兒結婚。如此就能大大充實自己的政治資本。但是毛遠新輕易地放棄了這一機會。應該說這個女工,是江青和上海邦強加給毛遠新的。毛遠新的擇妻三原則,也可能由江青製定的。當然,不排除毛遠新自己覺得,作腐化的太子,遭受暗算的機會更小。不如找個女工,自己可以隨意找其他女性。這也正是他以後作的。過了不久,毛遠新太太被授予連級幹部的軍銜,放在軍區通訊總站,和一個“學毛選積極分子”同住一室,該女軍人有監視和匯報的光榮任務。毛太太一星期隻許回家一次。
  但是,這實際上對上海邦和毛遠新雙方都有非常負麵的影響。因為毛遠新的勢力,就是上海邦的盟軍。如果毛遠新找了葉劍英的女兒,文革的結局可能就不那麽簡單了。筆者也不明白,熟讀曆史的毛澤東,怎麽會不注意古代帝王傳位的最基本策略──與重臣聯姻。或者說,毛澤東對自己的估計實在過高,認為自己力量強大,無需這類辦法──蔣經國找了個俄國女工,不也照樣接班?
毛家傳位和林家接班
  毛澤東的傳位計劃,在中國文化圈中的其他國家,不是新鮮事,而是常例。我們知道,蔣介石、金日成都傳位成功。李光耀也成功。但是毛澤東還是失敗了。這一失敗算是中國政治的一大進步。當然很多人會說,這算是什麽進步?但是我們要看看中國的現實。中國的政治進步就是這麽慢。袁世凱當了總統,還是要當皇帝,還是要傳位給兒子。實際上孫中山也有傳位傾向。隻是因為太子孫科沒有進入軍界,隻好讓蔣介石代為傳位。蔣可以算是孫的外戚。以外戚扶持太子,曆史上屢見不鮮。後來蔣果真扶持孫科。孫科當了行政院長,自己有了一派勢力(政學係),也曾企圖作民國總統,但是因為不能領導軍隊,不可能成功。實際上孫中山傳位蔣介石,也是在家庭中傳位。所以說在毛澤東之前,中國領導人的繼承,一直就是家傳。隻有共產黨在共產國際的監督控製之下,內部實行了能人領導。這也是共產黨能戰勝國民黨的原因。蔣經國讓李登輝接班,算是從家庭傳位,變成能人領導,但這背後也有美國督導之功,和當年共產國際督導共產黨一樣。政治進步非常緩慢。所有國家都是如此。比較大的進步都起源於外界的強大刺激和幹涉。
  中國沒有民主傳統,選擇領導人隻有兩種辦法,一是家族傳位,二是能人領導。中共在解放前,和文革後,都算是能人領導。能人領導已經算是共和政治的一種。如果共產黨能夠保持能人領導,也還算是保持了共和。但是毛澤東發動文革,就是要破壞能人接班,而欲謀家人傳位。他失敗得很徹底。從那之後就沒有傳位和家天下的問題了。鄧江胡都沒有把自己的兒子太太搞出來當大官,也都沒有企圖傳位。而是利用改革開放,讓孩子們進入商界,賺足幾代的財富。同時讓能人接班。這就是進步。
  我們再看看“傳位動機”在文革中的作用。
  一般如果帝王的兒子年紀比較大,就可在老皇帝健在之時,就讓小皇帝接班,然後讓小皇帝培養自己的勢力。蔣介石、金日成和李光耀都是這麽一種接班形式。毛澤東也這麽作了。他用文革的十年時間,幫助毛遠新擴大勢力。除此之外,毛澤東采取了雙保險辦法,就是使用太後和顧命大臣。我們知道,小皇帝年齡太小,就必須讓皇後垂簾聽政。等小皇帝長大了,皇後就可以移交政權。但是皇後作傳位中間人有危險,因為皇後很可能自己的把住政權不放。比如呂後、武後和慈禧太後。所以又需要顧命大臣。顧命大臣掌握部分軍權政權,在小皇帝弱小的時候,顧命大臣可以幫助他,直到小皇帝長大,自己建立自己的大臣隊伍。毛澤東在找顧命大臣方麵,遭到一連串的失敗。這也是他文革或傳位失敗的重要原因。說到底,毛岸英死了,毛遠新無能,就沒辦法了。
毛澤東對江青信心不足。不足的原因一是他知道在中國沒有軍隊不能當權,二是認為江青和毛遠新到底沒有血緣關係。
  如果毛澤東真是要讓林彪接班,那麽在實行全國軍管之後,應該說接班已經基本成功。但是毛澤東實際是想讓林彪當個顧命大臣,沒想讓他接班。但是從68年起,林彪突然花大力氣培養林立果,到了70年企圖當國家主席。國家主席就是國家元首。如果元首再掌握著軍隊,權力就太大,對毛澤東的傳位計劃形成威脅。當年劉少奇沒有掌握軍隊,已經威脅毛的地位。毛林之間的衝突因此激化。

林彪的想法
  自以為聰明絕頂的林彪,怎麽就會犯這樣的大錯誤:明明看著毛澤東在東北培養毛遠新,他不去“大樹特樹”毛政委(毛遠新),卻在空軍“大樹特樹”林副部長(立果)。筆者以為有幾種因素在林彪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重要的原因,我們在前麵已經說過,就林彪對整個形勢的看法。就是:江青和毛遠新能力不足,不能接班。所以,如果毛澤東聰明一點,就會讓他林彪接班。因為這樣林彪保持毛生前的名聲,和江青毛遠新的地位──不是最高的地位,是很高的地位。比如讓江青當政協主席,毛遠新當個部長,或者副總理。等等。如果不是他林彪接班,而是讓江青毛遠新接班,那更糟糕,而且是糟糕透了──他們一定被“一舉粉碎”。
  所以林彪認為,他接班對毛澤東有好處,對江青毛遠新都有好處。他相當於蔣介石:孫中山沒有傳位給孫科,而是傳位給蔣介石,是真正的聰明。因為孫科沒有能力接班。在蔣介石的支持之下,孫科可以當行政院長,可以有自己的“政學係”,當一個政治領袖。如果毛澤東夠聰明,就應該學孫中山,傳位給他林彪。
  應該說林彪的這個想法不錯。其他人,包括周恩來陳伯達等,對形式的估計和林彪一樣:江青毛遠新沒有能力接班。但是他們根據這一相同的判斷,作出不同的計劃。
  另外,還有一些次要因素,對林彪有影響。林彪自持對毛有大功:整肅劉少奇依仗他林彪之力。你毛澤東也在全世界麵前,許諾咱林彪當接班人。難道這還能改變嗎?

  林彪還可能認為,他的家族對毛也有大恩。沒有他的家族的幫助,就沒有毛的今天。這就牽扯到毛澤東和張國濤之爭:
  一、四方麵軍會師之後,張國燾主持紅軍總司令部(任紅軍總政委),毛眼看大權不保,即看準機會,帶領林彪彭德懷的一、三軍軍團突然過岷山北上,逃離四川張國燾的控製。這一三軍團隻是紅一方麵軍的一半,另有五、九兩軍團沒走。當時在紅軍總部任職的朱德、劉伯承和葉劍英等也都留在了四川。這一、三軍團是毛的井岡山嫡係。有到了陝北之後,毛的力量仍然很小。但是,這時蘇聯突然派回一個人,假名張浩,實為林彪堂兄林育英。我們看看下麵這段文章(作者:汪幸福,原載《文匯報》),就知道林育英對毛的大恩:
  1935年7月,林育英作為中共中央代表團成員,出席了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當時共產國際與中共中央的電訊聯絡中斷,為了向長征途中的中共中央傳達共產國際的七大精神,並恢複聯係,共產國際決定派林育英回國。林育英裝扮成商人,帶著密電碼,牽著駱駝,化名張浩,與在蘇聯受訓的密電員趙玉珍踏上回國之路。經過一個多月的艱難行走,11月初,他們到達陝西定邊縣,並與定邊黨組織取得了聯係。鄧發代表黨中央把林育英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窯堡。12月中旬,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了政治局會議。林育英在會上傳達了共產國際七大會議精神和在莫斯科製定《八一宣言》的經過。?
  瓦窯堡會議後,毛澤東用商量的口氣對林育英說:目前,中央有兩件大事需要你來做。一是黨的白區工作沒有負責人,你能否將中央白區工作委員會書記擔當起來;二是中央和紅軍領導人團結問題也急需你來幫助解決。你是共產國際派回來的,目前隻有你做這項工作最合適。林育英這才知道,10月5日,張國燾公然在卓木碉另立中央,自任主席,走上分裂黨和紅軍的道路。毛澤東說:“你現在回來了,可以共產國際代表的身份,配合我們做工作,要盡快設法將他們拉回來。”林育英怕這工作做不好。“也許能起作用。”毛澤東說,“目前張國燾與我和聞天、恩來的關係很僵,我們發電報,他聽不進去。朱德、徐向前等同誌在那裏很為難。張國燾比較相信共產國際,你如以共產國際代表的身份做工作,他有可能會聽。”
  1936年1月16日,林育英根據毛澤東、張聞天的意見,以“共產國際代表”的名義,給張國燾發去了一份電報。電文中說他奉共產國際委派,回國解決一、四方麵軍發生的分歧,並帶有共產國際七大對中國問題的意見和密碼,可與國際直接通電。張國燾很快收到了林育英的電報,但他仍然不願意帶領部隊北上。1月22日,中共中央召開了政治局會議,通過了《關於張國燾同誌成立第二“中央”的決定》,並去電命令張國燾立刻取消他的“中央”。林育英出席了會議。為配合這個決定,毛澤東、張聞天又建議林育英以共產國際代表的名義,給張國燾、朱德發去了《共產國際完全同意中共中央路線,張國燾處可成立西南局》的電報。張國燾看到這封電報,心裏頗不是滋味。林育英的電報肯定了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線是正確的,這就意味著自己的主張和做法是錯誤的。他不得不考慮,自己再一意孤行,就要背“違背共產國際指示”的罪名。與此同時,在朱德等人的勸阻下,張國燾不得不重新考慮他的南下計劃。
過了幾天,張國燾連續給林育英發了三封電報,氣焰沒有先前那麽囂張了。這一時期,林育英單獨或與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聯名給張國燾等人發了數封電報,要求他們取消第二中央,盡快率部隊北上。經過毛澤東、林育英以及朱德、劉伯承等人的鬥爭,張國燾被迫取消“中央”,同意北上。9月27日,朱德、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聯名致電毛澤東、林育英、張聞天,表示尊重共產國際和中央的指示,部隊前來與一方麵軍會合,決不再改變。林育英完成了毛澤東交給的任務,毛澤東高興地說:“你這位共產國際代表沒有白當,你為黨和人民立了一大功。”10月19日,林育英從保安啟程,代表中共中央趕往寧夏同心縣城迎接二、四方麵軍。林育英得知朱德、張國燾還在關橋堡鎮,又前行30公裏,見到了朱德、張國燾等領導人。在關橋堡,林育英與張國燾單獨作了長談,消除了他的一些疑慮。1936年12月16日,朱德、張國燾回到了保安。
這也是林彪認為自己接班合格的原因之一。  
  應該說如果毛林合作下去,確實能讓林彪接班。所以當時很多挨整的老幹部,很擔心林彪和毛澤東會如此合作下去。可喜的是,毛林合作出問題了:林彪認為毛澤東在67年故意騙他,因為一月風暴,軍內揪一小撮,矛頭直指他林彪手中之權力。經過他(林彪)和周恩來等老帥和副總理的聯合反對(二月逆流),軍內造反才得以遏製。但是在67年之後,毛澤東過河拆橋,打倒了賀龍,並不把空出的地盤交給他,而是讓周恩來用四方麵軍幹部控製。說明讓他接班是假的。毛澤東認為林彪要求過度:本來讓你當顧命大臣,你非想接班。當然事情還有其他因素。一是林彪的太太,或許還有林彪自己,認為身體太差,活不過毛澤東。所以有點著急。說實在的,如果沒有“9.13"摔機事件,林彪也不一定活過毛澤東。所以葉群的著急也有道理。我們在上麵說過,毛澤東選擇林彪當接班人,已經考慮到了這個因素。就是:你身體不好,所以抬起你來,你也不是威脅。第二,你可能比我早死,那麽,你替我整肅了劉少奇賀龍,立了大功,但是“接班人”這個位置,你等不著。這當然讓林彪很不甘心。

  林彪一家對毛遠新的態度,也反映出他們的心中的顧慮和不滿。葉群和林立國對毛遠新不理不睬,就像沒這個人。如果林立果去和毛遠新攀小兄弟,同吃共嫖,情況可能不一樣。但是,林立國從來沒去拜見毛遠新,卻派人到沈陽軍區選妃子。要隻在空軍中選,也還罷了──那是他林家的地盤,他們偏到陸軍醫院中選──好像到人家的地盤上去搶女人。也就是說,林彪的著急接班,和毛澤東的傳位計劃,互相衝突。但是有衝突不是一定要火並,他們可能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達成某種合作,甚至真的形成類似“孫中山蔣介石和孫科”的格局。如何使他們從衝突發展到火並,這其中有周恩來的謀略。毛在晚年說,周實際上反文革,但是反得很精明。這老周實在比林彪高明。
    周恩來的謀略
  文革的成敗,在眾人眼中,另有兩個標準:1,絕對權力(不管姓毛還是姓林)是否繼續。因為文革的目的就是保持和延續這種權力。2,政治派還是務實派當權。如果絕對權力持續,政治派當權,則文革成功,否則文革失敗。老周知道如果毛林聯合,則文革成功。如果毛林破裂,則文革失敗。有如此看法的,並非老周一人,當時很多被整肅的幹部,特別是將軍級別的老幹部,都有如此看法。因為林彪,也隻有林彪,有能力支持毛澤東,並繼承毛澤東的絕對權力。如果林彪成功接班,中國或變成軍閥混戰,或變成和朝鮮類似是絕對獨裁;雖然從毛家天下變成林家天下,但獨裁不變。其結果都是把中國的曆史往回拖半個世紀。
  現在不少人給林彪作翻案文章,多是不明白林彪人品低下,心胸狹隘,有將才無帥才,排斥異己任人惟親,年老有病之後,更讓老婆孩子牽著鼻子走,比蔣介石差得遠。蔣介石能拉起一個大派係,林彪隻能拉起一個小派係。雖有功於中共,但不屬這個其小派係者,盡受殘酷整肅。如果他來接班,必然導致其他山頭的拚死一搏,形成軍閥混戰。因為他根本不給人家留活路。另一方麵,林彪和其部下雖然有作戰能力,但非常缺少經濟和政治經驗,文化水平也相當低下──這一特點在各省軍管後,表現得十分充分。如果毛死後林彪接班,他的班底根本沒有能力治理中國,他還會繼續“突出政治”(因為那是他的品牌),導致經濟破產──和現在的朝鮮一樣。
  所以老周自從文革一開始,其總戰略就是離間毛林,隻要毛林分裂,再借毛之手除掉林彪,則無人能保持絕對權力和“突出政治”的路線。文革就徹底失敗。沒有林彪擋路,中共內部還貯存著不少優秀人才──也就是在六十年代形成的務實派,在他們手裏,政治就能進步。但是他們不是林彪的對手,林彪有軍隊,所以必須借毛澤東之手,搬倒林彪。這就需要離間毛林,最主要的辦法,是讓林彪權勢擴張過度,威脅到毛澤東,擠壓毛留給江青和毛遠新的政治地盤。這樣毛自己就會奮起反擊:這是毛的行為模式。
  把這一謀略和毛澤東的計劃作一對比:毛澤東文革第一階段的目標,是讓林彪整肅劉少奇賀龍。同時讓江青等人用上海模式,通過造反派,在全國奪取地方政權。並通過軍內造反,以總政作為切入點,讓李納控製軍隊的政工(如果李納不行,可以讓中央文革代替總政)。毛的第二階段計劃,是讓江青毛遠新逐步擴大權力,並借周恩來之力,奪走林彪手中的權力。此後還有第三階段計劃,那就是整肅周恩來,由江青毛遠新全麵掌權。周恩來對此洞若觀火,製定了自己的應對計劃:在第一階段阻擊江青地方奪權。並讓林彪跨界到地方上奪權。這樣一來,本計劃屬於江青的權力,大多落入林彪之手。毛澤東江青兩口子搞了半天,所獲有限,而林彪卻收獲豐富。毛江集團就不幹了,毛林之間就要出大問題。
  周的計謀和毛的計劃有相同之處:毛利用周製衡林彪,周利用毛消滅林彪。他們倆有共同目標:林彪。這是他們在文革中合作的基礎。但是一旦林彪完了或死了。那這個合作基礎就沒有了。老周和毛澤東的計劃有不同之處:周利用林彪阻擊江青的全國奪權,並讓林彪從江青手裏奪出來一大塊權力。使江青奪權(和接班)計劃破產。才能做到這一步?老周有他的想法。就是在中央和地方,都進行對江青的奪權阻擊戰。
  我們先看地方上的阻擊戰。大家都知道在文革之初,各政府部門都在群眾中建立保皇派,比如遼寧就有遼聯,保原省委和東北局(保宋任窮),武漢有百萬雄師,保湖北省委和武漢軍區。其他地方也有保地方政府的群眾組織。現在對造反派有很多報道。實際上保皇派的勢力更大,鬧得更凶。當然,這一方麵是因為各級政府和工人之間,有一定的聯係。中共政府官員在文革之前就已經有一定程度的腐敗,而且在50和60年代整肅知識分子和階級異己不遺餘力,但一直對工人不錯。老工人都知道,文革前工人待遇不錯,有工資和勞保。產業工人大多是進城農民,和複轉軍人。對於他們來說,進城當工人,是一個很理想的上升之路。所以工人對政府有好感。周恩來知道,這就是資源。利用這個資源,可以打一場對江青的“奪權阻擊戰”。就是利用老工人,建立保皇組織(或保守組織),作為一派群眾力量,和江青支持的造反派對抗。
  老周不是不知道如此保皇,很難阻止毛江打倒現任的官員。毛想打到誰就能打到誰,但是,毛江的計劃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讓造反派奪權,並從造反派中選拔幹部。但是,這造反派奪權,可比打倒在職幹部難多了,因為工人不止一派,憑什麽你這夥人能奪權做官,我們這些工人就不行?於是,打倒幹部易,造反掌權難。好幾派群眾組織互相對立,發生武鬥,你毛澤東江青支持的造反派,就掌不成權。事實證明,從文革一開始,群眾之間馬上出現派別衝突,而且在全國蔓延,這樣就使全國大亂。按毛的說法,是亂了敵人,但是實際上是亂了江青,因為江青原來計劃的是全國都用上海方式奪權。就是讓她選中一夥人,組織工人造反,再由她支持奪權,新幹部可以從工人和造反幹部之中選拔,比如王洪文等人。但是全國保皇工人一旦奮起,和江青支持的工人造反派互相對峙,造反派奪權就很困難:大家都是工人,我們幹活還比你們好,憑什麽你們當領導,我們還是工人,這不公平。如此想法必然產生。而且保皇派工人大多是出身比較好的,平時老老實實幹活,聽領導話。造反派多是年輕和出身不是很好的,平時工作表現不好,經常被領導批評的,大工廠工人是保守派,集體所有製和商業係統的工人是造反派。相比而言,保守派的人數比較多。江青完全沒有料到保皇力量如此之大。她以為和上海一樣,她一下令,工人學生的造反派,加上市委內部的造反幹部,就可以奪權,以後再軟硬兼施,使大部分保皇工人(當時保上海市委陳丕顯曹荻歐)倒戈,對小部分死硬分子強力鎮壓,就行了。雖然上海到了68年還有保市委的保皇工人組織,但是被江青支持的造反派鎮壓(上柴事件,王洪文領導工總司武力解決對立的工人組織)。之所以能這樣,一是由於上海由江青集團直接控製。他們能夠為造反派開路,並及時指導造反派實行一些政策。包括強令原上海市委交權,然後對以前保皇(保原上海市委)的工人實行懷柔政策。並且在奪權成功之後,立即把這些老工人,保皇工人吸收到造反派的隊伍裏來。但是這些行為屬於高難動作,需要強大的背後支持,和靈活的政策實施。背後沒有強大支持的,對方(保皇派和幹部)不倒,如果有政策不能實施,保皇派的工人不能被懷柔。所以這事在上海可以實現,在其他地方有難度。加上周恩來和其老部下,都是久經沙場,能征慣戰之人,對付這些小造反派,還是很有辦法。另外,江青集團對這些地方的造反派,並無直接絕對的控製。造反派的行為粗暴,喜歡打人,打架,很殘暴地批鬥幹部,必然引起廣大群眾不滿。奪權更為困難。
在奪權以後,1968年搞了一場“清理階級隊伍”。各地持續的時間不一樣,有些地方直到71還在搞。這個運動有多個目的,其中一個就是把造反派中的出身成分不好的人,清理出去。也就是對青年工人造反派“用完就扔”“過河拆橋”。但是在剛剛造反奪權的時候,由於周恩來手下的幹部的阻擊戰,老工人都成為保皇派,江青一夥隻能依靠這些成分出身有點問題的年輕工人。
  也就是說,周恩來看出來:他自己和幹部集團,並非完全沒有抵抗的力量。共產黨這十幾年,到底對產業工人有恩,這就是資源,可以依靠這一資源,在和江青作一場大規模的反奪權阻擊戰,即使現任幹部下了台,造反派也掌不了權,而成為派別對立的無政府狀態,群眾打派仗和打冤家相似,越打仇越深,沒仇的可以打出仇,最後打得不共戴天。事實證明,各地,特別是工人集中的大城市,很快,甚至在兩個星期之中,就發展到了這一步。毛澤東和江青計劃的“造反派奪權”模式,就不能實現。
  周的“地方保皇阻擊戰”打亂了毛的計劃。在74--75年毛澤東對文革有一些評價,說應該三七開,三分錯誤和問題,包括把全國搞的一團糟。這個一團糟不是他想搞的。他以為連劉少奇都這麽乖乖地打倒了。下麵省市幹部還有什麽難搞的?他沒想到還有一個工人保守派。他們比幹部厲害的多。幹部乖乖地低頭認罪,工人保守派卻比鐵杆還硬,他們阻斷了造反派奪權掌權的路:保守派也要奪權掌權。這樣一來,造反派必須全身心地和工人保守派打派仗,不能奪權掌權。造反派中有能力的幹部也就無法培養出來了。
  一是由於江青忙於北京上海的事務,在中央各部奪權,沒有時間到各省坐鎮,二來是她本來身體不好,能力低下,中央各部的奪權都沒有搞好,各地的群眾派仗當然更難以解決。三來來是各省政府和部分軍區領導,都是沙場老手,都對老周的策略心領神會。老周把江青拖在北京,而他們在外地分別發動自己的群眾,進行保皇自衛。江青和中央文革能派出去的幹部,都是關鋒戚本禹之類的中下級幹部,一些解放戰爭甚至之後參加工作的文人。而各省各部大員大約都是六級到八級的幹部(中共幹部級別分為23級),絕大部分是紅軍幹部,少數是抗日戰爭時期參加工作的幹部。在中共係統中,資曆非常重要。這些中央文革的小幹部到了地方各省,地方大員根本不聽他們的,也根本看不起他們。地方大員有的明著對抗,有的暗中搗亂。另外一些人,比如雲南的閻紅彥,抵抗不成就自殺了。自殺前說是陳伯達(中央文革)把他逼死的。閻紅彥是紅軍老幹部,上將,在雲南恢複大躍進之後的經濟,有顯著成績,很有威信。這一定會刺激保守工人群起抵抗造反派。中共幹部當中,有不少冒死抵抗中央文革奪權的人物。比如武漢的陳再道調用軍隊,把造反派抓了五百多。又調動保守工人的武裝(大部分是複員軍人)殺了幾十人(一說幾百人)。使“利用造反派奪權”這種在上海可能實現的事情,在其他城市都難以實現。筆者當年在全國各地“流走”,在鬧市之中,隻聽見各派的大喇叭震耳欲聾,高樓之上傳單如雪片搬飛下,各派隊伍持棍棒槍械怒目而視。完全是一幅戰亂景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