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大號螞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美經貿戰的本質結構和下場

(2018-05-03 07:24:09) 下一個

中美經貿戰的本質結構是數量和質量的鬥爭。質量在小規模狀態一定能戰勝數量,但是在大規模狀態則不一定。

中國搞所謂彎道超車,國之重器,其實是跟美國拚質量。注定是要失敗的。單從一流國家,才能一流學術這個理念,就根本沒希望。爬科技樹,是無法彎道超車的,必需是全麵同步發展。追趕的或者山寨的,可以也必然以比開拓創新更快的速度走過後者走過的路,但是絕對沒有可能超車。所謂兩彈一星精神,完全不能解決問題。當今中國的發展,多少是兩彈一星年代開發成果?多少是改革開放以後引進抄襲的?一目了然。用大會戰的方式集中資源,可以在某些方麵某種程度上實現快速突破。但是首先,這還是山寨,不過是比較高水平的獨立自主的山寨而已。其次,這一兩個方麵的成功,也意味著其他方麵資源被剝奪,結果其他方麵更加落後。總體水平不會有根本性好轉。再者,等你拚出一代,對手沒準又發展了兩代了,從效率上講絕對沒有在後麵緊跟山寨來的爽快。

中國不改變整個社會經濟結構,思想上不開放,經濟分配上嚴重不公,從而沒有大規模的消費和第三產業,就不可能全麵長期地支持科研進步。不可能當領頭的,隻能是當抄襲的。而這也是中國一直在幹的事。因為這個事幹好了,也是可以超車的。而這種以量勝質的趨勢也的確又一次在曆史上出現。而這也正是美國不得不開始采取反製措施的本質。美國根本不怕中國彎道超車,怕的是堵死道大家都得走牛車。

中美的基本經貿結構是,研發,中高端生產還有主要消費在美國,中低端生產主要在中國。兩頭在美國,中間在中國。美國的理想狀況是,美國大投入搞研發,然後雇傭中國生產,美國消費。美國用研發優勢和市場優勢拿大頭。換句話說,就是知識產權在整個環節鏈條中的分配比重要高。這樣美國再投入研發就有資本,於是良性循環。但是中國則想盡一切辦法壓縮知識產權的分配比重,這樣美國就沒有足夠資本去繼續研發,最終窒息。而中國本身當然也不可能去做更多的研發因為本身就是積極主動地去破壞知識產權的戰略。但是在已經有的技術,擴散以後,中國就在質的方麵不落後於美國多少。然後靠量,靠剝削程度,環保破壞等取勝。

而美國的反製也是針對這個。首先是減少免費技術擴散的可能。其次是加強技術收費的標準和手段。當然,技術擴散依然是不可能絕對避免的。那麽就要更廣泛的擴散。讓這個量不主要集中在中國手裏,而分散在更多的國家手裏。這樣量和量直接就可以互相衝抵製衡。美國在減少免費技術擴散,和控製美國的市場進入(量的分配)方麵是有絕對的主動權的,基本上沒有談判的必要。美國現在驚醒以後,戰略上也絕對是警戒線大漲,這種戰略底線是沒什麽可談判的。所謂的談判其實更多的是近中期的過渡。

美國的門要關也不可能一下子關嚴,找替代也不可能一夜之間,所以除非有珍珠港級的事件,還是要逐步調整,所以也不能逼中國太急。另一方麵,中國明知道好日子是一去不複返,但是自己也同樣需要時間調整,四天就超車的宣傳,也隻能是宣傳。所以雙方的談判都是在過渡期得失的一點點拉鋸。但是大趨勢是互相逐步切割聯係。合作會越來越少,鬥爭會越來越多。這個大趨勢是談不了的。知道某一天,質與量的關係有了明確的高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hinomango' 的評論 : 這裏的質量是指科技創新發展,對應抄襲以後的精致或者低廉。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體製並無根本變化,進來更是回歸改革前的趨勢。中國如果按美國知識產權付費的比例會是天壤之別。
chinomango 回複 悄悄話 ”跟美國拚質量。注定是要失敗的“我看到是許多地方都取得了成功。我在美國頭疼的,是無論花多少錢,也不能保證買到高質量的貨品。許多老牌美國公司,或者倒閉或者每況愈下,國產貨質量在上升。
”中國不改變整個社會經濟結構“那這幾十年改革開放改的是啥,你想過嗎?
”中國則想盡一切辦法壓縮知識產權的分配比重“你除了臆想或武斷,沒點別的?過半年再看你的大趨勢吧。

longtermInvestor 回複 悄悄話 very good analysis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