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奇背後的真實——中國科大的精氣神

(2005-02-14 14:16:38) 下一個
傳奇背後的真實——中國科大的精氣神 2002.07 首發於萬維讀者教育學術論壇: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外人看來,是一所神秘的學府。很難想象,這個曆史如此之短,地處小城合肥的大學,竟然培養出這麽多耀眼的明星: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聯想集團總裁、通用汽車公司亞太地區首席科學家、麥肯錫谘詢公司中國地區總裁、布朗大學數學係主任、許多的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都來自同一所大學——中國科大。其實,隻要了解一下真正的科大精神,就不會對科大容易出精英感到奇怪了。我個人對科大精神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幾點: 1、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求真求實 其實在本科階段選擇進入科大的學生,就是抱著這個目標去科大的。科大是地處偏僻小城的名校,周圍沒有多少娛樂旅遊的景點,也沒有多少兼職的機會,所以科大有點象一個長得不夠漂亮但是很有內涵的姑娘。選擇本科階段的大學和選擇配偶一樣,都是人生當中的重大選擇。所以那些在本科決意選擇科大的學生,本身就有求真求實的精神——不注重表麵的東西而注重內在。一個大學的大學精神不是憑空或者隨便“培養”能產生的,這裏麵也有自然形成的結果。 正是在這種“求真求實”精神的影響下,科大學生對製假造假有天然的厭惡感,對各種問題都力求得到真實的答案,絕不含糊。可是“求真求實”精神是雙刃劍,一方麵有助於取得科學上的成功,另一方麵卻導致人際關係方麵的失敗。這就是為什麽中國科技大學的畢業生可以在美國華爾街、美國矽穀、科技界上取得成功,而在中國官場一敗塗地的重要原因,因為前述的地方需要信用、真才實學,而後者則需要吹牛拍馬、欺騙公眾領導。為什麽“求真求實”會導致人際關係上的失敗呢?原因是“求真求實”要求對事不對人,即所謂的“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連自己的老師都可以反對,更不要說自己的校友了。 在很多學校裏麵,校友之間都相當團結,甚至達到了幫助自己的校友包庇錯誤的地步。而在科大,校友之間根本沒有這種所謂的“凝聚力”,科大人認同自己的學校,但是校友之間不怎麽相互認賬。科大人之間發生激烈的爭論是常見的事情,因為科大人過於“較真”。一個有意思的事實是:批評清華最厲害的是北大人,而批評科大最厲害的是科大人自己。前者是對校不對事,後者是對事不對校。 求真求實的精神還延伸到其他方麵,塑造出豐富而獨具特色的“科大精神”:1、蔑視權威的獨立創新精神。愛因斯坦說過一段有趣的話:“我竭力告誡自己要蔑視權威,命運卻使我成了權威”。科學正是在不斷的自我否定當中才能去偽存真,不斷得到發展,如果沒有蔑視權威的勇氣,恐怕永遠都當不了權威。追求真理的科大人容易接受理想主義的感召,對“權威”絕不手軟,不瞻前顧後、束手束腳,敢於提出自己的創見,具有“獨立精神”和“創新精神”。事實上,科大在少年班、四六級、出國熱潮上都敢為天下先,在並校大潮當中也堅持“質量優異、特色鮮明”的原則,沒有跟風、隨波逐流。2、反對專製的民主精神。蔑視權威也就意味著蔑視專製統治下的偶像和權威。集權統治下的領導者必須徹底消滅民眾對真理的信仰,才可以建立起自己的權威,而追求真理的知識分子則是專製製度的天敵。科大從建立時開始,就有了民主自由的傳統,這就是“學術的民主自由”。學術需要自由民主,因為在一言堂之下,隻有偏見和誤導,在民主氣氛下,才能不斷修正錯誤,得到真知。民主自由的傳統也讓科大和幾次著名的運動聯係在一起,讓“方勵之”、“溫元凱”這些名字默默留在科大人的記憶當中。3、我行我素的反叛精神:一個平時畏首畏尾的孩子,隻要到科大磨練一年,往往變得非常善辯,一改昔日唯唯諾諾的作風,喜歡根據自己的獨立思考對別人的觀點提出各種質疑;甚至我行我素,不會改變自己去迎合大眾口味,和上海地區高校畢業生身上的“時髦”有巨大的反差。科大人身上的孩子氣很重,或者說有一種“野氣”,他們那種無所顧忌的叛逆精神,來自於對真理的追求、對自由的渴望和對生命的熱愛。 2、大雪壓青鬆,青鬆挺且直——黃山鬆精神 “黃山鬆精神”和科大的曆史息息相關。國內許多大學在文革年代都受到整肅,不過恐怕沒有哪所學校象科大這麽慘的。文革時期清華北大科大都被趕出北京。清華北大頭腦靈活一點,他們在北京郊區設立了京郊校區,總算躲過了被永遠驅逐出北京的命運。科大就很死心眼,認為科學應該遠離政治,這樣科大剛剛建立沒多久就被迫背井離鄉,離開了最初的建校地點——北京。 1970年,科大從北京一路南下,本來想在鄭州市立足,不料鄭州拒絕了這幫不受當權派歡迎的科學家。科大就象一個棄兒一樣到處流浪,最後還是安徽省接受了這個中國科學院的落難公子。為此安徽師大還被安徽省政府打發到蕪湖,騰出地方來給科大落腳。當時的中科大,院係散落在馬鞍山、淮南、合肥等地,學生和老師還天天被紅衛兵折磨,許多人上吊、臥軌、服毒,以個人卑微的生命來反抗醜惡的社會現實。 最近中科大校長朱清時用《猶太法典》上的話來激勵科大學生:一個要取得成功的人必須具備以下素質:能夠容忍那些不能改變的事(“仁”);要有勇氣去改變那些能夠改變的事(“勇”);要有智慧去區別上述兩件事(“智”)。 科大人和猶太人非常相似,猶太人的建國曆史血淚斑斑,科大的建校曆史同樣如此。和一些老科大人談到科大,他們有時會聲淚俱下,可想象當時的科大受到了多少的磨難和挫折。每聽到《出埃及記》,就感受到一種蒼涼、堅毅和不屈的音樂元素,那分明是野地的狂風、沉重的腳步和戰鼓的雷鳴。科大人身上缺少那種清靈飄逸的氣質,因為科大的曆史太沉重太沉重,選擇了科大,也就選擇了悲劇性英雄的角色。 在經曆了幾千年來獨裁者的追殺屠戮之後,猶太人家破人亡,但這個民族仍然頑強地活下來了,現在的猶太人通過自己的金權操控了世界上最大的強權——美國。科大的發展也同樣富有戲劇性。科大這個棄兒搬到合肥的時候,所有儀器在運輸途中損壞得所剩無幾,許多人也不願到合肥來。但是科大的第一代精英,在最困難的條件下開始了科大的第二次創業,那時候國家最需要的是國防科技,當時科大出來的畢業生有很多人走向了邊陲小城,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獻給了國家的國防事業。1978年,科大創造性地開辦了中國第一個“少年班”;80年代,中國科大和清華、北大、複旦一起成為國家重點支持的四大高校,在中美交流的CUSPEA計劃當中笑傲江湖;90年代,科大在朱清時的帶領下走出了90年代初的低穀,進入一個群星璀璨的時期。科大早期的畢業生如舒其望、文小剛、張亞勤、楊元慶等,都成為了各自領域的明星;而科大當前的學生如段路明、劉慶鋒等,則成為新一代科大人的代表。在最近的重點學科評比、國家自然科學技術獎評比上,科大更取得超乎預期的好成績。“科大走向衰落”的評語在科大搬遷到合肥之初就早已存在,可是這麽多年過去了,科大並沒有走向衰落,而是路越走越順,越走越寬,科大在蘇州、上海兩地分別設立研究生院就是一個證明。科大人習慣使用行動,而不是語言,來回答別人的質疑。 “大雪壓青鬆,青鬆挺且直”,科大人就是這樣,不斷與命運抗爭,不斷創造曆史,也讓不可能成為可能。科大人經曆了太多的苦難,也承載了太多的希望與夢想。科大人在不斷尋找自己的道路,如果沒有路,就在前麵建出一條路。不斷前進,是科大人的宿命,也是科大人對母校最深沉的愛。“不要命的上科大”,前進的道路如此曲折,可是我們經曆的不僅有淚水和汗水,還有歡笑和共同的輝煌。隻要這個世界上還有科大人,科大就永不沉淪。 3、追求卓越,拒絕平庸——精英意識 “不要命的上科大”,這句話一方麵說明了科大人刻苦勤奮的精神,另一方麵也說明了科大人的精英意識。在科大,你可以接受平凡,但絕不能接受平庸。科大是一個很小的學校,不象其他大型學校用工業社會的流水線批量製造學生,在每個班上,每一個學生身上的亮點都不會被忽略。科大學生當中沒有第二,幾乎全都是“第一”。你可以不是“學術水平”第一,但肯定可以爭取到“學生活動”第一、“校外兼職”第一或者“文體活動”第一。就算再差再沒有鬥誌的學生,至少也有個“乒乓球”第一、“遊泳”第一,再不濟也還有“拱豬”第一。因為科大太小了,所以每個學生都是“特色鮮明”、“與眾不同”,科大人的精英意識正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培養起來。 與清華大學培養學生方式不同的是,科大對學生的管理極為自由寬鬆。在清華大學,評一個小小的獎學金,除了看學習成績,還要看“同學互評”、“輔導員評分”,“是否在校運會上有貢獻”等等等等。如果有一次不小心沒獻血,這獎學金還可能會丟掉,因為思想道德不夠高尚,如果不小心發表了“反動”言論並遭到告密,不要說獎學金,連黨員都當不成(這是科大人使用的句式,清華人不會在“黨員”前麵加上“連”字)。這種評價體係下,有棱有角的學生幾年下來都變成林黛玉:“不敢多走一步路,多說一句話”,人變得老成穩重。如果告訴科大畢業的校友說應該學習清華大學管理學生的方式,他們會把下巴笑掉的,因為科大從不要求學生應該培養成什麽樣子,更不可能用一個模子來培養學生。就象自由社會的“政教分離”原則一樣,科大學生在學術、文體、社會活動等方麵的評價是完全分離的。評學術性的獎學金,隻看成績,其餘基本上不考慮。如果社會活動好,還有專門獎勵社會活動的獎學金等著(通常這類獎學金榮譽比學術性的低),決不會給這些同學加分讓他們參與學術性獎學金的評比。如果文體好,自然有文體方麵的獎勵,決不和其他事情混在一起。所以在科大,平時從來不參加班級活動但是成績好的,成績幾乎掛紅燈但是社會工作做得好的,都可以拿到獎學金,這在清華看來簡直不可思議。寬鬆的管理,讓學生有了更多自我發展的空間,讓他們得以將自己的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科大“最好”的學生不是學校定義出來的,而是他們自己幹出來的。相信自己最好,這就是科大人不斷追求卓越的動力源泉。即使畢業,科大人在新的工作崗位上也不會忘記自己能夠做得“最好”,他們總是精神抖擻,永遠象年輕人一樣充滿朝氣和活力,這種幹勁就來自於大學期間培養起來的“精英意識”。 其實進入科大的學生大多在高中都已經有了“精英意識”。科大是地處小城合肥的名校,如果你隻是想“趕快畢業,找一份中等偏上的工作就行了”,你絕對不會選擇科大。抱有這種想法的人,最好的選擇是上海北京廣州的學校,而不是科大,因為在大城市“中等偏上的” 工作機會更多。選擇科大的學生,大都抱著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對科學的不懈探索和為國貢獻的心理而來到科大。他們並不攀比物質的優劣而是比著成績的好壞、精神的充實與否以及意識的先進或者落後。盡管大多數科大新生也許隻是醜小鴨,但這不影響他們拚命向前衝,因為他們有目標有理想有動力。很多人隻追求成名成功,但很少有人夢想成為英雄,但科大人不,他們真正的夢想是成為英雄。名人身邊是熱鬧的,而英雄是寂寞的;撞大運也可以當名人,而當英雄則要付出汗水淚水甚至生命。當初選擇來到合肥的學生,在選擇寂寞的同時,也選擇了拚搏,他們相信自己不會永遠寂寞下去,因為他們的宿命就是在某一天從醜小鴨變成天鵝。 科大的曆史也造就了科大人的“精英意識”。科技大學是為了造出兩彈一星而成立的,剛建校的時候師資力量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科學家,成為不折不扣的中科院王子。即便這個王子在文革受難,科大始終都沒有丟掉自己的貴族氣質,科大人的血液當中仍然流著“驕傲”。正是這種永不服輸的驕傲,科大人才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譜寫出壯美的史詩。目前科大的納米、量子信息、單分子化學物理、凝聚態物理、綠色化學、火災科學等方麵的研究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正當別人誇耀自己國內第N的時候,科大早就瞄準了國際前沿科技陣地。出產精品科學技術,才是科大人的追求,這就是“追求卓越,拒絕平庸”的精英意識。 科大精神,是早已溶入科大人血脈當中的氣質,也是科大生生不息的源泉。前進的道路有風有雨,但那代代相傳的科大精神,必將如永不熄滅的火炬照亮前方的道路。沒有什麽事情是不可能的,隻要科大、科大人還在邁著堅毅的腳步,不斷前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