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和美國的前途比較(七)教育

(2007-10-16 21:02:25) 下一個

許多人總要等到綠卡到手後才決定買房子,而我們買房子純粹是從投資回報的角度來看。如果能賺錢我們就買,賺不了就不買。

原來在中國時,沒有覺得中等城市(五十萬人口以下吧)裏哪裏會特別的髒亂差。當然某些角落會髒點,也有一些所謂的治安盲點,但很少有人會提及某處是不適合居住的說法。可是在美國,不少大中城市甚至到小城鎮都會有一些地方是為多數人所不願光顧的。原因有很多,也很複雜,可是歸根到底,如果你在那裏買房地產,你就虧大了(那些買了破舊房產翻新來出租的另當別論)。

原來以為買房子是件簡單的事情,要麽到遠一點的郊區買地皮新蓋一棟,要麽找個好社區買個二手的。可是在挑選社區的過程當中慢慢發現了影響房屋價格趨勢的因素。

首先是當地的經濟因素。由於美國在過去幾年是由所謂的新經濟在主導,傳統的製造業日漸式微。如果你在一個以傳統製造業為主的地區工作和生活,你所居住的地區的房屋價格可能上升不到哪裏去,甚至還會下跌。因為這裏的人隨著工作遷移是非常平常的事情。隻要丟了工作,在另外一個地方找到新的工作,全家馬上就搬走。公司支付搬家費用,自己幾乎什麽都不用管就把家給搬了。

其次是學校的質量。由於美國的學校的經費大部分是由在該校區裏的居民所繳納的稅收來支付的,而學校能否出得起好價錢聘請好老師和配置好的設施直接影響到學生教育質量的高低,因而好的校區裏的房子就自然多人想購買。如此水漲船高,越好的校區裏的房子越貴。越貴就越是隻有有錢人才買的起。越貴就使得校區的稅收越高,學校就越有錢,於是就越辦越好。

還有其他硬環境和軟環境的條件都能影響房子的價格,但最重要的應該是上麵的兩個因素了。

談到學校,往往從國內來的人會不明就裏地以為隻要是在好校區買個房子,把孩子送到那裏的學校,孩子的前途就有保障了。為了能支付好校區裏的貴房子的貸款利息,兩口子都拚命工作也在所不辭。

可是現實不是如此。首先是這裏的學校的運作時間不一樣。一般全日製的學校下午3點或更早就放學了。你必須為孩子另外找課外的活動來參加,比如學鋼琴,踢足球什麽的。這些額外的活動都需要另外交費。錢是一方麵,要命的是如果你的小孩要到另外的地方參加課外活動的話,你還得親自開車送他們去。不少人和鄰居搭配輪流接送,也是一種辦法。選了課外活動還不夠,還要家長參與學校和班裏的誌願團隊,主動協助學校把各式各樣的事情做好。如果你兩口子都上班,沒有這樣的時間,你的孩子就可能會感覺沒有得到和別人家孩子所得到的父母的重視,也可能會被別人的孩子笑話。在老師麵前的信用度就更不用說有多低了。

這種教育製度不見得不好,隻是作為新移民來說,要如此深入地參與到社區裏的事務而又不幹擾到自己的工作,很多人都無法兩麵俱全。許多家庭於是決定夫妻當中一方留守在家裏,專門負責和學校、鄰居和社區打交道,陪著孩子一起成長。這當然是很好的選擇。隻是日子久了,留守的一方漸漸的可能會感覺失落,尤其是當孩子長大離開了,自己卻失去了往日的技能和熱情去工作的時候,這種失落感更加強烈。

然後是學校教育的本身。美國式的教育強調個性和獨立思維的開發,團隊精神的培養,還有所謂的公民意識教育。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原則。一個人唯有在個性上得到完全的舒張才能夠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動性。獨立思維使人在最具挑戰性的環境裏仍然能夠從容應對問題。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技能。比方說在遇到我們所不熟悉的環境時,我們會比較容易放棄而不去嚐試自己所不熟悉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而是傾向於把自己沒有能夠成功解決問題歸罪於周邊的環境,替自己解脫。這就是缺乏獨立思維能力的表現之一。團隊精神的重要性在於作為獨立的個體,如果我們無法認識自身的弱點,我們很難去解決超越個人能力範圍的問題。公民意識則確保無論是個人或是團體,都能意識到整個社會大環境需要作為社會單元的個人或團體彼此能夠相互包容,通過談判的形式來解決紛爭。掌握了這幾個原則,這個教育體係裏出來的人差不到哪裏去。也正是這些原則,使得今天的美國具有一種我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沒有找到的特性“韌性”。

韌性,英文應該叫做Resilience吧。不是有些金屬叫做記憶金屬嗎?就是在高壓或高溫環境下可以被扭曲變型,但在恢複原有的溫度壓力時能從變形後的形狀變回到原有的形狀。美國社會乍看上去好像沒有什麽根基,價值觀也是各種中庸到極端混雜一起。按道理這樣沒有主軸的社會應該不堪一擊。尤其是許多人認為美國的主流如今都變得為私欲而驅動,一旦受到威脅,應該是樹倒鳥散,就如同一群烏合之眾一般。可是9/11之後的美國證明了這種看法是不全麵的。由於這個社會注重對上述幾個原則的教育,整個社會的根基非常紮實。一旦受到衝擊,就好像記憶金屬一般能很快恢複到原來的狀態。他們的政治製度也保證了即使本屆官員做了錯誤的決定,下屆上台能沒有包袱和顧慮就更正上屆的錯誤。同樣地,這樣的體係也保證了即使是價值觀完全不同的人來到這裏,也能夠迅速融入社會,和平相處並通過協商的方式來解決意識形態的不同之處。

這種韌性在極端惡劣的環境當中尤其顯得重要。韌性高的人群能應對普通人所不能應對的困難,因為它具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可以因應幻境的變化而進行自身主動的調整。不具備良好韌性的人群就如同過分剛硬的金屬,在高壓下會被折斷而無法修複。關於韌性的話題在以後的討論中還會涉及,特別是當談到“無形的手”的時候。

中國式的教育則采取不同的做法。比較起來更加重視基礎知識的訓練。大概是由於人口多,曆史悠久的緣故,人和人之間的相對距離比較近,從而彼此相互依賴的心理更加強烈。正如日本社會對個性的抑製,中國式的教育也不特別強調個性的發揮和獨立思維的培養。這不是個孰對孰錯的問題,而是因為環境的不同,所側重的方麵也不一樣。

在這裏我不想過多評論國內教育體製的利弊,隻想指出作為個人,如果能認識到兩個教育體係不同的著重點,因著我們自己或孩子不同時期和不同環境的需要而采兩者的精華,才是最佳的選擇。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在幼兒時期(出生到小學一年級),對孩子的個性發揮和獨立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最佳階段,應該在美國接受教育。對於基礎教育而言,小學到中學是最佳時期,尤其是語言的教育更是如此,應該在中國接受教育。從中學到大學,兩地各有長短,基本上沒有太大區別。但是心理學家認為這段時期是人學習如何與其他人以及社會互動的關鍵時期。如果你注重的是孩子的團隊精神和公民意識的建立,目前而言是美國比較合適。可是如果你較注重的是孩子將來能融入到中國社會當中,那就應該在中國接受這段時期的教育。另外很重要一點,你的孩子將來的人脈如何,很大程度取決於他們在這個時期所處的環境和人。如果你的孩子將來要在中國謀生,無論如何你也應該讓他們在中國念高中和大學,而且應該為他們選擇好的城市和校區,讓他們能和一群同樣有美好前途的同學相處,將來能夠在事業上彼此幫助。我所認識的美國人有不少對我說如今他們的戰略是在孩子上高中時一定送到北京或上海等地上學,因為在那裏他們說結交的朋友說不定將來就是某大腕或首富。同樣地,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在美國有所作為,高中時期就應當把他們送到美國一流的學校來。雖然很多人以為上名牌大學才是人生的關鍵,但許多事實證明一個人在中學,尤其是高中時期的朋友的交情最深也最持久。從這一點看來,我的美國朋友們一點都不糊塗。相信漸漸地我們會看到一股趨勢,就是老外在孩子還小時傾向於留在本國生活。當孩子接近高中時就申請外派到中國來工作生活。這是件好事,意味著我們中國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和世界各地的精英關係非常密切。研究生或博士時期的教育則美國略勝一籌。這裏就不囉嗦了。

下次要談談經濟的話題。現在的股市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都熱火朝天,令人很難回避討論這個話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的看法。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咕咚來了快跑吧 回複 悄悄話 寫的很好,見解獨到,等待中.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