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與漢字文化

剛從中國大陸來到北美大陸,願與北美的中華同胞們交流對故土文化的感悟;也從美洲這種新的視角回觀中華文化。願中華文化在新的大陸能發揚廣大。
正文

以海為鑒,可以論強弱

(2007-10-01 13:37:15) 下一個

                                     以海為鑒,可以論強弱
                                                      ——讀餘秋雨書,在世界背景下了解中華文明

                                                                                                                    金岷彬
        古人曾說過: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見興亡。循此語勢,與時俱進地再加上一句——以海為鑒,可以論強弱。這裏的“海”,就是超越過古人所論事的傳統的中華視角範圍,去看到海外的全世界。
        餘秋雨先生依據自己的遊曆和思考,寫出了一係列關於中華文化、關於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相比較的書,給了筆者巨大的學術營養。筆者“以海為鑒”的初步努力,就從閱讀餘先生的一係列關於中華古文明的追溯、關於中外文明對比的書裏,了解以餘秋雨先生為代表的中國先進文化人眼裏的中外文明差別。
        在這裏,筆者著重表述所讀餘秋雨《借我一生》,因為這本書是作者自己總結了所寫各書立論的基點、自己寫各書的重點、自己的主要結論,最能說明作者意圖。

1, 中華文明的輝煌及強大生命力
        《借我一生》第三章,餘先生首先從古埃及文明的中斷湮滅,古埃及文字被廢棄,感受到了秦始皇統一文字的偉大曆史作用。餘秋雨先後在四個國家,四次陸續總結出了中華文明幾千年長盛不衰的原因,共九條:在埃及總結①幾千年的文明能夠不中斷地延續至今,不是常例,而是奇跡;②中華文明延續幾千年不斷,在傳導技術上建立了一個既統一又普及的文字係統;③在傳導狀態上建立了一個對社會、對曆史的開放式對話係統。在耶路撒冷城總結④在生息空間上一直沒有失去過一個遼闊而穩固的承載地域;⑤在精神空間上以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極端主義的嚴重灼傷。在兩伊總結⑥在外部關係上因農耕生態而沒有過度熱衷於對其它文明的軍事遠征;⑦在內部關係上沒有讓社會長期陷於整體性無序狀態。在印度總結⑧在固守精神主軸方麵借助於科舉製度使儒家文化成為了一種廣泛的生命化遺傳。⑨在汲取外部資源方麵采取了一種粗糙而又鬆軟的彈性態勢使各種文明成分大致相安無事。
        總結得多好啊!隻有親曆訪其它古代文明的遺存並善於對比思考,才能得出這種結論。
        這些對比總結,把筆者對祖國母親的熱愛對中華文化的崇敬,提升到了更高的理性。

2, 古老中華文明在近代與歐美文明的差距
        《借我一生》第四章裏餘先生把中華文明與歐洲近代文明相比較,在96座城市間找到了30多個對比點,其中有8個印象特別深刻:有一行字母;有一片墓地;有一份圖表;有一個城堡;有一些座位;有一群閑人;有一塊巨石;有一麵藍旗。 那一份圖表在法國裏昂的一家博物館裏,列出了這座城市在19世紀的創造和發明。
        餘秋雨仔細看了三遍,每一項都直接推動了全人類的現代化步伐,從紡織機械到電影技術,多達十幾項。而這僅隻是裏昂這一個城市!
        對此,餘先生特別感慨我們一些國人還隻沉醉在對我們古代“四大發明”的沾沾自喜心態裏。
        是的,中國要以海為鑒,才能知道自己在世界的強弱位勢。重新崛起的中華民族,要對全世界全人類作什麽新貢獻?!

3, 對“李約瑟疑難”的相關分析
        英國李約瑟博士(1900-1995)是歐美學者裏非常推崇古代中華文明的學者,李約瑟博士自己的話叫做“皈依中華文明”。他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無論在發掘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或是宣揚古代中國輝煌燦爛的科技,都在世界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李約瑟在研究古代中國科技史的學術過程裏,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為什麽近代科學技術產生在西方,而不是中國和印度這樣的東方國家?——這一問題受到了中外學界的關注,後來被學術界演譯為著名的“李約瑟疑難”。
        顯然,李約瑟也是在作中外文明的對比。 筆者從工程技術研究漢字和漢字文化,必然觸及到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和古代的社會生產力。例如,通過對漢字的解讀,探討古代的車輛技術。車,是一種運輸機械,在古代,車是一種技術含量非常高的機械典型。春秋時代最早的一本製造工藝的書《考工記》裏,製車技術占了第一位的篇幅,並指出“一器而工聚焉者,車為之。”在漢字裏,形成了一個“車”部的漢字子集。但是,古代先進的製車技術未能充分發展起來,到近代更遠落後於西方了。車部漢字裏有“轎”、“輦”這類從車子演變過來,帶著“車”的文字痕跡,卻失去了車子最本質的結構——輪子,反過來壓在了窮人的肩上。在古代,硬質木頭車輪行駛在普通的路麵上非常顛簸,沒有人抬轎輦坐著平穩舒服。在官場裏形成了“當官坐轎子”的觀念意識並影響了整個社會。社會注意如何取得當官的資格,如何讓坐轎子威風一些、舒服一些;沒有關注如何改進車輛使乘坐舒適。中國古代的製車技術沒有得到居主導地位的社會階層的重視,處於自生自滅的境況。(筆者在光明網上有“車”及其它漢字部的各個專題論文)
        筆者考慮,如果把李約瑟疑難引伸一下,換成另一種提問形式——為什麽在輝煌持久的中華農耕文明裏,未能象西方那樣自發地生長出工業文明——探討曆史上中國工業文明機會的缺失,參予探討和反思的中國人可能會更多一些。
         筆者覺得,在中華傳統的農耕文明裏,缺少了商業文明的養分,曆代王朝的基本國策都是“重農抑商”。甚至鄭和下西洋那樣具有雄厚物質力量和先進造船技術、先進航海技術的宏大舉動,也沒有海外貿易的國家意識;中國明清兩度禁海。而達•伽馬、哥倫布航海就為開拓海外市場和殖民。歐洲的工業文明,是從商業文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商品大量流通,才能把產品升級為大量生產的商品,才能由商業利潤的刺激而擴大生產規模,刺激改進技術和發明創造。此外,歐洲的商業文明曾有過奴隸貿易、鴉片貿易那種罪惡的血腥商業。仍看古代中國的製車發展,《水滸》智取生辰綱沒有商業性的運輸,是官吏自用自運。《紅樓夢》烏莊頭向賈珍繳納地租交送年貨,是佃戶農夫路途迢迢地將實物送到寧國府。作家文思是社會現實的反映——紅樓夢裏沿用實物地租不是貨幣地租。那時仍沒有商業化的班車線路和商業化的營運車輛。農耕經濟的製車始終是小作坊小生產,無緣發展壯大,無求多拉快跑。 幾代人的摸著石頭過河的摸索,改革開放之後我們才逐漸明白了,要發展商品經濟。

4, 關注東洋文明
        毛澤東主席的詞《念奴嬌•昆侖》曾有不同的稿本。最初,是把昆侖山裁為三截之後,“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留中國。”後來作者修改,並且自注雲:“改一句,‘一截留中國’改為‘一截還東國’。忘記了日本人民是不對的。這樣英、美、日都涉及了。”
         餘秋雨先生暫時還沒有日本遊曆和中日文化對比的書。筆者讀懂了餘先生的全球視野,相信餘先生遲早會有對日本的遊曆,會有關於中日文化對比著作問世。
        戴季陶在《日本論》(1928年出版)中寫道,日本把中國放在手術台上、顯微鏡下觀察了幾千次,以此說明日本對中國的研究和了解程度。同時戴季陶也反問道:中國呢?這個反問放在今天依然振聾發聵:中國呢?我們對日本了解多少?
        此外,韓國的迅速崛起和強盛,值得我們敬佩和關注,要學人家的長處。海納百川嘛!

5, 創建現代化的中華文明
        社會生產力是推動曆史發展前進的根本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今天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共識。中國共產黨把三個文明建設首次寫進了15大的黨章,作為綱領。筆者覺得,三個文明建設還是立國之本,因為政黨隻是某種曆史階段的產物,今後到了政黨消亡的曆史階段,中國還存在,中華民族還存在,中華文明還存在,還要有立國之本。
         在中華傳統文化裏,以前關於物質文明的闡述很少,更沒有關於政治文明的意識。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百姓是否富裕,首先看其物質文明程度,看其社會生產力水平;物質文明是基礎。
        精神文明,自然包括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對外來先進文化的學習。
        民主化的政治製度,才能保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健康發展。
        要用政治文明來保證精神文明,要用精神文明來轄製物質文明。並且,又要用精神文明來推動我們現階段的政治文明,用先進的物質文明來創造新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2007-01-16 西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