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官的欲望和快樂

活了這麽多年,才發現自己是這麽的感性,讓我的眼睛帶著你的心去飛。
個人資料
正文

每周一品 之《Namesake》解葉落歸根

(2007-12-15 07:06:55) 下一個

每周一品  之《Namesake》解葉落歸根

            印度阿三在中國人眼裏向來是不入眼的,即使他們為我們貢獻了佛教,少林達摩祖師和《西遊記》的素材,為世界貢獻了Karma Sutra,泰姬陵,瑜伽,甘地,和泰戈爾,我們好像更在意在上海灘的印度包頭警察,1962年的領土之爭,和他們的大國之夢,及海外國人對他們或褒或貶的評價。

       印度人雖有各種生活上的陋習,卻和我們有共同的背景:當基督教大舉入侵的時候,由於教條僵化的上層建築,失去了理論的基礎,根本無力抵抗,唯一的憑借,隻有流傳在當地多年所產生的文化慣性。和我們不同的是,他們之間由相互關懷和相互提攜展示在我們眼前的鄉情,在《Namesake》(http://www.verycd.com/topics/176728/ )裏如甘泉一樣,從傳承久遠 的五彩陶罐緩緩淌出,流入我們的心田。

       在海外長大的移民,可能要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找準自己的身份(Identity),去活得自如,活得心安理得,去承上啟下,去展開有限的人生。其中最痛苦的時刻,可能就是高中和大學階段了。一方麵要麵對家庭的傳統,另一方麵要努力稀釋家庭烙在自己心裏的印記,去融入新的文化,在摻和著荷爾蒙的年齡,這種扭曲和衝撞表現得特別強烈。自我否定,特別是對傳統的否定,是個非常危險的字眼,但隻有經曆過的人,才知道後怕和可歎。Amy Tan, Yo Yo Ma憑什麽讓人刮目相待,內心裏對自己和自己母國文化的肯定就是他們的保證。即使不是每個人都這麽光輝,William Huang就是一個夾縫裏的例子,雖然支持他的歌迷大多不是來自同胞。

            就在這樣一個同樣尷尬的問題麵前,Nikhil在父親突然離去後義無反顧地放棄了費心追來的女友,回到了血濃於水的心鄉。無論女友再漂亮,再美麗,再為他的自信,生活,甚至事業錦上添花,沒有了內心裏生存的源泉,沒有對“我是誰”的明確答案,一切的一切,都如隔世煙花,屬於另一個世界,與自己無緣。

            知道為何“一廂情願”不能持久嗎?因為在一廂情願的情愫推動下,人們看不到選擇,特別當那廂也懷著另一個“一廂情願”的時候,一拍即合幾乎是水到渠成的事,一如Nikhil的婚姻。當雙方明白過來,互補是愛情的動力,習慣是生活的殺手,價值是分手的理由時,兩個人在世間的交集,就如同錯軌的列車,無奈地相視相惜,然後南轅北轍地各自奔馳。人必須是要經過這個S 的曲線,才能學會朝自己的目標直線駛去的。否則,一切長輩的經驗或期望,無非是傳承在紙上的畫餅而已。

            Nikhil最終接受了“果戈理”這個讓自己痛恨,不解,又痛苦,感激的名字。他的名字,代表了不屬於他個人的,每一個海外華人必然經曆的,大寫如S的心路曆程,自我回歸。

            那天和印度朋友一起看完這部感人的電影,我的思緒回到了現實裏。《菜根譚》第167條“意氣用事 難有作為”講:“憑意興作為者,隨作則隨止,豈是不退之輪;從情識解悟者,有悟則有迷,終非常明之燈。”國人的愛國情緒從以前鬥資批修,到現在哈韓憤日,看不起印度,正印了洪應明的這一條。判官覺得,有時間發泄情緒為樂,不如從傳統文化裏發掘“仁者愛人”的內涵,將眼光投入到更本真的人性層麵,如《Namesake》一樣,先看清楚自己,想明白能為別人和這個多元化的世界做點什麽,才不會被整日為自己的“麵子”所困所苦,生活得更有滋有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