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77)
2009 (61)
2011 (56)
2012 (78)
2013 (55)
2014 (57)
2015 (38)
哥貼錯了麽?哥對影片片頭片尾字幕一向過敏,當看到《金陵十三釵》一汪水藍藍的片頭時,哥馬上就想起了《山楂樹之戀》,才恍悟出導演從《戀》起,驟然間愛上了亮色係的水藍藍了,而且,“金陵十三釵”片頭五個大字比起“山楂樹之戀”五個大字的色調更明亮。
《戀》的片頭套上那水藍藍,還算有個牽扯,青澀之戀麽。《釵》的劇情背景處在南京屠城的大環境下,心情和感官在那樣的處境裏,除了黑白灰,至多是血色的聯想吧。
反正呢哥覺得片頭采用的顏色與影片格調不相稱,即便不考慮影片的任何劇情,也與片頭五個字的字意不相稱,字意既指妓女,是不是該用暖色調呢,比如粉紅係,因為哥注意到該片好多版本的海報上,“金陵十三釵”這五個字倒是采用了暖色。如果考慮戰爭和屠城的劇情背景,黑色白色也輪不到水汪汪的藍色。導演(以下就用釵導作為愛稱吧)的片頭控從過去的大紅改成水藍了。
當看到這麽一群紅十字上的燦爛笑容時,便覺得影片開始為了商業利益造假了:
還有假的呢,就是關於彈撥琵琶的鏡頭:
再看過杜瑪姐貼的電影主題歌MV《秦淮影》的視頻,唉,女一號那指法,右手彈撥雖生硬,倒是合乎旋律的節奏,可左手的指法,卻在瞎掰呢。又明顯看得出被人調教過,知道大概要上要下的趨勢,除了一個音符和她的左手指法對得上以外,其它的確實是在蒙事兒。杜瑪姐以為弟會彈琵琶,其實不然,但彈撥類的弦樂器指法都差不離兒,弟一看到影片中的偽指法,就鬧心。
大家都說釵導作鏡頭精製,好萊塢的片子但凡表現樂器演奏的鏡頭,從來不帶這麽不認真蒙外行的,要麽由內行來玩兒,有麽由替身加CG合成解決。其實釵導打從導的第一部片片開始,就明擺著顯露出來對音樂的理解是個混混,以前呢,後期製作時,音樂的剪輯也是不懂得要Fade In Fade Out的,常常是戛然而止或截斷最後仨倆音符。後來他的團隊越來越國際製作化了,改進得日趨完美呀,可惜就是對樂器演奏的鏡頭表現還處在Deos not make sense的階段,小小遺憾。
關於戰爭影片中的插歌插曲,除了釵導,一般都沒工夫去安排哼哼什麽“我有一段情呀,唱給諸公聽,諸公各位,靜呀靜靜心”的,看看這個戰爭氣氛下的插曲是怎麽表現的:
納粹黨衛軍血洗波蘭克拉科夫猶太人隔離區時,著紅衣的小女孩,走在殺戮的街道上,此時響起了猶太民歌OYF'N Pripetshok And Nacht Aktion。在童聲的合唱和隨後的單簧管樂聲中,混雜了黨衛軍的吼叫,混雜了猶太婦女和兒童們恐懼的哭喊,混雜了槍斃猶太人的槍響,那樣和緩無奈的歌曲情調,是不是在訴說戰爭的苦難,屠城的悲慘,又像不像也在唱給觀眾一種奢侈的希望,希望讓無辜的紅衣女孩兒逃離殺戮避開死亡呢。總之,插曲的安排不僅是要貼切同步的鏡頭,還要顧及前前後後的劇情吧,這樣的影音處理才能震撼觀眾,讓觀者心生憐憫,讓觀者憎惡殺戮。而不是如釵導那樣,狗尾續貂般地彩排出一段《秦淮影》,讓觀眾在妓女們的靡靡之音中忘卻教堂外的恐怖和戰爭。
釵導拍片有一特點,為渲染鏡頭效果集中於局部,而忘了全局,不同場景氣氛的設計可以風格迥異得無比突兀,可以從拯救大兵的激戰節奏兩下子就切換到廢話台詞連篇的秦淮小家碧玉的唯美上來,一方讓避難人員屏氣吞聲地安靜著,一方讓秦淮風塵女子吱哇亂叫老顧老顧地砸門,而且從容得讓女一號趁機掏一小鏡出來給拍一大特寫。這特寫是真實的再現呢,還是為了表現對女一號妹子的青睞呢?
釵導拍片還有一特點,有時會把感觀的真實和感官的刺激兩者混淆。那些鏡頭再漂亮,特技再高明,關鍵一點是結合到劇情所處的環境背景裏,讓人看到一半兒的時候忽然就感覺不像真的了。外邊在屠殺,硝煙在彌漫,教堂裏的走地雞們在歡歌笑語打麻將抽煙解扣秀香肩挑逗。。。避難在教堂裏的她們一定得天天洗頭衝澡化妝施粉黛,才能在一組組誘惑的鏡頭裏成像得超然、香豔和閑情逸致不是麽,拍得這樣算逼真呢,還是算糾葛商業利益呢。
片尾演職員表向上滾動時,看見人名後麵套了那麽多的括號:某某某(美國)、某某某某(日本),連回歸了十幾年的香港也要括起來這麽某某(香港)著重一下。哪部美國片也沒見把來自美國之外的演員的國家給括起來過,前不久剛看過日本新片山本五十六,片尾演職員表裏也有中國的美國的演員職員,都沒有括號。
幹嗎非要括號呢?不自信麽?還是覺得這樣就拔高了影片?或者是其它什麽大家都心領神會的心理在作祟?前幾天見文學城裏有人說過:“《十三釵》的淺薄不是導演的問題,,,這是社會的問題,文化的問題,曆史的問題,也是你和我的問題。。。”哥覺得這個片尾演職員表的括號現象,也同樣不隻是導演的問題,也是民族的問題,社會的問題,近代史的問題,你和我的問題。
順帶提提《釵》的首映式啊(網上有視頻),那首映式的編排和設計,不好哎,因為不像是為了一部反映民族被侵略女同胞被強奸的苦難曆史背景的影片的首映式,而像是一家地上人間風俗大店搞的開業慶典。首映式的設計者把氣氛和格調設計得完全脫節於影片劇情的戰爭屬性和悲劇屬性了,是非曲直判斷能力被市場經濟的銀子給釵了。
最後看過紀錄片《張藝謀和他的金陵十三釵》,才明白釵導為了透過教堂七色玻璃孔拍秦淮妓女,下了多大功夫呀:光那玻璃就讓倆人畫了改改了畫的忙活了幾個月之久呢。那為啥不在該下功夫的地方也這麽執著一把呢?比如給妓女們臉上多塗些炭灰,給女一號彈琵琶安排個替身加CG合成。。。
由老哥XD張貼 @ 2012-01-08 07:14:10 (被閱讀14500次) |
其它文藝批評:
演員傻帽兒,導演也傻帽兒
春晚最差節目是小品《軍嫂上島》!
《中加》晚會看紅櫻束女子打擊樂獻醜
誰知女人心 陽光男孩兒一生中的最後一曲柔板
寫給林貝卡~~北風那個吹的芭蕾
這麽快就有了!沒白看。
山楂樹我還好歹看完了,雖然他把最感人的部分,舍棄了。這個13X,真的是看不下去啊
但是在保持鏡頭格調別遊離於影片背景氣氛太遠這方麵,比《十三釵》要強多了,而後者喜歡時不時就遊離於背景氣氛十萬八千裏外,盡情地玩兒一會兒再嚴肅回來,再玩兒一會兒再嚴肅回來,故而令人感覺失去真實觀感。
除了喜劇片以外,影片對曆史故事的集中的湊巧的甚至誇張的藝術表現也要讓人認可那表現起碼在基本邏輯上是可以產生的真實,《十三釵》對教堂之內的無數歡歌笑語打情罵俏的鏡頭表現不能讓人認可是基本邏輯上能夠產生的真實,因為如果換上你和我,躲在1937年12月的南京那個教堂裏,你相信你能看到那樣一種輕鬆,那樣一種歡笑,那樣一種閑情逸致,那樣一種載歌載舞。你相信難道因為是秦淮性工作者就能拿得出那種戰時的灑脫和會心的微笑麽?是導演要求非要那麽做作出來嘀。
浮出水麵說兩句~
感覺這裏很多人是帶著有色眼鏡去看的這部電影,再或者是帶著對老謀子的成見, 亦或根本就沒看電影、人雲亦雲的寫評論,我認為該片絕對是大師級作品。電影:究其 本質上來說是講故事,每個導演都是一個講故事的人。10年以來講述南京大屠殺的電影的巔峰之作當屬陸川的《南京南京》,幾乎每個人看完都很抑鬱,更有不少 人連看都不敢去看,我的一個朋友就坦白承認這一點,其實我的這位朋友不去看的原因說出來也挺有道理,他說自虐很痛苦,不敢也不願意去體驗。陸川自己也說拍 完南京之後自己也差點走不出來~
坦白說陸川的是直麵戰爭的殘酷,風格類似紀錄片,很直接,也很震撼(其力度可讓普通人幾天都回不過神來,幾年之 內腦海裏都會浮現出影片的某些畫 麵)。而老謀子此片講故事的角度顯然是旁敲側擊型的,但更能打動人心。某些橋段亦顯編劇風流,如貝爾與日本軍官在教堂裏的對話,如該日本軍官隻說執行軍令 而其餘一概不解釋並快步走出教堂等細節的刻畫皆在暗示些什麽,而影片直到最後結尾,也沒有告訴我們那些妓女的最後結局(因為結果已經不重要了)。一切,讓 人去思考吧...
老謀子的鏡頭感很強,有些畫麵也很誇張,色彩對比也用的極其強烈,語言也激烈,頗有話劇效果。該片整體給我的感覺是:話劇的骨,電影的麵,戲劇的範兒... 看似衝突的各種元素結合的近乎完美。
罵人有嚎天喊地指著鼻子罵的,也有指桑罵槐陰陽怪氣罵的。顯然後者的技巧及水平需要更高素質,而這部影片做到了。所以,我的觀影感受及評價是:高手之作。
經過大腦的, 不知道是不是也隻想簡單的來發泄?
樓主的文章, 以感官的刺激為噱頭,可我看到的電影卻是中規中矩的《金陵十三釵》,不知道這是不是也是一種欺騙?
欲加之罪, 何患無辭。
地上人間風俗大店搞的開業慶典, 這形容詞挺好。花花綠綠一大堆,內容沒啥。
有這麽腦殘的?你想讓人家西方人怎麽通過這部電影去看南京大屠殺?
俺覺得,這部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的大製作電影可以拍得這麽爛,是一個奇跡.
俺也懶得多說什麽了.從此以後,俺不再高看老謀子.
俺覺得,這部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的大製作電影可以拍得這麽爛,是一個奇跡.
俺也懶得多說什麽了.從此以後,俺不再高看老謀子.
文匯報 (邵嶺 黃純一):
《金陵十三釵》引起很多中國觀眾對導演“動機”的猜疑乃至不滿,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它的營銷。盡管很多觀眾在看過之後都說影片沒多少情色意味,但“情色”二字仍然猶如 籠罩在“十三釵”頭上的一朵烏雲,至今揮之不去。
讓觀眾產生此等“第一印象”的,是製作方的種種“營銷手段”,比如貝爾偷瞄倪妮胸部的大幅海報,又比如《我與貝爾演床戲》之類 的花絮文章。就連一家美國媒體不久前也刊文指出,《金陵十三釵》在前期宣傳中處處流露情色意味,令人反感。
“不恰當的營銷真有可能毀了一部電影,但遺憾的是,國產影片普遍缺乏成熟、專業的營銷團 隊。”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石川如是感歎。
這些踩在鮮血般大紅色塊上的燦爛笑容,真的是正式海報?還是你自己PS做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