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老哥XD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聽歌未央,漫談一籮筐

(2007-11-24 11:41:32) 下一個

  當大提琴撥弦撥楞出讓人心裏覺著沒譜兒肚子餓得發空那種華爾茲的節奏來,我們聽到:
  是誰還留戀的吟唱
  那熟悉的歌未央
  燈光已熄滅 人已散場
  思念繼續糾纏……

  Echo才女芳子小妹兒唱的這首《上海灘》片尾曲《歌未央》,真TMD好聽,尤其前後兩段分別唱到這兩句:
  那些被淡忘的時光,是否別來無恙?
  那些被淡忘的時光,能否再來一段?

  芳子妹可能把激情全都抵押在了上麵,讓“是否”、“能否”那兩個詞聽起來都快泣鬼神了。這首歌兒,好聽在第三四句的“燈光已熄滅人已散場思念繼續糾纏”上。為什麽會覺得好聽?感性的好聽背後必然能找到理論的詮釋,那就讓我打從前開始侃起。

  從前呢,大概早在西周那陣子,音階上好像曾趴過十二個音,到了秦皇漢武,就減免成了七個,再後來好長一段時期裏基本就定位成五個,所謂五聲調式。五聲調式是除動物以外人類最容易發出來的聲最容易記住的調,12356,《春江花月夜》,裏麵一個半音都沒有。而沒有半音階的調式,則奢談區分什麽大調小調,所以就是一個單調。當然啦,五聲單調的不光是唐宗宋祖,西歐夷族蘇格蘭也有如此傳承,聽聽那曲經典,一路平安地傳了二百多年過來的《Auld Lang Syne》,就知道了。

  話說這五音顛來倒去的不厭其煩地哼哼了幾十輩子,忽有一天,突然往裏多摻進倆半音時,立刻就引發了好聽不得了的民間效應。這就是為什麽在三十多年前的70’s,有個朝鮮電影《賣花姑娘》主題歌,曾火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人家高麗向來特愛抽泣,泣得年頭多了,自然而然造化成擅拿4和7倆半音作哽咽狀的音傳(噢,音傳就是音樂傳統)。值得注意的是,就這倆半音,加起來七個,才能把抽泣表現得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倘若再多鼓搗出另外仨五半音的話,湊齊湊不齊十二音律另說,不能保證不串味兒,串出烤羊肉串兒的味兒,西出陽關,竄到《花兒為什麽這樣紅》的西域那邊去。我這理論,可都是秉著以感覺為依據以音律為準繩的原則,掏心挖肝兒科研出來的,有章可循,有據可查,有史可鑒!

  再說隨後而來的王酩老叔,好像就從賣花姑娘那裏受了刺激,一路寫下漁家姑娘在海邊、妹妹找哥淚花流、我們的田野、難忘今宵。。。無論哪個裏麵,4和7用得都不比賣花姑娘的少,結果深得全國音民愛戴。記得當年群眾喜愛的十五首歌曲評選嗎?他那首《鄉戀》沒能趕上參選,其實是挨中央某領導伯伯在內部批評了,結果急得全國歌迷嗷嗷亂叫,因為十五首的哪一首也沒《鄉戀》那樣玩兒殘半音去煽情啊。隔年,在首體隆重召開十五首入選歌曲演唱會,全國電視直播,卻唱出了十六首。最後多出那首,就是在現場一片躁動發狂呼喊聲中,主辦方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不得已叫出穀一小姨加唱的那首《鄉戀》。我後來就想啊,要是當時給現場弄去一倆半音外再加變調的曲兒,非有一半兒觀眾給激暈了從看台上獨立自主飛下來不可。

  形勢在演變,革命在發展,音民在前進。倆半音就能煽情的歲月已一去不複返,讓位給更有科技含量的變調處理了。變調的對象包括調性和調式兩種,最早的變調通常老老實實以歌詞段落為單位,整段兒變來變去,變的多是調性,很少涉及更複雜些的調式,例如十幾年前那英那個音域寬廣的《北京人在紐約》片尾曲《報應》等。後來為進一步掙脫傳統引力,開始琢磨著以句子為單位,甚而以詞兒為單位地變,而且要變調式。變得好的,能讓聽覺和心情為之一忽悠。這不就找回到開頭這曲《歌未央》,其中的三四句就被短短忽悠了三秒鍾,咱們不妨逐字兒逐音符對照著來個高科技顯微分析:

  i ·7    65  |  4 – 3 |【#2 - #4 | 7 – 6 | #5 – 6 | 7 i | 7 - - |7 - 0
  燈 光 已熄 滅    人 【已     散 場    思 念      繼 續  糾 纏 ……

  歌未央:

  調式變換就集中在【 】裏那七字七音,臨時從小E換成了大B,不足三秒,給憂鬱灰色的小調式音樂氣質描上一筆亮妝。

  聽完了歌再說台詞兒,我就不愛聽劇裏的台詞兒。編劇加導演,對台詞兒的認知形同白癡,把它們幾乎都改成了京腔,什麽逗悶子,拿捏,多了去了,不勝枚舉。讓那些本來就不是北京出身的演員們學京片子亂卷舌,能卷起千堆雪。。。不是舊上海灘的事兒嗎?新上海灘發展到現在也沒聽見京腔裏特有的那種複合元音在過渡時音節拉得格外長的說法呀。誰不知道上海話裏沒卷舌音,雙元音幾乎都簡化成單元音發了這些常識呢?各位沒留意過上海話把ai發成ae、ao發成o:、ei發成e麽?日語就隻有單元音沒有雙元音,要麽怎麽從上海赴日就學留學的小鸚鵡們,混了半年日語就能比從北京早去六年多的大舌頭們還流利還地道呢。。。但幾十個策劃四個編劇加一個希希高導看來就不知道常識,不明白什麽叫海派文化什麽叫京派文化,不懂得文化差異要靠語言藝術正確反映而不是混淆更不能顛倒。他們連在劇中多用一些小癟三、小赤佬、儂蘇北鄉勿寧之類的台詞兒都不曉得?是不是太沒文化了?是不是給自己作品的語言藝術效果故意製造失真玩兒?所以,就衝這笨勁兒,他們來了北美,也不會請他們下館子。要請,就單請Echo才女芳子小妹兒一人兒,聽她一曲清唱歌未央。喂~、圓臉的芳子妹,儂切過了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