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嘴貓的快樂生活空間

快樂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因為愛滿人間。
個人資料
正文

編修陳邦直——海寧陳家之七——

(2005-11-19 20:40:42) 下一個
編修陳邦直 ——海寧陳家之七—— 編修一個七品小文官,在海寧陳家一石八鬥芝麻綠豆官之數中實在如明月夜空中的一顆三、四等的星,為何要寫?看官不知這編修雖隻秩正七。但需進士出身,要入翰林,幾修才成,實為清流一派的正經文官,入得宮苑近得天子。再比編修大半級的修撰(從六品)一般隻有狀元才能被授予。故陳家世傳,我家無殿元,而有修撰,以此為榮。當然另外因為陳邦直是吾輩八世祖。至於第三你看完後可能會發現。 “高幹子女?”邦直生於康熙三十四年(已亥)十月二十九,是年其父陳元龍已44歲,巧的是父子(陰曆)生日是同月同日,44歲在當時有孫輩也末是稀,但對陳元龍來說,雖然以前元配宋氏夫人有過一子,但早殤,膝下雖有二女,老年得子又與自己同月同日生,自然喜從心來。無異是十年前中式榜眼後第二件大喜事。各位一定以為邦直屬於高幹子女,其實出生之時,他最多隻能算幹部子女,因為陳元龍最後官職雖居一品,但屬於甘蔗老頭甜那種類型。他15歲就入國子監讀書,但一直到34歲才中式,欽定會試第二名,殿試第二名是為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其間經曆了18歲就入試北闈第成秀才。21歲順天府鄉試副榜第三名(不算正式舉人)。27歲浙江省鄉試45名而成為舉人。28歲時再進京,是科因其嶽丈長洲宋文恪公出任已未科正考官(總裁)而回避末考,據野史說康熙帝聞說後曾恩準“送舉人陳元龍入考場”。而是宋德宜,堅持避嫌。又過了六年34歲時才得中會試第10名。將考卷呈康熙帝禦覽欽定得第二。從15歲到34歲20年才得任編修,又過十年王氏夫人為他添邦直的前一年才從編修轉侍講侍讀(六品)。雖然十年間做過日講官,寫過起居注,又隨皇上南巡,與皇上討論詩書,是為近臣,但品級仍隻有六品。雖然邦直的外公宋德宜倒是一個正途出身的大臣,從國子監司業(國立大學教授)到祭酒(國立大學校長)—與現在的國立大學不同,明清時隻有一個國立大學。國子監是與六部並列的。又平調做過兵部尚書,最後也入了閣。按目今的行情外公官做得那麽大也算了得,可惜一來邦直的嫡母宋夫人姐妹有五個之多,二來邦直是王氏夫人所生,三來邦直二歲時,德宜公已殯天而被聖祖康熙諡為文恪了。當然到康熙五十年前後陳元龍從輸林院編修——右庶子——待講學士(49歲)——待讀學士——掌院學士兼吏部待郎(59歲)的路上一路走過來。康熙帝發現他久居翰林,要派他到廣西當巡撫,看看他有無處理政務的才能時,他已六十歲了。這時可算“高幹”了,當然邦直在科舉路上比老太爺要順當,這時已兩榜聯捷。“高幹子女”對他已不重要了。新舉人、新進士、新翰林,別人已把視點轉向他本人的“價值”了。 二、“少年科第”。邦直既生於書宦之家,自然也要以詩書博取功名,好在父親是淌過了河的。就不必摸著石頭過河了,他十四歲時就“補諸生”。監生是直接進場鄉試的,三年後康熙五十年他十七歲時即在鄉試中以第五十名的成績考中了“舉人”成為少年老爺,封建時代中了舉人方可被稱為老爺。而要四品官才被稱為大人。現在的影視劇中把知縣,狀元等仍至更小的官都稱為大人或相互間稱大人,實在是現代人對他們的拔高。在同年八九月間陳府除了邦直中舉—喜外還有—喪就是嫡母宋夫人病卒。另一喜憂參半的事是陳元龍由吏部左侍郎翰林院掌院學士轉而赴任廣西巡撫。有史料說宋夫人對他這次轉任是不滿意了,即由京官轉外任,由吏部轉兵部(一般巡撫掛兵部待郎銜)宋夫人的意思是一家(包括陳家與宋家)在京為官的很多而獨他人一外放。而且清初漢人都為文臣。再者陳元龍是年已六十高齡。原本身體不好,加上一喜一憂居然撒手人寰了。從此少年老爺少了一個疼愛他的嫡母。據陳元龍悼宋夫人的文內說,邦直雖非宋夫人親生但夫人十分鍾愛,夜晚小孩一哭她就去照看甚至整夜不眠。出痘時,為之寢食俱廢,“就塾後愛勞兼至”,等語。大家族中夫人(嫡母)鍾愛兒子也是有的,當然也要小孩爭氣,學好。總算是在咽氣前知子中舉。如能再活4—5年就更滿意了。也可能一高興延年益壽也未可知,四年以後康熙乙未年會試邦直中第一百另一名貢士,殿試列二甲十三名按例賜進士出身,考授翰林院庶吉士(從七品)在院學習一年後即授編修(正七品),時年為22歲(虛歲)。從入監學習隻有七整年,就完成了科舉的全部路程,少年登甲可算陳閣老的一大傑作。民國二十年前後有些史學家常常說科考如賭博。竊以為不敢苟同。科考的敝病固多,但統治者的原意是要在平民寒門中取士入政途,體現公平原則。當然從隋唐至明清,考的內容雖有變異,但多偏重文科而到明清更重於八股,對中國的科學發展失於倡導。如你讀史就會更詫,八股文取士的倡導竟是源於造反起家,少讀詩書的明太祖朱元璋。而更為扼腕的是順治,特別是康熙沒能扭轉這個勢頭與世界科技的發展大潮失之交臂。可歎的是科舉考試至今年廢了整整百年,考試之風卻越吹越勁,這當然也說明了考試有公平競爭的一麵。考試的攣生兄弟——作弊也越來越盛。抄襲夾帶,賣買試卷,槍手捉刀、高考移民、冒名錄取……見乎都由舊考場中克隆而來。通過電訊設備,手機短訊,網上買題等則可算高科技帶來的創新。又扯遠了,回到三百年前來,邦直的科舉之路隻用了不到老子所走的一半,可見科考也是有一定之套路。將相本無種, 有人正確引導還是會占不少便宜的。江浙一帶文人(舉士)輩出也與相互影響,幫教不無關係。決非賭運高照一言能敝之。而十年寒窗博取功名者也應視為當時的“良民”,而決非賭徒。 三、“壯年宦波”。邦直入仕後,在康熙在位時還算平坦,一直在翰林院供職,這翰林院雖屬清水衙門,掌管秘書著作,編修國史記載皇帝的言行(起居注),向皇帝進講經書,草擬各種詔書、聖旨,翰林院最高長官為從二品的掌院學士,好象略低於各部待郎,但掌院學士是皇上近臣為了抬高身價,往有賞有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銜,也有少數加了少師少傅少保等的,當然太子坐了龍廷就更榮耀有加。最少也要兼個禮部待郎銜。其下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等升遷有序品級從二品到八品。科考出身的入朝考考上了庶吉士就算入了翰林院,叫做點翰林。科甲出身的人是非常希望做翰林的,做了翰林與皇帝接近,飛黃騰達機會較多。主考、學政、禦史也多從翰林中考選,前途較大。即便是在院內也十分講究輩份,那怕晚一科,也必須對“前輩”恭敬有加。這一點在韓劇中還能常看到影子。不想貪汙,做壞事的人就樂在其中。當然收入來源較少。如能做考官也常常要在事後收取“門生”的贄見。也算一種陋習。當然陳邦彥雖家非大富,生活當無憂,做翰林也能安心。隻是到了康熙殯天後情況大不同了。康熙享年69歲,陳元龍長康熙二歲,算是同時代人,所以康熙視邦直簡直是一個小孩。一直信用陳元龍,甚至康熙三十六年親征青海也把他以文學待從名義帶在身邊。一到雍正即位陳元龍即被發往景陵為康熙守陵,守陵的第一號人物是雍正的親弟十四皇子允禵,但細考十四阿哥去景陵居住在稍後,當年十二月即去的大臣為大學士蕭永藻,尚書凱音布,尚書陳元龍,侍郎周道新,侍郎穆爾泰等。此後雍正元年五月下旨:“……其應得封典蔭生俱不必給”。雍正二年又下旨陳元龍在廣西任內“捐助等費俱不準扣抵分限五年完納”,雍正四年又將邦直罷職,原因是“詩不稱旨”。令回藉。雍正五年同去護景陵的一號大臣蕭康藻被革去大學士職。其實在前幾年雍正王朝電視劇播放後關於雍正前六年的史實,已廣為大眾熟知。爭帝位、放逐允禵外。五年中處置隆科多。允襈,年羹堯,異已被一律肅清,就是次一等的,查嗣庭,江西鄉試命題案等也已處置完畢無人再敢多言。所謂諸敝皆除。根據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的原則,要諸利皆興了。陳氏父子也因在七年的重壓下,沒有任何新的“不軌”。雍正七年新春一到即連著下旨,調陳元龍回京加爵大學士之職召回陳邦彥授回編修原職。廣西任上的欠債也免追比,(大概也已還得差不多了)……恩詔連連。在七年前同去“陪康熙大帝”的王公大臣中升官榮歸的好象隻此一家。不能不說陳元龍是宦海之中的識途老馬。高還是高,在這年他雖已高齡七十八,仍不告退(馬上就退可能被雍正疑為消極對抗),仍兢兢業業當他的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盡管禮部尚書早另有別人)。又過了四年82歲才告老回鄉,盡得恩寵,兒子邦直也奉旨隨他回鄉侍養。 <中年歸隱>你是否寫錯了,上一節寫壯年才30多歲,40了怎麽又是中年了,其實邦直公雖稍遜他的祖父(88歲),父親(85歲)也享高壽(83歲)——當然都是虛歲。四十歲歸隱正好在當中——此中年也。歸隱時是以父老需人侍養為名,其實陳元龍其時還是身體不錯的,可從稍後杭州人袁枚的隨園詩話中看出,他說他19歲時在西湖見過陳文簡公,陳退休後去西湖玩,因他的到來要一睹他風采的人圍了許多,他看出來陳公是“仙風道骨,年已八十,猶替人題陳章侯《蓮鷺圖》雲:墨花吹得綠差差,小景分來太液池,白鷺不飛蓮不謝,搖風立雨已多時。”書法似董香光……”。可是精氣神俱未衰。按當代老板對我說的話來翻譯至少腦子沒有壞。他的“歸隱”一定就是天子和老子的意思,也是他自願的。歸隱後三年,乾隆元年,元龍謝世,恩旨中也無叫他出仕之意。後來到乾隆二十年,三十年帝二次駐蹕安瀾園。曾賞過一個侍讀的官銜。那時他已七十歲左右了。不可能再侍什麽讀了。終於八十三歲(乾隆四十二年)。有些文章寫到陳邦直都稱他為侍讀。也不錯,如同現在的離休幹部可以享受XX級一樣。 2005年11月7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