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嘴貓的快樂生活空間

快樂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因為愛滿人間。
個人資料
正文

老爸的文章 海寧陳家 2

(2005-01-21 06:35:38) 下一個
帝出陳乎? 海寧(鹽官)陳家之二 清朝有一帝出於海寧陳家,這種傳說主要流傳在十九、二十世紀的江南乃至全國。當然,確切的證據是沒有的。傳說有許多版本,流傳最廣的一種版本是乾隆帝是陳元龍的兒子。出生後不久,就“應邀”被雍正(當時還是雍親王)抱入王府“看看”,然後抱出來的是一個女孩。這個被“看”進了皇族的孩子就是廿五年以後的登基的乾隆皇帝。所以登基後六下江南,四進陳園。最罕見的版本是說乾隆帝是陳世倌的兒子,我也是50歲以後看黎東方老教授的“細說清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版),才知有這樣一說。 正如前文“四朝三宰相”中提及陳元龍之知名度之高,完全是由於乾隆帝與他的關係這個謎團所致。 “清朝”前一百年(1644—1744),滿清以少數民族區區數萬兵將入關主政。要坐穩天下當然是以鐵騎開路,輔以大鐵棒與胡羅卜之兩手。才能在有數千年文明之廣闊土地上坐穩江山並生息繁衍。當時的政策下,哪個百姓敢傳這類“謠言”。更何況同邑的查嗣庭用“大學”上的“維命所止”作為他主考江西鄉試的命題(雍正四年)被舉劾,雍正說自己被砍去了頭—“維”“止”,還被分隔了身子—(中間加入“命所”兩字),判處了極刑,後死於獄中還被拉出來砍頭。終算雍正“慈仁”,免了誅連其父、其子。所以馮柳堂先生說:“少年時在鹽官老家(光緒末年)清朝已麵臨滅亡,問及鄉裏這類傳說,陳氏老人還多“鹹不置答”。皇家威嚴可見一斑。 但是這種傳說還是在民間流傳。我家的湖州保姆們大多目不識丁,但都能講出海寧有個陳閣老,乾隆皇帝是他的兒子,湖州也有溫閣老,吳閣老,但都沒有做皇帝兒子。那麽這樣的傳說如何能久傳而不被皇家查處呢,從今日的我們來看,不外乎一、老百姓以皇帝已是漢人後代來寬慰被“犬羊”統治下的被“殖民”心理。二,沒有文字的實據地方官吏也犯不著多事——更何況有引火燒身的危險,三,即使有類似“克格勃”的係統上報到中央,到了道光之後清政權內外交困,不如意事常有,依賴漢人之處,數不枚勝,隻是還不好意思說出滿漢一家之類的口號。到了孫文提出要驅除撻虜,建立民國時,滿人、蒙人紛紛改用漢姓,如金、傅、卜等以圖躲避禍事。既然你們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樂得裝聾作啞。但陳家的人仍是有高度警惕性,外人也不敢在清政權維係時有文字的表達。 我在未識字之前也就聽過父輩祖輩談論乾隆去海寧的種種情況。後來,有了點“文化”,看到家裏有一本馮柳堂先生的“乾隆與海寧陳閣老”。那版本的封麵是黃與湖藍色為主調的團龍(中間一個大團龍)圖案上麵自右至左是行書體的“乾隆與海寧陳閣老”。當時翻閱時能看懂的隻有兩幅畫,一是陳園圖, 二是四個皇帝:康、雍、乾、嘉的“標準像”。隨著識字數日的增多,到小學未畢業大概已能初通中間的意思。對書裏列舉的“事實”也基本能囫圇吞棗了。但是總覺得不如乾隆“回”海寧用“黃布圍住向陳氏祖墳叩頭”等傳說好玩。後來大了知道就是皇帝在野外“出恭”,也用黃布圍出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這個實用的辦法現在已廣泛的被用到了野外攝影或海邊、江邊遊泳時的換裝,乃至路邊或廣場銷售衣褲時的供人試衣中。當然用的不一定是黃布。這本書在大革文化命時失落了! 再見到這本書的時候是89年在上海仁濟醫院觀摩手術,仁濟醫院鄰近上海(舊)書店,在那裏逗留時看到了1988年的再版影印本。但封麵與我印象中的不同。 在文革結束後又先後見到了重新排印的孟心史著“海寧陳家”(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第二輯)。細說清朝(黎東方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等有關這方麵的敘述及分析文章。平心而論以馮文最為客觀也最詳情。行文態度也平和。孟教授雖為清史大家,但對此等鄉愚口傳之史可能不屑一顧,所以行文有咄咄逼人之氣勢,使人看時略覺浮躁。好在當時抗日戰爭已臨爆發,國難當頭,這類筆墨官司也自然中止。還是金大俠說得好,老百姓是比較喜歡傳說,而不大喜歡曆史學家的。否則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流傳最廣的怎麽會是一個“梁祝”故事呢?更何況曆史學家也會出錯,因為他們所研究的多是記載,而有些記載是本身有錯,而有一些記載則是故意記錯。因為是“大家”出的也就是大錯,孟森是清史大家而對香妃的考證,據他的學生輩的學者說就是一個大錯。 誠如前述“帝出之陳”,客觀證據是沒有的,因為即使現在科學昌明,能做親子鑒定。其正確率也隻能近於百分之百。而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更何況乾隆帝陵已在民國早年,被軍閥所盜而毀。而陳元龍的墳也早已經淪海桑田之變。無法得到真正的生物學標本。即便能有標本,殊不知這海寧陳氏早已聲明,勃海陳氏源於高氏。而渤海古國興在唐朝(公元698年—926年,有勃海國)即現在東北遼寧境內。926年被契丹所滅。渤海國人主要為mò hé★族。其後為女真族再後為滿族,說不定還真有點血源上的關係。唐詩人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返國”曰:“疆裏雖重海,車書本一家,盛勳歸故國,佳句在中華。”如以此心態看待帝出陳乎?陳有帝乎?都很平常了!自秦一統中華後雖有分合必竟總是以大同為主。 真是:傳說雖存疑,後人共猜詳。 ★mò hé: 古北方少數民族,漢體字“革”字旁加末(MU) 喝字減去口旁,加上革旁(he) 2004-4-1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